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大庆中蓝石化有限公司化学水处理3套共计600m^3/h反渗透装置的运行情况为实例,分析了反渗透过程中膜污染及主要解决办法,探讨了通过加强运行管理、提高预处理能力、化学药剂等措施,提出了反渗透装置高质量运行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2.
选用UASB+活性污泥法+生物接触氧化+反渗透的组合工艺处理了牛山垃圾渗滤液,使出水达到了新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排放标准。结果表明:由于实际进水浓度较低和碳源不足,所以缩短生化反应时间,采用活性污泥法+生物接触氧化+反渗透的组合工艺处理牛山垃圾渗滤液并投加甲醇,补充碳源,使出水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3.
通过试验,分析了室温条件下水解预处理对温州某粪便厂粪便原液及调节池出水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解预处理可改善粪便原液的水质,CODCr、氨氮及总氮均可达到纳管标准;此外,水解预处理可调节粪便原液的CODCr/TN,可作为污水厂进水的补充碳源。  相似文献   

4.
对高浓度酵母废水进行铁炭微电解预处理,研究了反应条件和反应机理。对进水pH值、铁用量、铁炭比和反应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的单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最佳反应条件为:进水pH值为3,铁投加量40g/L,铁炭比2∶1,反应时间3h,COD去除率可达40%以上。  相似文献   

5.
周兵 《绿色科技》2013,(3):192-193,196
采用微电解-Fenton氧化组合应用的方式预处理垃圾渗滤液,研究了其可行性及不同工艺条件对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微电解进水pH值控制在2.5,反应时间为40min,出水中H2O2的投加量为8mL/L,反应时间为60min,在此条件下,最高去除率可达到77.4%。  相似文献   

6.
万巍  童金文 《绿色科技》2013,(12):159-161
主要探讨了曝气生物滤池在低浓度进水条件时的调试策略,包括停止预处理预曝气系统运行,改造CN滤池曝气控制,调整滤池反冲洗周期等。结合调试期间的运行情况,对部分设备及工艺参数进行了改造优化,总结经验,为类似工艺的运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反渗透的基本原理、反渗透系统的工作运行原理、反渗透系统的组成;分析了影响反渗透系统运行的最主要因素;阐述了如何有效控制SDI值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以案例介绍了反渗透技术在制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稀土氯铵废水成分复杂.反渗透膜对进水水质要求严格,因此进膜前必须进行预处理.其废水中舍油(17.2 mg/L)和COD值(156mg/L),通过炉灰渣和活性炭联合吸附可降到0.5和20mg/L以下;通过投加氨水、阻垢剂和适量的盐酸可使废水回收率为75%而不致结垢.经砂石过滤和活性炭过滤后,SDI值可降到1以下.通过以上工序处理,稀土氯铵废水可达到膜进水水质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于宗坤 《绿色科技》2014,(3):267-268
基于火用分析方法对反渗透海水淡化系统中各设备的火用效率和火用损失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系统中膜组件火用损率最大,火用效率较低,是影响反渗透海水淡化系统能效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高压泵是反渗透海水淡化系统主要的用能设备,降低反渗透海水淡化制水成本的关键是改善膜性能和降低制备高压海水的成本。  相似文献   

