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不同繁殖类型的牦母牛在发情期和围产期的体况评分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对高原型牦母牛在发情期和围产期进行体况评分测定,结果发现发情牦母牛体况评分为4.16,不发情牦母牛体况评分为3.39,其中发情牦母牛中一年一胎牦母牛(藏语青麻)、两年一胎牦母牛(藏语牙日麻)和两年以上未产的牦母牛(藏语干巴)的体况评分分别为4.37、4.08和4.18。在围产期青麻牛的体况评分最低,为2.06,怀孕牙日玛和未怀孕牙日玛的体况差异不大,分别为2.25和2.33。干巴牦母牛在冷季的体况评分最高,为2.58。暖季和冷季对青年牦母牛的体况评定结果表明,发情青年牦母牛的体况评分为3.75,未发情青年牦母牛为3.53;在冷季,青年牦母牛的体况评分为2.54。  相似文献   

2.
高原型牦母牛初情期体重指数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131头3.5岁和4.5岁第1次发情的青年牦母牛进行体重、体况、体高等测定。结果表明:4.5岁牦母牛初情期体重为(198.32±22.45)kg,3.5岁牦母牛初情期体重为(184.0±20.29)kg,体重指数分别为0.89和0.83。未达到初情期的124头4.5岁和3.5岁牦母牛的体重分别为(182.33±30.27)kg和(165.44±20.29)kg,体重指数分别为0.77和0.67。对4.5岁和3.5岁达到初情期母牛进行体况评分,体况分别为3.93和3.75,未达到初情期母牛的体况评分为3.69和3.53。  相似文献   

3.
体况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体况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试验选择年龄、胎次相近,泌乳量7 000 kg以下的泌乳初期母牛144头、泌乳量8 500 kg以上的泌乳初期母牛148头,对奶牛体况评分进行测定,同时分析体况评分对产奶量和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母牛产犊后产奶量≤7 000 kg,体况评分为3~4分时情期受胎率为57.14%,分别比体况评分≥4分和≤2.5分时提高10.2%和8.3%,差异不显著(P〉0.05);母牛产犊后产奶量≥8 500 kg,体况评分为3~4时,情期受胎率为49.01%,分别比体况评分≥4和≤2.5时提高68.07%和71.04%,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体况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试验选择年龄、胎次相近,泌乳量7 000 kg以下的泌乳初期母牛144头、泌乳量8 500 kg以上的泌乳初期母牛148头,对奶牛体况评分进行测定,同时分析体况评分对产奶量和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母牛产犊后产奶量≤7 000 kg,体况评分为3~4分时情期受胎率为57.14%,分别比体况评分≥4分和≤2.5分时提高10.2%和8.3%,差异不显著(P0.05);母牛产犊后产奶量≥8 500 kg,体况评分为3~4时,情期受胎率为49.01%,分别比体况评分≥4和≤2.5时提高68.07%和71.04%,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补饲对青海高原型围产期牦母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妊娠期和牦母牛的饲养实际需要,将牦牛的围产期初步界定为妊娠31周到产后4周。在牦牛围产期进行补饲,产前的体况维持在2.65,产后的体况维持在2.48,难产降低12.79个百分点、产后发情提高37.51个百分点、犊牛成活率提高了11.66个百分点,犊牛体重增加了7.34kg。  相似文献   

6.
中国荷斯坦牛体况评分与运动评分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2007年间武汉市武湖牧场887头母牛体况评分及运动评分的鉴定记录.配合单性状和多性状动物模型,利用MTDFREML软件,采用REML方法估计了相关的参数.结果表明:体况评分的遗传力为0.19,运动评分的遗传力较低(0.09).体况评分和运动评分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其表型相关为-0.43、遗传相关为-0.78、环境相关为-0.38.  相似文献   

7.
<正>母牛产前产后的体况及营养直接影响着母牛本胎次甚至终生的生产水平与繁殖。体况评分过低,体膘下降严重、身体瘦弱、产后负平衡时间延长,可导致繁殖母牛不能正常发情,或发情后无法排出优质成熟的卵子,卵泡在排卵前发育不良,卵泡质量差,使受胎率降低。而体况评分过高,母牛饲喂过多的精饲料、分群管理不到位,造成摄取能量太多会大大增加饲养成本。同时,过剩的能量形  相似文献   

