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种植密度对杂种小麦C6-38/Py85-1群体生长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确定杂种小麦合理栽培密度,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杂种小麦群体生长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密度范围内(150~450株/m2),杂种的群体总茎数(PS)、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干物重(PDW)和光合势(PP)均以低密度处理(150株/m2)最低.杂种小麦高密度处理(450株/m2)的PS始终高于中密度处理(300株/m2),LAI和PP则在挑旗期前高于中密度处理,之后低于中密度处理;PDW在开花期前高于中密度处理,之后两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杂种小麦低密度处理的生长率(CGR)在拔节期前低于中、高密度处理,但在拔节期后,低密度与中密度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均高于高密度处理.杂种小麦中、高密度处理各生育时期PS的离中优势(Hm)均为负值,低密度处理冬前期、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分别为11.6%、5.9%、9.8和13.5%.除开花期PDW的Hm中密度和高密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时期LAI和PDW的Hm均随密度增加而降低.杂种小麦的籽粒产量以中密度处理最高,但与低密度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高密度处理最低.产量的Hm随密度增加而降低.生产中采用较低的密度有利于杂种小麦群体生长和产量杂种优势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为确定杂种小麦合理栽培密度,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杂种小麦群体生长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密度范围内(150~450株/m^2),杂种的群体总茎数(PS)、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干物重(PDW)和光合势(PP)均以低密度处理(150株/m^2)最低。杂种小麦高密度处理(450株/m^2)的PS始终高于中密度处理(300株/m^2),LAI和PP则在挑旗期前高于中密度处理,之后低于中密度处理;PDW在开花期前高于中密度处理,之后两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杂种小麦低密度处理的生长率(CGR)在拔节期前低于中、高密度处理,但在拔节期后,低密度与中密度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均高于高密度处理。杂种小麦中、高密度处理各生育时期PS的离中优势(Hm)均为负值,低密度处理冬前期、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分别为11.6%、5.9%、9.8和13.5%。除开花期PDW的Hm中密度和高密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时期LAI和PDW的Hm均随密度增加而降低。杂种小麦的籽粒产量以中密度处理最高,但与低密度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高密度处理最低。产量的Hm随密度增加而降低。生产中采用较低的密度有利于杂种小麦群体生长和产量杂种优势的发挥。  相似文献   

3.
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豫麦49-198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为给豫麦49-198大面积推广选择适宜栽培措施,设置播期和密度各3个水平,通过大田裂区试验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该品种群体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播期和密度变化可以调控群体性状,最高群体茎数随播期推迟和种植密度减小而下降,早播(10月5日)的最终成穗数较少;最大叶面积指数随播期推迟而下降,孕穗后早播的叶面积指数衰减较快;就花后干物质积累而言,播期间适播(10月12日)>晚播(10月19日)>早播(10月5日).不同播期和密度处理对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并且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大于播期.3个播期中,适播的产量显著高于早播,但与晚播的差异不显著;密度间以中密度(195万/ha)产量最高,低密度(120万/ha)最低,两者差异达显著水平,但中密度与高密度(270万/ha)的产量差异不显著.根据本试验结果可以得出,豫麦49-198维持最大叶面积指数9.5和干物质积累量21 000 kg/ha左右时,籽粒产量可以突破9 000 kg/ha,相对应的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为10月中旬和195万~270万/ha.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天门麦后直播棉适宜的种植密度,以短季棉CN01为试验材料,开展了不同种植密度对CN01生长发育动态、产量、品质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6.00万~9.00万株/hm2的种植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增大,短季棉CN01的株高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果枝数、单株果节数、单株成铃数、单位面积成铃数、成铃率、单铃重、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单位面积果节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棉花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伸长率随密度的增加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以6.75万株/hm2种植密度的纤维品质相对最好。综合产量和品质考究,棉花CN01在天门麦后直播适宜的种植密度为6.00万~6.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5.
精播麦套花生套期、肥料与密度优化配置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大田条件下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建立了精播麦套花生套期、密度和N肥与产量的数学模型。分析表明: (1)套期与密度、密度与肥料间呈负向交互效应。套期晚,花生适宜密度应相应增加;密度增加,N肥用量可适当减少。套期与肥料呈正向交互效应,套期早, N 肥用量也应适当增加。( 2) 麦套花生最高产量可达到5 795. 4kg/hm2 ,相应的措施组合为:麦收前22d套种,每公顷播20. 7万株,施N 89. 3kg。产量在4 500~5 250kg/hm2 范围内的措施组合为:麦收前18~29d套种,每公顷播18. 8~22. 2万株,施N 49. 4~90. 7kg;产量在5 250~5 795kg/hm2范围内的措施组合为:麦收前17~22d套种,每公顷播18. 9~22. 7万株,施N 72. 7~108. 9kg。(3)夏直播花生最高产量可达到4 873. 0kg/hm2 ,相应的措施组合为:每公顷播20. 8万株,施N 85. 4 kg/hm2。  相似文献   

