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对北京市昌平区循环园草莓发病植株进行了分离鉴定,使用16S rDNA对病原菌进行扩增,并用8组不同杀菌剂组合对草莓根腐病、空心病等不确定病原菌发病植株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引起植株萎蔫死亡的主要病原菌为细菌,赛茂丰+77%氢氧化铜、敌磺钠+福美双+噁霉灵对该病菌的防效明显。  相似文献   

2.
草莓芽枯病是草莓开花结果期发生的主要病害,传播速度快、发病范围广、危害程度大. 1.症状 草莓芽枯病主要在新芽、幼叶、托叶和叶柄的基部发生危害.发病初期植株外部的症状不明显,植株暗绿、无光泽、呈青枯状,进一步发展会突然倒伏.托叶和叶柄基部染病后,产生褐色病斑,湿度较大时叶柄基部会全部烂掉.发病中后期有白色蛛丝状霉出现,这就是该病病原菌的菌丝体.  相似文献   

3.
草莓根腐病是影响草莓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其发病广,危害重.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从连云港市东海县黄川镇草莓基地根腐病病害植株上分离草莓根腐病病原菌,采用rDNA-ITS序列分析方法结合病原菌形态学特征进行菌种鉴定.结果表明,共分离获得5株典型病原真菌,包括4个种,分别是串珠镰刀菌、棒孢拟盘多毛孢、胶孢炭疽菌、尖孢镰...  相似文献   

4.
以连作草莓及新茬地草莓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处理草莓生长发育状况、根部病害发生及防治效果开展研究,并对连作草莓根部病原菌进行分离与鉴定,分析不同处理对连作草莓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草莓全生育期,连作对草莓植株的株叶数和茎粗都没有明显的影响,对草莓植株高度、根系和地上部鲜重指标等生长指标影响显著。随着草莓生长,病指明显增大,各处理间差异明显,但氯化苦处理均可消除连作对草莓生长的影响。通过对草莓病根鉴定,得出其致病病原菌的主要种类是尖孢镰刀菌。  相似文献   

5.
灰霉病是上海市大棚草莓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为有效防控该病害,保障草莓产品质量安全,以崇明区大棚草莓为调查对象,分析了大棚草莓灰霉病的病原菌,描述了发病症状,总结了发病规律、发病因素,并从农业防治、生态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环节,提出了相应的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草莓芽枯病是草莓开花结果期发生的主要病害,传播速度快、发病范围广、危害程度大。1.症状草莓芽枯病主要在新芽、幼叶、托叶和叶柄的基部发生危害。发病初期植株外部的症状不明显,植株暗绿、无光泽、呈青枯状,进一步发展会突然倒伏。托叶和叶柄基部染病后,产生褐色病斑,湿度较  相似文献   

7.
大棚草莓主要病害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江苏句容大棚草莓产区主要病害危害症状与发病规律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并提出了大棚草莓主要病害的绿色综合防控措施,包括:采用优质抗病品种和选用无病种苗;严格选择栽培园;采用物理-生物方法控制连作田病害;加强育苗管理,培育健壮苗;重施基肥与平衡施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加强植株管理实施健身栽培;调节大棚温湿度,及时通风散湿;预防为主,科学合理用药,优先推广生物药剂防治等8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一、草莓常见病害的防治 1、草莓白粉病 病原菌为单囊壳属,借助气流或雨水扩散,发病最适温25~30℃,病原菌会感染多种作物,已经普遍对三唑酮类农药产生了抗性.坐果期与采收后期均易发病.露地栽培关键预防期为花前花茎抽生期.  相似文献   

9.
草莓灰霉病是草莓病害中最严重的病害,带病植株、病田土是该病的初侵染源.发病盛期为浆果成熟期.高温多雨的气候发病严重,栽植密度与发病呈正相关,偏施氮肥有利于发病,钾肥对发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农业防治主要针对发病规律控制病源,抑制发病因子;应用药剂敌茵灵、多茵灵、克茵丹等防治灰霉病,防效达80.0%以上,且药效稳定.采用综合防治平均防效在95.0%以上.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草莓黄萎病病原的鉴定及主栽草莓品种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安徽省主要草莓种植区随机采集的18个草莓黄萎病株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结果共分离出15个菌株,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基本一致。根据病原菌的形态学分析,初步确定分离到的菌株均为镰刀菌(Fusarium);选取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对菌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并将扩增出的条带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比对,同时根据分子鉴定与形态学鉴定结果最终确定该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根据序列比对的结果显示该病原菌可能来源于橡胶、木薯、棉花等木本植物。研制出可用于该病原菌的孢子悬浮液大量制备的优化液体培养基配方,解决了该病原菌由于菌丝生长过旺而产孢量很少的难题,同时申请了发明专利。通过人工伤根接种的方法将该病原菌的孢子悬浮液回接到健康草莓幼苗上,2周后植株表现出明显发病的症状。从发病植株中重新分离获得出该病原物。基于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及人工接种鉴定的结果,最终确定安徽省草莓黄萎病的病原菌主要为尖孢镰刀菌。对我国主栽的几个草莓品种进行黄萎病病圃鉴定,结果显示:枥木少女和红颜发病最重,其中红颜病株率最高,为17.79%;章姬、丰香和佐贺清香次之,而欧系和宁玉2个品种的黄萎病抗性较强。  相似文献   

