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为评价广东沿海牡蛎体镉(Cd)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食用健康风险,实验根据2001-2010年广东17个海湾的牡蛎体Cd含量监测结果及1989-1999年的历史数据,分析了广东沿海总体及粤东、珠江口、粤西3大海区牡蛎体镉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风险商法评价其健康风险.1989-2010年广东沿海累计268频次的监测结果表明:牡蛎体Cd含量变化范围为未检出~10.80 mg/kg(均值1.14 mg/kg,以湿重表示,下同),检出率97.01%;其中98.64%符合中国、美国牡蛎体或贝类的Cd含量限量标准(≤4 mg/kg).珠江口海域达标率为三大海域最低(86.5%),是今后生物监测与海洋环境管理的重点.2001-2010年牡蛎体Cd含量的健康风险依次为儿童-青少年(5~17岁)>老年人(60岁以上)>成年人(18~59岁);连续食用广东沿海牡蛎10年,其Cd含量在70年内不会对人体构成Cd摄入过量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广东沿海牡蛎体Pb含量水平及时空变化趋势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贾晓平 《水产学报》2000,24(6):527-532
为了了解广东沿海Pb含量水平的时空变化特点,l989-1997年,实施"南海贻贝观察”对广东沿海12个地点牡蛎体Pb含量进行了连续监测.广东沿海牡蛎体Pb含量范围为0.22×10-6~2.06×10-6(湿重),总平均值为0.77×10-6.牡蛎体Pb污染指数的范围和平均值分别为0.11~1.03和0.39,总体上属轻污染水平.牡蛎体Pb含量的空间分布呈粤西海区≥珠江口海区>粤东海区.广东沿海牡蛎Pb含量水平在1989-1993年间呈微弱下降趋势,1994年Pb含量明显升高,此后Pb含量基本持平.  相似文献   

3.
于1989—1993和2003—2012年间每年春季采集广东沿岸的近江牡蛎样品(Crassostrea rivularis Gould),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中六六六(HCHs)的含量,并结合1980—1985年广东省海岸带污染调查的相关数据,分析和探讨了广东沿岸牡蛎中六六六(HCHs)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评价了其食用风险与生物质量.结果表明,广东沿岸牡蛎体内HCHs含量范围在未检出~42.4 ng/g之间,平均值为(1.70±6.13) ng/g,总体检出率为92.3%.广东沿岸海域牡蛎体内HCHs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禁用六六六以来先快速下降,90年代以后降幅放缓并逐渐趋于平稳,30年间HCHs含量降低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0.06%.在空间上,80年代初期珠江口岸段HCHs含量远高于粤东和粤西岸段,随着时间的推移,粤西岸段HCHs的含量比逐渐升高,而珠江口的则逐渐降低,三者含量差距缩小.HCHs组分特征分析认为,80年代末期以来,广东沿岸海域牡蛎体内HCHs主要来源于历史使用残留,但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期间,广东沿岸地区牡蛎体内HCHs可能源于林丹的使用.评价结果表明,所有样品中HCHs均远低于中国相关残留限量标准,但1989年有75.0%的样品中HCHs超出中国《海洋生物质量》一类标准;通过食用牡蛎,每日HCHs摄入量在0.11~83.62 ng/(kg·d),远低于世界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每日允许摄入量.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沿海城市工业的飞速发展,船舶含油废水、工业排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等排放的影响,海洋受到石油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本文就2009—2014年相关数据,对福建中南部沿海的莆田、泉州、漳州和厦门四个海区中养殖的僧帽牡蛎石油烃总量水平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僧帽牡蛎中石油烃平均含量:围头湾泉州湾厦门湾佛昙湾东山湾大港湾旧镇湾湄洲湾诏安湾,其中泉州海区的围头湾养殖僧帽牡蛎中石油烃超标严重。2009—2014年间各个海区养殖僧帽牡蛎中石油烃含量基本都是呈波浪型变化,其中2010年和2013年养殖僧帽牡蛎中石油烃含量较高。2009—2014年间福建中南部沿海养殖僧帽牡蛎总体上受到石油烃不同程度的污染。单因子污染指数(I)在0.08~23.30之间,六年监测的54份僧帽牡蛎中有26%样品受到重度污染,37%样品受到轻度污染,其余样品未受污染。