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石灰性土壤起始NO3——N对土壤供氮能力测定方法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在陕西省的澄城、永寿、杨陵 3地区选取有机质、全N、硝态N含量差异较大的 17个石灰性土壤 ,分别在淋洗与未淋洗土壤起始NO3--N后 ,利用盆栽试验探讨土壤NO3--N淋洗前、后 ,不同方法测定的已矿化N和可矿化N与小麦吸N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未淋洗土壤起始NO3--N ,用KCl直接浸取、KCl煮沸法所浸取以及通气培养前CaCl2 所淋洗的起始NO3--N均与小麦吸N量密切相关 ,相关系数 (r)分别为 0.934 ,0.856和 0.862 ,均达1%显著水准。与此相反 ,通气培养、淹水培养、沸水煮沸、碱性高锰酸钾、酸性高锰酸钾及碱解扩散等方法所提取的可矿化N与小麦吸N量间无显著相关。淋洗土壤起始NO3--N后 ,用KCl直接浸取、KCl煮沸法浸取以及通气培养前CaCl2 所淋洗的起始NO3--N与小麦吸N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明显降低 ,达不到 5%的显著水准。而通气培养、淹水培养、沸水煮沸、碱性高锰酸钾、酸性高锰酸钾及碱解扩散等方法所提取的可矿化N与小麦吸N量之间相关系数却明显提高 ,都达到 5%或 1%的显著水平。其中变化最明显的是淹水培养 1周矿化出的NH4+-N、通气正式培养 2周矿化出的NO3--N及碱解扩散出的NH4+-N ,其与小麦地上部吸N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r)分别由淋洗前的0.443,0.119,0.259增加到淋洗后的 0.866 ,0.767,0.763。说明可矿化N反映土壤供N能力不佳是因为受起始NO3--N的干扰和影响,在土壤NO3--N含量较高的情况下,要正确评价可矿化N测定方法必须考虑NO3--N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旱地玉米土壤(NO3--N)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和秸秆还田措施可不同程度造成0~500cm土层NO3--N的累积,且对0~300cm土层NO3--N的累积影响较大。秋施肥秸秆覆盖还田处理产量最高,且土壤NO3--N累积量较低,所造成的环境风险也小,为我国北方半湿润偏旱区适宜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3.
pH值对水稻幼苗吸收NO3——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微电极技术研究了改变细胞内外pH值对常规籼稻(杨稻6号)NO3-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1)未经NO3-培养的水稻根表皮细胞吸收NO3-会引起细胞膜电位瞬时的去极化或超级化。当水稻根系吸收NO3-时,表皮细胞膜电位改变的程度随外界NO3-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在浓度为0.5.mmol/L时达到最大,而后表皮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基本维持不变。2)外界不同pH(4.4、5.5、7.0)条件下,表皮细胞膜电位对NO3-的响应随着外界pH的升高而有所降低,并且表皮细胞膜电位对NO3-的响应在pH.8.0受抑制程度不大。3)5.mmol/L丁酸钠和3.mmol/L普鲁卡因可以使细胞内pH分别降低0.16个单位和升高0.2个单位;改变细胞内pH值对水稻吸收NO3-时引起表皮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几乎没有明显的影响。4)不同pH条件下,培养2周左右的水稻地上部干鲜重差异显著,以pH.5.5时为最高;组织中NO3-和NH4+的含量也在pH.5.5时最高。由于细胞内pH是受系统严格调控的,具有极强的缓冲能力,因此,NO3-的吸收主要受外界pH的影响。酸性可以促进NO3-的内流;而微碱性增加了NO3-的外流,降低了NO3-的净吸收。 相似文献
4.
灌溉与降水对土壤NO^—3—N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在粉砂粘壤土上,降水对休闲地和旱地土壤NO^-3-N累积的影响主要在0~2m的深度范围;以当地生产中习惯使用的灌水量进行灌溉,在小麦-玉米轮作8年之后,土壤中累积的NO^-3-N会逐渐被淋溶至400cm以下的层次;一次性过量灌水则可将土壤上层施入的NO^-3-N淋至500~600cm的深度范围,不合理的灌溉会引起NO^-3-N的大量淋失。 相似文献
5.
