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67年发现植物类菌原体MLO(Mycoplasma-like organisms)以来,迄今世界各国已发现300余种,我国已鉴定70余种植物MLO和类细菌(BLO)病害。作者收集鉴定了其中18种林木MLO、和BLO病害。本文汇总了国内已报道的林木及果树等木本植物MLO、BLO 38种及其发生地、寄主媒介昆虫,就世界范围而言,占已发现木本植物类菌原体比例最大,对我国类菌原体学的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金开璇  汪跃 《林业科学》1993,29(1):95-96,T001
重阳木丛枝病普遍发生在我国南方各省,尤其安徽、湖北一些地区危害严重。1983年作者用电镜证实了重阳木丛枝病为类菌原体病害。本病在国外尚无报道。在传病试验中证实了感病植株病皮能嫁接传病。树木感染MLO病害后,其病原在感病植株中分布局限且浓度较低。长春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植物MLO病原能在长春花内大量繁殖,成为研究树木MLO病害的理想试验植物。1988年试验证实泡桐丛枝病MLO病原可由南方菟丝子传染到长春花上,表现典型丛枝黄化及花变叶病状。本文将报道用南方菟丝子传染重阳木丛枝病MLO到长春花上,并回接成功。  相似文献   

3.
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 DC.)是我国平原湖区主要造林绿化树种。但枫杨丛枝病危害较严重。该病在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及安徽等省点片发生。据《中国森林病害》(1984)报道,在南京1954年首次发现此病,并认为该病的病原为核桃微座孢菌(Microstroma juglandis)。自1967年发现类菌原体(MLO)微生物是导致植物丛枝病的病原以来,各国竞相研究,已报道百余种植物受MLO危害,但一些具有黄化、丛枝症状的树木病害被陆续证实是  相似文献   

4.
泡桐丛枝病对泡桐立木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泡桐丛枝病在我国是一种分布广,为害严重的病害。它是由类菌质体(MLO)引起的病害。由于泡桐发展速度很快,丛枝病有发展的趋势,七十年代初发病率约10—20%,近几年有的地区10年生泡桐发病率达70%以上。丛枝病对泡桐生长影响程度如何,似乎看法不完全一致,不少同志认为丛枝病影响生长比较严重;也有认为有些影响但不严重;还有认为对泡桐生长没有什么影响,因此对丛枝病大可不必过虑。为了弄清丛枝病发病率对泡桐树高、胸径、材积生长的影响,对进一步解决丛枝病  相似文献   

5.
经电镜观察发现在豆瓣绿病叶叶脉韧皮部筛管细胞中有多形态的MLO,初步认为该病害是由类菌原体侵染所致。  相似文献   

6.
<正> 泡桐丛枝病是我国重要的林木病害。病原可通过嫁接传染和昆虫介体传染,将泡桐丛枝病病枝作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发现病株的新梢和叶柄的皮部组织中存在大量的类菌原体。但是泡桐丛枝病与其它植物类菌原体病一样,病原物至今未能分离培养成功,病原的研究尚在电镜研究阶段。为了进一步研究泡桐丛枝病病原类菌原体的性质,我们采用抽提的方法获得数量较多,纯度较好的泡桐丛枝病的病原类菌原体,并用病原抽提物制备成功泡桐丛枝病的抗血清。  相似文献   

7.
泡桐丛枝病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近年来泡桐丛枝病研究取得的一些进展,主要包括病原类菌原体(MLO)的检测和鉴定、病原致病机理、病原在树体内的分布和季节变动规律、寄主抗病性鉴定、治疗药剂的筛选等方面的最新研究结果和动向。并且根据新提出的泡桐丛枝病原MLO浸染循环模式,探讨了我国发生泡桐丛枝病流行的关键因子,以及今后防治的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 泡桐丛枝病是一种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传染性病害。国内外皆证实由类菌质体(MLO)病原引起。开展泡桐丛枝病传毒昆虫试验是解决丛枝病传播途径及病害消长规律的重要环节,有助于生产上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南朝鲜罗瑢俊等证实,烟草盲蝽传播丛枝病,日本进行追踪试验未成功;日本盐泽宏康等证实茶翅蝽传播丛枝病。我们自1975年研究泡桐丛枝病病原及防治时,对泡桐上刺吸式口器害虫做了系统调查,并进行了昆虫接种试验。本材料为在北京虫传试验初步结果,河南、安徽、山东等各协作点1981年扩大试验材料不包括在内。  相似文献   

9.
泡桐(Paulownia spp.)丛枝病已确定系类菌原体(MLO)致病。但据国内报道电镜下见到有棒状病毒粒子,至于病毒到底起何作用以及是否是病毒病同时存在则未叙明。在泡桐产区近年发现一年生种条苗或  相似文献   