8.
根据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怀孕牦母牛流产的主要症状,流产胎儿的解剖变化,流产母牛的血清学诊断,结合牦牛的大群放牧饲养方式,浅谈布鲁氏菌引起牦母牛流产的诊断及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9.
根据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怀孕牦母牛流产的主要症状,流产胎儿的解剖变化,流产母牛的血清学诊断,结合牦牛的大群放牧饲养方式,浅谈布鲁氏菌引起牦母牛流产的诊断及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0.
玛沁县黑牦1代母牛主要生产指标测定青海省果洛州畜牧兽医科研所(玛沁县814000)律旭东,李树森为提高牦母牛的产奶量,我们于1983~1988年,用黑白花优良种公牛冷冻精液,以人工授精方法,对玛沁县军功乡的牦母牛进行了杂交试验,获得成效。1988年9...  相似文献   

11.
对青海省大通种牛场驯养繁殖的7头公牛和11头母年进行测定初生至3岁的体重和各项体尺,研究其生长发育规律,结果野牦牛公与母牛相比,生长发育快,冷季对公牛影响比母牛大。  相似文献   

12.
选用120头甘南高原全奶牦牛,按试验要求随机均分4组,每组3个重复,每组10头牦牛。分别饲喂含唐古特红景天为0、50、100、200mg/kg的紫花苜蓿-青稞秸-豆饼型基础日粮,饲养试验时间为80d。结果显示,唐古特红景天对全奶牦牛生产性能有极显著影响(P〈0.01),高于对照组;试验4组的日采食量、鲜奶日产量、乳脂率、乳蛋白率和体况评分最高,且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3组的乳糖率最高且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唐古特红景天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性,滋补强身,补血益气,加快新陈代谢,从而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3.
旨在研发半舍饲条件下淘汰母牦牛育肥及犊牦牛培育技术。选取带犊母牦牛和公犊牛各66头,分别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犊牛培育期间(2017年12月4日—2018年3月5日),对试验组母牦牛进行补饲,试验组犊牦牛断乳前(3月5日断乳)随母牦牛哺乳,并进行补饲;对照组母牦牛不进行补饲,按常规放牧方式饲养,对照组犊牦牛进行断乳并补饲。育肥期间(2018年3月5日至出栏)对试验组母牦牛进行补饲,于6月错峰出栏;对照组母牦牛不进行补饲,于集中出栏时间出售(9月或10月)。在犊牦牛培育期间,观察试验组母牦牛的体重变化情况;每月4日测定2组犊牦牛的体重和体尺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试验组母牦牛错峰出栏收益。结果表明,在犊牦牛培育阶段,由于试验组犊牦牛随母牦牛哺乳,试验组母牦牛体重平均下降1.17 kg/头;2018年1月4日,试验组犊牦牛的体重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体斜长和胸围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2018年2月4日和3月4日,试验组犊牦牛的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均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母牦牛错峰出栏的效益为1 063.05元。研究结果为提高半舍饲条件下淘汰母牦牛养殖效益以及提升犊牛培育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在青海省环湖地区390头3~10岁繁殖体况不同的母牦牛中,研究了不同繁殖卵巢机能状态及胎次,母牦牛同期发情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初产青年母牦牛与经产母牦牛中隔年犊牛组与当年产犊牛组的排卵率及妊娠率有显著差异(P<0.05),经产母牦牛中无黄体卵泡组与有卵泡组和有黄体组排卵率及妊娠率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年龄和胎次及卵巢的机能状态对母牦牛的同期发情处理效果有较大影响。通过生殖激素处理,能够明显改善母牦牛的生殖机能状态,从而提高母牦牛的发情及排卵效果。  相似文献   

15.
对150头当年产母牦牛在发情季节进行犊牛断乳,同时对166头隔年产干乳母牦牛进行对照,观察了犊牛断乳后母牦牛发情周期恢复的规律。结果表明断乳组母牦牛发情率为69.33%,发情持续期为15d;隔年产母牦牛发情率为89.94%,发情持续期为62d。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当年产犊母牦牛的发情率,我们对选定的120头怀孕母牦牛进行补饲,同时在犊牛产后3个月对犊牛进行隔离断奶,补饲试验于2010年3月初开始:100头母牦牛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Ⅰ 50头母牦牛隔离断奶后进行同期发情和定时授精处理;Ⅱ组50头母牦牛隔离断乳.不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发情母牛进行人工授精。人工授精冻精液为荷斯坦和野牦牛冻精。配种45d后进行怀孕诊断。Ⅰ组发情39头,发情率为78%(39/50),怀孕34头妊娠率为68%(34/50);Ⅱ组发情31头,发情率为62%(31/50),怀孕27头,妊娠率为54%(27/50)。相同草场放牧50头适配母牦牛作为对照。对照组母牛和犊牛不进行隔离和短期断乳;对照组发情率为12%(6/50),妊娠率为6.32%(3/50)。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对带犊的母牦牛实施隔离断奶,能够明显提高当年产犊母牦牛的发情率和妊娠率。  相似文献   

