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旨在探求不同形态的香稻专用肥对香稻产量、品质和香气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常规香稻品种美香占2号和象牙香占为材料,设置香稻专用固体肥(T1)和香稻专用液体肥(T2)处理,不施肥(T0)为对照。结果表明,与T0比,施用2种类型的肥料可以提高香稻的产量,提升香稻的加工品质,籽粒中2-乙酰基-1-吡咯啉(2-AP)含量增加;与T1处理比,T2处理可以使香稻的有效穗数提高9.88%,产量平均提高10.88%,糙米率和精米率显著提高,通过增加香气前体物质脯氨酸的含量,使2个品种香稻籽粒2-AP含量平均提高12.59%。由此可得,香稻专用液体肥能增产提香,表现出很好的增产调优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水杨酸和盐对香稻和非香稻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以香稻品种农香18和非香稻品种华航丝苗为材料,设置水杨酸(SA)0,1 mmol/L和盐(NaCl)0,50 mmol/L浸种处理,测定了幼苗叶片和茎鞘超氧化物超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丙二醛( 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及香稻香气2-AP含量。 SA、盐以及两者的混合溶液浸后,香稻2-AP含量均显著增加。1 mmol/L水杨酸与50 mmol/L盐混合溶液处理显著提高香稻幼苗脯氨酸含量而对非香稻品种无显著影响;50 mmol/L盐溶液处理可显著提高香稻和非香稻幼苗茎鞘POD活性及香稻幼苗茎鞘SOD活性;1 mmol/L水杨酸处理显著提高香稻和非香稻幼苗叶片脯氨酸含量及香稻幼苗POD活性。SOD、脯氨酸和POD是水稻幼苗响应水杨酸和盐浸种处理的主要生理特性指标。盐胁迫下香稻2-AP含量增加, SA可缓解盐胁迫,同时可提高香稻2-AP含量。  相似文献   

3.
长期施用含SO_4~(2-)肥料对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长期施用含SO42-肥料对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对红壤地区农业持续发展和科学研究提供原创性的理论依据,刘更另院士于1975年开始在湖南祁阳官山坪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布置了肥料定位试验.试验设3个处理,即:处理一:SO42-,采用舍SO42-化肥:(NH4)2SO4+K2SO4+过磷酸钙.处理二:Cl-,采用含Cl-化肥:NH4Cl+KCl+KH2PO4;处理三:隔离区(CK),施用化肥NPK.即: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3个处理NPK用量相同.通过32年的长期研究,结果表明:(1)长期施用含SO42-肥料对水稻产量没有多大影响;(2)长期施用含SO42-肥料能够提高水稻生物产量.据1982-2007年26年的总产量(生物产量)统计,SO42-处理(484 952.9kg/hm2),比CK处理(478408.9kg/hm2)高6544.0kg/hm2,比Cl-处理(482 157.3 kg/hm2)高2 795.6kg/hm2.(3)长期施用含SO42-肥料能够增加水稻有效穗,但结实率和千粒重较低.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抽穗期叶面喷施鸟氨酸对香稻产量、品质以及2-乙酰基-1-吡咯啉(2-AP)生物合成的影响,以广东省主推香稻品种美香占2号为材料,进行了2年的大田试验,于抽穗期对香稻植株喷施不同浓度的鸟氨酸溶液,对香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稻米品质和2-AP合成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喷施浓度为0.4~1.6g/L的鸟氨酸溶液可显著增加灌浆期剑叶叶绿素含量,提高香稻的产量以及稻米的粗蛋白含量,降低垩白度和垩白粒率。与对照相比,鸟氨酸处理下香稻2-AP含量显著提高了14.81%~30.62%。可见,外源喷施鸟氨酸在香稻生产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长期施用含SO4=肥料对水稻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对红壤地区农业持续发展和科学研究提供原创性的理论依据,刘更另院士于1975年开始在湖南祁阳官山坪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布置了肥料定位试验。试验设三个处理,即:处理一:SO4=,采用含SO4=化肥:(NH4)2SO4 + K2SO4 + 过磷酸钙。 处理二: Cl- ,采用含Cl- 化肥:NH4Cl + KCl + KH2PO4;处理三:隔离区(CK)。施用化肥NPK。即:尿素 +过磷酸钙+ 氯化钾。 三个处理NPK用量相同。