6.
种植密度对甜玉米与鲜食糯玉米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低密度(3.5万株/hm2,LD)、中密度(5.5万株/hm2,MD)、高密度(6.5万株/hm2,HD)种植对甜玉米(520)、糯玉米(吉农糯112)商品品质、食用品质以及部分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鲜食玉米商品品质的影响较大,高密度种植会显著降低有效穗长、出籽率以及百粒重等商品性状。甜玉米皮渣率以及糯玉米的种皮厚度受种植密度影响较大,高密度处理下甜玉米(520)的皮渣率比低密度处理增加29.2%,糯玉米(吉农糯112)种皮厚度下降24.78%。种植密度对脂肪、可溶性总糖以及赖氨酸含量的影响不显著,显著影响鲜食玉米子粒中蛋白的含量,高密度处理下甜玉米(520)与糯玉米(吉农糯112)蛋白含量比低密度处理分别降低近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淀粉含量与品质的影响,以2个强筋小麦品种(郑麦158和郑麦366)和2个中筋小麦品种(平安518和鑫华麦818)为材料,分别在3个种植密度(D225:225×104株·hm-2;D375:375×104株·hm-2;D525:525×104株·hm-2基本苗)条件下,研究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淀粉含量及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小麦籽粒总淀粉、支链淀粉含量及支直比呈下降趋势,直链淀粉含量呈上升趋势;淀粉峰值粘度、低谷粘度、最终粘度、反弹值均呈上升的趋势,以D525处理下数值最高,且与D225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稀懈值则呈下降趋势,在低密度处理下表现最高。淀粉冻融析水率均在D225密度下最低,不同品种之间以鑫华麦818析水率最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大淀粉粒体积、表面积和数目分布百分比升高,而小淀粉粒体积分布百分比降低。淀粉晶体特征不受种植密度的影响,呈典型的A型特征,相对结晶度则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呈下降趋势。以上结果说...  相似文献   

8.
密度与种植方式对棉花生育特性及产量品质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JX0010为试验材料,在湖南常德澧县澧东试验区研究了三种种植方式(直播、漂浮育苗移栽、营养钵育苗移栽)和三个密度(18000株/hm~2、36000株/hm~2、54000株/hm~2)对棉花生育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对棉花各生育期、农艺性状和产量影响较大,对棉花经济性状、纤维品质的影响较小。同一种植方式不同密度下,生育期随密度的增加而延长,株高、始果枝着生高度、单株果枝数、单株成铃数均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或减少),单位面积总铃数、籽棉和皮棉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密度下,生育期以直播方式最短;单株成铃数和籽棉产量以漂浮育苗的最高,营养钵的最低;在高密度下,直播与漂浮育苗的籽棉产量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不同生态区域花生种植方式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田试验表明,在小麦花生两熟制栽培中,不同种植方式的小麦产量基本随小麦行距的增加而降低,无论鲁东、鲁西,小麦产量均以畦田麦最高,大垄宽幅麦最低。除春花生外,花生产量大垄宽幅麦套种最高,一般等行麦套种(鲁东)和畦田麦夏直播(鲁西)最低;不同种植方式小麦、花生单作经济效益高低与各自的产量表现一致。在鲁东,全年效益大垄宽幅麦套种最高,达到15921.0元/hm2,一般等行麦套种最低,在12000元/hm2以下。在鲁西,小垄宽幅麦套种和一般等行麦套种效益较高,在16000元/hm2以上,春花生最低;不同种植方式前茬小麦单季光能利用率高低与产量水平一致,畦田麦达到了1.6%以上。花生单作光能利用率明显高于小麦,且并不与产量表现完全一致。鲁东春播最高,达到了2.23%,大垄宽幅麦和夏直播次之,达到了2%左右。鲁西夏直播最高,达到了2.28%,春花生次之,达到了2.22%。全年光能利用率,鲁东畦田麦夏直播最高,鲁西小垄宽幅麦套种最高,此两种方式光能利用率均在1.8%以上。春花生全年光能利用率最低,约为1%。综合本研究结果,大垄宽幅麦套种、畦田麦夏直播和春花生为鲁东较为适宜的种植方式;小垄宽幅麦套种、畦田麦夏直播为鲁西较为适宜的种植方式,除非旱薄地鲁西一般不宜采用春播方式。  相似文献   

