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植物组培过程中污染微生物种类及其季节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植物组培过程中污染微生物种类及其季节性变化规律,以浙江省杭州和宁波的植物组培生产车间中的污染物为监测对象,利用NA、PDA等培养基对污染物进行分离纯化和培养。结果发现:植物组培污染物主要为细菌和真菌,其中细菌占52.13%,分布于9个种,主要为芽孢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真菌占43.87%,分为18个种,芽枝霉(Cladosporium spp.)、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青霉(Penicillum spp.)和酵母为主要污染真菌。污染物的数量及真菌与细菌的污染比例呈现季节性变化,夏秋季是污染物的高发期,而春冬季节污染发生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2.
猕猴桃组培中控制细菌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成功运用于木本植物苹果和李组培中的Viss筛选法,用于猕猴桃组培外植体的带菌鉴别,结合植株生长和健康速度的观察,对升汞控制猕猴桃组培中的细菌污染作了测试,发现一定浓度与处理时间五,升汞对抑制细菌感染有一定的作用,未对要植株造成严重的毒害,植株能够以接近正常水平的表观健康度继续生长,组培生根也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3.
组织培养中青霉素对细菌污染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针对银白杨组织培养细菌污染严重的问题,进行了防治对比试验。结果表明:7~14℃的温度条件控制细菌污染有一定效果。其污染率为51%;采用400或600万单位/L的青霉素无菌水溶液处理细菌污染苗,分别浸泡60min或40min,可有效控制银白杨组织培养细菌污染,其污染率均为0。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组织培养中常见的污染问题及解决办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讨论了马铃薯组织培养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包括污染产生的途径、污染来源及主要菌类、培养基污染问题,提出了减少污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采用组织破碎、稀释涂布法、对峙培养法,分别从草果(Amomum tsao-ko Crevost et Lemaire)根、茎、叶中分离果腐病镰刀菌拮抗内生菌。结果表明,分别从草果的根、茎、叶分离出内生细菌13、6、3株,从根、茎、叶分离内生真菌5、1、0株。从草果根、茎、叶分离到的内生细菌、内生真菌数量以及草果果腐病镰刀菌的拮抗内生细菌、拮抗内生真菌数量均呈现依次递减趋势。草果根部存在葡萄球菌属、微球菌属、芽孢杆菌属3类拮抗内生细菌及3株不同属的内生真菌,茎部仅有微球菌属1类拮抗内生细菌。  相似文献   

6.
介绍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的病原菌污染种类,并提出了控制污染源的措施,以为提高植物组织培养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杀菌剂对莲瓣兰组织培养中真菌污染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莲瓣兰等地生兰的组织培养过程中,其成活率除了与培养物的品种类别、取材时机和取材部位等有很大关系外,初代培养和继代培养中的真菌、细菌污染也会严重影响其组培快繁的进程和成功率。在实践中,笔者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各种农用杀菌剂,逐渐探索出了控制莲瓣兰组培快繁中真菌或细菌污染的有效方法;从而用莲瓣兰的茎尖、基部腋芽和侧芽等为材料,培养获得了试管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8.
植物组培产业化生产中污染防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浙江省植物组培产业生产中心的主要污染微生物的防控技术进行了研究,从11个杀菌剂和消毒剂中筛选出了对污染细菌德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delafieldii)、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蜡状芽胞菌(Bacillus cereus)和污染真菌指状青霉(Penicillum digitatum)、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预防效果好,且对组培植物安全的药剂为乙蒜素和链·土霉素。乙蒜素可以在培养基分装前加入,与培养基同时灭菌使用;而链·土霉素在培养基使用前加入可有效预防污染物生长,该药剂对组培器皿和环境也有较好的消毒效果。  相似文献   

9.
组织培养中污染的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0.
久树(Schleichera trijuage Willd)为紫胶虫的优良寄主,但繁殖困难,对其进行组培研究发现:带绿色叶片的材料不易褐变而紫红色叶片的材料容易褐变;随着绿色叶齿的增加,其材料的污染率也增加,在接种时采400μg/g苄氨青液浸泡可使污染率降低;元江实生苗对昆明培养时间越长,污染率越低。  相似文献   

11.
以巴西牵牛试管苗的茎尖为外殖体,对巴西牵牛组织培养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巴西牵牛组培苗腋芽生长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NAA 0.5 mg/L。  相似文献   

12.
文心兰组织培养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文心兰花梗为材料,采用不同激素配比、光照强度、培养基分别进行愈伤组织诱导、芽分化诱导和幼苗形成试验。结果表明,在添JJIINAA1.Omg/L+6-BA0.2mg/L+TDZ0.3mg/L+琼脂8g/L+蔗糖30g/L的培养基上,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高,可达70.O%;在250lx的散射光条件下,文心兰花梗愈伤诱导率达到最高;在6-BA0.4mg/L+NAAO.2mg/L激素组合条件下,从愈伤组织分化出幼苗的形成率和商品化率可达到最佳效果;中、低无机盐浓度且全量的基本培养基较利于幼苗分化;当分化形成的幼苗株高为1-2cm时利于壮苗生根,生根苗在适宜条件下移栽,成活率可达99.O%以上。因此,采用适合的激素配比、光照强度、基本培养基对花梗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分化芽和幼苗,同样可以实现文心兰的大量繁殖。  相似文献   

