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牦牛口蹄疫病作为一类人畜共患病,由口蹄疫病毒导致,传播速度较快,污染范围较广,对于公共卫生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一旦牦牛感染口蹄疫,那么便会给养殖业带来较大损失,相比于成年牦牛,幼年牦牛受到口蹄疫的威胁更大。文章主要从牦牛口蹄疫的临床特点分析入手,探讨有效的防控措施,促进牦牛养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相似文献   

2.
《畜牧与兽医》2015,(7):146-147
<正>口蹄疫(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偶蹄动物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FMDV具有多型性,在我国牦牛流行感染的病毒型有O型、AsiaⅠ型和A型。天山牦牛主产区在巴州和静县及周边县海拔2 400~4 000 m的高寒草甸草场,存栏量在10万头左右。为了控制牦牛口蹄疫,每年春、秋两季对天山牦牛施以口蹄疫O型、AsiaⅠ型口蹄疫疫苗免疫。本文通过对天山牦牛随机抽取的  相似文献   

3.
牦牛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和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偶蹄动物共患病,传播范围广,对偶蹄动物的危害较大,本文通过阐述牦牛口蹄疫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并分析具体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正>口蹄疫为偶蹄兽易感的病害之一,具有高传染性、高接触性、急性热性等特点。此病致病病毒为口蹄疫病毒,牦牛有着较强的易感性。牦牛感染后的典型症状,集中在口腔、蹄部、乳房等处,伴有不同程度的水泡和溃疡。致病病毒呈多型性,流行的病毒型为O型和A型。其中,感染O型的致死率尤高。口蹄疫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尤强,而且耐低温,尤其在冬季存活高达195d以上。1流行病学患病牦牛为传染源,病畜体内分泌物、排泄物、水泡液、水  相似文献   

5.
口蹄疫俗名"口疮"、"蹄癀",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引起的偶蹄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自然发病的动物常限于偶蹄兽,如黄牛、水牛、牦牛、猪、绵羊、山羊、骆驼等,幼畜(新生仔猪、犊牛、羔羊)对口蹄疫病毒最易感,发病率100%,常引起幼畜死亡.本病主要传染源为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  相似文献   

6.
为调查口蹄疫疫苗对西藏牦牛的免疫保护情况,应用口蹄疫液相阻断ELISA方法对随机选取的西藏五区一市844头牦牛的血清进行O型、AsiaⅠ型口蹄疫抗体水平检测。结果显示,西藏地区牦牛口蹄疫O型、AsiaⅠ型疫苗抗体具有50%以上保护力的比例分别为83.44%、71%,口蹄疫疫苗免疫状况良好,但西藏同一地区不同县、市的牦牛口蹄疫疫苗免疫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口蹄疫(FMD)是由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口疮病毒属(Aphthovirus)的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virus,FMDV)引起的一种偶蹄动物的最烈性传染病,也是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动物传染病之一。感染动物多达30余种,主要危害对象是黄牛(奶牛)、牦牛、水牛、猪、山羊、绵  相似文献   

8.
为了评价建立的口蹄疫固相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solid phase competition ELISA,SPC-ELISA)方法与传统的中和试验(VNT)和液相阻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liquid phase block ELISA,LPB-ELISA)检测方法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野外采集的不同种类的猪、牛和牦牛共94份血清样品分别进行O型口蹄疫病毒SPC-ELISA、LPB-ELISA和VNT检测,并分别比较3种方法的符合率和阳性检出率。结果表明,建立的O型口蹄疫病毒SPC-ELISA方法与VNT 具有很好的符合率,达88.3%,其中,猪和牦牛血清符合率高达90%和89.5%,阳性检出率为91.2%比LPB-ELISA更符合VNT,因此建立的SPC-ELISA方法比LPB-ELISA方法更符合VNT。  相似文献   