17.
396头适繁母牦牛和226头围产期牦牛按体况评分方法进行体况评分,并在发情季节进行了发情率的跟踪观察;对446头围产期牦牛按体况评分2.0组和2.0以下组在进行不同量补饲对比试验,旨在探讨体况基础上的营养调控繁殖研究。结果表明:发情牦牛的体况评分为4.16±0.44,未发情牦牛的体况评分为3.49±0.45,差异极显著;妊娠母牦牛产前体况评分在2.63,产后体况评分下降到0.34的母牦牛产后发情率达到45.46%,而产前体况低于2.0,产后体况下降0.5以上的母牦牛产后发情周期不能恢复;围产期牦牛体况评分低于2.0,补饲1kg/d,围产期体况高于2.0,补饲0.5kg/d,能使17%~30%的产后母牦牛当年进入发情配种状态。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对不同繁殖体况的母牦牛在补饲的基础上,分别从营养、隔离断奶、激素选择考察影响母牦牛繁殖率及同期发情处理效果。选用青海省环湖地区480头5~10岁繁殖体况不同的母牦牛,按照试验要求将母牦牛分成不同的试验组别,采用相同的同期发情处理方案,通过不同程度的补饲,补饲组与对照组的排卵率和妊娠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马晓玲  彭巍  舒适 《畜牧兽医学报》2022,53(11):3811-3826
旨在应用代谢组学的方法,阐明经产母牦牛围产后期动态代谢情况,探究营养代谢影响生殖激素的机制。本研究随机选取年龄((7.13±0.78)岁)、体况(2.69±0.35)和胎次((1.75±0.43)胎)相近的经产母牦牛8头作为试验动物,自分娩日开始每隔7 d收集血清至产后第28天,共5个时间点。应用液相质谱联用技术对5个时间点的血清样本进行检测,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关键代谢物,构建经产母牦牛围产后期动态代谢网络机制。试验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分别获得2 841和1 326种代谢物定性分析的结果,通过计算各时间点代谢物表达量的差异倍数、VIP值及每两个时间点T-test检验的P值,共筛选出117种差异代谢物。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分别获得与繁殖性能、脂类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相关的3种、7种和8种关键代谢物。基于关键代谢物构建动态代谢网络机制发现,糖代谢在围产后期的起始阶段作用效率较低,末期升高,脂类和氨基酸代谢在起始阶段作用效率较高,末期降低,推测经产母牦牛在产后发生能量负平衡。生殖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作用效率在围产后期一直维持较低水平。根据对经产母牦牛动态代谢谱的检测和网络机制的构建发现,经产母牦牛产后发生了能量负平衡,由于过度脂肪动员导致雌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受阻,这可能是导致经产母牦牛产后生殖机能不能及时恢复的主要原因,但具体机制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20.
产后无发情和亚发情母牦牛激素诱导发情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怀孕母牦牛84头,在生产前后1个月进行补饲,其中40头在产后当年发情季节进行激素诱导发情试验,44头作对照;另选择60头自然生产的产后母牦牛在发情季节进行单纯的激素诱导发情试验,60头作对照.激素诱导发情方法是0 d注射氯前列烯醇0.2 mg,7 d后注射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3 25 μg,连续3 d;在0和7 d进行直肠检查和血样采取,血样进行孕酮测定;测定处理时母牦牛卵巢状态,观察母牦牛发情配种受孕情况.结果显示,通过直肠检查和血浆孕酮测定,发现无发情状态的产后母牦牛占产后牦牛的63.33%和65%,亚发情的产后母牦牛占产后牦牛的36.67%和35%.采用氯前列烯醇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处理方案进行诱导发情,26.67%的产后母牦牛在处理后出现了发情;对怀孕母牦牛在围产期进行补饲,产后母牦牛在发情季节采用氯前列烯醇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诱导发情,有45.45%的产后母牦牛恢复了发情,而只补饲不进行激素诱导发情的母牦牛只有20%的母牦牛出现了发情;通过孕酮测定发现2组中激素诱导发情成功的母牦牛中,有68.18%和72%是处于亚发情状态的母牦牛.结果表明,氯前列烯醇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进行诱导发情的处理方案适合于产后亚发情状态的母牦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