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1993~1994年对稻水螟的田间调查,黑光灯诱集和药剂防治试验,表明该害虫在吉林稻区6月上旬始见幼虫,6月中、下旬为幼虫盛孵期;黑光灯下7月下旬为成虫高峰期。药剂防治可选用3%呋喃丹颗粒剂1.5kg/667m,加15kg细土,或50%辛硫磷乳油0.15kg/667m,加10kg细土于田边深水处幼虫筒密度大的地方撒施,能有效地控制该害虫  相似文献   

2.
稻螟发生演变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螟为浙江省水稻的主要害虫。近50 a 来稻螟发生的演变是:50 年代后期,三 化螟随着单季稻改为双季稻,而发生量大增,采用“六六六”药剂防治得到控制,至1965 年,因产生抗药性而再度严重。二化螟在50 年代经过一度下降后,至60 年代初又有回升,随着三熟制的推广,迟熟早稻扩大,其发生受到抑制,至70 年代中期, 杂交稻面积扩大,发生 为害随之加重。80 年代后期,因种植业 结构调整,二化螟和三化螟又一次回升。发生上述演变的原因是耕作制 度改变、品种的更换、种植 业结构调 整、防治措施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等。防治对策应采取:适时灌水耕耙 等农业防治为基础,优 化药剂防 治策略,选用对口农药等科学用药为重点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北方稻区水稻害虫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北方稻区,特别是东北早熟单季稻稻区,水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耕作栽培制度等因素的变化,其水稻害虫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逐渐增大,对北方优质水稻生产构成了较大影响。本文综述近年来北方稻区水稻害虫发生危害概况,分析引起害虫发生危害的原因,总结区域性的水稻害虫防治策略和技术。  相似文献   

4.
吕梁山区海拔高度悬殊较大,形成垂直气候带。粟灰螟(Chilo infuscatellusSnellen)的垂直分布也随海拔高低有轻重之分,即在1300米以下,螟害率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反之,在1300米以上,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据1980年和1981年在离石县调查结果计算,海拔高度与螟害率呈极显著的差异。据此可将粟灰螟生境区分为低适生区、最适生区和高适生区。又据损失估计和经济允许水平,将防治区划为:必治区、挑治区和不治区。由于吕梁山区春旱时间长,谷子播种期晚,越冬幼虫迟迟不化蛹,直到6月中旬,总积温达1500℃左右,才开始化蛹,较大降水,有利于化蛹、羽化。此点可作为测报的依据,粟灰螟在吕梁山区一年只发生一代,它的产卵场所特殊,隐害株数量大,根据以上发生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意见。  相似文献   

5.
湖南杂交水稻病虫害发生和防治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湖南省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和发展,对杂交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的历史演替进行了回顾,分析了当前杂交水稻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的现状,并就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提出了湖南植保和杂交水稻病虫防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德化县地处闽中山区,水稻种植一季杂交中稻,面积9 566.7 hm2.20世纪70年代末,在"桂朝"常规中稻上首次发现稻曲病,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该病发生面积和品种逐渐增加,到90年代后期,稻曲病在全县各稻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尤其近年来优质稻、超级稻不断扩大和耕作制度的多样化发展,导致稻曲病的发生面积迅速上升,为害程度日益加重.  相似文献   

7.
许长敏 《植物医生》2008,21(3):14-15
德化县地处闽中山区,水稻种植一季杂交中稻,面积9566.7hm^2。20世纪70年代末,在“桂朝”常规中稻上首次发现稻曲病,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该病发生面积和品种逐渐增加,到90年代后期,稻曲病在全县各稻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尤其近年来优质稻、超级稻不断扩大和耕作制度的多样化发展.导致稻曲病的发生面积迅速上升,为害程度日益加重。  相似文献   

8.
陈常铭 《植物保护》1964,2(4):160-161
一、分布 台湾稻螟的学名是Chilotraea auricilia(Dudgeon),属鳞翅目螟蛾科草螟亚科。由于它的幼虫形态与二化螟极相近似,许多地区以往都将它们混同起来,影响了稻螟测报数据的科学性。 台湾稻螟在东南亚(印度、缅甸、泰国、爪哇、菲律宾等地)早有记载。我国最先记载于台湾(饭岛鼎,1936),台南、新化一带有发生(新化约位于北纬23.1°)。赵善欢等(1956)报导广东粤中、海南、粤西、粤东和粤北有发生(最北在南雄,约位于  相似文献   

9.
台湾稻螟在汕头部分地区上升为稻螟优势种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发生为害基本情况台湾稻螟是广东省的3种水稻螟虫之一,长期以来都是局部轻发生。汕头市水稻螟虫一直以三化螟为主,但是近几年来台湾稻螟的发生为害逐渐加重,每年发生面积0.3万~0.7万hm2,大发生年份达1.3万hm2,尤以澄海市发生严重。主害代第二、四代白穗率一般为0.5%~2%,最高达10%以上。澄海市2000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调查第三代稻螟密度,平均667m2有3种稻螟1935头。其中台湾稻螟1451头,占75%,三化螟193头,占10%,大螟291头,占15%。枯心率平均1.8%,最高10…  相似文献   

