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龙须菜对水体Cu2+、Cd2+的去除效率及其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龙须菜对水体Cu^2+、Cd^2+的去除效率及其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状况。结果显示,龙须菜对水体低浓度(0.05mg/L)Cu^2+、Cd^2+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9.9%和93.1%;对较高浓度(0.5mg/L)Cu^2+、Cd^2+的去除率分别为55.24%和86.15%;水体较高浓度(0.5mg/L)Cu^2+会导致龙须菜叶绿素a、b和藻红素的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而高浓度(2.5mg/L)Cd^2+不会导致色素含量的显著下降;龙须菜对环境中Cu^2+的生理响应浓度也明显小于Cd^2+,藻体SOD活性出现峰值且MDA含量显著高于(P〈0.05)对照组的浓度水平分别为Cu^2+0.05mg/L及Cd^2+0.5mg/L。龙须菜更适宜作为对海水Cd^2+污染进行生物修复的植物。  相似文献   

2.
泥蚶对重金属铜、铅、镉的生物富集动力学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以泥蚶为实验生物,应用半静态双箱模型室内模拟了其对三种重金属(Cu、Pb、Cd)的生物富集实验,通过对富集与排出过程中泥蚶体内重金属污染物的动态监测和对富集与排出过程监测结果的非线性拟合,得到了泥蚶富集重金属的吸收速率常数K1、排出速率常数K2、生物富集因子BCF、生物学半衰期B1/2等动力学参数.对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泥蚶对重金属Cu、Pb、Cd的生物富集数据符合双箱模型,由该模型得到的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拟合结果得到Cu、Pb、Cd动力学参数,K1为7.318~29.928;K2为0.0064~0.0176;BCF为457.3~3303.6;B1/2为39.4~108.3.比较结果得出:吸收速率常数K1及生物富集因子BCF均随着外部水体金属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减小;泥蚶对Cu、Pb、Cd的富集能力依次是PbCdCu;三种重金属在泥蚶体内的生物学半衰期B1/2依次是PbCdCu;理论平衡状态下生物体内金属含量CAmax随着外部水体中金属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可以认为泥蚶体内的重金属含量如实地反映了水环境的污染状况和水域近期的污染过程,从而可以考虑把泥蚶作为浙江沿海及其它泥蚶分布海域重金属Cu、Pb、Cd污染的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调水调沙背景下碱蓬对Cd污染的吸收富集特征,本研究以该区主要潜在生态风险因子镉(Cd)为切入点,利用温室栽培实验,分析了Cd输入对碱蓬生物量、Cd含量、富集系数及转移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少量的Cd输入(≤4.0 mg/kg)时碱蓬生物量高于对照,并在2.0 mg/kg处理时总生物量、茎和叶生物量取得最大值,而过高的Cd输入(>5.0 mg/kg)时生物量低于对照;随着Cd输入的增加,碱蓬根、茎及叶中Cd含量呈现增加趋势,而Cd富集系数则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在Cd输入量为2.0 mg/kg时,富集系数取得最大值(42.67、4.82和6.18);整体上碱蓬根是富集Cd主要部位,但在低水平Cd输入(0.0 mg/kg和1.0 mg/kg)时,茎和叶部转运系数大于高水平Cd输入,表现出较强富集作用。以上结果表明碱蓬能有效富集土壤中的Cd元素,且在一定范围内碱蓬的富集能力随着Cd输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是过高的Cd浓度输入会抑制碱蓬的Cd富集能力。  相似文献   