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广东沿岸牡蛎体内滴滴涕(DDTs)的残留水平和时空分布情况,于1989-1993年和2003-2012年间每年3月份采集广东沿岸海域的近江牡蛎,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DDTs的含量,同时结合1980-1985年广东省海岸带污染调查的相关数据,分析了广东沿岸牡蛎体内DDTs的残留量、时空分布和组成特征,并评价了其食用安全性与生物质量.结果显示,广东沿岸牡蛎体内DDTs检出率为96.9%,检出的样品中含量范围为0.11~76.3 ng/g,平均值是(3.87±7.40) ng/g.在时间上,广东沿岸牡蛎体内DDTs含量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点,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为显著下降阶段,2003-2007年先小幅反弹后略微下降,2008-2012年总体呈归于平稳的趋势,且该时段各年份间无显著差异.空间上,20世纪80年代初期,珠江口岸段牡蛎体DDTs含量远高于粤东、粤西岸段,随着时间推移,3个岸段之间含量差距逐渐缩小,1989年之后各年间3个区域DDTs平均含量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DDTs的组分特征分析显示,广东沿岸海域牡蛎体内DDTs主要来源于历史使用残留,但在1989-1993年和2003-2007年时段内可能有三氯杀螨醇来源的DDTs输入.结果表明,就DDTs而言,广东沿岸海域所有样品均未超我国相关残留限量标准,近年来大部分站点牡蛎食用安全,生物质量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广东沿岸牡蛎体内滴滴涕(DDTs)的残留水平和时空分布情况,于1989-1993和2003-2012年间每年3月份采集广东沿岸海域的近江牡蛎,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DDTs的含量,同时结合1980-1985年广东省海岸带污染调查的相关数据,分析了广东沿岸牡蛎体内DDTs的残留量、时空分布和组成特征,并评价了其食用安全性与生物质量。结果表明:广东沿岸牡蛎体内DDTs检出率为96.9%,检出的样品中含量范围为0.11~76.3 ng/g,平均值是(3.87±7.40) ng/g。在时间上,广东沿岸牡蛎体内DDTs含量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点, 1980s-1990s初期为显著下降阶段,2003-2007年先小幅反弹后略微下降,2008-2012年总体呈归于平稳的趋势,且该时段各年份间无显著差异(P > 0.05)。空间上,1980s初期珠江口岸段牡蛎体DDTs含量远高于粤东、粤西岸段,随着时间推移,3个岸段之间含量差距逐渐缩小,1989年之后各年间3个区域DDTs平均含量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P > 0.05)。DDTs的组分特征分析显示,广东沿岸海域牡蛎体内DDTs主要来源于历史使用残留,但在1989-1993年和2003-2007年时段内可能有三氯杀螨醇来源的DDTs输入。评价结果表明,就DDTs而言,广东沿岸海域所有样品均未超我国相关残留限量标准,近年来大部分站点牡蛎食用安全,生物质量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7.
于2006年~2012年在海南岛东寨港、马袅港、八所港和榆林港4个典型港湾采集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 )样品,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滴滴涕(DDTs)的质量分数。结果显示,DDTs残留范围为未检出-4.51 ng·g-1(湿质量),平均为1.45 ng·g-1,4个采样点w(DDTs)的区域差异不显著(P〉0.05)。与国内外其他海域相比,海南岛沿岸贝类体内DDTs残留水平较低。在2006年~2012年间,DDTs于2007年出现了一个相对高值,之后5年呈先下降后趋于平稳的趋势。此研究结果与1985年海南岛近海贝类体内的DDTs残留量均处于100 ng·g-1水平级范围。通过对牡蛎样品DDTs的组分特征分析,认为目前检测到的DDTs主要来源于历史使用残留,但推断2006年~2007年可能有三氯杀螨醇来源的DDTs输入。结果表明,海南岛沿岸牡蛎体内DDTs符合中国《海洋生物质量》一类质量标准,也未超出中国相关残留限量标准,其食品安全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基于2014年江苏沿海定置张网渔船的大样本随机抽样调查数据,对渔船捕捞产量及渔获物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江苏沿海渔船捕捞具有显著的空间特征,多数在近海生产、少有渔船远赴外海生产,除个别月份,少有渔船在长江口航道中生产,长江口近岸北侧常年有该类渔船生产,在江苏近岸20 m等深线附近水域形成...  相似文献   

9.
