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六盘水市耕地土壤存在重金属Cd污染问题。为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安全利用受污染耕地,本研究选取典型Cd污染耕地,采用品种调整、原位钝化、叶面调控与微生物修复4项农艺调控措施开展试验,对治理后土壤中Cd含量和玉米籽实中Cd含量进行测定并综合评价治理效果,筛选适宜六盘水市Cd污染耕地的治理技术模式。结果表明,各项措施实施后,耕地安全利用率均达标,其中原位钝化措施降低土壤中Cd含量效果最好,最大降幅约23.99%;叶面调控措施降低玉米籽实中Cd含量显著,最大降幅约40%。  相似文献   

2.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绍兴目前耕地土壤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农田土壤重金属Cd污染问题尤为突出.选择绍兴市典型Cd污染水稻田,采用品种调整、原位钝化、优化施肥与叶面调控4项治理措施进行大田试验,通过对治理后土壤中Cd的有效态含量和水稻籽粒中Cd的含量综合评价治理效果,筛选适宜绍兴市Cd污染水田的治理技术模式.结果表明,4项措施...  相似文献   

3.
绿肥作物对耕地镉污染修复机理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压绿肥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也对土壤中Cd活性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综述了绿肥作物对Cd污染耕地的治理效果,并从有机质、土壤p H值、土壤盐基阳离子、Fe活性等方面分析了绿肥对Cd活性影响的机理,据此提出通过种植、翻压绿肥治理Cd污染耕地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评估复配钝化剂在真实环境下对Cd污染稻田的钝化修复效果及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在安徽某地开展连续3 a的原位钝化修复实验,分析钝化剂对水稻Cd吸收、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配钝化剂[1%生物炭+0.2%硅肥(BS)和1%生物炭+0.2%石灰(BL)]显著降低土壤中DTPA提取态Cd含量(29.4%~40.1%);复配钝化剂可使水稻籽粒Cd含量降低60%以上,优于2%的单独生物炭处理,且对水稻产量无不利影响。复配钝化剂使土壤pH、有机质含量(OM)、阳离子交换量(CEC)分别增加了0.77~1.25个单位、13.5%~52.0%、8.4%~38.5%,有效改善了土壤环境质量。土壤脲酶、磷酸酶、FDA水解酶的活性随着BS的施加分别提升了31.3%、38.7%、33.1%。同时,钝化剂还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pH、CEC、DTPA提取态Cd含量等)显著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但对微生物多样性无显著性影响,表明修复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稳定。微生物功能预测表明与碳代谢、能量代谢等新陈代谢相关基因簇的丰度在BS处理下明显提高,证明复配钝化剂降低了重金属的毒性,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活性。综上,复配钝化剂BS不仅可以实现Cd污染稻田的原位钝化修复,而且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提升土壤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5.
为比较不同类型的土壤调理剂与叶面阻控剂、养分管理对镉污染耕地小麦种植降镉(Cd)效果的影响,本文采用响应面法(RSM)中的中心组合设计Box-Behnken Design(BBD)研究了不同类型土壤调理剂、叶面阻控剂和养分调理措施在小麦种植中的降镉效果,探寻最优组合,试验结果显示,不同类别调理剂组合在小麦种植中的降镉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平均降镉率以生物型土壤调理剂组合效果最佳。响应曲面分析表明,每667 m2 300 kg生物型调理剂配施200 kg有机肥可达到较理想的安全利用效果,即小麦每667 m2产量353 kg、小麦籽粒镉含量0.058 mg·kg-1、降镉率84.6%。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不同品种红麻在不同镉(Cd)污染程度耕地中的修复能力,以7种红麻在重度与轻微Cd污染耕地中进行植物修复对比试验,对红麻各部位Cd的累积量、富集系数、转运系数、生长指标、相应土壤Cd变化量进行了测定,并计算了试验总变异来源及各品种回归系数。结果表明: 7种红麻均能在Cd污染耕地中正常生长,在重度污染耕地中的Cd移除量为72.49~149.17 g·hm-2,在轻微污染耕地中的Cd移除量为25.95~49.91 g·hm-2。红麻各部位Cd的富集能力排序为:叶 > 根 > 茎,转移能力排序为:叶 > 茎。重度Cd污染下,红麻各部位富集系数为1.11~8.83,转移系数为0.32~4.25;轻微Cd污染下,红麻各部位富集系数为2.08~14.63,转移系数为0.38~2.92。所有红麻的回归系数均小于1,稳定性都较高。研究表明: 7种红麻都具较好的生物产量及Cd富集与转移机制,均可用于Cd污染耕地修复,其中中红麻13号可用于重度Cd污染耕地修复,中红麻13号与中杂红328号可用于轻微Cd污染耕地修复。  相似文献   