10.
11.
不同稻螟发生区螟卵寄生蜂的自然寄生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江苏和安徽几个不同稻螟发生区螟卵寄生蜂的调查表明 ,稻螟赤眼蜂为优势种。在一代二化螟中 ,以二化螟特大发生的常熟地区稻螟赤眼蜂寄生率最高达 1 0 0 % ,每卵块羽化寄生蜂数也高达 82 3头 ;三化螟和二化螟发生均较重的安徽省和县稻螟赤眼蜂寄生率为 1 7 1 % ,每一卵块羽化的蜂仅 3 5头。由于地区间卵块大小有差别 ,寄生蜂对二化螟实际控制效果以金坛西部最高。一代三化螟中 ,常熟及金坛西部的寄生率均高达 1 0 0 % ,其它地区寄生率为 46 7%~ 79 1 % ,每一卵块羽化的蜂数则较少。赤眼蜂在不同代次螟虫间变动较大 ,金坛东部地区 ,一代二化螟到二代二化螟 ,每卵块寄生蜂数量由 3 8 3头下降为 0头 ,这主要是由于化学农药影响。在和县 ,寄生蜂随三化螟代次增加而增加 ,但在高淳 ,寄生蜂却在二代出现最低峰 ,三代最高。寄生蜂性比也因地区、螟虫种类和代次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12.
水稻潜根线虫(Hirschmanniella spp.)广泛分布于世界水稻产区。在我国八十年代已发现本病广为发生。据对三明市12个县、市(区)240多万亩稻田抽样调查表明,各类稻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中约有50万亩稻田受害较重,据试验测定,产量损失在10%以上。水稻潜根线虫寄生在水稻根内,影响根系对水分和营养的吸收。一般情况下,植株  相似文献   

13.
稻曲病的发生为害在我国由来已久。李时珍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过描述。1878年库克(Cooke)根据在印度采集的标本,把稻曲病菌命名为Ustilagopirens。以后高桥(Takahashi 1896)定名为Ustilaglnoidea virens(Cke.)Tak.广泛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4.
稻田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近几年由于感病性品种面积扩大(如桂朝二号、汕优二号等),加上气侯条件适宜,由原来次要的偶发病害上升为大面积发生的病害。1980年和1982年南昌地区较大面积发生,尤其是今年发生面积达42万余亩,给产量带来一定的损失,我们自1980年开始连续三年对稻曲病进行了调查、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稻曲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使用锐劲特SC 60ml/666.7m2、同一顺EC 90ml/666.7m2、田无螟54g/666.7m2、防治第4代三化螟,在盛孵期施药,每666.7m2用药液60kg均匀喷雾,防效分别为98.04%、90.28%、94.49%,各处理药剂对水稻均无药害,田无螟防效好,毒性低,多年使用未出现抗药性,是防治三化螟的较好药剂,值得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30亿PIB/m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稻螟赤眼蜂组合使用防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最佳施药时期、施药方式及施用剂量。30亿PIB/mL甘蓝夜蛾NPVsc50mL/667m2采取无人机喷雾,期间放蜂三次,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效,具有低毒、无残留、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且有利于田间天敌增殖,增强稻田自然控害能力,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南充市顺庆区水稻稻瘟病发生趋势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要分析了顺庆区近几年水稻稻瘟病发生情况及流行原因,预测今后几年内水稻稻瘟病的流行态势,提出了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进一步提高防治水平、控制水稻稻瘟病流行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第三代豆野螟防治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豆野螟是我市夏秋豇豆主要害虫之一,每年花蕾被害率均在40%~90%,荚被害率10%~30%。豆野螟在我市一年发生5代,以3、4、5代发生和危害较为严重,在这期间世代重叠严重,由于豇豆播种是不间断播种,给豆野螟提供了丰富食源,加上菜价下跌,农民放弃防治...  相似文献   

19.
张国湖  徐良达  丘运标 《江西植保》2007,30(2):84-85,88
1995年开始我县普及了水稻抛秧,取代原来的插秧方式。之前稻螟发生以三化螟占绝对优势,台湾稻螟发生轻微,之后三化螟发生程度逐年下降变轻,台湾稻螟取而代之,逐年上升变重。有的年份台湾稻螟发生数量大,每667㎡虫口达数万头之多,甚至造成局部地方成灾。为此,我站从2004年始在蕉城黄田村对台湾稻螟进行系统的调查观察,以了解其发生规律,探索其测报与防治方法。现整理如  相似文献   

20.
一、发生规律1.发生世代和生活史: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在黄淮地区一年发生一个世代,以卵在土壤里越冬。翌年5月上、中旬开始孵化,下旬为孵化盛期,6月上旬孵化末期;蝗蝻有6个龄期, 少数7龄,也有5龄羽化为成虫的。在25~30℃的条件下,每个龄期10~12天,最长14天。最短4天;7月底8月初羽化为成虫,8月中、下旬交尾盛期,9月中、下旬产卵盛期,10月底至11月初为成虫死亡期。蝻期65天左右,成虫期95天左右,卵期(包括越冬期)200天左右。2.生活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