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4 毫秒
1.
铁皮石斛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和经济价值。菌根真菌对铁皮石斛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及活性成分的积累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综述了铁皮石斛菌根形成的特点、菌根真菌对铁皮石斛的共生专一性与促进作用、菌根真菌的分离及鉴定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铁皮石斛菌根真菌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为阐明细胞膜保护酶在菌根提高铁皮石斛抗旱能力过程中的作用,采用模拟自然干旱胁迫的方法,对胁迫过程中菌根化铁皮石斛细胞膜保护酶的活性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铁皮石斛菌根真菌(JSAFC003、JSAFC004)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植株的抗旱能力,SOD、POD活性与植株抗旱能力呈正相关,MDA含量与植株抗旱能力呈负相关,表明细胞膜保护酶的调节作用在菌根提高铁皮石斛抗旱能力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石斛组培苗吸收利用N素营养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N源对菌根化石斛组培苗生长(苗高、茎粗和生物量)的促进效应,以N源酒石酸铵为最好。酒石酸铵N源对石斛菌根真菌F9903菌株菌丝体增殖量也为最大值,所以酒石酸铵堪称两者增殖生长的最佳N源。同时,显示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浓度不同的酒石酸铵影响着菌根化石斛苗的生长和N、P、C元素的吸收与积累。方差分析结果表明,2.72mol·L^-1的酒石酸铵是培育菌根化石斛苗的最适宜浓度。  相似文献   

4.
濒危石斛菌根化吸收、积累P素营养的研究结果表明可溶性和难溶性不同P源,对菌根化石斛组培苗生长的效应不同,试验处理3(KH2PO4)和处理6(FePO4)的干质量分别为0.018、0.019 g,是处理1(K2HPO4)的2.62倍和2.78倍,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可溶性P(KH2PO4)不同浓度对菌根化石斛组培苗的综合效应,表现在苗高、径粗和干质量等主要指标上,处理3为最适宜质量浓度(0.25 g·L-1),与处理9(CK)相对比,苗高是2.64倍、径粗是2.16倍和干物质是3.87倍.对苗木N、C、P营养元素的吸收、积累分析,处理3是CK的1.72、1.40和11.53倍;不同有效P含量对石斛菌根真菌F9903菌株增殖生长的试验表明当培养液浓度为含纯P为1 mg×22.76%时,其菌丝体增殖效果最佳,干质量高达1.256 mg·mL-1,是接种量的114.2倍.不同P浓度对菌根化石斛组培苗干质量的影响及其对共生菌根真菌菌丝体干质量的影响两个柱型图的重叠性好,其图形近似,效果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5.
药用石斛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国内外药用石斛组培现状及影响石斛组培主要因素:石斛种类和基因型、外植体的选取、基本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有机添加物、培养条件等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彩色豆马勃与松树形成内外生菌根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组培菌根合成技术、纸—三明治菌根快速合成技术和圃地截根菌根化育苗技术使彩色豆马勃RG310和RG49菌株在马尾松、火炬松、湿地松上形成内外生菌根,不同菌根化技术形成菌根的过程和类型有差异。在组培菌根合成的条件下,菌与根接触后的第3—4d首先开始形成菌丝套,第8d开始形成哈蒂氏网,第18d菌丝进入皮层细胞内,哈蒂氏网由单列变为多列菌丝细胞组成;采用纸—三明治菌根快速合成技术进行截根菌根化,促进了菌根真菌的定殖,以截面伤口侵入为主要的侵入方式,扩大了根内外菌根侵染区(MIZ),定殖、侵染同时发生,菌丝套、哈蒂氏网和胞内菌丝结构几乎同时形成,仅在2.5h内就开始形成,菌根真菌的菌丝进入了内外皮层和髓部;采用圃地截根菌根化育苗技术,仍然形成内外生菌根,但菌丝不侵入内皮层以内的根组织。根据研究提出“菌根类型”假说,即树木形成的菌根类型不但随菌根真菌和树木种类而异,而且随菌根化方法、生态条件等其它因子而异。  相似文献   

7.
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是名贵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的扩大造成种苗短缺。为降低规模化育苗过程中的种苗生产成本,提高污染苗的利用率,对铁皮石斛组培污染苗的利用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氨基寡糖素1 000倍液可有效提高污染苗的移栽成活率,增加发芽率,减少发病率;结合1 500倍多菌灵液双重使用,可促使根的生长发育,植株茎粗壮,萌芽多。  相似文献   

8.
铁皮石斛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铁皮石斛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针对当前石斛产业发展的需求,提出组培技术需要深入解决的问题,为石斛产业的有序发展提供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温度、光照、pH值和碳源等培养条件进行筛选,研究铁皮石斛菌根真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铁皮石斛菌根真菌(001)的较佳培养条件为25℃、12 h光照+12 h黑暗、pH6.5、蔗糖、葡萄糖为适宜碳源。  相似文献   