7.
钝化剂对农田土壤镉污染的原位钝化修复效应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4,他引:14  
选择野外镉(Cd)污染农田,以小麦(第一季)、水稻(第二季)为模式作物,以蒙脱土、钙镁磷肥、磷矿石、重钙、普钙为钝化修复材料(施加浓度为1.3 kg·m-2),并配施石灰(0.52 kg·m-2),研究其对小麦、水稻产量及籽粒中Cd含量、土壤pH以及土壤中Cd形态分布的影响,考察不同钝化剂对农田土壤Cd污染的原位钝化修复效果。结果表明:施用不同钝化剂后均显著抑制小麦和水稻籽粒对Cd的吸收,而配施石灰能更进一步抑制小麦和水稻对Cd的吸收。第一季,钙镁磷肥和蒙脱石配施石灰的抑制效果最好,钙镁磷肥配施石灰和蒙脱土配施石灰降幅分别达到78.7%和72.8%;第二季,钙镁磷肥和重钙配施石灰的抑制效果最好,钙镁磷肥配施石灰和重钙配施石灰降幅分别达到82.83%和67.43%。研究发现钝化剂显著降低土壤酸溶态Cd含量,而小麦和水稻籽粒中Cd含量与土壤pH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17和-0.718;与土壤酸溶态Cd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769和0.613;同时发现施用钝化剂后小麦、水稻的产量均有显著提高,增幅最大的为可溶性磷肥重钙和钙镁磷肥,原因可能是施入的改良剂减缓了Cd毒性,同时提供了作物生长所需的钙、镁、磷等必需营养元素。根据田间试验效果,钙镁磷肥配施石灰对降低小麦和水稻中Cd含量的效果最显著,可推荐作为Cd污染土壤的改良剂。旱作条件下,蒙脱石配施石灰也是Cd污染农田改良剂的较好选择,而稻作条件下则不宜使用。  相似文献   

8.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引起的环境和粮食安全问题令人堪忧,钝化修复已成为农田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重要方式。重金属原位化学钝化修复是通过向污染土壤中施加钝化剂使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发生改变从而达到钝化的效果。本文在对耕地污染土壤常用的无机、有机、无机-有机复合钝化修复技术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指出钝化修复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和推广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重金属污染耕地农业安全利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日益加剧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是目前严重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因子。如何实现区域性大面积的重金属污染耕地农业安全利用,已成为全球农业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难题与热点。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自2006年起,将其该领域的研究重点聚焦在以镉为代表的重金属污染耕地农业安全利用方面,按照"摸清家底、因地制宜、分区治理、科学施策"的总体思路和"边生产、边治理、边修复"的技术路径,系统地开展了重金属污染动态长期定位监测与典型重金属污染地区详查、重金属低积累型与强耐性的农作物主栽品种筛选、削减农作物重金属积累的农艺调控、阻控农作物重金属吸收的原位钝化,以及替代种植作物的耐受性及其修复潜力等研究,初步探明了湖南耕地环境和其主要农产品重金属污染的现状、成因与发展趋势,筛选出了一批适于不同污染程度耕地种植的农作物主栽品种供应急性应用,明确了肥水管理、叶面阻控、秸秆离田等农艺调控措施削减农作物重金属积累,和施用炉渣、生石灰、海泡石、农作废弃物生物质炭、腐植酸矿粉等单一物料及其复配制剂钝化土壤重金属的效果,阐明了以苎麻为代表的麻类作物对镉等重金属的耐受性及其修复潜力与机理,确立了南方稻田土壤有效态镉及镉污染稻田钝化效果评价的提取方法,构建了一套较完整的以"轻度污染农艺调控-中度污染钝化降活-重度污染断链改制"为核心的重金属污染耕地农业安全利用综合技术与多种实用模式,并在典型污染地区建成了"重金属污染耕地农业安全利用技术研究开放平台"和多处新技术新产品的中试基地,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相似文献   