4.
5.
重金属铜、镉对鲫肝脏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半定量RT-PCR分析重金属Cu、Cd在不同剂量以及不同处理时问下对鲫(Carassius auratus)肝脏组织基因表达的影响.共检测了过氧化氢酶、热激蛋白、金属硫蛋白等17个逆境胁迫相关基因.9个Cu处理中,GSTα、GSTπ、CAT在鲫肝脏中诱导表达,其余基因的表达特性属于中间型,即在一些处理中表达上调,另一些处理中表达下调.Cd处理中,只有GS7 α属于完伞的诱导表达型基因.HSP30、GR以及GPx 4a在Cd胁迫的鲫肝脏中表达受抑制,其余基因的表达属于中间型.虽然Cu、Cd胁迫对各基因转录水平的的影响不尽相同,多数处理中Cu诱导基因表达的程度略高于Cd.实验结果还显示,本研究设置的Cu、Cd处理剂量以及处理时间与鲫肝脏基因的表达变化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逆境胁迫相关基因在Cu、Cd处理鲫的肝脏中表达水平变化多样.本研究旨为深入研究鱼类基因表达与重金属解毒分子机制间的关系以及重金属毒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海湾扇贝对海水中镉的富集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季相山 《水产学报》2006,30(6):801-805
本文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研究镉暴露实验中海湾扇贝不同器官组织富集、排放镉的过程及影响因素。水体中镉通过被动扩散进入海湾扇贝鳃,根据吸附等温线并结合直线拟合结果得海湾扇贝鳃对镉的单层饱和结合量为2.12 μmol·g-1 干重。鳃对镉的富集量和富集速率与水相中镉浓度成正相关关系,最高浓度组(2 μmol·L-)的镉富集量和富集速率分别为(1.5±0.52) μmol·g-1 干重和(0.375±0.13) μmol·(g·d)-1。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海湾扇贝鳃、内脏和肌肉镉富集量逐渐增加,14 d(336 h)后,内脏和鳃中镉富集达到平衡,但肌肉中镉富集是否达到平衡,尚需进一步研究。盐度对海湾扇贝鳃、内脏和肌肉镉富集速率无显著影响(P>0.05)。富集在海湾扇贝体内的镉不断被排出,其中鳃的排放率最大,达到了38.3%,其次是内脏、肌肉。  相似文献   

7.
陈昌明  谢华平 《水利渔业》2007,27(3):90-90,107
采用单因子试验方法,在常温、充分暴气的静水条件下,使用低于安全浓度的3种不同浓度硫酸铜对中华倒刺鲃肌肉、鳃、肝脏和鳞片的富集情况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铜在中华倒刺鲃肌肉、鳃、肝脏和鳞片的富集因数依次是13.92、55.03、153.28、10.41。  相似文献   

8.
黑鲷受铜、镉胁迫的生理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铜、镉处理液对黑鲷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8 h内对照组和铜、镉处理组(≤5 mg/L)中黑鲷均未出现死亡;48 h后对照组与铜、镉处理组中黑鲷体内SOD和CAT活性值差异极显著(P<0.01),而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低浓度处理组对黑鲷体内SOD和CAT活性起诱导作用,而高浓度处理组则起抑制作用,其中在处理浓度为0.5 mg/L时SOD和CAT活性达到最高值,在试验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毒理兴奋"作用。因此,铜、镉处理对黑鲷的生理生化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建议可以以黑鲷SOD和CAT活性变化作为水环境监测的生物指标物,从而达到评价水生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麦饭石对海水及水溶液中铜、锌、镉的吸附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天然麦饭石吸附海水及水溶液中重金属Cu(Ⅱ)、Zn(Ⅱ)、Cd(Ⅱ)。结果表明,吸附率随pH变化曲线呈“S”型,在天然水(pH7.5 ̄8.5)中,麦饭石对海水及水溶液中Cu(Ⅱ)、Zn(Ⅱ)、Cd(Ⅱ)均有较高饱和吸附量。;对3种重金属的吸附能力顺序为Cu(Ⅱ)〉Zn(Ⅱ)〉Cd(Ⅱ)。  相似文献   