13.
从罗非鱼养殖系统(水体、底泥和肠道)的优势菌中筛选到了15株产淀粉酶的菌株,其中9株具有较高的淀粉酶活力(>50.0U/mL),分别为D17、D11、D38、D41、D45、D47、D51、D52和D55,D51 和D52的产淀粉酶活力最强,其最高酶活力分别可达267.86(±29.41)U/mL和190.52(±42.33)U/mL。对以上9株菌株进行16S rDNA鉴定,结果显示,菌株D17和D11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菌株D45、D51、D41、D47和D52为微小杆菌(Exiguobacterium sp.),菌株D55为气单孢菌(Aeromonas sp.),菌株D38为节杆菌(Arthrobacter sp.)。  相似文献   

14.
藤本月季组织培养初报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的6-BA、NAA、KT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藤本月季"莫扎特"品种的组培快繁技术进行了研究,同时在4-10月进行了试管苗移栽基质筛选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诱导培养基为MS+6-BA0.5 mg/L+NAA0.05 mg/L,腋芽萌发率达220%,平均芽高为2.6 cm;增殖培养基以MS+KT0.5 mg/L+NAA0.5 mg/L效果最好,增殖系数达4.2,且芽生长健壮;最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0.1 mg/L,生根率可达95%,且根粗壮发达.在移栽试验中,最佳的移栽基质为蛭石,且每年适宜在5、6月和9月进行试管苗移栽,其移栽成活率高达90%~95%.  相似文献   

15.
以3种双季树莓的当年生茎段为外植体,对3种双季树莓进行了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研究.结果表明,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6-BA1.0 mg/L+iBA0.2 mg/L+GA0.5 mg/L;哈瑞太兹、秋福的最适增殖培养基为MS+6-BA0.25 mg/L+KT0.5 mg/L+IBA0.1mg/L+GA0.2 mg/L,秋红的最适增殖培养基为MS+6-BA0.5 mg/L+KT0.5 mg/L+IBA0.1 mg/L+GA0.2 mg/L;3种双季树莓的最适生根培养基是1/2MS+IBA0.3 mg/L+活性炭1.0 g/L.  相似文献   

16.
以月见草无菌苗为试材,采用正交试验和单因子试验的方法,研究月见草丛生芽的诱导和生根条件,建立月见草的再生体系.结果表明,月见草丛生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是MS+6-BA 2 mg·L-1+ NAA 0.4 mg· L-1,蔗糖30 g·L-1,pH 5.8;丛生芽最佳的生根培养基是1/2MS+NAA 0.5 mg·L-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添加不同浓度激素及其组合培养基对海南菜豆树芽诱导、增殖和生根的影响,为建立海南菜豆树组培快繁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海南菜豆树幼嫩茎段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6-BA及6-BA与NAA、IBA和NAA组合,进行诱导萌芽、增殖、生根培养研究,分析添加不同浓度激素及其组合的培养基对海南菜豆树组织培养的效果.[结果]海南菜豆树芽的诱导率随6-BA质量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当6-BA质量浓度为4.0mg/L时,芽诱导率达100.0%,且长势良好;当6-BA质量浓度为3.5 mg/L、NAA质量浓度为0.2 mg/L时芽增殖率最高,增值系数达5.8;在生根培养中,当NAA质量浓度为0.2 mg/L、IBA质量浓度为0.3 mg/L时生根率最高,达76.0%.[结论]海南菜豆树最适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 4.0 mg/L;增殖培养以MS+6-BA 3.5 mg/L +NAA 0.2 mg/L效果最好;生根培养以MS+IBA 0.3 mg/L +NAA 0.2 mg/L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王勇  刘勇  罗成  丁联成  孙兴南  刘旭川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6):2831-2832,2853
[目的]分离和鉴定Viili中的主要乳酸菌,为开发新型乳制品提供依据。[方法]首先,对Viili中的细菌进行活化、分离和纯化;然后,接种于相应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从生长特性、形态特征以及生理生化特性对分离菌进行鉴定。[结果]Viili中主要含有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L.lactissub sp.lactis)、乳酸乳球菌乳脂亚种(L.lactissub sp.cremoris)、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二乙酰乳酸亚种(L.lactissub sp.diacetylactis)和肠膜明串球菌乳脂亚种(L.mesenteroidessub sp.cremoris)。[结论]Viili中乳酸菌的种类比较丰富,其中乳酸乳球菌二乙酰乳酸亚种和肠膜明串球菌乳脂亚种在我国乳制品中很少分离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