10.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以玉米株行距配置为重点,设置高(100 050株/hm2)和中(67 500株/hm2)两个种植密度,每个密度下设置40 cm、60 cm两种行距处理,探究不同密度下株行距配置对产量、根系分布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不断增加,产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与中密度种植相比,高密度下玉米产量增加13.9%。在中密度下减小行距玉米产量提高1.0%,高密度下减小行距玉米产量显著提高26.1%。在高密度条件下,减小行距在水平、垂直方向均增加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等,并使植株地上部氮、磷、钾和干物质的积累量分别提高4.9%、8.1%、25.8%和4.5%。根系性状、植株养分含量、植株干重和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在高密度下通过适当减小行距、增大株距,减小株间根系竞争,提高根系对土壤养分吸收,对玉米密植增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种植密度对匀播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匀播冬小麦对种植密度的响应,以不同穗型品种新冬22(A_1)和新冬50(A_2)为材料,匀播(株行距相等)条件下设置了123万、156万、204万、278万、400万株·hm~(-2)(分别记为M_1、M_2、M_3、M_4、M_5)5个种植密度,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匀播小麦干物质积累、运转、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匀播条件下,冬小麦抽穗前干物质积累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随种植密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新冬22号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对籽粒产量贡献率、籽粒产量均表现为M_2处理最高,新冬50号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对籽粒产量贡献率、籽粒产量均表现为M_4处理最高。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两个品种的有效穗数呈增加趋势,穗粒数、千粒重呈下降趋势,籽粒产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匀播条件下,多穗型品种新冬22号适宜种植密度为156万株·hm~(-2),大穗型品种新冬50号适宜种植密度为278万株·hm~(-2)。  相似文献   

12.
单粒精播对花生农艺性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单粒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原理,研究了适宜湖南种植的高产优质花生品种‘湘花2008’不同密度下单粒精播对花生农艺性状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增加花生出苗率有下降趋势,主茎高、侧枝长在21万株/hm~2下最大,分枝数、结果枝数、叶龄数、单株荚果数均随着密度增加呈下降趋势,单粒精播高密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个体生产力;产量和品质均在18万株/hm~2时表现最佳,且高于常规生产上双粒穴播30万株/hm~2。因此,花生单粒精播在一定程度上可达到减少用种量,提高产量,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是实现花生高产高效的一项切实可行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核麦间作模式下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旗叶生理特性的影响,于2016-2017年设置450万株·hm~(-2)(M1)、525万株·hm~(-2)(M2)、600万株·hm~(-2)(M3)、675万株·hm~(-2)(M4)和750万株·hm~(-2)(M5)5个种植密度,研究了核桃树冠下区和远冠区下冬小麦旗叶SPAD值、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特性及产量对种植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核桃树冠下区冬小麦旗叶的SPAD值、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实际光化学效率(Φ_(PSII))和产量均不同程度降低,在远冠区各指标均呈先升后降趋势,且基本在M2处理达到最大,且冠下区各种植密度处理的冬小麦旗叶P_n、T_r、G_s、F_v/F_m、Φ_(PSII)均低于相应远冠区。冠下区和远冠区的籽粒产量分别以M1和M2处理最高,分别为3 212.19和3 911.12kg·hm~(-2)。综合来看,在核麦间作模式下,冬小麦种植密度应控制在450万~5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4.
肥密处理对不同大豆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中黄30、铁丰31和铁豆37为材料,在不同施肥和不同种植密度(12.0、16.5、21.0万株·hm-2)处理下,比较了3个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表现.结果表明:不同密度下,大豆产量差异极显著,并且高密度条件下的产量最高;不同肥力条件下,大豆产量差异不显著.不同肥密处理对不同大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影响不同,低密度中肥处理提高了中黄30和铁豆37蛋白质含量,降低了3个大豆品种脂肪含量.中密度中肥处理提高了中黄30和铁丰31蛋白质含量.施肥处理降低了中黄30脂肪含量,提高了铁丰31和铁豆37脂肪含量.高密度施肥处理提高了中黄30和铁豆37蛋白质含量.施肥处理增加了铁丰31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不同播种模式与密度对花生籽仁发育过程的动态影响,本试验以花育22号和花育39号为材料,开展了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的花生荚果发育动态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荚果和籽仁鲜质量呈"快—慢"增长的趋势,籽仁干物质积累呈"慢—快—慢"的趋势,籽仁发育前期,不同处理间干物质积累量差异不明显,发育中期单粒精播对花生籽仁干物质积累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单粒精播处理籽仁脂肪含量最高,蛋白质含量最低,单株结果数、百果质量、百仁质量和荚果产量均显著高于双粒和三粒穴播。说明华南地区单粒精播种植模式中密度可以明显促进花生荚果和籽仁的发育,提高花生产量。  相似文献   

