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利用铜仁市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对2013—2018年铜仁市雷雨大风天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铜仁市雷雨大风天气占比超过40%,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对反射率因子、回波顶高、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径向速度和风廓线等雷达产品资料特征的分析发现,在雷雨大风发生前后,雷达产品资料具有较明显的变化特征,可为及时、提早地预报预警雷雨大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利用铜仁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资料、实况观测资料以及NCEP(1°×1°)资料等,分析了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2015年5月8日的一次冰雹大风过程。结果表明,2015年5月8日石阡县冰雹大风天气是发生在高空低槽、低层切变线、低空西南急流和地面辐合线的环流背景下,下湿上干的形势和中等强度的垂直风切变为强对流天气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雷达回波反射率因子显示为明显的弓形回波,且回波强度超过55 d BZ,强回波区伸展高度达-20℃层以上,冰雹、大风天气产生在回波最强的弓形顶部;同时具有有界弱回波区、旁瓣回波、悬垂回波、回波墙、深厚的强中气旋和逆风区等冰雹天气典型雷达回波特征。降雹过程有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的骤增骤降现象。  相似文献   

3.
在大尺度环流背景条件对暴雨天气无明显指示的环境下,夏季的局地暴雨要关注当地气象要素的分布特征,同时要密切关注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回波演变。应用海拉尔天气雷达,从反射率因子、组合反射率因子、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产品以及径向速度产品,分析2007年6月30日12:50~14:00发生在陈旗的巴彦库仁镇的一次局地暴雨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试图总结暴雨天气的雷达回波特点。结果表明,多普勒雷达回波强度出现大于35 dBz的回波,并有45~55 dBz的强回波持续出现在回波区域内,且回波稳定少动有一小时之多,这是产生暴雨的关键原因;径向速度产品出现逆风区,是暴雨天气速度回波的明显特征;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产品和垂直风廓线产品对暴雨天气的分析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次强对流天气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雷达回波资料及卫星云图等,分析了2009年6月5日连云港市发生的一次全市范围的雷雨大风及局部冰雹天气过程。结果表明,东北低涡后部冷空气入侵激发不稳定能量释放;该过程发生的动力特征并不明显,主要是由热力特征造成的;强回波带前沿更有利于产生大风;中尺度辐合线是这次过程的主要触发系统;雷达回波资料和卫星云图很好地反映出雷雨大风天气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为人们监测天气变化,提前做出预警服务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2009年11月9日江西省出现了1次飑线天气过程,造成了较严重的灾害。利用该日的常规观测、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此次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飑线天气过程是在江西省典型天气形势背景下发生的。深厚的高空低槽、低层切变、地面处江南倒槽中;本次天气过程前,水汽条件充足,储备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雷达产品中反射率因子出现弓形特征,径向速度场出现辐合带、逆风区、中气旋表征将出现大风等强天气天气;雷雨大风前的高VIL,达到或超过40 kg/m2,回波强度变化存在强弱交替的现象,当由高到低的突然减弱,预示着大风的发生;飑线天气过境时,常造成风向突变、风速突增,过境后风向将变为以前的方位。  相似文献   

6.
利用天水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从产生雹暴天气的背景条件和气象要素上入手,分析2015年5月30日天水地区发生的一次区域性冰雹过程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及其产品的特征和环境场的特点。结果表明,此次降雹过程是在西北气流控制下,小股冷空气补充南下,冷锋过境产生的;冷锋、露点锋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雷达反射率因子有明显的钩状回波;强回波有明显的回波悬垂结构;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和深层的垂直风切变是产生强回波的前兆,有利于冰雹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004-2008年桂林市13个气象观测站33个雷雨大风个例进行普查,并结合历史天气图分析,总结出产生雷雨大风的3种天气形势。分析33个个例的同期桂林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发现在3种天气形势下桂林市雷雨大风天气的雷达回波(包括基本反射率、径向速度、风廓线、回波顶高、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特征和预报着眼点。这些结论为桂林地区的预报服务及防灾减灾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2018年6月21—22日在铜仁市南部出现了一次较长时间的暴雨天气过程。本文利用MICAPS实况资料、气象自动站监测数据和铜仁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此次暴雨过程成因进行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区在潮湿不稳定的西南季风气流控制下,受高空低槽和中低层切变线共同影响,加上弱冷空气南下与南海输送的暖湿气流汇合,气流辐合形成垂直上升运动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是导致铜仁市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成因。分析雷达回波反射率因子资料发现,降水区主要降水时段的反射率因子在40 dBZ以上,这次暴雨过程以积状云为主的积云层状云混合降水回波。  相似文献   