莱州湾口虾蛄的生物学特征与时空分布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根据2011年5月-2012年4月期间进行的9个航次(月份)的底拖网采样,研究了莱州湾水域口虾蛄的生物学特征、资源密度的时空分布以及环境因子的影响,以期为口虾蛄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口虾蛄资源密度(生物量和个体数)月间变化为8月 >7月 >9月 >10月 >5月 >11月 >6月 >4月 >3月。口虾蛄体长范围为41~171 mm,平均体长5月最低(102 mm),7月最高(118 mm);体重范围为0.30~68.00 g,平均体重5月最低(13.64g),11月最高(17.67g)。雌、雄个体肥满度均以10月最高,分别为1.49和1.56,肥满度的月间变化趋势为5-7月下降,8-10月上升,11月以后再次下降。肥满度的性别差异不显著(P >0.05)。除5月雌体数量高于雄体外,其他月份雌、雄比均小于1。口虾蛄于5-7月(产卵期)主要分布在黄河口、龙口近岸等浅水区,8月开始向深水区迁移,9月至翌年3月主要分布在深水区,4月开始返回近岸水域。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口虾蛄个体数密度与海表温度相关性最高,其次是盐度、水深、浮游动物及其他渔获生物量,与底层溶解氧、浮游植物的相关性最低;口虾蛄平均个体重量在8-9月与水深分别呈极显著相关(P <0.001)和显著相关(P <0.005)关系,与其他渔获生物量在2011年7-8月及2012年4月呈显著相关(P <0.005),与其它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在各月份均不显著(P >0.05)。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给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在辽宁海域增殖放流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根据春季(2020 年 5 月)、夏季(2019 年 6 月、7 月和 2020 年 8 月)和秋季(2019 年 9 月和 2020 年 10 月)共计 6 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 研究了辽宁海域大泷六线鱼的资源丰度及生物学特征变化, 并基于广义加性模型(GAM)分析了资源丰度的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大泷六线鱼资源丰度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秋季高于春季, 资源丰度在不同站位的差异较大, 空间异质性较高。大泷六线鱼的体长、体重在 5 月至 10 月均表现为逐月增大, 肥满度也表现为夏季较春、秋季高, 且体长、体重和肥满度均具有月份间的显著差异。资源丰度的时空分布表明大泷六线鱼具有对岩礁底、砂底这两种底质生境类型和较低水温的偏好性, 黄海北部海域的资源丰度高于辽东湾海域。GAM 模型显示水深、盐度、水温、底质类型、月份和年份是影响大泷六线鱼资源丰度分布的因素, 大泷六线鱼的资源丰度与水深在 55 m 内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资源丰度高值区分布在底层盐度低于 31.5 和底层水温区间为 12~22.5 ℃的环境条件下, GAM 的分析结果与大泷六线鱼的生态习性相符。本研究通过上述分析初步建议具有较多岩礁、砂底质生境类型和较低水温的黄海北部海域可作为辽宁海域大泷六线鱼的适宜放流区域, 水温升高至 12 ℃以上的 5—6 月可作为适宜放流时间, 选择以上放流地点和时间, 可对放流群体的成活率及品质提供较好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广东沿岸牡蛎体Cd含量及时空分布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 198 9~ 1997年广东沿岸 12个采样点近江牡蛎 (CrassostrearivularisGould)体Cd的测定数据和有关历史资料 ,分析了广东沿岸牡蛎体Cd含量与时空分布特点。所有牡蛎体样品均检出Cd ,含量为( 0 .0 8~ 7.81)× 10 - 6,总平均值为 1.92× 10 - 6。粤东与粤西沿岸除个别样品外 ,绝大部分Cd含量均远低于评价标准 ,而珠江口沿岸样品的超标率则达到 2 5%。牡蛎体Cd含量的空间分布呈珠江口 >粤西 >粤东。1989~ 1997年 ,牡蛎体Cd含量的年际变化呈双峰分布 ,次高值和最高值分别出现在 1992年和 1995年 ,其余年份虽有波动 ,但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1989~1995年广东沿海近江牡蛎体砷的测定数据和有关历史资料表明,所有牡蛎样品的砷含量在(0.31~2.51)×10-6之间,总平均值为1.30×10-6,均低于海洋生物污染评价标准值,属正常本底水平。牡蛎体砷含量的地理分布呈粤东和粤西西部高、珠江口和粤西东部低的格局。1981~1991年,牡蛎体砷的平均含量呈下降趋势,1991年以后,牡蛎体砷的平均含量虽有波动,但年际间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Relative abundance of many shark species in the Atlantic is assessed by compiling data from several independently conducted, but somewhat spatially limited surveys. Although these localized surveys annually sample the same populations, resulting trends in yearly indices often conflict with one another, thereby hindering interpretation of abundance patterns at broad spatial scales. We used delta‐lognormal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 (GLMs) to