16.
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群体生长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安徽省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群体生长指标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于2011-2014年度,以当地种植面积较大、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小麦品种济麦22和皖麦5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播期和播种密度对小麦群体生长指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年度间比较,2013-2014年度的小麦产量较高;播期为10月3日时,两个小麦品种的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均以密度为210×104株·hm-2处理产量最高;播期为10月15日时,两个小麦品种的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均以密度为330×104株·hm-2处理产量最高。早播(10月3日)处理的小麦,叶面积持续时间较长;播期相同时,小麦的叶面积持续时间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叶面积指数随密度增加而减少,净同化率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小麦群体生长率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叶面积指数的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小麦籽粒产量与其叶面积持续时间和群体生长率的相关性极显著,与净同化率呈显著负相关。本试验条件下,两个小麦品种均以10月3日播种、密度为210×104株·hm-2处理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周旭梅  高旭东  何晶 《玉米科学》2012,20(3):107-110
以多抗较耐密玉米品种丹玉86和高抗耐密玉米新组合丹3363为试验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丹玉86产量与密度呈二次回归方程的关系,在60 000株/hm2密度下产量最高;丹3363在75 000株/hm2密度下产量最高,在52 500株/hm2密度下产量最低。株高、穗位高、茎粗、叶片数、棒三叶长随密度变化不明显。丹玉86在60 000株/hm2密度下棒三叶宽、棒三叶面积最大;丹3363棒三叶宽、棒三叶面积随密度增加而降低。丹玉86和丹3363倒伏率和空秆率均随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在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荆州棉区,进行油菜收获后短季棉直播不同密度、棉太金系统化控组合试验,以达到简化栽培并适于机械收获。结果表明:子棉产量以不化调的中高密度处理最高,均为3923.1 kg/hm2;以高量化调的中密度处理最低,为3025.6 kg/hm2;有子棉产量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且以低量化调或不化调为好,高量化调对子棉产量减少明显,低量化调株型紧凑、吐絮集中、产量高,适于机收和简化栽培的要求。建议推广密度75000~105000株/hm2,根据天气适度轻调的简化栽培组合。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浙糯玉5号鲜果穗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75万~5.55万株/hm^2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鲜果穗产量呈先增后减趋势,密度为4.65万株/hm^2时,浙糯玉5号群体产量最高;株高、穗位高、秃尖长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升高,高密度条件下单穗净重下降不明显,但果穗商品性下降较快,秃尖增长,子粒数减少。综合研究表明,浙中南地区浙糯王5号秋播最佳种植密度为4.65万株/hm^2。  相似文献   

20.
密度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曹胜彪  张吉旺  杨今胜  刘伟  董树亭  刘鹏  赵斌 《玉米科学》2012,20(5):106-110,120
选用登海661和超试11为试验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产量先增加后降低,登海661在密度为12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11 292 kg/hm2;氮肥偏生产力随密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密度为12万株/hm2时达最大,为37.64 kg/kg;总氮素积累量在3.0万~10.5万株/hm2范围内先增加后降低,进一步增加种植密度后总氮素积累量增加;低密度条件下氮素利用率较高,随密度升高呈降低趋势;氮素收获指数随密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12万株/hm2时达最大值。本试验条件下,获得较高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5万~10.5万株/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