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李淑杰  窦森  王利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46-848,882
首先,根据自然环境条件把吉林省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土地利用区,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法根据社会、经济指标把3个区细分为6类土地利用区。其次,针对各分区土地利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调控措施。最后,探讨了协调区域间土地利用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焦意 《甘肃农业》2014,(9):36-39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是实现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的重要手段,也是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的目的首先在于对土地的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找到区域差异的客观方面的规律,其次是要在土地开发时更加明确方向、潜力、途径和措施,最后为土地开发利用的决策提供指导,更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化利用提供必要的服务。本文在列举常规土地利用综合分区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处理、公式计算,研究如何以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进行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相似文献   

3.
以辽宁省兴城市为例,根据兴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和区域差异,选取了适合兴城市土地利用分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将兴城市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适度开发和控制开发4个功能分区。运用GIS软件制作了兴城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专题图,针对各个区域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调控措施,为实现兴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程度的重要依据。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研究国土空间管制分区有利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更充分地考虑土地适宜性,有利于土地合理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采用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以罗定市为研究区域,计算得出罗定市适宜发展用地536.6 km2,限制发展用地1 445.5 km2,禁止发展用地352.8km2,在理想条件下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规模为466.6万,在耕地保护目标下最大承载人口规模为240.9万。基于资源环境系统承载力评价结果,结合罗定市土地利用现状和资源环境特点,将罗定市划分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生态涵养区、综合发展区和中心发展区4个类型区。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国土空间管制分区可以为罗定市今后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鹿泉市为例系统地探讨了在中心城市影响下卫星城市土地利用分区的方法,通过功能分区与传统地貌分区叠加,将市域划分为中心城区优化发展区、环省会重点开发区、新型建材工业区、生态农业观光区、基础农业生产区、森林植被保护区、生态旅游保护区7个区,最后从中心地理论角度分析各区土地利用调控方向.  相似文献   

6.
关于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徐宁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82-483
通过对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探讨,明确了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必要性、原则、依据、类型和目的.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巫山县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明泓  廖和平  彭征  王璇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342-5343,5375
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法,对重庆市巫山县土地利用进行功能分区,分析各区特点,确定土地利用合理方向,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保持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8.
河北永清县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河北省永清县为例,采用系统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划分出永清县土地利用主体功能区;同时探讨了各功能区的土地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根据全省各县(市、区)土地利用的主导方式、土地资源分布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应用主成份分析法选择了11个土地利用分区因子;根据这些因子在各县(市、区)指标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应用模糊聚类模型按二级分类形式将江西省的土地利用划分为6个一级区和15个二级区。  相似文献   

10.
西藏自治区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系统聚类法,选取土地利用结构与利用效率指标,将西藏自治区划分为中心城市发展区、人口-产业集聚区、能源-矿产资源重点开发区、农牧业发展区、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区,并综合评述了各分区土地利用特征及土地利用管制措施。  相似文献   

11.
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罗雄飞  周勇  聂艳  于雷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10040-10042
在提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运用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武汉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态处于中等集约利用水平。在分析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武汉市今后土地集约利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改善毛乌素沙地的区域生态环境和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人们尝试了多种治理和利用毛乌素沙地的技术措施,但是这些治理和利用的技术措施存在着技术可行政策跟不上、缺乏实践、群众积极性差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逐一分析了各种治理技术措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分区治理等解决对策,为毛乌素沙地的综合治理和合理利用提供了更切合实际的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13.
广西秸秆综合利用科技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广西秸秆综合利用科技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广西秸秆综合利用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和主要任务.从组织领导、机制创新、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和合作交流等5个方面提出了加快广西秸秆综合利用科技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以四川盆地乐山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区域内7县、4区已经建立的土地利用数据库为主要信息来源,采用GIS分析工具,对土地利用中与耕地相关的大量数据进行了整理、统计和分析,并结合采集的相关文字资料和图件资料对区域内耕地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5年,区域内耕地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主要影响因子的作用顺序依次是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耕地、自然灾毁,它们在耕地减少中所占比例分别是83.5%、11.4%、4.6%和0.5%。针对区域耕地变化情况,提出了增加耕地的方式和可能途径,并对区域内耕地保护提出了建设性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分析阐述了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上存在的诸多问题: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山林乱垦等,这已危及到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为了保护和拯救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应从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工作出发,走土地资源适度规模经营的道路。本着因地制宜、保护环境、节约用地原则,全面规划综合利用,建立良性的生态系统,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肖白玉  邓宇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399-2401,2450
土地集约利用强调土地现阶段的经济效益,即以最少的投入获得土地的最高产出。对环境的保护、代际关系的处理并不是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目标。土地可持续利用不但要求获得土地的经济效益,土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其追求的目标。土地可持续利用虽然强调对环境的保护,重视代际关系的处理,但它还是强调人是自然的征服者和改造者,是一种向土地资源索取的土地利用方式。城市绿色发展要求要有一种新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地绿色利用。土地绿色利用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平等,这是一种土地资源利用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研究较为薄弱的状况,提出一种基于GIS空间技术的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的划分方法。根据不同管制用途,结合佛冈县实际情况,利用数学模型和ArcGIS9.2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定量确定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范围。确定了佛冈县规划期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分布,能反映县域的实际发展状况。该方法可以实现对佛冈县土地利用的空间划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以湖南省13个参评地级市为样本,参照《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构建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来综合分析参评城市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水平。结合数轴法和聚类分析法确定各参评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等级,并分析各参评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现状和空间格局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区域差异显著,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湖南省东北高西南低,且北部地区整体优于南部地区;评价单元的地理区位、经济水平、交通等基础设施情况导致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各参评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制约因素存在显著差异。根据评价结果,应强化建设用地管理工作,提出相关措施建议来实现各区域人口、经济和建设用地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体现一个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该研究从土地经济效益、土地社会效益、土地生态环境效益3个方面构建株洲市土地利用效益的指标体系,以株洲市2006~2013年的数据为基础,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再利用加权函数法求得土地利用效益的综合分值,运用协调度模型分析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结果表明:株洲市土地利用效益综合得分逐年递增,土地利用的协调度较低,分为基本协调和不协调两类。据此提出了提高株洲市土地利用效益的建议:继续稳步提升土地利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注重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益,实现土地利用三效益的综合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