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文章以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采用遥感影像与大数据结合的方式探索城市绿色空间定量评价方法,以期为新时代背景下的生态空间品质提升提供思路:一方面从生态环境改善出发,运用2013—2018年研究区城市绿色空间的时空演变特点探讨研究区城市绿色空间与地表温度之间的关系,为缓解城市热岛现象提出建议;另一方面从供给侧视角出发,分析研究区大型、中型、小型城市绿色空间斑块的服务水平及服务压力,以期为优化城市绿色空间格局提供相应参考。  相似文献   

2.
合理的城市绿色空间格局对优化城市生态功能和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具有关键作用,而城市发展规划方向直接影响城市绿色空间格局。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北部为例,设置自然发展与城市规划控制2种情景,运用CA-Markov模型预测2种情景下2030年土地覆被类型情况,并利用MSPA模型定量分析2种预测情景下城市绿色空间结构发展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城市规划对各类绿色空间形态具有明显提升作用,尤其在保持面积大于20hm~2的核心区方面效果显著。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研究可为城市规划者的决策提供辅助参考,进而促进城市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讨论南京绿色城市格局引入了"城市绿色空间"的概念,并且从"城市绿色空间"营建的角度考察了古城南京的绿色格局历史演变,在此基础上调查并分析了南京城绿色空间的现状,提出了一些绿地系统建设不足之处的弥补措施。  相似文献   

4.
张跃茹  王莉雯 《绿色科技》2023,(20):224-228
基于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采用统计数据比较法提取沈阳市2012、2015、2018和2021年建成区面积,采用城市扩张速度、强度、紧凑度、分形维数及重心变化剖析了沈阳市建成区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沈阳市2012-2021年城市扩张趋势明显,扩张速度和强度呈缓慢增长波动,城市主要是外部扩张,重心整体向东北方向偏移;紧凑度水平和不规则程度整体较低呈降低的趋势;可能存在人口增长与用地比例失调的情况,但变化趋势逐渐变好。结果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城市化发展、空间格局变化以及城市时空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均与城市景观格局的演变密不可分。文章综述了城市景观格局演变的热环境效应、水环境效应、大气环境效应和生态服务效应等研究进展,分析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综合多尺度的景观信息来探索城市景观的演变机理,构建基于城市空间扩展和生态服务效应评价的城市生态空间优化决策模型,协调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长沙、大连、南昌和深圳为例,探究城市绿色空间格局近30年来的时空演变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为完善城市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和模型提供数据支持,为城市绿色空间管理提升和政策调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30 m分辨率的Landsat TM/ETM+合成影像为数据源,运用NDVI阈值将绿色空间分为4种类型,利用景观指数量化绿色空间格局特征,并引入距离归一化指数(NDI)进行城乡梯度分析,使用Mann-Kendall趋势检测分别计算绿色空间格局在时间和城乡梯度上的单调变化趋势,运用时间动态弯曲法(DTW)探究不同城市绿色空间格局时空变化轨迹的差异性,采用最大信息非参数勘探法(MINE)对影响绿色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985—2011年,长沙、大连和深圳高密度植被面积比例平均增加0.26%,斑块面积平均增加0.11 hm~2,而中密度植被面积比例平均下降0.40%;中密度植被平均斑块面积在南昌和深圳均呈上升趋势,分别增加0.15和0.04 hm~2,而在长沙和大连则分别减少0.01和0.08 hm~2;低密度植被面积比例和平均斑块面积在长沙和南昌均呈增加趋势,其面积比例分别增加0.12%和0.23%,平均斑块面积分别增加0.04和0.01 hm~2,而在大连和深圳则均呈减少趋势,低密度植被面积比例分别减少0.22%和0.63%,平均斑块面积分别减少0.04和0.06 hm~2;高密度植被面积比例在长沙和南昌呈"∩"型轨迹;低密度植被面积比例在长沙和深圳呈单调下降轨迹,而在大连和南昌呈"∪"型轨迹;绿色空间格局的时空变化与城市居民人均年收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城市人口比例和城市市区面积比例之间有极强的非线性相关。【结论】1985—2011年,长沙、大连和深圳高密度植被比例增加,其斑块空间分布更集中,而中密度植被则相反;所选城市中,内陆城市的低密度植被比例增加,破碎度减少,而沿海城市则相反;绿色空间的城乡梯度轨迹主要呈3种规律,一是抛物线"∩/∪"型,二是平稳"—"型,三是递增或递减型;绿色空间在城市中心或城郊区域有显著的大幅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王莎  周国富 《绿色科技》2024,(1):205-213
以贵阳市为例探索喀斯特山地城市“三生”空间格局演变与城市碳代谢之间的耦合关系,有助于“三生”空间资源协同优化,为未来低碳城市规划提供参考。通过构建“三生”空间及碳源(汇)属性分类体系,利用转移矩阵分析贵阳市2010-2020年“三生”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并运用碳流模型和生态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三生”空间演化的碳代谢过程及其生态关系。结果表明:(1)2010-2020年,贵阳市“三生”空间格局变化显著,工业生产空间、城镇生活空间呈持续增长态势,农村生活空间呈现先增后减的态势,其余空间用地则呈现减少态势;(2)贵阳市垂直方向碳通量和水平方向净碳流值均为负,“三生”空间格局演化造成了碳排放量增加,碳收支存在明显不平衡现象;(3)整个研究期间掠夺限制关系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互惠共生关系也明显增加,随着“三生”空间格局演化程度愈发剧烈,竞争关系也随之出现。贵阳市“三生”空间格局演化对促进彼此绿色发展生态关系具有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存在问题,需进一步打造低碳城镇化建设布局,促进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8.