10.
离子交换与反渗透水处理技术在工业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反渗透水处理技术与传统的离子交换除盐水处理系统的经济性的对比,阐述了反渗透水处理技术在当前工业补给水处理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风力灭火与爆炸灭火技术在秦岭林区救火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力灭火和爆炸灭火是秦岭林区常用的灭火方法,而风力灭火机和灭火弹是秦岭林区灭火最常采用的工具。分析其灭火原理,熟练掌握灭火技术,对指导森林防火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地表火卷吸作用的范围和迎面火与主火相互作用的机理 ,在大空间室内实验室进行了实验研究 .在该实验室实验可以避免环境风和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1)在火头前方有明显的逆风区存在 .在逆风区下部的逆风风速要比上部的大 ,而且当高度达到某一数值时 ,逆风就不明显了 ;(2 )迎面火与主火之间即使相距较远也存在相互作用 .当它们相互接近到一定程度时 ,彼此相互吸引 .这使得火的蔓延速度显著升高 .对于火线火强度为 16 0kW·m-1地表火来说 ,蔓延速度增加2 7% .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秦岭林区日气温、大气湿度、风力、风向、天亮时间的探讨,确定了在早晨火场火势小(零星状的点火或团火)、蔓延速度缓慢、坡位低的最佳扑救时间段。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建立了一个火焰和火焰环境的模型 ,在此基础上利用PHEONICS软件模拟了 3个火灾的实例 .模拟的结果与实验研究总体说来比较符合 .模拟揭示了 :(1)火线前方的风速场可以划分为3个区域 .在火焰前方与地面交接处总是有一个漩涡存在 ;(2 )如果火线火强度已知 ,3个区域的形状和尺度主要由坡度和环境风速决定 ;(3)在火头前方存在逆风区 .当坡度为 0时 ,环境风速对于逆风区的风速的大小影响不大 .但是在下坡时 ,逆风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5.
免修、半免修复层防火林带阻火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山沟、小山脊呈"鸡爪型"分布的特点,在沟边和小山脊采取不同措施营建高阻火效能、低维护成本的免修、半免修复层防火林带,并研究其阻火机理.对火环境主要因子调查分析表明:免修复层防火林带衰减光照能力强,降温保湿效果好,挡风能力强,乔木、灌木、草本层和枯枝落叶层以及土壤的含水率高,阻火效果最好;半免修复层防火林带阻火效果次之,山脊单层防火林带阻火效果最差.因此,应充分利用沟边残存阔叶林和沟边小山脊特有的湿润环境,营建免修、半免修复层新型防火林带,并对现有单层防火林带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16.
森林火行为与特殊火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森林火灾主要包括地表火、地下火、树冠火3种蔓延形式。目前火蔓延模型主要关注于森林地表火的蔓延研究, 对一些特殊的火行为, 如树冠火、火旋风、飞火等研究极为薄弱, 而这些火行为在特大森林火灾的蔓延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往往加速火蔓延, 并对扑火人员造成生命危险。我国森林大多集中在山区, 火灾一旦发生, 由于复杂的地形、不均匀的可燃物分布、多变的局地风和林火的相互作用, 极易形成复杂的火行为。文中对森林火灾中的火行为和特殊火行为进行了论述, 讨论了当前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分析森林火灾火场周长和边界分形特性的基础上,应用分形理论,建立了森林火灾火场周长的分形模型,导出了分形周长公式.并得出了分形周长不仅与火头蔓延速率、燃烧时间、风速和风向密切相关,而且与火场边界的分形特性和测量长度单位有关的结论.与传统的计算火场周长的方法比较,具有更合理、准确和更方便应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ree mortality, its causes, and the input of dead charred wood were studied in 11 managed 30–45-year-old Scots pine (Pinus sylvestris L.) stands 1 year after experimental low-intensity prescribed burnings in southern Finland. Fir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re-induced tree damage and several external variables, e.g. stand density, within-stand wind speed, open-air wind speed, the Finnish Forest Fire Index (FFI) and flame height, was studied. Secondly, the study examined which damage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est predicted tree mortality. Tree mortality was very variable in the experimental plots, ranging from 0% to 48% on the basis of stem number and from 0% to 41% in terms of wood volume. The input of dead and charred wood decreased with stand age, being 19.4 m3 ha?1 in 30–35-year-old stands, but only 1.7 m3 ha?1 in 45-year-old stands. The input of dead wood was on average 10 m3 ha?1, representing less than 5% of the mean volume before the prescribed fire. The external variables that best explained fire-induced damage were within-stand wind speed, flame height and FFI. Tree mortality was best predicted by charred stem ratio with bark thickness, and by charred stem ratio with tree diameter.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rescribed burning that is conducted downwind increases tree mortality and changes subsequent stand structure with increasing within-stand wind speed.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辐射换热原理和火行为模型,从理论角度研究林火蔓延过程中火源辐射换热规律以及辐射点燃的特点。【方法】林火蔓延过程中的燃烧区为辐射源,其向火蔓延前方的热辐射等效为矩形辐射面。矩形热辐射面的长度为火焰长度,宽度对应火线宽度;环境风速的变化导致热辐射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倾斜。选取枯立木和枯倒木这2类林火环境中典型可燃物作为辐射接受体,并分别设定接受体微元距地面1.5 m高和贴于地面。将林火蔓延以及至林缘后熄灭过程中对目标物的辐射换热分2个阶段计算,由此推导出接受体的瞬态辐射换热通量和累积的辐射换热量的计算式,并相应构筑辐射点燃的判据。与此同时,结合以往对林火行为规律的认识建立起林火蔓延以及至林缘衰弱熄灭过程中火行为参数间的关系式以辅助模型计算。基于火灾安全计算的有效性原则,设定火灾场景为最糟糕情形,即火焰温度赋值为1 200 K、发射率为1.0,并且一般情形下热辐射在大气中透过率为1.0。计算过程中,取火焰火宽度50 m,火焰长度变化范围为5 m~40 m,而风速变化范围则为0 m·s-1~10 m·s-1。【结果】针对特定野外试验工况试算结果确认,辐射换热通量计算结果与野外测量数据高度一致,由此验证了辐射换热模型的可靠性。针对若干火灾场景开展系列计算表明,无论是接受到的辐射换热通量还是累积辐射换热量,枯立木相对于枯倒木都占有优势,但这种优势随环境风速增大有所削弱。火焰蔓延至林缘后对接受体的辐射换热为其能量积累做出主要贡献,是造成辐射点燃的主要能量来源。【结论】随着接受体与林缘间距离的增大,目标物的能量积累水平迅速降低;火焰长度和环境风速则通过改变热辐射辐射换热效率和持续时间以影响辐射点燃的条件。以林缘附近枯立木作为接受体开展热辐射点燃条件的计算证实,当树冠火焰长度增至40 m,30 m以上间隔都能有效避免辐射点燃现象。如果替换成生物防火林带,该间隔则可以大大缩短。本项工作凸显生物防火林带在阻隔林火中的重要性,同时为林火阻隔系统的设计以及林区设施的保护提供特定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气象要素与森林火灾关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回顾了我国关于气象要素森林火灾影响的近 2 0 a研究成果。重点综述了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及风对森林火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