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分解:基于辽宁农户数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深入研究农村居民的收入不均等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利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2个指标值测度了辽宁省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总体状况,并对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进行了要素分解(收入来源分解)和地区分组分解,通过这2种分解以揭示收入不均等的微观状况,和收入不均等问题的实质,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阐述本研究的政策涵义。  相似文献   

2.
效用最大化是要素配置的一般准则。在受到政策和体制约束时,农产品的收入最大目标不能实现,就以效用最大准则确定生产目标。目前农业中的某些政策与体制成为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鼓励农民从事非农就业,促使农民积极参与到农地流转市场中,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库,运用分位数回归法和倾向得分匹配(PSM)模型,分析劳动力流动和农地流转的动态关系,探讨劳动力流动与农地流转动态关系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样本农户中,相较于74.15%未进行农地流转的农户,25.85%进行农地流转农户的家庭可支配收入提高0.46万元;农地转出户的劳动力流动时间高出农地未流转户1.3倍,使其家庭可支配收入比农地未流转户提高0.70万元。另外,增加劳动力流动时间更有利于提升低收入农户的家庭可支配收入;进行农地流转也有利于提高农户家庭可支配收入,并且农地转出户比农地转入户的提高幅度更大。劳动力流动与农地流转动态关系程度越高,相较于西部地区更有利于提升东部和中部地区农户的家庭可支配收入。因此,建议不断加强对农民的投资和培训,完善农地流转市场的运行机制,实行有区域差别的农业政策,以保证有针对性地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4.
陈萌  夏方舟  严金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796-22798,22803
基于对江苏省常熟市和江都市农户的调研,对不同区域农产品市场发展情况下,微观经济主体——农户的商业决策、生产行为进行研究。选取江苏省常熟市、江都市7个村的农户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获得数据对理论进行判断与验证,探索农产品市场发展、农户行为和农户收入之间关系,建立农产品市场对农户人均收入影响的计量模型。研究发现,江苏省内不同地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相同因素在不同地区作用效力不尽相同;农户收入结构、市场化发展对农户人均总收入影响比较大;种植结构对于人均农业收入的影响显著。进而提出推进农产品销售市场的建设,加强市场信息透明化公开化,合理调整农户生产结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充分释放劳动力回流的人才红利是实现农村家庭收入均衡增长的重要途径。基于相对剥夺理论,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运用OLS模型,分析劳动力回流对农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探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在劳动力回流影响农村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劳动力回流比例为21.7%,相比于无劳动力回流的农村家庭,有劳动力回流的农村家庭收入增加0.362万元,农村收入不平等水平下降0.09个单位。可见,劳动力回流能够显著缓解农村收入不平等,且这一结论通过了多种稳健性检验。劳动力回流主要是通过增加家庭层面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投资来缓解农村收入不平等。进一步分析发现,劳动力回流更有助于缓解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不平等,同时这种缓解作用在中低收入、务农型和务工型农村家庭中更为明显。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大鼓励人才回流政策宣传和资金支持力度,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开展培训,提升农户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通过市场筹资渠道提供的公共产品对农户收入产生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通过构建生产模型和消费模型,分别从农户收入和农户效用(公共产品消费)两方面揭示农村公共产品市场化供给对农户福利的影响机制,并采用陕西5个县20个村400户农户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市场提供的公共产品对农户收入有显著的正面效应。因此,建议中央政府在加大对农村的公共投资力度的同时,乡镇政府应创造市场筹资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更多渠道,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筹资多元化。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规模在产业转移和地域流动两个方面都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收入构成比例发生了显著变化。为了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必须破除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限制和歧视,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进程。  相似文献   

8.
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加快构建我国新发展格局的目标引领和关键动力所在。现阶段农村农地经营性收入和非农就业收入是农民收入最主要的两大来源,文章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将农地流转、非农就业和农户收入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分析在当前农地流转、非农就业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现状以及农地流转速度滞缓、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提出促进农地规范有序流转、充分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转移就业渠道的对策建议,进而使农户合理配置农地和家庭劳动力等资源,优化收入结构,提高农村家庭收入。  相似文献   

9.
参与专业合作社是当前许多农户面临的一项新选择,而对合作社的满意度是影响其行为抉择的重要因素。基于收入差异视角,利用江苏省的入社农户调研数据,运用Oprobit模型,分析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对合作社的满意度,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对专业合作社的满意度基本呈正态分布,多数农户评价一般,总体满意度不高,均值只有2.992,而随着收入水平上升,满意度也相应提高。从影响农户满意度的因素来看,家庭人均收入、受教育程度是正向影响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家庭农业生产人数呈显著的反向影响,年龄、家庭承包土地面积、年贷款金额、获政府补助有较显著的正向影响,性别则没有显著影响。从农户分组情况来看,家庭农业生产人数和承包土地面积对所有组的农户满意度都有显著影响,前者是反向,后者是正向,其他因素对各收入水平农户的影响则不同。因此,提出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完善合作社收入分配制度、精准政府公共资源投入、鼓励农户土地流转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农户人均收入水平迅速提高,但不容忽视的是出现了人均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的趋势,原因是:农民文化素质高低不同;果品收入不同;单一从事种植业生产收入低;低收入农户仅维持简单再生产;发展多种经营的农户收入大幅提高等。从缩小差距的对策看,主要是调整优化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政府转变职能等  相似文献   