11.
草莓采后真菌病害控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莓采后极易受病原真菌的侵染,使果实腐烂变质、品质下降,给生产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随着我国草莓种植面积的扩大,草莓采后的防腐保鲜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物理途径、化学途径、生物途径等方面对草莓采后真菌病害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有效控制草莓采后真菌病害和延长货架期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为了筛选对草莓根腐病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本试验采用土壤稀释分离法、对峙培养法等方法。从昌平区兴寿镇草莓基地采集的16份土样中分离得到106株细菌。以草莓根腐病菌为靶标,筛选出7株具有明显拮抗作用的菌株,其中1-9和8-3菌株抑菌范围较广,对3种草莓根腐病菌具有抑制作用;2-4菌株对草莓根腐病菌的抑菌范围最窄,仅对1种草莓根腐病菌有抑制作用。对其他供试植物病原真菌抑菌谱测定得知,1-9,12-4,16-1等菌株抑菌范围较广,对供试的7种以上的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抑制作用。拮抗细菌生物膜和代谢产物检测结果表明,7株拮抗细菌都能产生生物膜和吲哚乙酸,推测这些菌株具有较强的定植能力和促生效果。  相似文献   

13.
草莓在采收和贮运中易受损伤和病原微生物侵染而腐烂变质,影响其商品价值。为研究南五味子木脂素复合涂膜液对草莓保鲜效果的影响,以南五味子为材料,采用超声辅助乙醇浸提法提取其木脂素。以抑菌圈直径为指标,南五味子木脂素对3种供试菌的抑菌效果从强到弱为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考察南五味子木脂素、叶绿素铜钠、魔芋葡甘聚糖、氯化钙4个组分对草莓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Vc含量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响应面优化实验,得到南五味子木脂素复合涂膜液的最优配方为0.32%木脂素+0.0021%叶绿素铜钠+0.27%魔芋葡甘聚糖+1.0%氯化钙,将制备的复合涂膜液应用于草莓贮藏实验,使用复合涂膜液的草莓的失重率下降73.86%,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67.55%,Vc含量提高21.80%,与对照组相比保鲜效果显著提高,可以作为草莓保鲜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张军  何纲  杜鹃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615-16618
[目的]研究红地球葡萄贮藏过程中主要腐烂致病菌及其发病规律,为确定红地球葡萄贮藏过程中的病害提供方法。[方法]使用Martin培养基分离致病菌,PDA培养基鉴定,再将鉴定后的致病菌反接研究侵染规律。[结果]确定红地球葡萄贮藏过程中灰霉菌、交链孢菌、青霉菌3种主要致病菌。其中,灰霉菌在红地球葡萄果粒、果梗检出机率均较高,其次是交链孢菌,而青霉菌果粒、果梗检出频率均较低。灰霉菌、交链孢菌于葡萄果梗、果粒上在有伤和无伤条件下均可侵入红地球葡萄组织;青霉菌在果粒上有伤或无伤均可侵入,在果梗上只有在有伤时才可侵入。灰霉菌和交链孢菌在冷藏保鲜过程中表现较高活力,是主要危害致病菌。[结论]为防止贮藏红地球葡萄腐烂病害发生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促控剂对草莓成花过程中Ca2+-CaM及同化物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以草莓品种宝交早生的当年生子苗为试材,用10 mmol/LEGTA、5 mmol/LTFP和2μmol/LA2318(7清水为对照),对草莓植株进行叶面喷洒试验。[结果]叶片中的Ca2+含量在花芽分化始期时有一积累高峰,花序分化期再次积累成峰值;而顶芽中CaM的含量高峰与叶片Ca2+峰值同时出现或稍后。A23187处理可使植株Ca2+和CaM在花芽分化始期的高峰提前;EGTA处理使植株的Ca2+的含量下降,但CaM的含量变动规律性不大;而TFP可降低植株的CaM含量,但对植株的Ca2+影响不大。各处理植株的可溶性糖、还原糖和淀粉含量在成花前均处于高水平。植株的蛋白质含量在花序原始体出现时形成峰值,随后缓慢降低。[结论]该研究为阐明Ca2+-CaM在草莓花芽分化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AM真菌和水杨酸对草莓耐盐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索AM真菌与外源水杨酸SA提高植物耐盐性的协同效应。【方法】于温室盆栽条件下试验了丛枝菌根(AM)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和外源SA对草莓(Fragaria×ananassa Duch.品种:哈尼)耐盐性的影响。【结果】接种摩西球囊霉、施加外源SA、或接种摩西球囊霉+SA处理都能显著增加草莓植株叶片和根内K和叶绿素含量、降低Na和丙二醛的含量,而以G.m+SA处理效果最佳。NaCl 6 g?L-1胁迫下,接种摩西球囊霉和外源SA处理能显著提高草莓叶片SOD、POD和CAT酶活性、促进植株生长。接种AM真菌配合外源SA处理提高草莓耐盐性的效果最明显。【结论】在一定条件下接种AM真菌配合施用外源SA能协同提高植物耐盐性。  相似文献   

