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适宜的留茬高度对羊草割草地的牧草生长与牧草营养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呼伦贝尔羊草割草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的刈割时期与刈割留茬高度对牧草的经济产量及养分含量的影响。本实验设置3个刈割时间,4个留茬高度,每个处理3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实验设计。结果表明,8月15日刈割的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刈割时期;随着刈割时间的推迟,群落ADF和NDF含量先上升后下降。留茬高度2 cm的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留茬高度8 cm(P<0.05),但与留茬高度5 cm间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刈割时期不同留茬高度下群落粗蛋白(CP)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呼伦贝尔羊草割草地适宜刈割时间为8月15日左右,以留茬高度2-5 cm为宜。  相似文献   

2.
在鲁中南低山丘陵地区选取典型灌草丛样地,以草地植被为研究对象,在一年刈割2次条件下设置5个刈割强度,分别以不同留茬高度来表示,即不刈割(CK)、留茬20 cm(D)、留茬15 cm(C)、留茬10 cm(B)和留茬5 cm(A),研究刈割对灌草丛草地植被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以期为本地区灌草丛草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经过连续2年试验,结果表明:刈割不同程度上降低了野古草(Arundinella anomala)、荩草(Arthraxon hispidus)、野菊(Dendranthema indicum)主要优势植物重要值,留茬15 cm和20 cm处理下,结缕草(Zoysia japonica)重要值高于对照;刈割促使草地植被物种多样性增加。随着留茬高度的降低,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趋势一致,先增加后减少,以留茬15 cm处理最大,Pielou指数则呈现一直增加的趋势;不刈割处理草地植被产量最高,随着留茬高度的降低,草地植被产量降低;草地植被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呈单峰格局关系,一定程度的刈割可增加草地植被物种多样性。从草地植被产量和植被物种多样性来看,本区域灌草丛草地植被生态系统还较为脆弱,在利用的同时应更注重投入和恢复,促使草地系统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阐明呼伦贝尔市羊草割草地刈割技术对牧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确定适宜的刈割时期和刈割留茬高度,获得高产优质牧草,保证割草地稳定和可持续利用.[方法]以呼伦贝尔市羊草割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刈割时期和4个刈割高度(留茬高度)试验处理,采用野外观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不同刈割技术对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牧草营养...  相似文献   

4.
适宜的刈割方式是牧草管理和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能促进牧草的再生和分蘖(枝),提高牧草的产量和改善营养价值。不同的刈割方式(包括刈割时间、刈割次数、留茬高度)对牧草的生长、再生及牧草周围的环境都会产生不同影响。本文综述了刈割对牧草的生长、再生、草地群落结构、草地生产力及草地微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刈割是大针茅草原的利用方式之一,为揭示刈割对大针茅草原的影响,确定适宜刈割时间与刈割强度,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大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留茬高度和刈割时间(8月1日、8月16日、8月31日)双因素随机区组实验,分析了刈割对大针茅草原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显著降低牧草产量,中重度刈割牧草营养品质显著增高。随刈割时间延后,牧草产量增加,但牧草品质下降。综合产量和牧草品质,大针茅草原以8月中旬刈割,留茬5cm为宜。  相似文献   

6.
刈割对牧草影响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适宜的刈割方式是牧草管理和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能促进牧草的再生和分蘖(枝),提高牧草的产量和改善营养价值。不同的刈割方式(包括刈割时间、刈割次数、留茬高度)对牧草的生长、再生及牧草周围的环境都会产生不同影响。本文综述了刈割对牧草的生长、再生、草地群落结构、草地生产力及草地微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杂交狼尾草新品系1号秋末适宜刈割期和留茬高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秋末不同刈割时间和留茬高度对杂交狼尾草新品系1号株高、分蘖数、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秋末刈割时间的推迟,杂交狼尾草新品系1号株高、分蘖数、地上生物量均呈下降趋势;同一刈割时间,随着留茬高度的提高,其株高、分蘖数、地上生物量均相对增加。综合考虑,在广州地区10月中上旬刈割,留茬高度可控制在10cm以上;10月下旬刈割,留茬高度应不低于15cm;11月上旬刈割,留茬高度最低可控制在20cm,否则会造成翌年分蘖死亡率升高,生物量下降,营养物质储备降低,影响牧草再生。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刈割对大针茅(Stipa grandis)草原生产力及可持续利用的影响,本研究以不刈割为对照(CK),以不同留茬高度8 cm (R8),5 cm (R5),2 cm (R2)为处理,于2014—2019年8月生物量高峰期对草地地上生物量、牧草产量及刈割生产力衰减指数(Mowing reducing productivity index,MRPI)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与CK相比,R5和R2的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降低(P<0.05),2016年,R2的群落产量显著高于R5(P<0.05);随着留茬高度逐渐降低,禾草相对地上生物量及相对产量呈增加趋势,而非禾草呈降低趋势。然而,R2的群落MRPI显著低于R8(P<0.05),主要由非禾草的MRPI降低造成,此外,R2的禾草和非禾草MRPI的变异系数高于R5和R8。综上所述,在草地刈割利用过程中,植物群落刈割留茬高度为8 cm时较适宜,有利于草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刈割对牧草根系生长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半干旱区刈割对牧草根系特征的影响,本研究选用早熟禾(Poa pratensis L.)、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毛苕子(Vicia villosa)为试验材料,采用室内和野外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牧草根系特征对刈割的响应。结果表明:刈割可降低牧草根深、根长及根表面积。在刈割留茬3 cm高度时,早熟禾根深、根长及根表面积较对照分别降低43.91%,51.85%,25.52%;白三叶根深、根长及根表面积较对照分别降低27.27%,47.04%,27.35%;毛苕子根深、根长及根表面积较对照分别降低20.34%,39.80%,40.39%。野外早熟禾刈割留茬9 cm时根长密度最小,白三叶在刈割留茬3 cm时根长密度最小,毛苕子刈割留茬6 cm时根长密度最小。该研究对半干旱区牧草刈割留茬高度选择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樊江文 《草业科学》1996,13(3):23-28
本试验在施肥和不施肥条件下,刈割频度(刈割2和4次)和刈割强度(留茬2和8cm)对红三叶和鸭茅混播草地生产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般刈割次数多,则牧草的茬平均分枝(蘖)数少,而累计分枝(蘖)数多;刈割次数少,则茬平均分枝(蘖)数多,而年累计分枝(蘖)数少。留茬高,则茬平均和累计分枝(蘖)数均多;留茬低,则茬平均和累计分枝(蘖)数均少。同时在相同刈割频率下,留茬高度对红三叶分枝的影响相对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