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民灌区的技术改造,较好的体现了投资少、效益高的原则。在技术改造的同时,对灌区现行水费价格以及传统的灌溉管理体制、制度和办法进行了改革。灌区技术改造工程总投资107万元,平均每亩18.45元。改造完成后,增加灌溉水量771.64万米~3,灌溉亩次近10万,年净灌溉效益91.12万元。从而表明灌区技术改造是巩固和挖掘现有工程潜力,提高灌溉效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玛纳斯河灌区农户农业灌溉水价承受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玛纳斯河灌区农户种植棉花平均生产成本和收入情况、水费占成本、收入的比例情况、农户可接受的灌溉水费占单位面积投入比例、农户对现行灌溉水价的评价及对水价构成的认识等方面进行了抽样调查.在此基础上对灌区农户灌溉水价的承受能力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该灌区农户水费承受能力指标及2006年该灌区农户可承受的平均终端灌溉水价为0.110 9元/m 3 .为该灌区制定农业灌溉水价改革政策、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鸭河口灌区是一处大型灌区 ,设计灌溉面积 14万hm2 。自从被水利部列为全国唯一的一处大型灌区综合改革试点以后 ,鸭河口灌区进行了包括水费计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多项综合改革。根据原来颁布的水费计收标准 ,鸭河口灌区的供水计量点设在总干渠渠首进水闸 ,主要计费标准分为 4种 :一是按水量计收 ,粮食作物收费 0 .0 4元 /m3;按基本水费加用水量计收 ,基本水费以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计算 ,收费 67.5 0元 /(hm2 ·年 ) ,另加实际用水量水费 0 .0 2 6元 /m3。二是经济作物、蔬菜、林果等 ,比照粮食作物水费 ,按其对小麦的产值比核定。三是灌…  相似文献   

4.
大型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洪临灌区为肃州区境内的大型灌区,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灌区管理体制已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灌区实际不相适应,改革管理体制是灌区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结合洪临灌区实际,在管理体制、水费机制等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农业用水价格管理基本做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省在农业供水价格管理中,为保证灌区管理单位水费收入,防止水费收取中的乱收费现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①以“小步快跑”的原则,调整水价;②制定地头水价,完善水价形成机制;③开票到户,增加收费透明度;④在收费的中间环节加强管理,防止水费流失;⑤实行水价等级管理,建立灌区激励机制等。通过以上改革,陕西省水价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6.
抓改革 促发展 实现灌区体制机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在漳河灌区衽的“按田配水、计量收费”灌溉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开始了湖北省理顺灌区管理体制的工作。目前,全省已建立了130余个农民用水者协会,并正在积极探讨和酝酿建立“公司+协会”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新疆额敏灌区运行管理现状及运行机制改革措施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展灌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是促进额敏灌区可持续发展,增加边境团场经济实力,实现管理运行良性循环的必经之路。额敏灌区现行管理体制在机构设置、管理体制、水费计收等运行管理方面存在诸多值得商榷之处,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灌区的发展。通过对现行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的分析,找出其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今后灌区开展农业节水健康发展的运行机制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8.
灌溉水利设施主要是由政府投资兴建并由政府投资来维持其运行,农民无偿或低于成本使用,导致水资源的严重浪费。而在水费收缴过程中,由于管理体制和观念的问题,搭车收费的现象严重,造成农民负担过重。为了发展农业经济,必须进行灌区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现灌区经济自立。  相似文献   

9.
灌区和灌溉系统是重要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灌溉用水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灌溉管理以及相关的制度改革。灌溉用水问题的复杂性,导致灌区产权的差异化。不同的产权性质决定不同的管理体制。我国传统的灌区管理体制存在严重的缺陷,直接影响水资源使用效率。新时期应当在政府投入、市场机制和政策制度等方面改革灌区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0.
根据人民渠灌区用水管理损失现状,对河南省人民胜利灌溉枢的灌溉用水管理损失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认为影响灌区用水管理损失的因素有: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水费、水价政策;农耕技术与种植结构等。提出应从输配水、田间灌水等方面,减少灌溉用水管理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