通过32年的长期研究,结果表明:1.长期施用含SO4=肥料对水稻产量没有多大影响;2.长期施用含SO4=肥料能够提高水稻生物产量。据1982-2007年26年的总产量(生物产量)统计,SO4=处理(488653.5kg/hm2),比CK处理(483862.1 kg/hm2)高4791.4kg/hm2,比Cl-处理(477262.5kg/hm2)高11391.0 kg/hm2。3. 长期施用含SO4=肥料能够增加水稻有效穗,但结实率和千粒重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外源脯氨酸对不同硼浓度处理下棉花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和脯氨酸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水培方法,以鄂抗8号棉花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0.02μmol·L~(-1)(低硼)、2.5μmol·L~(-1)(中硼)、100μmol·L~(-1)(适硼)3个硼(Boron,B)浓度梯度以及0和20μmol·L~(-1)2个脯氨酸(Proline,Pro)浓度,共计6个处理,完全随机,其中低硼和中硼均属于缺硼处理,植株生长出现明显差异后收获并测定相关指标。【结果】添加外源脯氨酸在适硼(100μmol·L~(-1))浓度下抑制了棉花的生长,而在低硼(0.02μmol·L~(-1))处理时促进了根系对硼的吸收。与低硼处理相比,添加脯氨酸降低了叶片中脯氨酸、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_2O_2)含量,而促进根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H_2O_2的积累;同时,根和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活性显著上升,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显著下降,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无明显变化。另外,缺硼时(0.02μmol·L~(-1)和2.5μmol·L~(-1))添加脯氨酸可明显增加其代谢途径中Δ~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Δ~1-pyrroline-5-carboxylate synthetase,P5CS)、Δ~1-吡咯啉-5-羧酸还原酶(Δ~1-pyrroline-5-carboxylate reductase,P5CR)、鸟氨酸转氨酶(Ornithine-aminotransferase,OAT)等合成酶及脯氨酸脱氢酶(Proline dehydrogenase,PRODH)的活性。【结论】在适硼下施用脯氨酸抑制了棉花的生长。低硼下添加脯氨酸促进根系对硼的吸收,提高叶片抗氧化酶APX活性而降低叶片中膜脂过氧化物质。低硼导致植株体内脯氨酸的积累,而低硼处理下添加外源脯氨酸会降低叶片中脯氨酸含量,其诱因是影响了脯氨酸代谢途径(谷氨酸和鸟氨酸途径)中关键的合成酶和分解酶活性,主要是由于促进分解代谢的脯氨酸脱氢酶活性显著增加所致。  相似文献   

7.
新型香稻渝恢2103香味分子遗传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味是优良稻米品质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2-乙酰-1-吡咯啉(2AP)是最主要的香味物质,然而2AP生物合成机理至今仍未确凿。本研究筛选了与2AP生物合成密切相关的甜菜碱脱氢酶2基因(Badh2)在30份水稻材料中的3种突变类型,从中发现1份新的香稻材料渝恢2103,该材料Badh2基因序列编码区无突变,遗传分析显示渝恢2103与badh2-E7突变型香稻宜香1B香味基因不等位,与非香稻杂交F2香与非香分离比接近9∶7,与香稻杂交F2香与非香分离比接近7∶9,表明渝恢2103的香味受多基因控制。进一步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比较了与2AP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在日本晴、渝恢2103和宜香1B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Badh2基因在日本晴和渝恢2103中表达差异不大,但在宜香1B中表达量异常高;多数脯氨酸与谷氨酸代谢途径相关基因在宜香1B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日本晴和渝恢2103;推测宜香1B的2AP合成同时受Badh2基因以及脯氨酸与谷氨酸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影响;渝恢2103香味形成可能与这些基因无必然联系。渝恢2103特殊的遗传特性可能为水稻香味形成机理研究提供新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8.