追氮方式对夏玉米土壤N2O和NH3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研究氮肥与硝化抑制剂撒施及条施覆土三种追施氮肥方式下土壤N2O和NH3排放规律、 O2浓度及土壤NH4+-N、 NO2--N和NO3--N的时空动态,揭示追氮方式对两种重要环境气体排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试验设置3个处理: 1)农民习惯追氮方式撒施(BC); 2)撒施添加10%的硝化抑制剂(BC+DCD); 3) 条施后覆土(Band)。 3个处理均在施肥后均匀灌水20 mm。在夏玉米十叶期追施氮肥后的15天(2014年7月23日至8月8日)进行田间原位连续动态观测,并在玉米成熟期测定产量及吸氮量。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N2O排放量,土壤气体平衡管-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N2O浓度,PVC管-通气法测定土壤NH3挥发,土壤气体平衡管-泵吸式O2浓度测定仪测定土壤O2浓度。【结果】农民习惯追氮方式N2O排放量为N 395 g/hm2,NH3挥发损失为N 22.9 kg/hm2,同时还导致土壤在一定程度上积累了NO2--N。与习惯追氮方式相比,添加硝化抑制剂显著减少N2O排放89.4%,使NH3挥发略有增加,未造成土壤NO2--N的累积。条施覆土使土壤N2O排放量显著增加将近1倍,但使NH3挥发显著减少69.4%,同时造成施肥后土壤局部高NO2--N累积。条施覆土的施肥条带上土壤NO2--N含量与N2O排放通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气体的O2和N2O浓度受土壤含水量控制,当土壤WFPS大于60%时,020 cm土层中的O2浓度明显降低,而N2O浓度增加,土壤N2O浓度和土壤O2浓度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各处理地上部产量及总吸氮量差异不显著。【结论】土壤NO2--N的累积与铵态氮肥施肥方式密切相关,NO2--N的累积能够促进土壤N2O的排放,且在条施覆土时达到显著水平(P0.05)。追氮方式对N2O和NH3两种气体的排放存在某种程度的此消彼长,添加硝化抑制剂在减少N2O排放的同时会增加NH3挥发,条施覆土在显著减少NH3挥发的同时会显著增加土壤N2O排放。在条施覆土基础上添加硝化抑制剂,有可能同时降低N2O排放和NH3挥发损失,此推论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采用盆栽试验,以苋菜(Amaranshus mangostanus L)为供试作物,在两种酸性土壤上施用磷酸氢二钾、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磷矿粉4种不同磷肥,探究其对苋菜生长及其磷、镉累积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两种酸性土壤中施用磷肥显著增加苋菜生物量,降低苋菜地上、地下部镉含量。与其他施磷肥的处理相比较,黄棕壤和赤红壤中钙镁磷肥处理的苋菜地上部镉含量降低幅度最大,分别为58.4%和77.7%。在两种土壤类型上施用不同磷肥苋菜的磷、镉累积量都增加,黄棕壤中,过磷酸钙处理的地上部、钙镁磷肥处理的根部镉累积量增幅最大;赤红壤中,磷酸氢二钾处理地上部、钙镁磷肥处理根部镉积累量最大。结果表明:在两种酸性土壤上分别施用不同种类的磷肥,苋菜对镉、磷的吸收和累积具有差异性。与其他处理相比较,在黄棕壤中施用过磷酸钙,苋菜地上部镉累积效果较好;在赤红壤中施用磷酸氢二钾,苋菜地上部镉累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北京潮土NO3—N在土体中的移动特点及其淋失动态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利用养分渗滤池研究了北京潮土地区春小麦夏玉米连作期间NO3N在土壤剖面中移动的时空动态。结果表明,NO3N的移动同降雨、灌水以及整个土壤系统中的水分状况密切相关。在春小麦期间只有个别处理在020cm和20-40cm中有显著移动,而夏玉米期间在0130cm的土体中NO3N发生了波浪式的移动。淋失量同当时的降雨量线性相关。130cm深处NO3N含量在淋失高峰期可达10mgN.L-1以上。此外,NO3N的移动同尿素施用量的多少有着密切关系,而尿素、硝铵和硫铵等肥料品种之间差异则不明显。15N示踪结果表明,在春小麦前期尿素中的酰胺态氮或NH4N在0-20cm土层中直接移动,而来自肥料的NO3N在4060cm处移动;夏玉米生长期间,在60cm以下深处有大量来自尿素和硝铵等残留标记氮的NO3N移动。 相似文献
8.
