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茶世界》2016,(4)
正今年是山东省南茶北引六十周年。山东茶的历史源渊流长。陆羽在《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左思之徒皆饮焉。"唐代饮茶已在民间盛行,《封氏闻见记》中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煎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分道俗,投钱取饮。"宋代苏东坡在密州(诸  相似文献   

2.
我国地域辽阔 ,名山遍布 ,名山有名寺、名寺出名茶。中国茶的发现、利用、栽培和名茶制作及茶文化的传播 ,佛门僧人立下不世之功。僧人饮茶盛于中唐 ,比世俗茶事早几百年。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有记载 :唐玄宗开元间 ,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 ,学禅时不睡不吃晚餐 ,只许饮茶。禅僧各自怀侠 ,到处煮饮 ,从此仿效 ,遂成风俗。正如唐诗人李咸用《情僧寄茶诗》所说 :“空门少年初志坚 ,摘芳为药除睡眠”。茶与佛门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茶圣陆羽本身就是佛门出身 ,他生于唐开元二十一年 (733)。 3岁时育于竟陵龙盖寺 ,由主持僧智积抚养 ,9…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聪明能干,智商高,是世界公认的。而中国人的这种广为称颂的聪明智慧与其自古以来喜好饮茶及茶文化的发展是分不开的。鉴此,笔者从茶叶蕴藏的丰富物质,文化及精神内涵等方面探讨茶叶对人体智慧的有效功能和作用,旨在强化和宣传茶叶对人体的保健和文化价值,以促进我国茶叶经济和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1饮茶醒脑提神与僧人坐弹驱睡茶能醒脑提神早在古代就有很多论断。东汉医学家华论所著《食论》云:“苦茶久食,益意思。”《神农食经》中也称:“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明代(公元1368-1628)顾元庆所著《菜谱》中阐述更为全…  相似文献   

4.
“炎炎夏日礼禅家,古寺飞檐映晚霞。苍翠庭前柏树子,清凉一盏赵州茶。”2004年7月,我与韩国《禅文化》月刊、《茶的世界》杂志发行人崔锡焕先生等朋友一道到河北赵州柏林禅寺拜访净慧长老,时值第十二届生活禅夏令营,当晚与营员们同吃“赵州茶”,此诗即是当时我心情的真实记录。禅茶一味,生活禅与“吃茶去”,天然会通,是一非二,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生活禅将禅融入生活,注重在生活中参禅,禅天禅地,自在活泼。赵州禅师的经典名言“吃茶去”将禅与茶融合起来,引禅入茶,引茶入禅,开启参禅的新方法和饮茶的新境界,禅茶源遂起而流自成。禅茶可以说是生活禅的一个成功典范。然而,追根溯源,生活禅的理论源头是“平常心是道”思想。赵州禅师的禅茶一味,无论是禅学思想还是饮茶习惯,还是禅茶的结合,都受到其师南泉普愿的影响和启迪。  相似文献   

5.
正据传,少林寺释永信是禅林中最早公开使用手机的方丈,少林寺也是最早开通网站的寺院。如果千年后,有人据此认为佛教推动了手机和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大家在地底下肯定会发笑得坐起身来。长期以来,不时出现的"禅教兴茶"的论点似乎很值得怀疑。类似的说法还有"唐代茶风起于禅兴成于禅盛,饮茶的流行在于禅教兴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饮茶首先在禅僧中流行,而后影响到社会各个阶层,从而导致饮茶的大众化""黄河流域的饮茶风气是在开元以后随北方的大兴禅教发展起来的"。总之上述论点最频繁直接引用的是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饮茶》(卷六)中降魔师兴禅的史料:"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本革》云:‘止渴,令人不眠'。  相似文献   