10.
关于类菌原体引起竹丛枝病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由竹瘤座菌引起的丛枝病的病枝嫩茎和叶脉经电镜观察,在病组织中不仅见到病菌的菌丝,还发现筛管细胞和韧皮部薄壁细胞中有类菌原体,但经四环素等抗菌素处理,对该丛枝病症状无任何影响,而粉锈宁对症状有一定缓解作用。所以,虽然病株内有类菌原体存在,但可能因量少或其它原因,而和该病症状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1.
核桃丛枝病是一种发生在日本、满洲(即我国东北)、英国的当地黑核桃和灰核桃的黄化型丛枝病。用电子显微镜观测,在核桃的韧皮组织中表明,类菌质体(MLO)存在于病株之中,而健康植株叶和茎的韧皮组织未曾发现。类菌质体是多型的,长度变化于150—1,000毫微米之间,外被一层柔软的三层单元膜,以球形或卵园形占优势,而管状的具有明显的筛板。有些截面清晰地表明,类菌质体组织内有核糖体和类去氧核糖核酸。非病毒粒存在,这与类菌质体发现于病株中而不存在于健康植株是相一致的,从而认为类菌质体多半就是致病的原因。文内还讨论了核桃丛枝病与薄壳山核桃丛枝病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2.
由类支原体(mycoPlasma—likeorganism(引起丛枝病是台湾泡桐)Paulownia taiwaniana)一种最严重的致命病害,也是台湾发展泡桐的限制因素。台湾泡桐的丛枝病是1974年发现的,传播迅速。感染的树木长出很多次生枝和三次嫩梢、叶少、枝和嫩梢黄绿色,当季顶枯,次年树木停止生长。取自病株的根插条大多有丛枝病症状。台湾泡桐和白桐  相似文献   

13.
泡桐丛枝病是常见的泡桐严重病害。1967年以来,国内外已有在泡桐丛枝病病树中发现类菌原体的报道。近来,又有泡桐丛枝病病树中发现病毒病原的报道。本文介绍我们对泡桐丛枝病病原的进一步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4.
猪屎豆丛枝病植原体的分子检测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原体(phytoplasma),原称类菌原体(MLO),在植物和昆虫中广泛分布,为无细胞壁原核微生物,尚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离体培养.迄今,世界各地已统计有1000多种植物自然感染植原体病害(Seemüller et al.,1998),我国也报道了100多种植物植原体病害(赖帆等,2008).  相似文献   

15.
杉萎缩病为杉木上新发生的一种病害,近年来在南平地区蔓延,造成严重危害。经对感病杉木病组织的电镜观察及分离培养结果鉴定,病原物为类菌原体(MLO)引起形成萎缩多头症,感病后的杉木受胶胞炭疽菌、多毛孢菌等弱寄生菌相继侵染危害。  相似文献   

16.
泡桐丛枝病是泡桐的严重病害,其病原为类菌质体(MLO)。近几年,国内有人测定分析,发现泡桐丛枝病的感病指数与土壤磷钾比有关。据我们试验,也发现幼龄期泡桐追施磷肥,很少发病。从1982年开始,我们对农桐间作和“四旁”的泡桐追施鸡粪,泡桐丛枝病的治愈率达90%。为了调整土壤的磷钾比,防治泡桐丛枝病,自1984年9月至1987年9月,在芝灵乡东卜头村兰考泡桐林内追施钙镁磷肥、鸡粪进  相似文献   

17.
Deeley J.应用迪纳氏染液(Dien-es’stain)对11种植物19种不同病原的病害和对照作检验,结果其中7种感染类菌原体(MLOs),病组织染色呈阳性反应。我们籍用此法检验了泡桐丛枝病,所得结果与丁正民不久前的实验结果一致,证明这一方法可应用于泡桐丛枝病的诊断。本文将我们实验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泡桐丛枝病是由类菌质体侵染泡桐植株而引起枝上腋芽、不定芽大量萌发成丛状的一种常见病害。目前认为只有用盐酸四环素、土霉素才能防治,但常山县芳村区林技站利用生石灰水防治泡桐丛枝病也收到了效果。在一九八一年,他们选择芳村公社芳村大队两株历年发生丛枝病的泡桐作试验,一是  相似文献   

19.
文摘选     
根据1928—1983年公开发表的植物病毒调查研究论文,以及全国和省、市、自治区植病学会有关专业学术讨论会论文和摘要,已报道的我国植物病毒共79种、类病毒4种、类立克次氏体(RLO)1种、类菌原体(MLO)病害18种。其中30种病毒经过血  相似文献   

20.
以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的敏感指示植物长春花苗为材料,用叶柄注射法注入感病泡桐叶汁液进行接种试验,结果表明,有1/4供试植株感病,其症状与泡桐丛枝病相一致,将感病植株叶脉切片镜检,发现有类菌原体,其形态、大小及结构,均与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相同。为该病病原的传播及回接提供了一条简便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