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野生大豆(Glycine soja)茎叶性状的多态性及其地理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5279份中国野生大豆资源主茎明显程度、叶形、茸毛颜色等茎叶性状的多态性及其地理分布进行了分析。发现在中国野生大豆资源中,主茎不明显、蔓生型基因型为主,叶形以卵圆形和椭圆形为主,茸毛色以棕色为主。并发现大豆籽粒大小与茎叶性状有密切关系,即随着大豆百粒重的增加,主茎明显、卵圆形叶、灰茸毛基因型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对2337份青皮大豆品种的若干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百粒重为3.6—43.5克。多数品种是12.0—24.0克;粒形多为椭圆形。植株直立型的品种占69.3%;有限结荚类型占60.1%;株高以中等高度比例较大,为31.3%,叶形以椭圆和卵圆形为主,分别为49.9%和47.9%。子叶色以黄色为绝大多数,占84%;茸毛色以棕、花色以紫为主,均占总数三分之二左右。各地区品种的某些性状差别明显,这与当地气候条件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中国大豆遗传资源花色、茸毛色、叶形和植株高度的地理分布趋势。东北春大豆以白花灰毛占多数,黄河中下游地区白花与紫花,灰毛与棕毛比例相近,长江中下游则紫花棕毛居多数。各地的大豆品种均以椭圆叶和卵圆叶占绝对优势。东北春大豆植株较高大,黄淮地区的大豆植株从中等到高,长江流域夏大豆植株较高,而春豆和秋豆植株矮或较矮。上述性状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布差异。  相似文献   

4.
中国野生大豆(G.soja)籽粒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徐豹  李福山 《作物学报》1995,21(6):733-739
本文分析了中国野生大豆资源5279份百粒重、种皮色、泥膜、脐色等籽粒性状的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发现:(1)81.1%材料的百粒重≤2.5g。(2)百粒重的大小与种皮色、泥膜、脐色有密切联系。(3)籽粒性状的变异中心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东北地区的东南部。根据中国野生大豆籽粒性状的综合表现,讨论了:(1)根据百粒重,野生大豆分型如下:百粒重≤2.5g为“野生型”。2.51-5g为“半野生I型”,〉5g  相似文献   

5.
大豆种间杂交主要农艺性状的母体效应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清 《作物杂志》2006,22(6):28-30
利用野生大豆新民6号分别与4个优良栽培大豆品种进行正反交试验,F2、F3代结果表明: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等主要农艺性状,以野生大豆为母本的正交组合均优于反交组合,表现不同程度的母体效应。初步揭示了我国栽培大豆细胞质遗传基础狭窄单一的原因;同时,也为利用野生大豆细胞质创造优良的栽培大豆新种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半野生大豆(G.sojavar.gracilis)是野生大豆(G.soja)向栽培大豆(G.max)进化过程中的一系列中间类型,具有野生大豆高蛋白、多花荚、生长繁茂等优异性状,又具有综合性状较进化的特点,因此,与栽培大豆种间杂交,对拓宽大豆育种遗传基础,创造优异新种质,比野生大豆更便捷有效。茎叶高大繁茂的半野生大豆,有可能成为青贮、青饲、绿肥的新资源  相似文献   

7.
籼型三系杂交水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51,自引:2,他引:51  
廖伏明  盛孝邦 《作物学报》1999,25(5):622-631
选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6个不育系和9个恢复系,采用NC II交配设计分析12个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①除主茎剑叶长、结实率和千粒重三性状非加性效应不明显外,其他性状的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均有显著作用,且均以加性变异为主,但单株产量、相对日产量及单株穗数三性状非加性变异较大。②主茎剑叶长、穗长和千粒重三性  相似文献   

8.
山西芝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山西芝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对189份山西芝麻种质资源的10个质量性状和8个数量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89份山西芝麻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质量性状以主茎茸毛量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15,以蒴果棱数的变异系数最高,为63.88%;数量性状以节间长度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09,以单株产量的变异系数最高,为47.66%;通过聚类分析,将189份山西芝麻种质资源分为4个类群,类群Ⅰ可作为选育八棱、高秆品种的亲本材料,类群Ⅱ为矮秆、短节间特异材料,类群Ⅲ为高产选育目标材料,综合性状较好,可直接作为优异亲本加以利用,类群Ⅳ包含一批单花、高产特异材料。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利用三个不同结荚习性的栽培大豆(G.max)做母本,分别与三个半野生大豆(G.graeilis)按NCⅡ设计配制的9个杂交组合,估测了F_1、F_2代主要农艺性状的优势指数;F_2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平均数、变幅、遗传变异系数、遗传力和预期遗传进度。试验结果表明:F_1代除百粒重、主茎有效节数以外,其余性状均有明显的杂种优势;F_2代除有效分枝、主茎粗以外,其余性状的优势指数均明显下降;F_2代遗传变异幅度大小的趋势为有限组合>亚有限组合>无限组合;生育日数、株高的遗传力高,可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主茎粗的遗传力低,应在较晚世代选择;单株粒重及其主要构成因素均有较大的遗传进度绝对值,无限组合的遗传进度明显低于有限、亚有限组合。  相似文献   