低硼及高硼胁迫对棉花幼苗生长与脯氨酸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鄂抗10号’棉花品种为材料,采用营养液培养,设置不加硼(B0, 0 mg L~(-1))、低硼(B0.002, 0.002 mg L~(-1))、适硼(CK, B0.2, 0.20 mg L~(-1))、高硼(B50, 50 mg L~(-1)) 4个硼(Boron, B)水平,探究低硼和高硼胁迫处理下棉花幼苗生长及脯氨酸代谢的响应。结果表明, B0、B0.002及B50处理较CK显著抑制植株生长,表现出较低的植株鲜重和干重,根系伸长受到抑制。在供硼处理下,随着硼浓度的升高,棉花幼苗根、茎和叶中硼含量均呈梯度性上升,其中,B0.2和B50处理下叶片中硼含量均高于根和茎;而在B0和B0.002处理下,根中的硼含量高于叶和茎。低硼和高硼处理下叶片中脯氨酸含量明显增加,而根中脯氨酸含量显著减少。进一步分析叶片和根中脯氨酸合成代谢相关酶活性发现, B0.002和B50处理较CK增加棉花幼苗叶片Δ~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Δ~1-pyrroline-5-carboxylatesynthetase,P5CS)和鸟氨酸转氨酶(Ornithine-δ-aminotransferase,OAT)活性而降低脯氨酸脱氢酶(Prolinedehydrogenase,ProDH)的活性;叶片中Δ~1-吡咯啉-5-羧酸还原酶(Δ~1-pyrroline-5-carboxylate reductase, P5CR)活性在B50处理下显著高于CK,而B0.002处理下该酶活性变化差异不显著。另外, B50处理较CK显著降低棉花幼苗根中OAT和P5CR酶活性,而B0.002处理显著增加根中P5CS和ProDH的活性。表明低硼和高硼胁迫均抑制棉花幼苗的生长。硼胁迫条件下,脯氨酸主要积累在棉花幼苗叶片中,根中脯氨酸含量显著降低。缺硼和硼毒害时,棉花幼苗叶片中脯氨酸的积累主要是通过调节脯氨酸Glu和Orn途径中的关键酶(OAT、P5CS合成酶和ProDH分解酶)活性,使得脯氨酸的合成速度高于其降解。而在根中,缺硼胁迫下主要是促进脯氨酸的降解导致根中脯氨酸含量降低,高硼胁迫下主要是通过降低OAT和P5CS合成酶以及ProDH分解酶活性来抑制脯氨酸的合成及其分解,但是对脯氨酸合成的抑制作用远大于其降解,最终导致根系脯氨酸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结合前期对产量、品质的研究,探讨不同施肥条件下鱼腥草叶片主要碳氮代谢指标的变化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进行施肥实验,测定鱼腥草叶片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和粗蛋白的含量。【结果】各施肥处理中以较低施肥水平人粪尿处理的鱼腥草叶片含叶绿素总量最高,达2.552 mg/gFW,以中等施肥水平鸭粪的净光合速率最高,为8.306μmol/(m2·s)。施用不同肥料的鱼腥草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大小为:鸭粪>猪粪>常规施肥>化肥>人粪尿,各处理以中等施肥水平的猪粪处理的硝酸还原酶最高,达46.2μg NO2-/(h·g)FW;粗蛋白以施用较高水平化肥的最高(13.31%)。【结论】施用有机肥能显著提高鱼腥草叶片的碳代谢,这有利于其产量的形成;但施用人粪尿不利于提高鱼腥草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蛋白质的形成与积累。  相似文献   

10.
以抗寒性不同的3个番茄品种‘耐运2000’、‘京乐502’和‘O-33-1’为试材,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不同低温胁迫时间和不同低温胁迫温度下番茄幼苗叶片中脯氨酸含量、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P5CS)活性、鸟氨酸转移酶(8-0AT)活性、脯氨酸脱氢酶(ProDH)活性的变化,以期探讨番茄的脯氨酸代谢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机制及其与抗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番茄幼苗叶片中的脯氨酸含量随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降低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冷敏感品种‘耐运2000’的平均脯氨酸含量较低,抗寒性越强的品种的脯氨酸保护阈值越大;番茄幼苗叶片中P5CS和8-0AT活性随低温胁迫时间的变化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与脯氨酸积累正相关。在不同低温胁迫温度下,对低温越敏感的品种P5CS和8-0AT活性随温度的变化程度越大;当低温处理1天时,番茄叶片中脯氨酸含量下降,ProDH活性显著增加;随后ProDH活性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这与脯氨酸的积累呈负相关。在不同低温胁迫下,番茄叶片中ProDH活性在一定低温范围内均出现降低以减少对脯氨酸的降解,增强植株的抗寒能力。  相似文献   

11.
摘要:珠江三角洲秋冬季节高强度的叶菜种植中,随着气温降低叶菜产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连续种植4茬叶菜,在磷、钾肥用量一致的情况下,尿素、碳铵及其配施有机肥的试验表明:尿素处理的生长状况和产量结果好于碳铵处理,但这种差异随气温降低而逐渐收窄;尿素、碳铵分别配施有机肥的两处理产量差异较小。供试叶菜硝酸盐含量受品种、气温和施肥等方面的影响,配施有机肥具有降硝作用。试验还表明:施肥特别是配施有机肥具有培肥作用,施肥能明显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12.