9.
滇中地区冰雹天气雷达反射率强度及高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近几年滇中地区发生冰雹灾害时雷达反射率的强度及对应高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冰雹灾害发生时雷达反射率强度达到一定值时对应高度的区间分布情况。对利用天气雷达反射率产品预报短时对流天气过程,特别是冰雹灾害的预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10年后汛期一次东风波雷雨大风天气。[方法]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径向速度资料,对2010年8月4~5日东风波雷雨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雷雨大风发生的环流形势、东风波风场和动力热力结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等。[结果]此次雷雨大风天气发生在深厚东风波槽前的东北风区域。发生时,副高位置偏北(脊线35°N),北支槽的东移迫使副高分裂成东西2环。东环副高西伸、鞍形场环流有利东风波生成发展。随着东风波发展西移,在其槽前影响区域,高空东风分量下传,使低空东北风显著加大,出现雷雨大风天气。雷雨大风发生的区域,中低层气流气旋式辐合,近地层反气旋式辐散,下沉运动明显;并具有中高层趋干冷、低层趋暖湿的热力结构。4日,超级单体风暴处在发展阶段,具有明显中气旋和钩状回波特征(中小尺度特征)。5日,广东中西部出现飑线和大风区、逆风区特征。中气旋、钩状回波和飑线、大风区、逆风区多普勒特征对雷雨大风短临预报具有指示意义。[结论]该研究揭示了一些对当地预报此类东风波雷雨大风有意义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曾欣  胡夏初  汪洪  朱劲 《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440-9444,946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中小尺度自动站资料、FY-2D卫星资料、多部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3年春季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过程是发生在中高层干冷、低层暖湿的较强不稳定环境中,低层强烈的辐合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激发中小尺度系统发生发展;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热力动力条件呈现明显的中尺度天气特征;不同雷达回波特征可以清楚地判断冰雹、雷雨大风等中小尺度天气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10年后汛期一次东风波雷雨大风天气。[方法]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径向速度资料,对2010年8月4~5日东风波雷雨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雷雨大风发生的环流形势、东风波风场和动力热力结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等。[结果]此次雷雨大风天气发生在深厚东风波槽前的东北风区域。发生时,副高位置偏北(脊线35°N),北支槽的东移迫使副高分裂成东西2环。东环副高西伸、鞍形场环流有利东风波生成发展。随着东风波发展西移,在其槽前影响区域,高空东风分量下传,使低空东北风显著加大,出现雷雨大风天气。雷雨大风发生的区域,中低层气流气旋式辐合,近地层反气旋式辐散,下沉运动明显;并具有中高层趋干冷、低层趋暖湿的热力结构。4日,超级单体风暴处在发展阶段,具有明显中气旋和钩状回波特征(中小尺度特征)。5日,广东中西部出现飑线和大风区、逆风区特征。中气旋、钩状回波和飑线、大风区、逆风区多普勒特征对雷雨大风短临预报具有指示意义。[结论]该研究揭示了一些对当地预报此类东风波雷雨大风有意义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利用烟台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重点从雷达反射率因子形态演变、径向速度场结构特征、VWP风廓线和风暴追踪信息等方面入手,对2010年5月30日早晨发生在烟台地区的冰雹天气进行分析,综合分析此次冷涡降雹的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造成此次冷涡降雹的系统具有明显的超级单体风暴特征,其初始回波高度在6 km左右,向上和向下发展迅速,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值在降雹前有明显的变化,VWP风廓线产品上降雹前在低层有冷层的存在,对冰雹的产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大暴雨发生前后气象要素变化、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区域流场入手,对2009年8月28日发生在驻马店市的突发性局地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突发性大暴雨过程具有明显的中小尺度系统特征,主要影响系统是850、700 hPa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通过对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和风廓线产品的分析,发现"V"型缺口、钩状回波、中气旋的特征明显,充分说明了这次局地大暴雨过程是超级单体风暴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农技服务》2019,(6):90-93
2018年3月18日夜间黔南出现强对流天气,为今后类似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提供参考,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图形产品资料,对黔南"3·18"冰雹天气形成发展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天气过程主要机制受高空槽、低层切变线和地面冷空气共同作用;反射率因子上有大于55dBZ(雷达回波强度)强回波出现,同时反射率因子中层的三体散射特征、低层V形入流缺口特征明显,可作为判定冰雹的定性指标;径向速度上存在逆风区,体现了对流云体内气流的运动特性,为对流云的发展和加强提供了前提条件;垂直风廓线上垂直风切变的维持,有利于冰雹发生;垂直液态含水量发生跃变由最小值5千克/平方米逐渐增至最大值50千克/平方米,可以作为降雹的潜势指标。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81—2013年辽宁省56个气象观测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辽宁省雷雨大风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水汽、不稳定度、抬升机制、垂直风切变等对流条件特征。结果表明,1981—2013年辽宁省雷雨大风天气总体呈减少趋势,多发生在渤海湾北部及辽宁北部,东南部为少发区;雷雨大风多出现在春末夏初,其中5—6月为高发期;雷雨大风天气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多出现在午后至傍晚期间。  相似文献   

17.
王卫锌  姚薇  吴金凤  李志军 《宁夏农林科技》2012,53(11):143-144,199
利用南京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8年8月17日泰州雷雨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做好夏季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方面的经验,为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做好夏季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提供了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党英娜  郭庆利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7237-17239
通过对2005年4月19日发生在山东省烟台北部地区一次飑线大风天气过程的天气学和多普勒雷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倾槽过境后形成的上层干冷、下层暖湿的形势场配置为飑线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天气条件。多普勒雷达资料中反射率因子回波中的断裂处对强天气的产生极为有利。雷达产品上弓形回波带前缘的阵风锋可以做为预报大风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MICAPS实时资料、雷达资料等,对2016年7月20—23日辽宁地区暴雨到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黄淮气旋路径、强度变化、副高位置和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最终决定了本次暴雨的持续时间、强度和落区;雷达产品是短临预报的必要参考工具,在本次降水过程中反射率因子所对应的降水效率较以往降水明显增强,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应及时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产品资料等,对2015年5月10~11日桂林市发生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是高空槽、低层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和地面锋面共同影响的结果。过程前期为暖区降水,锋面在影响桂林时,锋面前絮状云系回波容易造成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较垂直的锋面过境时,在有利地形的作用下,雷达回波很容易看到飑线形成,强对流天气往往发生在飑线中;山脉阻挡雷达回波时会使回波快速加强,从而使强对流天气明显加剧;强对流天气容易发生在锋面后细长狭窄的强度在60 d Bz以上、高度在13 km以上的回波带状中。当风廓线从高层到低层伸展为深厚的干层区域时,天气趋于稳定,强对流天气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