褐土区19年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在9个不同处理CK,M,N1,N2,P1,N1P1,N2P1,N2P2和N2P2K中,以0~20,20~40,40~60,60~80,80~100cm分五层垂直取土样,然后进行室内分析,NO3--N用酚二潢酸比色法测定,作物产量以小区单打单收计产,探讨了单施有机肥、氮肥及氮磷、氮磷钾配施对作物产量和土壤剖面中NO3--N的垂直分布及0~100cm土体中NO3--N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或氮磷钾以适宜用量和比例配合施用使小麦、玉米产量高且稳定性好,其产量波动的变异系数小,分别比对照处理减少变异系数0.260~0.272及0.191~0.195.同时可以减少土体中NO3--N的积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9个处理中以单施磷肥处理0~100cm土体中"NO3--N含量最少.N2处理0~100cm土体中NO3--N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设施菜田土壤pH和初始C/NO3– 对反硝化产物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
利用玻璃微电极技术测定了扬稻6号(籼稻)幼苗根尖细胞在吸收不同NO3-浓度(0.01、0.02、0.1、0.2、0.5、1.0和2.0.mmol/L)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结果表明,1)水稻根系吸收NO3-引起膜的去极化,去极化到一定程度后出现复极化;有小部分水稻根表现为超极化。在0.01~1.0.mmol/L范围内,去极化大小随外界NO3-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差异显著(P0.05)。0.01.mmol/L.NO3-产生较小的去极化,平均为3.8.mV;0.5.mmol/L.NO3-产生了最大去极化,平均为40.2.mV;当外界NO3-浓度大于1.0.mmol/L时膜电位去极化大小呈下降趋势。根系吸收不同浓度的NO3-而使膜电位去极化的进程符合Michaelis-Menten动力学。2)复极化有部分复极化和完全复极化两种。超极化也有两种:一种是膜电位先超极化,后缓慢复极化;另一种是先出现一个小的去极化,然后是较大幅度的超极化。3)运输蛋白抑制剂PGO抑制了根系吸收NO3-而产生的膜电位的响应。4)对于经CaSO4溶液预培养的水稻来说,C2+主要引起膜电位超极化。 相似文献
11.
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对玉米-小麦轮作体系土壤肥力及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在陕西关中土垫旱耕人为土区进行的连续6年定位试验为对象,研究了长期覆盖栽培及施氮量对玉米?小麦轮作体系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土壤剖面硝态氮残留量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影响为覆草垄沟常规节水,其中覆草模式影响达显著水平。增施氮肥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经过12季玉米-小麦的轮作,不同栽培模式0~200cm土壤剖面硝态氮残留量为垄沟节水覆草常规,垄沟和节水栽培模式与常规栽培硝态氮累积量差异达显著水平。随种植年限和施氮量增加,0~200cm土壤中硝态氮累积量明显增加,施240kg·hm-2N(N240)处理0~20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显著高于施120kg·hm-2N(N120)处理。不同施氮量下硝态氮在0~200cm土壤剖面的分布存在差异,与不施氮(N0)和N120处理相比,N240处理下各栽培模式在120cm以下的土壤硝态氮含量随深度增加而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2.