10.
大型海藻龙须菜的生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龙须菜(Gracflaria Zemanei formis)是产琼胶藻的优良品种.龙须菜新鲜的藻体具有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保健功能,可用作鲍(Haliotis sp.)饵料或者加工成海洋蔬菜作为风味食品,并且其多糖成分具有抗肿瘤作用[1].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大型海藻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规模栽培对水质和浮游植物的影响,于2016年3―6月在南澳深澳湾选择龙须菜栽培区(G)、鱼类养殖区(F)和对照区(C)3个采样区域,每个采样区域3个采样点,进行每月1次的采样调查。对海水温度(WT)、盐度(salinity)、pH、溶氧(DO)、总氮(TN)、总磷(TP)、无机氮(DIN)、无机磷(DIP)、叶绿素a(Chl a)和浮游植物密度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1)在龙须菜栽培期和收获期(3―5月),龙须菜栽培区的pH和DO均显著高于其余区域(P<0.05),收获后各区域无显著性差异(P>0.05);(2)在龙须菜栽培期(3―4月),栽培区的TN、TP、DIN和DIP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区和鱼类养殖区(P<0.05);(3)龙须菜栽培期间和收获期(3―5月)栽培区浮游植物密度显著低于其他区域(P<0.05),龙须菜收获后(6月),3个采样区域浮游植物的密度大幅上升;(4)2016年南澳海域共收获龙须菜49729 t,据估算,龙须菜规模栽培从海水中移除了2212 t N、174 t P和13300 t C,至少释放了34700tO_2。研究表明,龙须菜规模栽培能有效去除N、P营养盐,防治海洋富营养化;提高栽培区域的pH和DO,有利于防治海洋酸化和低氧问题;降低浮游植物密度,抑制有害藻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07-2品系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为实验材料,提取自然条件下代表不同病变程度的健康、病间、白化藻体的附生菌DNA,经PCR扩增16S r DNA基因的V3可变区并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离V3片段,再对目的条带进行克隆鉴定。实验结果经数据化后计算龙须菜附生菌数目并比较附生菌菌群多样性,通过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 MDS)及多元梯度分析(RDA)来比较附生菌菌群组成相似性及优势菌群。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龙须菜病变程度的加深,附生菌菌落数及菌群多样性逐渐增加(P0.05)。n MDS分析结果表明,健康藻体与白化藻体在附生菌菌群组成上存在差异,病间藻体在附生菌菌群组成上与健康藻体更为接近。RDA分析结果表明,龙须菜健康藻体附生菌可能的优势菌群是海洋单胞菌属(Marinomonas),病间藻体附生菌可能的优势菌群是单胞菌属(Alteromonas)、红杆菌科(Rhodobacteraceae)、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白化藻体附生菌可能的优势菌未能鉴定到,而白化残留藻体附生菌鉴定到的优势菌有Maribacter、红杆菌科、玫瑰变色菌属(Roseovarius)。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龙须菜健康藻体与发病藻体在附生菌菌群组成及优势菌上存在较大差异,而介于两者之间的藻体在菌群组成上更偏向于健康藻体。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为深入构建龙须菜(Gracilaria/Gracilariopsis lemaneiformis)育种体系提供基础数据。采用DTOPSIS综合评价法对实验室构建的龙须菜GL家系的F1配子体的性状进行分析与评价,以期把F1配子体的综合性状这一模糊量化指标转化为该株系对理想解的相对接近度Ci值的量化指标,进而对各藻株的综合性状优劣进行综合分析,为未来良种的杂交以及选育提供依据。所测的100株藻体中,线性生长速率变化范围为2.0~7.3%/d,变异系数为26.79%,标准差达到1.28,各藻株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藻株的分枝数分布很不集中,变异极为显著,其平均数为1.93个,标准差为0.8,变异系数为41.17%,差异明显,变异幅度相对很大。主枝基部直径变化范围1.4~2.2 mm,标准差达到0.18,变异系数在3个性状中最小,为9.87%。线性生长速率、分枝数、基部直径等性状分布均呈现明显的正态分布特征,标准差分析显示,各性状相对本身参数变化幅度较大,说明F1配子体存在一定的性状变异,可以挑选性状差异大的藻种进行杂交以期获得优良藻种。DTOPSIS综合评价分析显示20、47、93、6、31株系综合性状的评价值比较高,为后期人工选育优良藻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应用龙须菜降低厦门海域海水中氮、磷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是在完全开放的自然海区条件下对龙须菜吸收富营养的海水中N、P效果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在试验期间,正常栽培的龙须菜表层的平均增重5440.7g/条,深层的平均增重2077.4g/条。表层的龙须菜吸收海水中N量为27.40g/条、P量为1.76g/条,深层的龙须菜吸收海水中N量为10.46g/条、P量为0.68g/条。在试验期间,示范区海水的总N、总P含量呈下降趋势,在2007年12月4日试验期开始,海水中的总N、总P平均含量分别为1.428mg/L、0.141mg/L;到了2008年1月23日试验期结束,海水中的总N、总P平均含量分别为1.175mg/L、0.068mg/L,分别平均下降了17.8%、51.7%。表明龙须菜吸收海水中的N、P效果是相当显著的。  相似文献   

15.
硼胁迫对龙须菜生长及其生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以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为试验材料,探讨不同硼(B)浓度对龙须菜的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0.375 mmol·L^-1)相比,缺B组(0 mmol·L^-1)和高B组(3.75 mmol·L^-1)龙须菜呈红褐色,日特定生长速率无显著差异;缺B组龙须菜第6天的叶绿素a与第9天的别藻蓝蛋白显著下降;高B组的藻红蛋白、藻蓝蛋白、叶绿素a和可溶性糖显著下降,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显著上升。B过量组(37.5 mmol·L^-1)的龙须菜在第6天完全变绿,日特定生长速率出现负增长,光合色素(藻胆蛋白、叶绿素a)、可溶性糖、PPO和CAT酶活力均显著下降。因此,龙须菜养殖中要确保海水中的B浓度适宜,缺乏或过高都会造成龙须菜的减产。  相似文献   