10.
金钗石斛组培苗品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云南种植金钗石斛组培苗的品质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其茎长、叶片数、分蘖数、茎粗、节间数以及叶片大小与母株的健壮、大小程度有一定的关系,随母株的健壮逐年递增,第4年以后达到顶峰值,收获鲜茎的数量、单茎数量和产量逐年递增,到第4年达到丰产。金钗石斛组培苗不同采收期石斛多糖含量变化差异较大,成熟茎的含量显著高于过熟和未成熟的茎,不同年份抽生的茎多糖含量差异不显著。不同部位石斛碱含量差异较大,茎的石斛碱含量极显著高于花和叶,花的石斛碱含量极显著高于石斛叶;不同采收期石斛碱含量差异较大,成熟未开花茎的石斛碱含量显著高于未成熟茎,极显著高于过熟茎,未成熟茎和过熟茎石斛碱含量差异不显著;不同年份抽生的茎石斛碱含量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1.
为构建棕榈藤材材性数据库,提升棕榈藤材高附加值加工利用水平,文章以高地钩叶藤为研究对象,对其主要化学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高地钩叶藤材综纤维素、酸不溶木质素、α-纤维素、半纤维素、苯-醇抽提物、热水抽提物、冷水抽提物、1%NaOH抽提物及灰分含量的均值分别为67.98%、16.72%、43.91%、24.38%、9.78%、18.85%、15.02%、38.60%和1.46%。径向上,综纤维素、α-纤维素、酸不溶木质素及灰分含量均为藤皮>藤中>藤芯;而半纤维素、冷水抽提物、热水抽提物、苯-醇抽提物及1%NaOH抽提物含量均为藤芯>藤中>藤皮。轴向上,综纤维素、α-纤维素、酸不溶木质素及灰分含量最大值均在中部,而半纤维素及4种抽提物含量最大值均在梢部。酸不溶木质素和α-纤维素含量最小值在梢部,综纤维素、半纤维素及灰分含量最小值在基部,冷水抽提物、苯-醇抽提物及1%NaOH抽提物含量最小值均出现在基部以上2 m处,而热水抽提物含量最小值在中部。  相似文献   

12.
1982年以来在湖南省汉寿进行了Ⅰ-69杨人工林生长规律与营养特性的定位研究。前三年(1982~1984年)结果表明,当地的气候、土壤生态因子适于Ⅰ-69杨生长,胸径生长年、月变异极显著。第一年生长慢,8月为高峰期;第三年较第二年次之,6月为高峰期。三年胸径年平均增长4.78 cm。主要营养元素(除Mg外)的月变异极显著,与胸径生长规律一致。年变化无显著差异,年平均含量较高,N为3.25%~3.31%,P_2O_5为0.58%~0.59%,K_2O为1.59%~1.61%,CaO为3.17%~3.28%,MgO为0.54%~0.70%,反映了Ⅰ-69杨生长与主要营养元素吸收、利用以及土壤养分的供给,处于动态平衡的良好状态。  相似文献   

13.
阿维菌素与Bt复配防治松毛虫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报导阿维菌素不同含量与8000IU/mgBt的复配制剂防治松毛虫的室内外试验。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含量为0.1%的200倍、400倍,含量为0.3%的800倍,含量为0.5%的3200倍、6400倍分别进行喷雾防治松毛虫,药后7d,效果皆高达90.0%以上。从用药成本考虑,建议使用0.5%阿维菌素+8000IU/mgBt配方,浓度为3200倍。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准确的测定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 Decne.)种子中喜树碱和10-羟基喜树碱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色谱条件为:采用日本KYA HIQ sil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速为1 mL/min,梯度洗脱程序为:在前 15 min流动相乙腈 -水的体积比由10 %线性增加至40%,在随后的3 min乙腈 -水的体积比线性降至10 %并保持恒定3 min,在21 min时停止该程序.检测器为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喜树碱定量分析波长254 nm,10-羟基喜树碱定量分析波长266 nm,进样量10 μL.样品制备以60 %的乙醇作溶剂,在60 ℃下超声波提取喜树种子50 min.利用以上方法分别测定了喜树种子胚乳、胚轴、子叶和种皮中的喜树碱和10-羟基喜树碱含量,喜树碱的含量是胚乳>胚轴,子叶>种皮,10-羟基喜树碱的含量是胚乳>种皮>胚轴>子叶.  相似文献   

15.
Ⅰ-69杨人工林生长规律与营养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2年以来在湖南省汉寿进行了I-69杨人工林生长规律与营养特性的定位研究,前三年(1982-1984年)结果表明,当地的气候、土壤生态因子适于I-69杨生长,胸径生长年、月变异极显著,第一年生长慢,8月为高峰期;第三年较高第二年次之,6月为高峰期,三年胸径年平均增长4.78cm。主要营养元素(除Mg外)的月变异极显著,与胸径生长规律一致,年变化夫显著差异,年平均含量较高,N为3.25%-3.31%,P2O5为0.58%-0.59%,K2O为1.59%-1.61%,CaO为3.17%-3.28%,MgO为0.54%-0.70%,反映了I-69杨生长与主要营养元素吸收,利用以及土壤养分的供给,处于动态平衡的良好状态。  相似文献   