11.
为考察经济林复合经营技术采用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明晰经济林复合经营技术增收效益的约束条件,本研究利用浙闽赣3省568户农户抽样调查数据,用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经济林复合经营技术采用能显著增加农业收入,原因在于增加了农户农业劳动时间,尤其是对低禀赋农户的作用更明显。通过反事实估计发现,复合经营技术的增收效应在不同技术采用状态的农户家庭中均存在。对于已采用技术的农户,经济林复合经营技术的增收效应仅在高禀赋农户中产生。对于未采用技术的农户,经济林复合经营技术的增收效应在所有农户中均存在。本研究为理解经济林复合经营技术影响农户收入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也为进一步促进技术扩散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农户是农业生产、消费、农业与非农劳动供给的基本经济单位。农户时间配置理论大致经历了有条件均衡、单一模型、复合模型等3个发展阶段。在理论的不断完善与拓展过程中,伴随着实证与经验研究作为佐证和辅助的手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农户时间配置模型发展的主要特征。梳理农户时间配置模型的理论发展脉络与相应的实证检验,并概述了该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李争  杨俊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5):198-202
在城镇化建设大力推进的背景下,研究农户参与非农活动是否对耕地利用产生负面影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从农户家庭分工的视角,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不同分工状态下农户耕地利用效率成本进行比较研究,得到以下结论院(1)被调查农户中有78.69%从事非农产业生产,其中有42.19%是家庭完全分工状态;(2)3种分工状态下的农户耕地利用成本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其中不完全分工状态下的农户耕地利用成本效率损失最高;(3)合理引导农户非农化,使之形成专业化分工,对耕地利用效率和农户家庭经济的改善均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贫困地区是扶贫工作的主战场,而农户特征是影响贫困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以宁夏西海固8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72个观察村的720个农户资料为样本数据,定量研究了农户特征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度,即农户特征中哪些因素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对农村家庭收入的影响情况,选取福建省作为调查对象,在对调研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分别选用村规民约是否有歧视妇女和妇女家庭种植土地面积等变量表征妇女土地权益问题,选用家庭年总收入和家庭农业收入等表征妇女家庭收入,采用2阶段最小二乘法测算了土地权益问题对妇女家庭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对妇女的歧视性规定会影响到农户家庭的农业收入和年总收入,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普遍但不严重;进一步从土地调整政策、出嫁女、招女婿、离婚妇女回迁、丧偶妇女等角度分析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的缘由;最后提出要适时调整土地,确认土地承包权的物权性质,加强对农村基层民主的引导与监督,保护妇女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季节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季节性问题,对我国13个典型农业省区开展农户调研;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剖析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自身对劳动力需求数量和劳动强度与各个时段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4月份下半月至10月份下半月是我国农业劳动力需求的高峰期,13省区全年农业劳动力需求数量和劳动强度呈驼峰型分布,相关系数为0.86,劳动力需求数量与劳动强度显著正相关;各地区农业生产最大劳动力需求月份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南北方差异。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季节性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季节性剩余与农业劳动力季节性紧缺并存,农闲时间的长短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和难易程度。  相似文献   

17.
对1991--2001年间河南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水平及其构成的变化进行了实证描述,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期间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和总收入经历了同步变化的3个阶段,家庭经营收入仍然保持了以农业为主体的收入结构.农产品价格、农产品成本、农户家庭生产经营结构是影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变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mpact of cash crop cultivation on household income and migration decisions, using survey data collected from low-income regions in China. Given farmers decide themselves whether to cultivate cash crops, an endogenous treatment regression model that accounts for potential selection bias issue i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cash crop cultivation exerts a positive an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mpact on household income, but it does not affect household migration decisions significantly. The disaggregated analyses reveal that cash crop cultiva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farm income but decreases off-farm income.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价格、收入结构变化与柑橘种植布局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背景下,探讨农村劳动价格、农户收入结构变化对柑橘种植布局变迁的影响,对于促进柑橘产业发展和保障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推导基础上,利用柑橘主产省的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从全局和分区两个视角实证研究农村劳动价格、农户收入结构对我国柑橘种植布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用工价格和非农就业工资的提高对柑橘种植产生负向影响,我国柑橘种植布局正由农村劳动价格较高的浙-闽-粤地区向农村劳动价格较低、以农业经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赣南-湘南-桂北扩张;工资性收入提高对柑橘种植产生的收入效应和生产总成本上涨产生的抑制效应,共同作用致使长江中游和鄂西柑橘带种植面积缓慢增长,形成我国柑橘种植“西移内扩”趋势。故而以调控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户收入结构为切入点,是优化柑橘种植布局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