施氮与灌水对夏玉米土壤硝态氮积累、氮素平衡及其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9
通过田间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N 0、150、210和270 kg/hm2)和灌水量(900、1200、和1500 m3/hm2)对夏玉米土壤硝态氮分布累积、氮素平衡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收获期各处理土壤硝态氮在表层(0—20 cm)含量最高,在0—200 cm剖面均呈现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变化趋势;土壤剖面NO3--N累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且施氮处理硝态氮积累量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作物吸氮量、氮素表观损失量均与施氮量和总氮输入量呈显著相关,氮素输入量每增加1 kg,作物吸氮量仅增加0.301 kg,而表观损失量增加0.546 kg,是作物吸氮量的1.8倍左右。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剖面中NO3--N的损失量逐渐减少。夏玉米子粒吸氮量和收获指数随施氮量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氮肥回收效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均以处理W1500N150最高,分别为46.15%和12.98kg/kg;氮肥生理效率以处理W1200N150最大,为34.49 kg/kg。本试验条件下,以水氮处理W1500N150的土壤硝态氮残留量、表观损失量较低,夏玉米氮肥回收效率和农学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氮肥对黄土高原大棚蔬菜及土壤硝酸盐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黄土高原大棚蔬菜不同施肥水平及采收期试验,研究了氮肥施用量对蔬菜产量、品质以及土壤硝酸盐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氮素水平较低情况下,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蔬菜产量随之提高,当黄瓜施用量达300kg·hm-2、芹菜施用量达400kg·hm-2时,其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16.7%和37.5%,而菜体中硝态氮含量与对照差异不大;但当施用量超过500kg·hm-2及600kg·hm-2时,会使黄瓜、芹菜产量逐渐下降同时导致蔬菜及土壤中硝态氮含量迅速增高,使蔬菜达到高污染水平.施肥后随时间的推移,蔬菜中的硝酸盐含量逐渐降低,在中等施肥条件下30d后可达到食用水平.黄土高原土壤氮素淋溶强烈,在氮肥施用后15d,50cm左右土层中硝态氮累积量最多形成峰值,且随时间的推移其峰值有逐渐向下移动的趋势.本实验证实:适量氮肥有利于蔬菜生长,还可有效减少氮素污染,在黄土高原大棚蔬菜生产中氮肥最佳用量为400~500kg·hm-2,同时应严格控制采收时间,在蔬菜采食前30d内不能施用氮肥. 相似文献
14.
Francisco Gavi William R. Raun Nicholas T. Basta Gordon V. Johnson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2013,36(2-3):203-218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sewage sludge in crop production has been demonstrated, but there is concern regarding its contribution to nitrate (NO3) leaching.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compare nitrogen (N) rates of sewage sludge and ammonium nitrate (NH4NO3) on soil profile (0–180 cm), inorganic N [ammonium nitrate (NH4‐N) and nitrate nitrogen (NO3‐N)] accumulation, yield, and N uptake in winter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One field experiment was established in 1993 that evaluated six N rates (0 to 540 kg·ha‐1·yr‐1) as dry anaerobically digested sewage sludge and ammonium nitrate. Lime application in 1993 (4.48 Mg ha‐1) with 540 kg N ha‐1·yr‐1 was also evaluated. A laboratory incubation study was included to simulate N mineralization from sewage sludge applied at rates of 45, 180, and 540 kg N ha‐1·yr‐1. Treatments did not affect surface soil (0–30 cm) pH, organic carbon (C), and total N following the first (1994) and second (1995) harvest. Soil profile inorganic N accumulation increased when ≥270 kg N ha‐1 was applied as ammonium nitrate. Less soil profile inorganic N accumulation was detected when lime was applied. In general, wheat yields and N uptake increased linearly with applied N as sewage sludge, while wheat yields and N uptake peaked at 270 kg N ha‐1 when N was applied as ammonium nitrate. Lime did not affect yields or N uptake. Fertilizer N immobilization was expected to be high at this site where wheat was produc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over 10 years (previously in native bermudagrass). Estimated N use efficiency using sewage sludge in grain production was 20% (average of two harvests) compared to ammonium nitrate. Estimated plant N recovery was 17% for sewage sludge and 27% for ammonium nitrate. 相似文献
15.
水氮量对小麦/玉米间作土壤硝态氮累积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为了提高氮肥和水分利用效率,该文在甘肃河西灌区试验地点,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氮水平(0、225、450 kg/hm2)和灌水量(750、1125、1500 m 3/hm2)对小麦/玉米间作土壤硝态氮累积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和灌水量对小麦带土壤硝态氮含量和累积量影响较小,对玉米带影响显著。随氮肥用量增加,玉米带土壤硝态氮含量和累积量增加,随灌水量和氮肥用量增加,0~60 cm土壤硝态氮相对累积量增加,60~140 cm土层降低。氮肥当季利用率、氮肥生产率、氮肥产投比都是以225 kg/hm2氮水平较高,但不同灌水量差别不大。WUE(水分利用效率)以W750N225最高,W1500N0最低,随灌水量增加WUE降低。 相似文献
16.
