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4.
花生根结线虫(Meloidogyne are-naria)是一种能引起花生重大损失的病原物。据估计,得克萨斯州26%的花生田有花生根结线虫,该线虫也广泛分布于美国东南部。目前还没有培育出高抗花生根结线虫的栽培品种,但已在花生属的不同种中鉴定出抗线性。Nelson等报道,许多花生野生种抗花生根结线虫,此外,他们发现了两个种间杂种抗这种线虫。抗性杂种之一T P—129是杂交组合[A.bat-izocoi×(A.cardenasiiGK P—10017×A.chacoensisGK P—10602)]4x的  相似文献   

5.
花生属植物种间杂不亲合性的研究及克服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蓉 《花生学报》1991,(2):15-19
  相似文献   

6.
花生属种间杂种及其早期多倍体世代生理特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花生属异源多倍体进化过程中的生理特性遗传变化规律,以花生区组栽野种间杂种F1、早期多倍体世代(S0~S3)及其亲本为材料,分析植株叶片中的脯氨酸、丙二醛、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活性等抗病抗逆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杂种F1代各项生理指标都高于亲本,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染色体加倍后的S0~S1代植株叶片中的POD活性、脯氨酸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均高于F1代,S1~S3代各项生理指标伴随着自交代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但仍高于母本栽培种,说明染色体加倍后的多倍体植株可能具有更强的抗病、抗旱等抗逆和环境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7.
肖瑞芝  陈福寿 《中国麻作》1994,16(3):1-5,41
用“红麻722”2n=2x=36=32+4(SAT)与“金钱吊芙蓉”2n=72+2(SAT)进行种间要交育种研究,从杂种后代中选育出“芙蓉红麻369”,其细胞染色体核型研究结果,F1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54,其中有3个随体染色体,至F7以后染色数目为36的细胞频率继代略有提高,F12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6已占观察细胞数的95.5%。全部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点,其中6条染色体短臂上有随体。核型公式:2n=  相似文献   

8.
用GA、IAA和Kn等植物激素为克服花生种间杂交(栽培种×Arachisglabrata)不亲和性,在不同发育时期以不同浓度进行处理。结果表明,GA处理平均出针率14.2%-33.3%,果针伸长8.7cm,子房膨大率75.0%;IAA处理子房膨大率87.2%;Kn处理促进荚果形成,成荚率12.5%-65.1%。  相似文献   

9.
10.
系统研究了茉莉花双瓣品种的小孢子发生与雄配子体发育过程。观察结果表明 :茉莉花双瓣品种药壁发育为基本型 ,中层在小孢子减数分裂时期逐渐解体 ,绒毡层是异型细胞绒毡层 ,解体迟 ,不利于小孢子发育 ,药室内壁纤维层加厚不明显。小孢子从减数分裂中期 开始走向败育 ,胞质分裂为同时型 ,正常四分体为正四面体形。雄配子体发育大多不正常 ,其发育早期有花粉管萌发的异常现象。空瘪、异形花粉多 ,正常与不正常比例为 10 0∶ 32 4。成熟花粉粒为 2 -细胞型 ,具三个萌发孔。  相似文献   

11.
水稻远缘杂种F_2一个不分离株系的小孢子发育过程赵世绪,凌祖铭,杜中(北京农业大学,北京100094)关键词:小孢子发育;无融合生殖;远缘杂种MicrpsporeDevelopmentofaInterspecificHybridF_2Nonsegreg...  相似文献   

12.
利用贮藏蛋白PAGE电泳鉴定花生远缘杂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花生属二倍体野生种A.cardenasii为父本,地栽培种铁岭四粒红杂交,获得远缘杂种F1。应用花生种子贮藏蛋白SDS-PAGE电泳技术,对交本,母本及F1进行遗传鉴定,并结合形态性状进行分析。电泳结果表明,F1代出现了父本相似带,母本相似带及父母本都没有的新带,按迁移率计,父母本相似系数为0.50,遗传距离为0.50,杂种F1与父本相似系数为0.59,遗传距离为0.41,与母本相似系数为0.65,遗传距离为0.35,杂种F1的形态性状则表现为显性遗传,共显性遗传及超显性遗传。从杂种F1的形态性状观察,表明花生种子贮藏蛋白SDS-PAGE电泳技术鉴定远缘杂种的真实性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黄花蒿是当今优良抗疟药青蒿素的药源植物。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了黄花蒿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的细胞学过程。黄花蒿花药为4室结构;横切面呈蝴蝶状排列;花药壁发育为典型单子叶型;花药壁中层在花药发育的较早期解体,其绒毡层由腺质型绒毡细胞组成,在花粉成熟前绒毡层细胞原位解体;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分裂同步相差1~2个细胞周期,其细胞质分裂则为同时型;经2次分裂后形成的四分体为正四面体型;花药开裂前的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含1个营养细胞和1个具2个细胞核的生殖细胞。  相似文献   

