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安徽省杂交粳稻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阐述了安徽省杂交粳稻育种 2 3a来的发展历程。介绍了BT型不育系、光 (温 )敏核不育系和恢复系选育的基本经验 ,以及主要三系、两系组合的产量、米质、抗性、高产制种技术经验和应用价值。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通过回交、杂交等途径育成了黑米不育系香血粳A等黑色杂交稻,从而改善了黑米稻的有关不良性状.初步研究表明,黑米三系杂交稻株型好,抗性好,产量高.  相似文献   

4.
田间对比研究表明,水稻辽优73杂交二代的植株高度、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和单株产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杂交一代,株高、有效穗和单株产量的分离极显著大于杂交一代,但恢复结实率及其分离程度与杂交一代、矮丰2号差异不显著。小区试验杂交二代较矮丰2号略增产,增产原因是千粒重高;大区试验杂交二代较矮丰2号的增产幅度较小区试验高12个百分点,增产机制是实粒数多和千粒重高。小区试验和大区试验结果的差异,反映了杂种二代在适应性方面仍具优势,其株高和生育期的分离生产上可以接受,且株高的分离利于改善群体后期的光照条件,提高植株的抗折强度,加上矮植株对高植株的支撑作用,大大提高群体的抗倒伏能力,利于机械收获。在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直播稻区,辽优73杂交二代有推广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2013—2014年利用6个水稻恢复系和4个不育系,2014—2015年利用9个水稻恢复系和4个不育系,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模式配制杂交组合进行水稻小区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并对新选育恢复系的利用价值进行评价;选取部分杂交粳稻组合在长三角地区进行多点鉴定,对杂交粳稻组合的产量变异系数与对应的配合力相对效应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申恢26和申恢415的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连续两年均大于3. 27%,是一般配合力较为理想的粳型恢复系。杂交粳稻新品种‘申优26’和‘申优415’在不同鉴定点的产量变异系数低于对照品种‘花优14’,产量高于‘花优14’,表现优质、高产、产量稳定性好,在长三角地区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潜力。杂交粳稻的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与产量变异系数呈显著正相关。对稳产、强优势杂交粳稻新组合的选育来说,一般配合力的重要性大于特殊配合力,育种过程中应首先注重亲本一般配合力的改良。  相似文献   

6.
杂交粳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杂交粳稻新组合"榆杂29"两年的超高产实践为研究内容,探讨该组合超高产的技术路线和主要的栽培技术措施。研究表明:1. "榆杂29"的超高产技术路线有两条。2. 超高产需要肥沃的水稻土和科学的施肥、管理技术。3超高产的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仍在孕穗期,达9.26~9.584超高产的关键措施:培育壮秧,适时早栽、施足促蘖肥,及时促控、增施钾肥、磷肥、保健栽培。  相似文献   

7.
杂交籼稻的全面推广,在我国粮食增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各地研究,杂交籼稻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根系发达,分蘖力强和穗大粒多三个方面。1978年以来,杂交粳稻已在各地大面积试种,仅辽宁省1979年就种植约46万亩,其增产优势同样很明显。但其优势表现,与杂交籼稻既有共同之点,也有相异之处,比如分蘖优势  相似文献   

8.
杂交粳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杂交粳稻的研究现状,分析杂交粳稻育种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相应对策,以为杂交粳稻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1973年以后二系法杂交稻特别是二系法杂交粳稻的研究选育和示范生产情况调研,重点对不育系、恢复系及其杂交稻组合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并从选育、系谱、类型以及特征特性等方面进行了评价分析。此外,还对部分二系和三系杂交粳稻品种(组合)的主要特征特性进行对比,认为三系杂交稻和二系杂交稻正处于齐头并进发展的态势。其结果可供涉及杂交稻的各领域提供参考利用。  相似文献   

10.
11.
高粱杂交二代生育期遗传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高粱杂交F_2代生育期遗传特性进行了研定。结果表明,中国高梁生育期遗传为数量性状遗传,双亲生育期的表现支配F_2代生育期的表现。以中亲值来预测杂交F_2代生育期均值,可以掌握F_2代群体中个体出现最多的生育日期。以双亲生育期差异来预测F_2代群体分离幅度,可以掌握F_2代变异大小,这对制订育种计划将有裨益。对于其它数量性状是否亦采用这种方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在长期的选优淘劣的作用下,地方品种早熟性基因占优势,有列于北疗早熟性育种。  相似文献   

