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谢荣  沈留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300-2300,2398
对23例贫血的真胃移位奶牛进行手术治疗并用新生犊牛全血输血1次后,经过7 d左右的住院治疗和3个月的临床观察,病牛痊愈,乳产量几乎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
四胃移位一般多发生于4~5胎次的分娩母牛。它与分娩前的营养、母牛体位的变化等因素有关。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致使胃肠活力下降,平滑肌的功能紊乱,瘤胃空虚,因而导致四胃的正常位置发生变化。高产奶牛的四胃移位发病率一般为3%。临床症状病牛常出现间断性厌食,有的拒食精料,但尚能采食少量青贮料和干草。体重下降,精神沉郁,体温、呼吸和脉搏多接近正常。但泌乳性能下降,排粪少而硬,表面附有黏液,有的牛腹泻,粪便稀软呈糊状。因瘤胃被挤于内侧,故在左腹壁出现扁平状隆  相似文献   

3.
为减少规模奶牛场奶牛真胃移位疾病对奶牛生产的损失,调查分析了4个规模奶牛场连续3年奶牛真胃移位的发病率,并比较研究了该疾病的临床诊断技术以及不同治疗方法对该病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产后20d内是奶牛真胃移位的高发期,真胃移位的病牛占所有发病牛的84.15%;奶牛真胃移位在4个调查的规模奶牛场的发病率为1.40%~2.13%,场间发病率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总体平均发病率为1.82%。通过临床诊断可较准确地对该疾病进行确诊,采用手术治疗法治疗奶牛真胃移位的平均治愈率高达81.1%,滚转整复法对奶牛真胃移位进行临床治疗的治愈率为20.41%,2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在生产实践中,建议对确诊病牛初步实行滚转整复法进行治疗,对于治疗效果不佳的病牛再采用手术治疗,可节约治疗成本和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对一例奶牛真胃移位伴发瘤胃与腹膜粘连病的发病情况、临床诊断及其治疗进行了总结,以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葛晨 《农家参谋》2013,(11):26-26
一、临床症状病牛常出现间断性厌食,有的拒食精料,尚能采食少量青贮料和干草。体重下降,精神沉郁,体温、呼吸和脉搏多接近正常,但泌乳性能下降,排粪少而硬,表面附有黏液,有的病牛腹泻,粪便稀软呈糊状。因瘤胃被挤于内侧,故在左腹壁出现扁平状隆起。瘤胃蠕动减弱,蠕动次数减少乃至消失。病牛呈渐进性衰竭,喜卧而不愿走动,常取卧地姿势。自左侧髓关节至肘后连线下方,偶可听到皱胃内发出的玎玲音和滴水音。以叩诊与听诊结合的方法,可在其左侧倒数第二和第三肋问听到金属性回响音。  相似文献   

6.
奶牛发生真胃变化是由于高产奶牛的体格高大,脏器游走性较强,以及不正确的助产方式,强烈分娩躺卧姿势不正确和长期饲喂大量精料,饲草干枯缺乏维生系等引起的脏器功能障碍性疾病。  相似文献   

7.
<正>奶牛真胃左方变位是指真胃正常解剖位置发生了改变,形成机械性转移,称为真胃变位。该病是一种消化道阻塞综合病症,是牛腹部手术中常见病例。根据真胃变位的位置不同,可以分为左方和右方2种类型。左方变位是真胃出现在腹腔左侧,夹滞在瘤胃与腹壁之间,此时会有大量气体充满真胃,将真胃  相似文献   

8.
随着奶牛集约化饲养规模的扩大和产奶量的提高,奶牛真胃变位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结果表明,真胃中VFA(挥发性脂肪酸)能明显抑制真胃平滑肌的收缩,导致真胃弛缓,但其调控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本试验用PCR法检测到在奶牛的真胃壁中存在GPR41和GPR43的表达,且片段的大小和预计的大小相符.  相似文献   

9.
通过手术制备离体真胃平滑肌,利用MedLab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记录平滑肌肌肉条收缩强度,研究不同浓度挥发性脂肪酸(VFA)对奶牛真胃平滑肌收缩的影响.结果表明,10~40 mmol/L的乙酸能显著抑制真胃平滑肌的收缩强度(P<0.01),43~55 mmol/L的乙酸能增强真胃平滑肌的收缩强度(P<0.05),60~75 mmol/L的乙酸对其收缩无显著影响(P >0.05);9.5 ~30.0 mmol/L的丙酸和11~18 mmol/L的丁酸能显著或极显著抑制真胃平滑肌的收缩;0~8.5 mmol/L的丙酸以及0~11 mmol/L的丁酸对其收缩无显著影响(P>0.05).说明VFA浓度对奶牛真胃平滑肌的收缩强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此病多发生于产后3~60天的奶牛。病牛精神沉郁,被毛逆乱,食欲减退,仅进食少量的谷草、干毛草等粗料,拒食青贮和精料,病牛逐渐消瘦,产奶量明显下降。有时腹胀,腹泻,粪量少,粘性,有的呈酱油色,腥臭;有时便秘。两侧肷窝均不饱满。从牛体后侧观察,左右腹侧明显不对称,这是变位的真胃内存有大量的液体和气体所致。听诊听到真胃内有气体通过液面时发出的流水声:做冲击性触诊和振摇,可听到液体震荡音,听诊同时叩诊可听到“钢管音”;穿刺液呈酸性,pH值4.0左右。此病根据以上症状和诊断不难做出确诊。  相似文献   