6.
王郁风 《中国茶叶》2000,22(2):38-39
唐代社会兴起饮茶风尚,陆羽(733~804年)应时著作《茶经》,“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远近欣慕,好事者家藏一列”(唐《封氏闻见记》),于是专用的饮茶器皿需求增加,带动陶瓷业的发展。唐宋以来凡与茶叶有关的行业,都因社会饮茶风俗的盛行而获得利益。《茶经》问世,在社会的影响远远超过《茶经》文字本身,于是陆羽闻名大江南北。 1.造陆羽瓷偶人祀为“茶神” 我国唐代烧制茶碗茶具的北方邢窑,曾用瓷泥塑制陆羽瓷偶人像,给茶肆和爱茶者供奉。这桩趣事,唐宋有关文献每有记载。最早见于唐代李…  相似文献   

7.
茶是中国传统的重要文化之一,自古以来,茶与禅,由于其调性相同,而产生了以茶入禅、以禅品茶的茶禅文化。古代文人对茶禅文化寄予修身养德,清心开悟的理想,而今茶禅文化又在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茶席作为茶禅文化的有形载体,是对茶禅文化精神的诠释与传承。本研究从探究禅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开始,深入了解茶与禅的结合方式与其所代表的意义,并追溯茶席的起源,概括茶席设计的概念,归纳总结茶席设计的技巧,分析茶席设计中的茶器境选配,以期能让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风采得以被大众重新认识,并满足现代人多元化的饮茶方式与饮茶环境下的功能与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8.
饮茶有益健康,世人皆知,也是古今医学所肯定的共识,目前更引起世界的关注。我国早在秦汉《神农本草)}已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之说。唐《本草拾遗》记载“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明《本草纲目》述茶“苦、甘、微寒、无毒”;明《雷公炮制药性解})称茶人心、肝、脾、肺、’肾五经。一般认为甘味多补而苦味多泻,可见茶是攻补兼备的良药,而茶一味能归经遍及五脏,反映茶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近年,据《中国茶经》统计九十二种古籍,茶的传统功效有二十四项,再加上对现代疾病如心血管病、放射损伤、肿…  相似文献   

9.
佛教禅宗对中国茶化尤其是中国茶道所作的贡献是突出的.禅宗在推动饮茶之风在全国流行;对植茶圃、建茶山;对中国茶化的向外传播等方面都起了推动作用.更使人不可忘怀的是,禅宗在饮茶意境的创造,把饮茶提高到悟道的宗教哲学高度,正所谓“茶禅一味”,其历史贡献在中国茶化史上写下了重重一笔.本试图就“茶禅一味”谈谈笔的浅显理解,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马小川 《茶叶》2016,(2):117-120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西汉时期,自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茶与佛教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到了唐代,佛教兴盛,寺院的僧人们种茶制茶喝茶的习俗已经十分普及,唐代茶圣陆羽就是自小在寺院里习得制茶方法,写出了中国第一部茶书《茶经》。本文试图从茶叶的种植、制茶技术、饮茶风俗和茶文化的传播这四个方面探寻中国寺院里的茶文化,同时分析了"茶禅一味"的基本内涵,旨在说明佛教对中国茶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茶禅一味的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茶作为一种饮料,从古代我们的祖先最早发现和利用,至今足有数千年的古老文明史。饮茶始于何时?据《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源于我国。从一些资料记载,最早开始利用茶作为饮料,应该说是商周时代。  相似文献   

12.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俞蛟的《梦厂杂著·工夫茶》是最早记载“工夫茶”的史料,其开宗明义,指出工夫茶的烹治之法秉承自唐代陆羽《茶经》,这也便是工夫茶的发端.而潮油地区的饮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潮州八贤之一的张夔,是政和七年(1117年)进士,他的《和徐璋送举人韵》诗中有句:“燕阑欢伯呼酪奴,峦旌凤吹光寒儒”.酪奴是茶的别称,这句诗描述了酒宴之后进茶助兴的情景.  相似文献   

13.
成杨 《茶叶通讯》2012,39(1):32-34
茶最早有明确记载的引入日本的时间是在中国盛唐时期(日本的奈良时代),比较常见的一个记载就是高僧鉴真东渡时带去了优秀的茶叶和茶种。而在日本的平安时代,大致是中国中唐时期向后,日本的遣唐使们把茶文化——主要是指饮茶的习惯和茶叶制法带回了日本,日本国内的研究者认为陆羽的《茶经》就是在这个时期流入日本,  相似文献   