深圳市森林景观格局分析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通过研究深圳市森林资源的历史演变趋势以及森林景观格局现状,探讨了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因素与变化机制。结果表明,在快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城市森林斑块由聚集分布逐渐转向破碎化、现有森林质量不高、纯林所占比例过大、森林景观效果不够优化、森林生态服务空间格局分布不均等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力求构建健康完备的森林景观格局,建设世界级森林城市和花园城市。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山地城市空间的拓展,促使了城市新城的发展。基于风景园林学视角,对宜昌市山地城市属性和点军区城市新城属性进行了界定,分析了点军区空间发展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并且从山水格局、绿色基础设施与活力复兴3个方面提出了山地城市新城发展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长三角84个城市为样本单元,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对1996—2017年长三角"公园—建设用地"系统耦合的主要因素及作用关系进行时空双维定量探究。研究表明:1)关联程度——系统整体关系密切,规模始终是耦合主导因素,而公园格局和用地利用强度影响力较小;2)耦合空间——耦合度空间分异明显,低水平和拮抗型城市比重大,公园与建设用地发展不均衡;3)时序演变——耦合作用强但持续下降,建设用地落后公园发展是主要制约。研究将耦合深入到公园与建设用地内部要素的作用层面可有效揭示系统发展的"短板",进而推动城市高质量建设。  相似文献   

11.
科学研判公园与人口的互动关系是提升城市宜居环境水平的关键。文章以江苏省34个县级市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公园-人口"系统2000—2018年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演变特征进行时空双维定量探究。研究表明:1)从2个系统各自的综合发展水平看,时序上由公园引领转变为人口主导,空间上呈现"苏南苏北苏中"的发展态势。2)从"公园-人口"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来看,在时序上经历了"勉强协调→濒临失调"的转变,空间上呈现"苏南苏北苏中"的演变格局,且存在一定的"圈层+轴线"结构。系统耦合协调视角研究可定量化呈现江苏省公园与人口的多元动态关系,以期为两者协同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2.