16.
低温对6种绿化树种幼苗生理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不同低温胁迫时间下,对大花五桠果Dillenia turbinata、双翼豆Peltophorum tonkinense、海南山竹子Garciniaoblongifolia、非洲桃花心木Khaya senegalensis、海南红豆Ormosia pinnata和盆架子Alstonia scholaris6种幼苗抗寒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各树种相对电导率缓慢升高,脯氨酸含量波动较大,而叶绿素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较小.大花五桠果叶片的丙二醛(MDA)含量增幅较大,其余树种出现波动最后接近对照水平.海南山竹子、海南红豆和大花五桠果叶片内蛋白质含量有所增加,其余树种波动后显著低于对照.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抗寒性综合评价表明,6种幼苗的抗寒性大小依次为:海南红豆>非洲桃花心木>盆架子>海南山竹子>双翼豆>大花五桠果.  相似文献   

17.
云南松松针的挥发性化学成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常绿针叶乔木.分布于四川西南部、云南、西藏东南部、广西西部、贵州西部,海拔多为600~2100 m的广大地区,常形成大面积纯林或与其他树种组成混交林.近年来,云南松林的保护已经成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及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云南松这一树种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不同昆虫的取食与危害,其中钻蛀性害虫云南木蠹象(Pissodes yunnanensis)对我国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云南松林区的危害面积和分布区域逐年扩大,有加速为害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不同品种的涩柿果实鲜食品质进行综合评价,评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涩柿品种,通过对比六倍体和九倍体涩柿的鲜食品质,探讨倍性对柿果实品质的影响,旨在为柿良种选育和柿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CO_2脱涩法,对95个涩柿品种的硬果进行处理,然后对各品种果实的脱涩难度及口感风味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筛选易脱涩且口感风味佳的品种,分别对其果实鲜食特性,即表型指标、内在营养指标以及耐储性等指标进行综合比较。【结果】果实易脱涩的品种68个,较易脱涩的品种21个,难脱涩的品种6个,且不同品种涩柿果实经脱涩后鲜食的口感风味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品种6个,包括3个中国六倍体品种‘三原鸡心黄’‘七月早’‘中柿1号’,以及3个日本九倍体品种‘平核无’‘大平核’和‘刀根早生’。3个九倍体品种的果形指数较小,果型属于扁果形,且其果皮色泽较为亮丽,外观指标整体优于六倍体品种。6个品种果实经脱涩处理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有所下降,其中‘中柿1号’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总酚、黄酮等有效成分的含量最高,但其最不易脱涩,且易褐化,耐储性最差。3个九倍体品种在果实总酚、黄酮和单宁含量方面显著高于六倍体品种‘三原鸡心黄’和‘七月早’,但其矿质元素含量较低。九倍体品种果实更易脱涩,脱涩后不易褐化,耐储性较好。【结论】不同涩柿品种果实脱涩难度和鲜食风味品质不同,九倍体品种在果实外观品质、内在营养品质及耐储性等方面均有一定优势,适合作为良种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The transport of heat and moisture during the convective drying of southern pine was examined experimentally. Moisture distribution within the wood samples was measured using gamma attenuation. The accuracy of these measurements was found to be moisture content dependent with estimated uncertainties ranging from 29.5% at 10% moisture content to 6.8% at 120% moisture content. Local moisture content measurements reveal large inflections at high moisture contents. Peaks in moisture content are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low fwood density and vice versa. Above the fiber saturation point the measured drying rate is not a well defined function of the moisture content. This is perhaps due to the biological variability of wood as well as grain orientation, although no definite conclusions could be drawn from the data with regard to the effect of grain orientation. The drying rate does not appear to be highly temperature dependent at high moisture contents. Below the fiber saturation point where diffusion is expected to be the dominant transport mechanism, the drying rate is less affected by biological variability and grain orientation, however,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re evident.The authors wish to acknowledge the support of this work by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under Grant Number CME-7906367. We must also express our appreciation to staff members at Weyerhaeuser Technology Center who supplied us with wood samples. In addition to the authors, Mr. T. R. Brown, S. H. Moen, and D. Chow played a critical role in gathering much of the data  相似文献   

20.
昆明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主要林型地表可燃物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外业调查和实验室测定,利用绝对含水率和载量2个关键指标,研究了持续干旱背景下昆明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华山松、云南油杉、滇青冈、地盘松、麻栎和旱冬瓜等6种主要林型的可燃物特征。结果表明:地表可燃物、粗死木质残体的含水率最高的都为云南油杉林,分别为55.36%,40.95%,最低都为滇青冈林,分别为10.26%,10.58%,差异显著,最高与最低分别相差约5.4倍、3.9倍;载量都达到较高水平,地表可燃物载量最大为华山松林(4.53±1.11)kg/m2,最低为旱冬瓜林(2.08±0.19)kg/m2,相差约2.2倍,粗死木质残体载量最高为地盘松林为(0.94±0.16)kg/m2,最低为旱冬瓜为(0.07±0.03)kg/m2,相差约13.4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