明确地下水位波动对农田土壤剖面和地下水NO_3~--N运移的影响,可为减少土壤氮素淋失、降低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风险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大型土柱温室种植甘蓝,研究2种水位波动(水位不变、水位每隔10 d波动20 cm)和3种施氮量[0 kg(N)·hm~(-2)、225 kg(N)·hm~(-2)、450 kg(N)·hm~(-2)]对土壤含水量、土壤溶液NO_3~--N浓度、地下水NO_3~--N浓度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位波动和施氮肥对NO_3~--N运移的影响与土壤剖面深度有关。0~20cm包气带土壤NO_3~--N含量受施氮量影响,过量施氮肥[450kg(N)·hm~(-2)]导致该剖面NO_3~--N累积。20~60cm水位波动带土壤NO_3~--N含量受施氮量和水位波动的共同作用:施氮量增加提高NO_3~--N含量;水位波动降低剖面土壤NO_3~--N含量,水位上升和下降均促进土壤NO_3~--N随着水流运动向下层迁移;剖面土壤硝态氮含量高,增加NO_3~--N进入地下水的风险。60~80 cm淹水区剖面土壤NO_3~--N含量较低。作物产量受水位波动影响不显著。在地下水位埋深较浅的农业区进行氮素污染防控时,不可忽视水位波动对NO_3~--N运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室内恒温好气培养法,研究了温度(10℃和30℃)、水分(田间持水量的70%和100%)及尿素态氮用量(N 0、450、600、750)mg/kg 的交互作用对硝态氮累积和土壤酸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10℃下硝化作用进行缓慢,最大硝化率(K max)与施氮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935**),达到最大硝化率的时间(t0)与尿素态氮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76**)。30 ℃下的硝化率随尿素态氮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低温环境延长了t0。10 ℃(70%和100%含水量)下,N 750 mg/kg 处理的t0分别相当于30 ℃下该处理的1.9 和 2.5 倍。所有处理土壤的硝态氮累积量均随培养热量的增加呈指数增长趋势, 且70%含水量下的累积量高于100% 含水量下的累积量, N 600 和 750 mg/kg 处理的累积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培养结束后,30 ℃所有处理的pH值均显著低于初始土壤,其中N 600 和 750 mg/kg 处理的pH5.1, 酸化明显。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尿素施用量和培养天数是影响硝化率进而影响pH值的重要因素,其次是培养温度和含水量。 相似文献
18.
水氮耦合对绿洲灌区土壤硝态氮运移及甜瓜氮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地处沙漠绿洲的甜瓜种植区,研究不同水、 氮输入量对土壤氮素平衡和运移的影响,为当地甜瓜生产的水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2009、 2010连续两年田间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水量(1500、 2100、 2700、 3300 m3/hm2,以W1500、 W2100、 W2700和W3300表示)和施氮量(N 0、 120、 240、 360 kg/hm2,以N0、 N120、 N240和N360表示)对土壤硝态氮分布、 累积和甜瓜的水、 氮吸收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甜瓜收获后各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在040 cm土层最高, 0200 cm土层呈现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变化趋势,且施氮量越大,硝态氮在80120 cm土层大量累积的趋势越明显。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减少,灌水量超过2700 m3/hm2 时,仅有不到53%的硝态氮留存在0100 cm土层。甜瓜产量和果实氮素吸收量随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在W3300N360处理略有下降。氮素回收率随施氮量的增加持续降低,氮收获指数以处理W2700N240最大,水分利用效率以W1500N240处理最大。W2700N240处理能够兼顾甜瓜产量,平衡氮素吸收运移与土壤中硝态氮的留存空间3个方面,是绿洲灌区甜瓜种植的高产高效的水氮输入模式。 相似文献
19.
灌水定额对波涌灌溉土壤中硝态氮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研究波涌灌灌水定额对地下水硝态氮运移的影响,通过肥液(硝酸钾溶液)室内入渗试验,模拟研究了地下水位埋深150 cm条件下,灌水定额对肥液间歇入渗地下水水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灌水定额地下水中硝态氮浓度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地下水位埋深越浅,地下水中硝态氮浓度的增加量越大,即浅层地下水易受硝态氮的污染;灌水结束时,进入地下水中的硝态氮量最大;在同一灌水定额条件下,地下水中硝态氮的浓度总体上随时间增加呈增大趋势;灌水定额越大,随下渗水分淋溶进入地下水中的硝态氮越多,对地下水造成的污染越严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