17.
关中地区草莓连作障碍近年趋于严重,引起草莓植株变弱、产量降低、产品品质变差,严重田块甚至导致植株大量患病、死亡。研究人员通过运用太阳能消毒、化学药剂消毒以及EM菌处理等综合防治措施,显著缓解了草莓连作障碍,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抗生素对草莓内生菌的抑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几种常用抗生素对草莓章姬内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卡那霉素(Kanamycin)不仅对内生菌无抑制效果,而且对植株有毒害作用;头孢霉素(Cefotaxime)和羧苄青霉素(Carbenicillin)的抑菌效果不明显,但对试管苗生长有促进作用;青霉素G钠(PenicinllinGsodium)浓度为400mg/L时抑菌率可达100%,且对植株的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草莓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是根系产生的自毒作用,苯甲酸是草莓连作障碍的主要自毒物质之一。为减少苯甲酸对草莓的危害,选用苯甲酸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逐步提高苯甲酸浓度,以期筛选出草莓根际中降解苯甲酸的细菌,并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对苯甲酸的降解能力。随后,对筛选出的有效降解菌与3株草莓根腐病菌进行拮抗试验,同时对其显微形态特征和16S rDNA基因序列进行分析与分子鉴定。筛选出的菌株L501对苯甲酸的降解率为87.5%,表明其能有效减轻苯甲酸的自毒作用,同时L501对草莓根腐病菌有较强的拮抗作用。经鉴定,菌株L501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具有解毒抗菌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20.
植物病原细菌分类最新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冯洁 《中国农业科学》2017,50(12):2305-2314
随着人们对植物病原细菌研究的不断深入,细菌分类一直处于一个变化的过程。除了传统的属被拆分成若干个属以外,新属也不断增加,植物病原细菌属的数量已增至近40个。革兰氏阴性细菌中,传统的欧文氏菌属(Erwinia)又分出了4个属:果胶杆菌属(Pectobacterium)、迪基氏菌属(Dickeya)、泛菌属(Pantoea)和布伦纳氏属(Brenneria),导致作物软腐病的胡萝卜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和黑腐果胶杆菌(P.atrosepticum)最初分别归在胡萝卜欧文氏菌胡萝卜亚种(Erwi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和黑腐亚种(subsp.atroseptica);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中分出了雷尔氏菌属(Ralstonia)、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和噬酸菌属(Acidovorax)。新种的命名更是层出不穷,迪基氏菌属中已陆续增至8个种,导致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和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病菌现名为玉米迪基氏菌(Dickeya zeae)。有些亚种或致病变种上升为种,导致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病原菌由燕麦噬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变为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很多病原菌的学名经历了数次变更,棉花角斑病的病原原名为野油菜黄单胞菌锦葵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malvacearum)和柑橘黄单胞菌锦葵致病变种(X.citri pv.malvacearum),现为地毯草黄单胞菌锦葵致病变种(X.axonopodis pv.malvacearum)。革兰氏阳性细菌家族的成员也在不断壮大。国内学者在学名使用上存在落伍和不规范现象。论文对近年来植物病原细菌分类体系的变化进行了梳理,并呈现了新老拉丁文学名的变化过程。关注植物病原细菌分类学的变化,有助于我们的研究工作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