16.
龙须菜在网箱养殖区的生物修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福建省东山县八尺门网箱养殖区的浅水区吊养面积约0.7 hm2的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研究龙须菜对网箱养殖区水质的修复效果。通过对实验区及其内外两侧的定点监测,以及对与潮流方向一致和垂直的2个断面的监测,结果表明,修复区的溶解氧(DO)浓度明显高于非修复区,无机氮(IN)、无机磷(IP)浓度低于非修复区,由此可见,通过海水交换,龙须菜可以吸收流经修复区的IN、IP,并提高流出修复区的海水的DO水平。这有利于改善网箱养殖区的海水水质,提高网箱养鱼的成活率和生长率,促进海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水产科学,2007,14(3):488-492]  相似文献   

17.
脆江蓠(Gracilaria chouae)藻体脆性大,短时间高盐海水浸泡可使其软化,有利于规模夹苗生产。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短期高盐胁迫对脆江蓠光合生理及生化组成的影响,以探讨高盐对其光合系统的损伤及其恢复效果。实验设置 5 个盐度梯度(40、45、50、55、60),自然海水作为对照(盐度 33),分析盐度处理 1 h 内脆江蓠的失水率及藻体软化程度;同时研究了高盐处理 0.5 h 及不同恢复时间(12 h、24 h)对脆江蓠 pH 补偿点、光合作用荧光特性、光合作用产氧量(RO)和光合色素组成等光合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脆江蓠在盐度 50~55 的海水中浸泡 0.5 h 效果较好,此时藻体软化,并且经过 24 h 恢复后,藻体光合作用参数可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该处理条件可以用于脆江蓠生产。高盐(盐度 40~60)处理脆江蓠 0.5 h,随盐度增加,脆江蓠 RO 值呈波动下降(P<0.01)、pH补偿点和光合效率 Y(II)值逐渐降低(P<0.05)。PE 含量随盐度增加而增加(P<0.01);恢复 24 h 后最大光合效率 Fv/Fm和 Y(II)值基本恢复正常水平(P>0.05), Chl a、Car、PE 和 PC 含量均恢复到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本研究旨在为提高脆江蓠规模化养殖夹苗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对干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中挥发性成分的萃取条件进行了优化,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进行了成分鉴定分析。结果表明,顶空固相微萃取的最佳萃取条件为利用65 m PDMS/DVB萃取头在60 ℃萃取30 min;经GC-MS分离和鉴定,共检测出8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醛类化合物28种,相对百分含量为75.62%,酮类化合物14种,相对百分含量为10.49%,另有烃类17种,醇类10种,羧酸类5种,酯类5种,其他含硫、含碘及杂环化合物8种,其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5.17%、1.65%、5.41%、0.49%和0.74%;相对百分含量较高的物质主要有 己醛(19.99%)、2-庚烯醛(11.25%)、辛醛(7.95%)、反-2-辛烯醛(6.95%)、1-辛烯-3-酮(6.23%)、反-2-癸烯醛(6.01%)、壬醛(4. 43%)、反-2-壬烯醛(4.37%)、庚醛(4.11%)、206-壬二烯醛(3.79%)、203-辛二酮(3.15%)等。总体上看,醛、酮等羰基类化合物和烃类化合物对龙须菜的风味贡献比较大。  相似文献   

19.
龙须菜多糖的降解及其降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采用维生素C和过氧化氢体系诱导产生的自由基降解龙须菜多糖,并对龙须菜多糖及其降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维生素C和过氧化氢反应体系中,龙须菜多糖的降解反应在2h内基本完成,降解后得到的4种产物分子量分别为21492,12864,5417和3043U,降解反应未导致龙须菜多糖去硫酸化,但3,6-内醚-半乳糖含量略有降低;在清除超氧阴离子、DPPH自由基和还原Fe3+方面,龙须菜多糖的抗氧化活性随分子量的降低而增强,而在清除羟基自由基方面,抗氧化活性却随多糖分子量的降低而减弱。  相似文献   

20.
红藻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是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海藻,含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铁等。近年来,龙须菜在食品、化工、医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其中,龙须菜中丰富的多糖成分是主要研究对象。综述了近20年来龙须菜多糖的提取纯化方法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旨在为龙须菜多糖的应用开发提供参考,也为龙须菜的高值化综合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