11.
奶牛真胃变位是奶牛的常见病,特别是产后奶牛发病较多,严重影响奶牛健康。临床上多采用药物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采用右侧腹壁切口,"三针两线法"临时固定真胃,加强术后护理可以大大提高真胃变位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唐东明 《农村科技》2007,(11):61-61
奶牛发生真胃变位是由于高产奶牛的体格高大,脏器游走性较强,以及不正确的助产方式,强烈分娩躺卧姿势不正确和长期饲喂大量精料,饲草干枯缺乏维生素等引起的脏器功能障碍性疾病.  相似文献   

13.
漂浮法治疗奶牛真胃变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漂浮法治疗奶牛真胃变位,就是向奶牛腹腔内输入大量等渗液体,靠水的浮力使变位的真胃复位.应用此方法治疗奶牛早期真胃变位5例,均获得满意效果,现将具体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牛真胃变位(Displacement of Abomasums)是真胃正常解剖位置发生改变,引起消化障碍的一种内科疾病.真胃变位可分为真胃左方变位(LDA)和真胃右方变位(RDA).本病早在1950年英国Begg和Ford首先较详细地报道了奶牛的真胃变位,1955年美国也报道了奶牛33例真胃变位,国内近十几年也相继报道了奶牛真胃变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真胃变位已成为威胁我国奶牛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疾病.  相似文献   

15.
张建蛟 《吉林农业》2011,(3):251-251
奶牛真胃变位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发生该病可以通过翻滚法、药物疗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6.
对某农牧场近期出现的一例奶牛真胃变位病例进行了探究,患病牛的左侧第8~12肋间常可以听到类似钢管音的声音,对钢管音的区域进行穿刺检查,穿刺液呈酸性反应(pH值为1~4),棕褐色,缺乏纤毛虫,据此可确诊为真胃左方变位。该病可通过手术矫正的方法治疗,治愈率为90%。该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可为养殖者和兽医从业人员在治疗此病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真胃阻塞一般是由迷走神经调节机能紊乱或受损而引起的,也会由于舔食异物和泥沙引起。表现为皱胃内容物积滞、胃壁扩张、体积增大形成阻塞。如果继续发展会引发瓣胃秘结,而使消化机能极度障碍、瘤胃积液、自体中毒和脱水的严重的病理过程,常常也会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18.
真胃变位是奶牛的常见真胃疾病,近年来该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其发病原因多而复杂,日粮酸度过高或饲喂易发酵饲料导致产酸过多常能引起真胃变位;一些代谢性疾病如低血钙、酮病或胎衣滞留、子宫炎以及前胃和肠发生疾病时,由于胃肠蠕动弛缓或停滞,病牛食欲下降,瘤胃体积变小,腹腔空间变大,真胃由弛缓而产气扩张,亦能引起变位的发生;怀孕后期随着胎儿的逐渐增大造成对瘤胃向左侧的推挤,使右侧腹底真胃区相对空虚,真胃左移,分娩后腹压降低,瘤胃下降,常造成真胃左方变位;高产奶牛由于后躯硕大,腹腔空间大,增加了真胃的活动性,从而导致真胃变位发生率的增高.另外应激对真胃变位的发生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食的营养要求也不断提高,牛奶作为一种传统的日常营养品以逐渐被人们所认可接受,促进了奶牛养殖业的发展。金华作为南方牛奶生产基地奶牛养殖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养殖户在现有的饲养条件下一味的追求产量和乳脂率、蛋白率,往往会破坏奶牛的自然生理规律引起一些疾病,其中真胃变位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使其生产性能严重下降,严重的导致奶牛死亡。本文在研究其发病原因、发病规律,诊断、治疗方法和效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为了阐明奶牛真胃疾病在大庆周边地区的流行病学特点,对肇源县、林甸县、杜蒙县、大庆红岗区等地的14 210头奶牛的四种真胃疾病(真胃炎、真胃阻塞、真胃溃疡和真胃变位)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饲养管理、胎次、泌乳量、发病时期与真胃疾病有较大关系.同时进行了病因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建设性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