生物有机菌肥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要:本文通过生物有机菌肥与化肥两种肥料对水稻生育、产量、品质和营养元素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施倍得生物有机菌肥可以减少氮肥量176.7㎏/hm2(256.83%),并能获得与化学肥料相同的增产比率,同时还缩短水稻生育期2~11d,降低植株高度6~8cm,增强抗倒伏能力,保证安全成熟,并能提高水稻饱满千粒重、混合千粒重和成熟率。施用生物菌肥还能提高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长/宽比和胶稠度,降低垩白率、垩白度,改善稻米食味。生物有机菌肥还能提高籽粒中铁、钙和镁的含量,降低铜含量,改善稻米的营养成分,提高人体所需元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研究籼粳杂交稻钵苗摆栽超高产栽培模式下适宜的控释氮肥运筹。试验于2016—2017年在安徽庐江进行,以当地高产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为供试品种,设置控释氮肥一次性基施(single basal application of CRNF,BC)、与尿素分蘖肥配施(basal application of CRNF combined with urea top-dressing at the tillering stage,BC+TU)、与尿素穗肥配施(basal application of CRNF combined with urea top-dressing at panicle initiation,BC+PU)三种运筹模式,以尿素分次施肥(conventional high-yield fertilization,SU)和不施氮肥(0N)为对照,研究控释氮肥运筹对钵苗摆栽籼粳杂交稻产量、氮肥吸收利用及相关农艺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氮肥阶段释放基蘖肥:穗肥比例为7∶3,较传统优化氮肥运筹SU(6∶4)整体表现基蘖肥冗余,穗肥不足,因而BC和BC+TU处理显著降低了钵苗摆栽籼粳杂交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与BC和BC+TU处理相比,BC+PU通过基肥减量和尿素穗肥配施,在保证水稻营养生长期基本氮素供应的同时,显著增加了穗分化至成熟期氮素吸收,促进了穗分化至成熟期光合物质生产能力,在稳定有效穗数和千粒重的同时,显著提高了钵苗摆栽籼粳杂交稻每穗粒数、结实率和产量,很好的匹配了钵苗摆栽籼粳杂交稻全生育期氮素需求。BC+PU两年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分别为12.2~13.1 t hm-2和43.8%~44.1%,分别较BC显著提高7.4%~9.2%和48.5%~59.9%,较BC+TU显著提高8.0%~11.9%和63.9%~74.5%。另外,BC+PU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与SU无显著差异,但由于大幅降低了施氮人工成本,最终提高净收益6.5%~12.3%。在籼粳杂交稻钵苗摆栽超高产栽培模式下,采用70%控释氮肥+30%尿素穗肥处理可有效取代常规尿素分次施肥,获得无显著差异的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同时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控释氮肥对土壤硝态氮和玉米植株全氮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了探讨控释氮肥施用的最佳用量比例,在大田条件下,试验设6个处理:T1不施氮肥、T2常规施肥(基施)、T3常规尿素(基施+追施)、T4控释尿素100%、T5控释尿素90%、T6控释尿素80%。研究控释氮肥对土壤硝态氮和玉米植株全氮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硝态氮和秸秆全氮含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呈下降趋势,且拔节期含量最高。控释氮肥处理灌浆期到成熟期不同氮素含量高于常规施肥处理。控释氮肥处理提高了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的地上部干物重,而从拔节期到成熟期,控释尿素100%、控释尿素90%处理地上部干物重高于普通尿素处理,且控释尿素90%处理最大。控释氮肥合理用量提高了玉米的茎粗、穗粒数,减少了玉米秃尖长度,但对百粒重影响不大。控释尿素90%处理产量最高,达到8637.6 kg/hm2,与不施氮肥和常规施肥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氮、磷、钾肥对南方双季稻区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于2019年在广西象州县、岑溪市、龙州县(早季)及港北区、福绵区(晚季)进行田间试验。设置对照(不施肥)、全肥(180kg N+45kg P2O5+135kg K2O/hm2)、缺氮(45kg P2O5+135kg K2O/hm2)、缺磷(180kg N+135kg K2O/hm2)和缺钾(180kg N+45kg P2O5/hm2)5个处理,于成熟期测定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结果表明,氮、磷、钾肥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均有显著影响。与全肥处理比较,缺氮、缺磷、缺钾和对照处理分别减产17.43%、6.64%、4.83%和25.58%。氮肥主要影响有效穗数和结实率,磷肥主要影响穗粒数,钾肥主要影响千粒重。