9.
牦牛口蹄疫O型、亚洲Ⅰ型免疫抗体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口蹄疫O型和亚洲Ⅰ型双价疫苗对牦牛进行免疫,于免疫后1个月,分别用口蹄疫O型和亚洲Ⅰ液相阻断ELISA型试剂盒进行免疫抗体检测.结果牦牛在免疫后1个月,口蹄疫亚洲Ⅰ型抗体和O型抗体水平≥1:128的占99%,保护率分别为85.0%和77.5%,说明免疫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10.
牛羊口蹄疫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兽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口腔黏膜和鼻、蹄、乳头等皮肤形成水疱和烂斑为特征。自然感染发病的动物仅限于偶蹄兽如黄牛、奶牛最易感,水牛、牦牛、猪次之,再次为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对牦牛犊的母源抗体消长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牦牛注射同种疫苗(不同免疫间隔和次数)后产生的免疫抗体进行了检测,旨在探寻牦牛口蹄疫最佳免疫程序。结果显示:牦牛犊母源抗体水平在15日龄后逐渐降低,至60日龄降到临界值附近;成年牦牛在首次免疫后2周进行加强免疫,口蹄疫抗体滴度明显更高。因此,建议牦牛犊在60日龄进行O型口蹄疫首免,2周后再加强免疫一次。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预防控制牦牛口蹄疫病提供参考,对玉树部分县牦牛口蹄疫疫苗免疫状况进行了抗体水平调查。[方法]实验采用O型、Asial型口蹄疫抗体检测液相阻断ELISA法对306头牦牛血清进行O型、Asial型口蹄疫二联疫苗抗体水平检测。[结果]表明:囊谦、称多、杂多、治多四县牦牛口蹄疫O型、Asial型疫苗抗体具有50.00%以上保护力的比例分别为:90%、86.33%。玉树地区口蹄疫免疫状况良好,但各县之间免疫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治多、杂多两县口蹄疫抗体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采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牛口蹄疫病毒(FMDV)常规疫苗免疫牛的FMD抗体水平.实验采用引进的10头大通野血牦牛接种FND灭活疫苗15d 后抗体产生情况,确定了血清抗体产生效价的OD值,实际操作证明该方法简易、快速、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14.
<正>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感染的传染病,其特征是患病动物的蹄、口腔黏膜以及乳房等部位发生水泡、破溃形成烂斑。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牦牛养殖区将此病列为重点防疫对象,并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是,近些年,青海牦牛养殖区口蹄疫病情是屡控不止,频频有疫情报道。一旦发生口蹄疫疫情,本着应急预案防控的要求,做好封锁、消毒、扑杀病畜和同群畜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疫区、受威胁区所有易感动物实施紧急免疫等。文章分析  相似文献   

15.
<正>口蹄疫(FMD),也称作"口疮"、"蹄癀",是一类动物传染病,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主要感染偶蹄动物,其中黄牛、奶牛最为敏感,其次是水牛、牦牛和猪,再次是骆驼和羊,野生的偶蹄目动物如黄羊、野牛、鹿等也可发病。口蹄疫病毒致病力强,传播方式和感染途径多,潜伏期短,发病急,FMD的爆发给畜牧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是危害动物、动物产品、国际贸易的主要疾病之一。笔者根据威宁县牛口蹄疫的发  相似文献   

16.
笔者根据牦牛口膜炎和牛口蹄疫的致病原因,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特征进行综合诊断,从而鉴别诊断出牦牛口膜炎和牛口蹄疫,并实施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7.
-、口蹄疫病毒的分型口蹄疫的病原是一种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根据口蹄疫不同型之间互不免疫的情况,可以将世界上口蹄疫病毒进行分型:  相似文献   

18.
为掌握牦牛、藏羊在注射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后产生的抗体水平及消长趋势,2022年2~12月在青海省牦牛、藏羊4个主产县每月采集血清样品,采用液相阻断ELISA方法进行了O型口蹄疫(FMD)免疫抗体水平监测。结果显示牦牛群体中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水平全年都处于较高水平,O型口蹄疫抗体平均合格率为83.4%,藏羊群体O型口蹄疫抗体平均合格率为59.8%。其中5~6月和11~12月集中注射疫苗后1个月牦牛、藏羊群体的平均抗体水平达到最高,以后逐渐降低,3~4月和8~9月达到最低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动物保健》2005,(3):16-17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的烈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动物,人偶见感染。发病动物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蹄部、乳房皮肤等处发生水疱和溃烂。本病在世界多地均有发生,亚洲等很多国家都有发生和流行,我们的某些邻国几乎年年都有发生。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该病的防治工作,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口蹄疫列为A类疫病。本病有很强的传染性,一旦发病,传播速度很快,流行范围广,可行成大流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1.易感动物口蹄疫病毒能侵害多种动物,但主要是偶蹄兽。家畜中以牛最易感(奶牛、牦牛、犏牛最易感,水牛次之),…  相似文献   

20.
2011年全世界34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发生口蹄疫,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疫情较为严重.文章就防控猪口蹄疫的技术措施提供一些意见,仅供参考. 1 当前猪口蹄疫流行中出现的新情况 1.1 O型口蹄疫病毒变异加快 世界上口蹄疫病毒共有A、O、C、亚洲1型和南非1、2、3型等7个主型与100多种血清亚型.各主型口蹄疫病毒之间无免疫学交叉反应,同型口蹄疫病毒的不同亚型毒株之间,抗原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相互之间免疫交叉保护力很低.由于口蹄疫病毒的核苷酸变异频率很高,具有高度变异的特性.近几年来,发现猪群中的古典O型口蹄疫病毒发生变异,新变异的毒株毒力增强,致病力增高,增大了防控工作的难度.当前世界各地猪群中流行的口蹄疫以O型口蹄疫为主,共有10个亚型,在全世界广泛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