generate indices of abundance for seven Atlantic coastal shark species from six fishery‐independent surveys along the US east coast and Gulf of Mexico from 1975 to 2014. These indices were further analysed using dynamic factor analysis (DFA) to produce simplified, broad‐scale common trends in relative abundance over the entire sampled distribution. Effects of drivers including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index, the 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 index, annually averag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species landings were evaluated within the DFA model. The two decadal oscillations and species landings were shown to affect shark distribution along south‐east US coast. Estimated common trends of relative abundance for all large coastal shark species showed similar decreasing patterns into the early 1990s, periods of sustained low index values thereafter and recent indications of recovery. Small coastal shark species exhibited more regional variability in their estimated common trends, such that two common trends were required to adequately describe patterns in relative abundance throughout the Gulf of Mexico and Atlantic. Overall, all species’ (except the Gulf of Mexico blacknose shark) time series concluded with an increasing trend, suggestive of initial recovery from past exploitation.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13年在山东海阳近海海域生产的15艘渔船的渔捞日志,初步分析了该海域渔业资源的种类组成及生物多样性特征。全年共捕获渔业资源种类25种,隶属于14目、21科、25属,鱼类有16种,以暖温种和暖水种为主,虾蟹类4种,头足类2种,水母类2种,多毛类1种。优势种类主要为黄鮟鱇(Lophius litulon)、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及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等。其中,口虾蛄为全年优势种。渔业资源群落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春季最高,秋季次之,夏季最低,通过与山东近海历史调查数据对比可知,该海域渔业资源量大幅下降;均匀度指数(0.13~0.73)变化较小;海阳近海春季和秋季种属组成相似性较高。本研究可为海阳近海渔业资源管理和修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山东南部近海口虾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研究山东南部近海口虾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根据2016年10月,2017年1月、5月、8月在该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利用Moran’s I指数和分布重心法等分析方法,比较分析了2016—2017年4个季节口虾蛄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自相关性。结果发现,山东南部近海口虾蛄相对生物量各季节间差异明显,由高至低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其中口虾蛄春季相对生物量为0.75 kg/h,夏季相对生物量为3.02 kg/h,秋季相对生物量为0.65 kg/h,冬季相对生物量为0.22 kg/h。口虾蛄分布重心表现出明显的季节特征,春、夏季分布重心位于水深20~30 m,秋、冬季分布重心位于30~50 m。口虾蛄的分布在各季节均呈现显著空间正相关,Moran’ I指数由高至低依次为秋季(0.34)春季(0.30)夏季(0.28)冬季(0.16)。研究表明,不同季节口虾蛄分布重心的变化可能与其繁殖习性等生活史特征有关,而分布的空间聚集性可能与口虾蛄偏好淤泥质粉砂和砂-粉砂-黏土的底质环境相关。  相似文献   

16.
2013年至2016年针对辽宁省河蟹主产区中养殖水质、底质及河蟹产品中石油烃含量进行测定,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养殖环境和河蟹中石油烃污染程度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水质中石油烃含量总体平均值为0.056 mg/L,平均污染指数为1.11;底质中石油烃含量较小,平均污染指数为0.039;河蟹中石油烃含量总体均值为7.27 mg/kg,平均污染指数为0.48。河蟹养殖水质已经受到石油烃污染,底质未受到石油烃污染,河蟹产品总体未受到石油烃污染,食用安全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