水稻产量与有效穗数(r=0.544)和穗粒数(r=0.852)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实率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硼肥不同施用方法及用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明中国南方缺硼水稻田中增施硼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硼肥不同施用方法及不同用量的组合对南方早稻的生长期、分蘖状况、剑叶叶绿素含量、水稻生物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施硼肥和基施配合叶面喷施硼肥均能提早水稻生育期,尤其是齐穗期,比CK提前了1~3天;基施硼肥或基施配合叶面喷施硼肥均促进水稻分蘖,有利于提高稻叶叶绿素含量和生物量积累,起到水稻增产的效果,其中常规施肥+基施持力硼11.25 kg/hm~2和常规施肥+基施持力硼7.5 kg/hm~2+喷施速乐硼0.45 kg/hm~2综合效果最好,值得在南方水稻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硒肥对香稻香气和糙米硒含量以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明齐穗期喷施亚硒酸钠(Na_2SeO_3)对香稻香气、糙米硒含量和产量的影响,为富硒香稻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设置了4个Na_2SeO_3浓度水平,依次为0(Se0),10(Se1),20(Se2),30 mg/kg(Se3),以常规香稻品种美香占和农香18为试材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硒肥水平对糙米香气含量、茎鞘香气含量、叶片香气含量、籽粒香气含量、糙米硒含量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供试品种在Se1、Se2水平下,其糙米香气2-AP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这主要得益于在Se1、Se2普遍提高了香稻茎鞘、籽粒以及叶片齐穗后7 d和齐穗后14 d的香气含量。其中晚季美香占Se2显著提高了糙米香气含量,达到了35.73 ng/g,比Se0提高了85.03%,晚季农香18的Se2糙米香气最高,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早季美香占Se1的糙米香气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早季农香18的Se1、Se2、Se3糙米香气显著高于Se0。齐穗期喷施Na_2SeO_3能显著提高糙米硒含量。早季农香18的Se3实际产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原因在于较高的硒浓度降低了结实率和千粒质量。齐穗期喷施适当浓度的亚硒酸钠,结实率可以得到提高或保持。在本试验条件下,兼顾2种香稻品种对硒肥的反应,齐穗期喷施Na2SeO_3最适宜浓度为10~20 mg/kg。  相似文献   

18.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稻田土壤磷素及水稻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基于16年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了无肥对照(CK)、无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C)、NPK化肥配施(NPK)、NPK化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NPK+C)、减量施肥(F+1/2C) 5个处理,通过测定各处理土壤P素肥力指标和水稻植株P含量,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P素肥力特性和水稻P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模式显著改变了0~20 cm土壤P素肥力特性和水稻对土壤P素的吸收利用,对20~40 cm土壤P素肥力影响不大。NPK化肥配施与无肥对照相比,耕层土壤Olsen-P和全P含量分别提高了108.8%和31.9%,各生育期水稻植株P含量(含稻谷)差异显著。NPK化肥配施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与NPK化肥配施相比,耕层土壤Olsen-P和全P含量分别提高了84.3%和19.4%,土壤P素活化系数达到2.96,差异显著,各生育期水稻植株P含量(稻谷除外)差异显著。无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与无肥对照相比,耕层土壤P素肥力指标、水稻植株P含量(含稻谷)差异均不显著。减量施肥处理与NPK化肥配施相比,土壤肥力性状无明显差异,植株中P含量略有下降,稻谷中P含量差异不显著。施NPK化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明显改善了土壤P素肥力性状,提高了土壤P素活化度,促进了水稻对P素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不同肥料、施肥次数对山地枣果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合枣树生长的施肥方案。本研究以狗头枣、骏枣、木枣3种山地枣果为材料,选用复合肥、生物有机肥、红枣专用肥、微生物菌肥分别在枣果生长的白熟期、青红期、成熟期进行不同施肥次数的施肥处理,用钼蓝比色法测定枣果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维生素C含量。结果表明:对于狗头枣,在全年2次施用菌肥处理下,白熟期枣果维生素C含量达到最高,也显著提高了其青红期、成熟期维生素C含量;对于骏枣,在全年2次施用菌肥处理下,青红期和成熟期枣果维生素C含量达到最高,白熟期全年2次施用专用肥其维生素C含量达到最高。对于木枣,在白熟期全年2次施用专用肥可显著提高枣果维生素C含量,且达到最佳。在青红期全年2次施用菌肥处理可显著提高枣果维生素C含量,达到全组最高。在成熟期全年1次施用菌肥提高枣果维生素C含量的效果最佳且最为显著。对于3个品种枣果,在对其不同发育时期的枣树施肥时,全年采用2次施肥的方案可获得维生素C含量较高的枣果实,其中菌肥的效果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