朱玉丹  魏媛 《绿色科技》2022,(7):159-162
为探究喀斯特城市新区的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趋势和强度,基于2010、2015和2020年3期遥感影像,结合ArcGIS等空间分析技术及动态度模型,从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空间格局和动态度方面分析了喀斯特城市新区观山湖区2010~2020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观山湖区在研究期内各类土地利用变化显著,耕地、水域、草地以及未利用地的面积持续减少,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耕地面积,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长。空间变化呈现中部耕地锐减和建设用地以原金阳新区为中心向西南方向扩张的显著特征。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研究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进一步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缓解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地矛盾以及科学开展生态治理。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市从21世纪初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为了促进城市的发展,我国创立了以低成本高盈利的大规模空间工程为主的空间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较为高效但未能创造绿色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因此城市的绿色发展势在必行。本文研究归纳了网络城市的概念和特征,从城市环境、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规模结构等多方面论证了网络城市的规划策略适用于城市绿色发展。并通过案例研究创造性地将网络城市的策略与城市绿色发展有机的结合,总结出基于网络城市的城市绿色发展策略,对城市的绿色发展具有理论及实践等方面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境质量的评估,对于维护区域生态系统,重塑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有着重要作用。选取长株潭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运用InVEST模型及ArcGis软件,分析2000年、2010年、2020年区域土地利用和生境质量的空间格局及时空演变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其演变机制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同生境质量水平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相关性;2)长株潭城市群整体生境质量经历了一个努力维持到加速恶化的演变趋势;3)生境质量水平的动态演变与区域规划政策的发布落实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科学分析国土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有助于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区域空间可持续发展。基于青龙县2010年、2014年和2018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功能分类的角度识别国土空间,基于GIS技术、动态度模型和CA-Markov模型,分析2010-2018年期间青龙县国土空间结构演变特征,探析未来时期国土空间格局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2010-2018年期间,青龙县各类型国土空间面积呈"二升二降一波动"的变化规律。各类型空间动态度表现为:农村生活空间〉城镇发展空间〉生态水域空间〉生态陆地空间〉农业生产空间,即农村生活空间变化最活跃,从综合动态度角度分析,青龙县2010-2014年期间变化较快。②从空间转移特征来看,在研究时期内,主要是生态空间向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转换,其中农村生活空间转入面积最多,生态陆地空间转出面积最多。③CA-Markov模型预测结果表明,2018-2022年,城镇空间、农业空间面积持续上升,生态空间面积明显减少,与2010-2018年相比,2018-2022年期间国土空间转化较为活跃。运用CA-Markov模型预测未来时期国土空间格局,对青龙县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有必要探索出走一条可持续性的城市化发展道路。走绿色发展道路,既能实现经济的增长,也能为居民打造出舒适的宜居家园。从绿色环境、绿色经济、绿色社会、绿色文化和绿色政府5个方面探究了郑州城市绿色发展中存在问题,并从环境治理、经济发展方式、布局规划、绿色理念教育和政府管理机制5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以促进实现郑州城市更快更好地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7.
谭君  林清 《绿色科技》2023,(5):234-238
为了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村落在空间上的分布及历史演变状况,借助ArcGIS平台,运用最邻近指数法、核密度估计法、地理集中指数等空间分析方法,对广西175个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历史演变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极不均衡,呈现“小聚集,大分散”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集聚在桂林、贺州和玉林3个市;(2)绘制出来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村落标准差椭圆图,在清朝时期扁率最小,空间分布方向性最强,呈“东北-西南”向分布;(3)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影响着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村落时空分布演变,传统村落在空间上的纵向分布主要受海拔高程、与河流距离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气候变化、社会动荡等因素可能影响着传统村落间歇性的迁移。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华池县土地利用结构时空格局演变规律和其信息熵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以华池县2014-2018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作为基础资料,运用信息熵空间统计模型和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该县土地利用结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在时序变化上,各乡镇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略有上升,优势度略有下降。在空间差异上,各乡镇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且基本集中分布。(2)各乡镇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呈正空间自相关性,且局部空间格局变化不大,表现出集聚演变特征。(3)华池县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增减直接导致了其信息熵的变化,地区经济与信息熵的变化呈强度关联,是其信息熵增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城市绿色空间是市民与环境互动、维持人类健康的重要空间.在城市绿色空间中部分树木释放出的孢粉(孢子与花粉)会诱过敏反应,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未来20年内将会有35%的世界人口对孢粉产生过敏反应.文中综述国内外65个主要城市树木孢粉致敏的研究进展,梳理孢粉致敏的研究历程和监测方法,比较得出城市中引发孢粉...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都市圈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格局的主体形态之一。区域生态用地对维护都市圈生态系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多尺度景观格局分析有利于把握快速城镇化背景下都市圈区域生态用地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和规律。本研究以南京都市圈为例,基于2000—2020年Landsat影像数据,综合使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分析都市圈、城市、区县3个尺度下区域生态用地景观格局。结果显示:(1)近20年间南京都市圈区域生态用地总体规模呈“急剧下降”到“逐渐增加”的趋势,其变化具有明显的转入和转出双向特征;水域和草地景观格局趋于破碎化,林地景观优势度提升。(2)城市尺度下各城市区域生态用地规模在时间上的变化特征与都市圈基本一致,但在景观格局变化上具有差异,其中宣城区域生态用地景观格局逐渐优化,而淮安、马鞍山、芜湖则破碎化程度增加。(3)区县尺度下约半数以上区县的区域生态用地的规模下降且景观破碎化增大,其中盱眙县、郎溪县和广德市加剧明显。研究结果表明:多尺度分析不仅有助于深入全面了解都市圈区域生态用地格局演变特征,还有利于制定满足不同空间层次且兼顾差异性的生态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