10.
镉污染“VIP技术”修复治理措施示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陵县是重金属镉中、轻污染区。2015年进行了稻田重金属Cd污染"VIP技术"修复治理小区、示范试验。结果表明:稻田重金属Cd污染"VIP技术"修复治理稻米有明显的降Cd效果,采用低Cd品种,施用适量生石灰,既环保又有效;对稻田土壤降Cd没有明显效果。中、轻度稻田重金属Cd污染区早稻收割期土样全Cd和有效Cd含量都明显高于晚稻收割期土样的全Cd和有效Cd含量,早稻稻米含Cd量又明显低于晚稻稻米含Cd量。  相似文献   

11.
车安斌  冉清  董均方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435-8437
[目的]探讨六盘水市烤烟抗旱补水移栽技术,为其高产优质栽培提供指导。[方法]于2009年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烤烟移栽初期不同时段水分胁迫对烤烟早发的影响,并在此试验基础上于2010年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移栽初期不同浇水量对烤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移栽后第1或3周干旱严重影响烤烟早发,而移栽后第2周干旱可促进根系发育,有利于烤烟早发。移栽后第1和3周各浇水1次,当每次浇水量为2.5或3.0 kg/(株.次)时,烟株的综合表现较优,其均价分别为15.94和16.28元/kg,产值分别为38 337.30和38 442.00元/hm2。[结论]该研究可为六盘水市烤烟抗旱补水移栽和适时移栽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90、2000、2010年3个时相的遥感影像对贵州省六盘水市市区土地利用进行监测,运用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性指数、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和生态价值,以1 km×1 km网格为统计单元,对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城市中心及城乡结合部区域的多样性下降,离市中心较近的独立乡镇多样性快速上升,功能转变为城乡结会部;研究区整体土地利用程度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程度从市中心向外围逐渐减小,土地利用程度较高的网格逐渐连通;研究区内生态价值较低,生态环境脆弱.20年间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较大,高利用程度、低多样性、低生态效益的网格逐渐相互连通,形成大的斑块,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工业-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一般规律,利用1990、2000、2010年三期遥感影像对贵州省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进行监测,并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功能,结合社会经济及人口数据对六盘水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情况及机制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原有水田、旱地、未利用地明显减少,城镇建设用地迅速增加;2000-2010年变化速度明显高于1990-2000年,郊区大部分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1990-2010年林地、草地变化数量不大,整体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总体看来,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幅度较大,其主要驱动因素为快速的人口扩张及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施氮量、留叶数、打顶时间和留叶采收方式等农艺措施对美引烤烟品种NC71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施氮量,NC71的生长势增强,叶面积指数增加,成熟期上部叶叶面积增大,但NC71对氮肥反应的敏感性不如K326,各主要经济性状指标不存在品种与氮肥互作效应,施氮量105 kg/hm2时,NC71的中上等烟比例、级指、产值较高,NC71适宜需氮量与K326相当;留叶数20片/株处理,产量中等,上等烟比例和级指最高,产值最大;现蕾后5 d 打顶,叶面积指数、上部叶片和产量中等,中等烟比例、级指和产值最高;采取CS2 (去2片底脚叶不烘烤)的留叶采收方式提高烟叶产量、等级和产值。建议在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对NC71采取适宜施氮(与K326相当,约105.0 kg/hm2),留叶数20片/株,现蕾后5 d打顶,CS2留叶采收方式等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从平湖市的经济快速增长与耕地资源短缺一对现实矛盾出发,分析了目前经济快速发展地区耕地保护的难点,并提出了耕地保护的长期发展策略和近期对策.  相似文献   

16.
李佩兰  刘平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3,(29):11774-11775,11892
以赣十I,l市为例,先采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和户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其2020年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理论潜力,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并构建综合修正模型测算修正后赣州市2020的现实潜力,最后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全市18个县级行政区的整理潜力进行潜力分级。最终测算得出赣州市2020年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现实潜力为15878.14hm2全市共划分为4个潜力等级。  相似文献   

17.
耕地的变化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其变化和流向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基本态势。利用鄂南丘陵山区咸安区的统计资料对近50年来的耕地数量变化的时间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应用相关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对咸安区耕地资源近10年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定量研究,建立驱动因子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949~1963年耕地面积迅速扩大,1963~2000年耕地面积呈下降的趋势;人口、经济等因素是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丘陵山区耕地资源的保护应控制人口、限制经济因素特别是城市化对耕地的占用。该成果为进一步研究鄂南丘陵山区耕地资源变化打下基础,为合理地利用耕地和保护耕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