12.
2003年杭州市粳稻种植面积70万亩,以常规晚粳为主,占全市粳稻种植面积的95%以上。杂交粳稻近几年种植面积不足3万亩。为了解和掌握杂交粳稻新组合的特征特性,明确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之间农艺性状的差异,发挥杂交粳稻的优势和潜力,改进其缺点,最终培育和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杂交粳稻新组合,加强示范和推广,最终实现我市粳稻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3.
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农艺性状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试验研究认为,杂交粳稻新组合的丰产性比常规粳稻要好,其主要增产因子是穗大粒多,但有效穗和千粒重不及常规粳稻.杂交粳稻新组合的主要不足是植株偏高,结实率偏低.  相似文献   

14.
杂交粳稻与纯系粳稻收获指数比较研究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在南京和洪泽两地研究了5个杂交粳稻及其亲本和3个纯系粳稻的生物量、稻谷产量和收获指数。结果表明,当杂交粳稻的亲本包括在纯系粳稻内,杂交粳稻的生物量、稻谷产量极显著地大于纯系粳稻,而收获指数相反;当亲本不包括在内,杂交中熟中粳的生物量虽极显著地大于生产上栽培的纯系粳稻,但因收获指数相反,两者平衡后,稻谷产量无显著差异。生产上栽培的纯系粳稻生物量、稻谷产量和收获指数均极显著地大于杂交粳稻亲本。纯系矮秆粳稻的收获指数极显著地大于中秆粳稻,生物量极显著地小于中秆粳稻,稻谷产量无显著差异。粳稻保持系的生物量、稻谷产量极显著地大于粳稻恢复系,收获指数相反。  相似文献   

15.
以粳型中长形和椭圆形籽粒水稻为试验材料,研究粒形在杂交早代中的分离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粒形粳稻杂交F1代的粒长、粒宽、粒厚和粒长/粒宽基本表现为介于亲本之间。F2分离群体中,选择粒长/粒宽介于亲本之间是有效的,粒宽表现为选择介于亲本之间或较大是有效的,粒厚表现为选择小于粒厚较厚亲本是有效的。粒形因子粒长、粒宽、粒厚、粒长/粒宽在正交和反交组合中的分离表现基本一致,表明粒形受细胞核染色体控制,与细胞质遗传无关。  相似文献   

16.
利用16A等3个不育系与18个恢复系配制54个杂交组合,分析杂种及各不育系杂种8个主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单株产量、单株有效穗数具有较强的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穗长、千粒重、结实率表现负向超父优势和竞争优势。杂种与父本的株高、结实率相关显著,与其它性状相关匀不显著。3个不育系的杂种均具有明显的产量超亲优势和一定比例的产量竞争优势组合。其中以216A最高,其次为16A和552A。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对引进的杂交粳稻新组合进行筛选,研究结果表明:嘉优1号、八优52、申优693、富优1号、ZH0502等5个新组合表现产量较高,农艺等综合性状较好,其中嘉优1号、八优52已分别于2005、2006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8.
关于杂交水稻的遗传规律,近年来有关单位在籼稻方面做过不少研究,对粳稻的研究较少。现根据我们在吉林农科院1978~1980年试验结果,就杂交粳稻的生育期、株型、抗病性及产量构成因素等遗传规律初步总结如下,以供商讨。一、生育期:生育期长短通常以抽穗早晚作主要标志。抽穗期是数量性状,杂种 F_1表现为两亲中值,但杂交水稻一般来自熟期差异明显的两个远缘亲本,在远缘亲本的相互作用下,不同组合的抽穗期早晚往往出现多样性,除中间类型外,经常出现偏早、偏晚或超亲类型。据1978年测交试验调查,180个组合中,F_1抽穗期相当两亲中值的63个,占35%,偏  相似文献   

19.
北方超级杂交粳稻育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辽宁省超级杂交粳稻育种研究的历史,论述了北方超级杂交粳稻的育种理论和技术创新.在育种方法上主要通过“籼粳架桥”、粳爪交次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理想株形、生态育种等多种途径培育杂交粳稻新品种,选育了继C57和C418之后又一个具有广阔发展潜力的恢复系C2106,以其配组育成的超级杂交粳稻新组合辽优2006、辽优2016、辽优9906、辽优5206等在辽宁乃至北方稻区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表现高产、优质、抗逆等优点.同时介绍了辽宁省超级杂交粳稻育种的特色和所取得的成果、存在问题及前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