14.
花育41号是采用花生不亲和野生种育成的第二个花生属区组间杂交新品种。在吉林省2010年和2011年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3432.9kg/hm2,比对照品种白沙1016增产24.5%。2012年3月通过吉林省品种登记(吉登花生2012005)。  相似文献   

15.
对杂交后代进行杂种的真实性鉴定是杂交育种成功的前提。AhMITE1转座子标记是一类基于PCR的分子标记,其在花生中扩增的产物片段差异大,多态性强,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即可区分。本研究用7对多态性转座子引物对6个花生组合的166个F1单株进行了真实性鉴定。根据杂种植株含有父母本带型为依据共鉴定出了77个单株为真杂种,真杂种植株数占植株总数的比率为44.86%;收获时根据田间表型鉴定出了79个单株为真杂种,真杂种比率为47.59%。  相似文献   

16.
栽培稻种间近等基因系杂种育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研究亚洲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的遗传基础,以亚洲栽培稻品种WAB56-104为测验种与来自种间回交组合WAB56-104/CG14//WAB56-104///WAB56-104的14个种间近等基因系测交,对亲本及杂种的花粉及小穗育性研究表明,这14个近等基因系带有来自非洲栽培稻品种CG14的3个互不等位的配子消除位点和2个互不等位的花粉不育基因位点, 其中至少有2个配子消除位点未曾报道过。  相似文献   

17.
利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技术快速鉴定了栽培稻与野生稻的天然异交种的基因组组成,分析了该杂种在减数分裂中期Ⅰ的染色体配对情况。根据根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现该杂种是具有36条染色体的三倍体;通过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的配对研究,发现该杂种染色体很少发生配对,绝大部分染色体以单价体形式存在;结合GISH技术的分析,证实该杂种是由A、B和C 3个染色体组组成。因此该杂种是栽培稻和小粒野生稻的天然杂交种。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抗青枯病北方大花生栽培品种日花1号为父本,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室选育的高油酸花生品种花育963以及高产品种玫瑰红、14VS-13、花育33、花育50、14L123为母本杂交获得的F_1代种子为材料,利用微型反向重复转座元件(miniature inverted-repeat transposable element,MITE)标记技术鉴定F_1代真杂种。从10对AhMITE引物中筛选出6对在杂交亲本中有清晰、稳定并具有明显差异条带的标记引物对F_1代进行杂种鉴定。每一个组合都使用两对AhMITE引物进行鉴定,实验结果相互印证,保证了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用粳型亚洲栽培稻品种WAB56-104与来自种间回交组合WAB56-/104/CG14∥WAB56-104///WAB56-104的3个栽培稻种间近等基因系杂交、回交,对3个BC1F1群体的花粉及小穗育性遗传研究表明,育性遗传符合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型,来自非洲栽培稻的不育基因在与相同位点的亚洲栽培稻等位基因互作时,导致携带亚洲栽培稻等位基因的雌雄配子败育,而形成花粉及小穗的半不育,但本研究的3个组合中,并未导致所有携带亚洲栽培稻等位基因的雌配子完全败育,其作用介于配子消除与花粉灭杀之间。用微卫星标记对这3个群体的育性基因定位表明,它们都位于第6染色体短臂末端,但WAB450-2、WAB450-8携带的不育位点与紧密连锁的微卫星标记RM190、RM133共分离,且很可能与S1等位,而WAB450-7的不育基因则与位于相邻区间的RM253呈松散连锁,可能与WAB450-2、WAB450-8的育性位点不同。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红莲型不育细胞质应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可能性,利用包台(BT)型、红莲(HL)型、茶野(CL)型、野败(WA)型等4种细胞质的同核异质不育系六千辛A与181个粳稻亲本测交,根据测交F1的小穗育性,筛选HL型粳稻恢复系。在此基础上,对筛选出的HL型粳稻恢复系与更多HL型不育系复测,并进行不同细胞质杂交粳稻的比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HL型和CL型不育系的恢、保关系十分一致,测交F1小穗育性间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2)HL型和CL型粳稻不育系的可恢性虽不如BT型不育系,但明显优于WA型粳稻不育系;以测交F1小穗育性达到85%以上作为选择标准,从BT型恢复系和广亲和恢复系中筛选出25个HL型(CL型)粳稻恢复系。3)不育系的核背景对杂种育性有影响,HL型六千辛A可恢性最好,其次为HL型陵香A,HL型珍5A可恢性最差。4)与BT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相比,HL型和CL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育性稳定性相对较差。5)HL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与BT型、WA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在播种至抽穗历期、株高、产量及品质性状上均无明显差异;HL型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粳稻结实率正常,与BT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无明显差异,明显高于WA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说明HL型不育细胞质应用于杂交粳稻育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