10.
刘广阳 《作物杂志》2007,23(6):64-65
利用采自黑龙江省胞囊线虫病区的野生大豆与丰产性好、综合性状优良的栽培大豆品种(系)进行单交和三交,创新出农艺性状优异、中抗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新种质。结果表明,利用野生大豆资源是拓宽抗源的有效途径。并探讨了利用野生大豆创造新种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试验结果表明:1.大豆种皮过氧亿物酶低活性类型平均油分值偏高,蛋白质偏低。2.野生、半野生大豆根系荧光型类型、白花、褐脐类型平均百粒重偏大,油分偏高,蛋白质偏低。3.野生、半野生大豆的茸毛色与蛋白质及脐色与百粒重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大豆种间杂交质量性状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莹 《华北农学报》1991,6(4):36-42
对大豆种间杂交后代质量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脐形、粒形两个性状最易稳定,可进行早代选择.花色、茸毛色、脐色、泥膜等性状的遗传,F_1有明显的显隐性关系,F_2基本分离为3∶1的比例,受单基因控制,但有些组合出现9∶7、13∶3的比率,说明有两对基因影响这些性状,且有互补或抑制基因存在.结荚习性和叶形是典型的生态性状,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叶形从尖叶到圆叶,植株从匍匐到直立均有各种过渡类型.并且呈连续分布,又表现数量性状的特征,特别是种皮色的分离更为复杂.因此,可以说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主要取决于分级标准.分级标准越细,类型越多,越接近实际.  相似文献   

13.
根据大豆品种审定报告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安徽省审定的品种的育种方法和农艺性状,包括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株高、生育日数、产量、花色、百粒重、叶形等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大豆的育种方法以有性杂交后系谱法选育为主,多种选育方法并存。大豆品种产量呈持续增加,大豆生育日数变化不大,在102d左右。脂肪和蛋白含量无变化,株高减少;百粒重在19.4g上下浮动,有限结荚习性品种明显增多,叶形以椭圆和卵圆为主,少数品种为披针形;花色以紫花居多。  相似文献   

14.
2341份东北地区大豆品种的脂肪平均含量19.15%(±2.03)。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豆脂肪含量与栽培类型、种皮色、粒形、脐色、籽粒大小、结荚习性、叶形、花色、茸毛色等植物学性状有一定相关。其趋势是栽培大豆脂肪含量高于半栽培大豆,黄大豆高于深色大豆.粒圆或椭圆形高于其他粒形,淡褐或黄脐、中粒脂肪含量高,亚有限或无限花序高于有限花序,尖叶高于圆叶,白花高于紫花,灰色茸毛高于棕色茸毛。研究结果认为,本地区黄大豆育成品种是理想的高油亲本资源,高脂肪含量与商品品质在育种方向上是一致的,亚有限或无限结荚习性、尖叶、灰色茸毛、中粒、粒圆或椭圆形、淡褐或黄脐可作为选择高油后代的参考性状。  相似文献   

15.
在年降雨量不足40mm的敦煌市,设干旱胁迫和正常灌水两个处理进行试验研究,考察与抗旱性相关的产量性状,采用抗旱指数的方法,从生态抗旱的角度进行抗旱性鉴定,探索野生大豆的抗旱潜力,拓宽大豆抗旱育种基因资源。应用产量性状指标评定野生大豆品种的抗旱性,简单、易行、可靠性高,尤其在进行野生大豆品种资源抗旱鉴定筛选过程中更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在年降雨量不足40mm的敦煌市,设干旱胁迫和正常灌水两个处理进行试验研究,考察与抗旱性相关的产量性状,采用抗旱指数的方法,从生态抗旱的角度进行抗旱性鉴定,探索野生大豆的抗旱潜力,拓宽大豆抗旱育种基因资源。应用产量性状指标评定野生大豆品种的抗旱性,简单、易行、可靠性高,尤其在进行野生大豆品种资源抗旱鉴定筛选过程中更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研究番茄多茸毛基因Ln的遗传模式,按孟德尔质量性状遗传研究设计,以栽培番茄多茸毛品系LS1369与普通品系强力62配制的六世代遗传研究群体,研究番茄多茸毛形态突变基因Ln的遗传机理,通过研究分析各世代的表现型和基因型的关系,提出控制多茸毛性状的Ln基因为单基因不完全显性遗传模式。  相似文献   

18.
日本野生大豆主要分布于九州、四国、本州和北海道4 个主要大岛及周围小岛屿,南起九州南部, 北至北海道的南部地区。北海道中部及以北区域和琉球群岛至今没有发现野生大豆存在。本文简要介绍日本野生大豆资源概况, 包括分布形态、胰蛋白酶抑制剂形态、种皮荧光表型频率、地理遗传变异和发现的球蛋白亚基变异及在育种研究中利用前景。还对中国野生大豆研究与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豫南地区的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分布和种群间的亲缘关系,利用SSR分子标记采用20对引物对豫南地区12份野生大豆进行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0对引物对12份野生大豆共扩增63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扩增3.1个等位基因;12份野生大豆在分子水平上发生了一定的遗传变化,聚类结果可以看出,12份材料聚类分成了三大类,SSR分子标记与材料的地理来源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野生大豆的亲缘关系与生长的地理环境、表型性状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同一区域收集到的野生大豆也表现出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中心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采用群体遗传学方法, 研究分析了6172份中国野生大豆资源的数量、 遗传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 12个性状的综合变异系数及其地理分布。 结果表明: ① 42~47°N×122~127°E的东北中南部野生大豆资源分布极广、 遗传多样性丰富、 综合变异系数高; ② 34~35°N×113~115°E、 38~39°N×113~115°E和34~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