14.
饮茶风俗谈     
我国的饮茶习俗,历史悠久。《尔雅》中就提到苦荼。唐陆羽著《茶经》,才把“荼”字减一画作“茶”。魏晋时,饮茶已开始成风。唐代诗人韩翃《茶序》中说:“吴主礼贤,方闻置茗;晋臣爱客,才有分茶”。到了唐代,长安,洛阳以及湖北、四川等地,已是茶肆栉比,饮茶成风。陆羽《茶经》说:“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渝)以为比屋之饮”。唐宋时代,以饮茶为主,元代以后,才普遍饮用叶茶。  相似文献   

15.
茶文化与禅宗,两者都是中华文化中成就最为突出、最具吸引力的方面。由于茶文化于北宋时期兴盛,佛门亦以茶饮传道,饮茶为佛门僧徒生活的一部分,"茶禅一味"由此产生。"茶禅一味",又称"禅茶一味",主要说明以茶悟禅,因禅悟心,茶心与禅心相印,而达于一种寂静的悟道之境。本文首先简要理清中国茶文化与禅宗文化的发展脉络,随后讨论"茶"与"禅"的融合,并在"茶禅一味"的语境下解读"茶""禅""一""味"之意义,最后指出"茶禅一味"所体现的中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君山茶韵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故乡,从神农尝百草到唐、宋茶事盛行,民间百姓、文人雅士、寺院僧禅、达官贵人等都有不同层次的饮茶习俗,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又有其独特的饮茶习俗,千姿百态、自成一体。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有着漫长饮茶史的国家。据文献记载,早在传说中的神农时代,我们的祖先即已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而以茶祛病健身。被后人奉为“茶神”的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正因此,数千年未,中华民族便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关于茶的采、制、煮、饮等相当完备的知识,出现了诸如唐·陆羽的《茶经》、宋·蔡襄的《茶录》、明·许次纤的《茶(?)》等权威性茶著,以及著名文人如晋·左思、张孟阳,唐·释皎然、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卢仝,宋欧阳修、苏轼、苏辙、王安石、秦观、陆游等  相似文献   

18.
《福建茶叶》1990,(1):45-47
从陆羽《茶经》的论述,可以看出我国唐代饮茶方式巳由粗放解渴式过渡到细煎慢啜式的品饮。《茶经》描述的茶以饼茶为主,提倡的品饮方式则是煮饮。 福建茶产始于唐以前,但有文字记载的则自唐始,而盛于宋。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但未盛行。宋代我国贡茶中心由江苏的阳羡移到福建建州北苑之后,经丁渭、蔡襄和赵佶等的提倡,上自宫廷官宦,下至  相似文献   

19.
唐人陆羽所著的《茶经》,不仅是我国第一部茶学巨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完整而系统阐述茶的种植、生产以及茶事活动的百科全书。《茶经》不仅从茶叶分类、采制评鉴、煎茶方法、品茶方式等专业性角度对茶叶进行了阐述,同时也从茶的使用价值层面上升到艺术和美学范畴,从美学角度论述了茶事活动中的各种审美情趣,揭示了茶与美之间的诸多关系,对后人饮茶具有很强的示范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韩国茶事诗鉴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鲜与中国的关系较之日本更为密切。李唐时期,新罗曾频繁派出遣唐使和留学僧侣来华学习传统文化和佛学,唐文宗大和二年(828)遣唐使带回茶籽开始种植,遂渐成饮茶习俗。并在朝廷的宗庙祭祀和佛教仪式中运用茶礼,后来还规定在每年宗庙祭祀时用饼、饭、茶、果作祭品。另有以茶供奉文殊菩萨,则以茶供奉弥勒。高丽时期,随着中国《百丈清规》和《禅苑清规》的传入,禅宗茶礼成为主流。茶不仅供奉神佛,而且用于禅侣的修行。又随着朱熹文公家礼的传入,其中的茶礼也日渐被高丽所接受,这些都在社会各阶层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国茶学泰斗、茶文化学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