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藤是石漠化治理的优秀先锋植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葛藤是豆科葛藤属木质藤本植物,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优良的生态学特性及顽强的生命力,在水土保持、土壤改良和水源涵养等方面具有独特功能。石漠化地区岩石裸露率高,缺水少土,生境严酷,在植被恢复初期,需要较为理想的先锋树种。本文分析研究了葛藤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特性以及生态功能,分析表明葛藤是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的优秀先锋植物。  相似文献   

2.
滇、桂、黔石漠化地区为喀斯特地形,日趋恶化的脆弱生态环境制约了西南地区的发展,石漠化地区的人口问题、生存问题、能源问题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刺梨作为本土小灌木,以较高的医药价值、营养价值和观赏价值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对于石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3.
石漠化地区多指喀斯特地形,是当前生态环境脆弱恶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石漠化防治理念及技术的日益完善,种植刺梨具有较好的植被恢复效果。因此,主要分析了在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中刺梨的生态价值,并探讨了刺梨的种植技术,旨在进一步促进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湘中5县不同石漠化类型进行植被调查分析,探讨了湘中地区不同石漠化类型的植被组成和群落特征。结果表明:湘中地区不同等级石漠化类型植物群落结构简单,物种组成比较单一,优势种比较明显,中度石漠化时期出现的乔木树种是石漠化地区乔木群落演替的先锋树种;潜在石漠化地区物种组成明显增加,群落结构比较复杂,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通过树高和胸径进行分析表明,潜在石漠化地区植物群落还处于演替阶段,将向着壳斗科植物为主要建群树种的顶级群落方向演替。  相似文献   

5.
以盘江白刺花为试材,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添加0%、0.5%、1.0%、2.0%和3.0%浓度的钾盐型保水剂、沃特保水剂及农林抗旱保水剂处理对白刺花幼苗根系生长、根系分泌物含量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施用3种不同的保水剂均可有效提高白刺花幼苗的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所有保水剂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CK,施用浓度越大则差异愈显著(P0.05);白刺花幼苗的根平均直径也随3种保水剂施用浓度的增大呈逐渐增加趋势,但仅在3种保水剂浓度为2.0%、3.0%以及沃特保水剂施用浓度为1.0%时显著高于对照CK(P0.05),其余处理与对照CK差异不显著(P0.05);白刺花幼苗的根系活力在3种不同保水剂施用浓度为0.5%时均表现为显著高于对照CK(P0.05),但之后随着施用浓度的增大,根系活力逐渐下降;施用保水剂对白刺花根系分泌物含量的增加具有促进作用,且施用量与3种分泌物含量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脱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活性在保水剂处理下均表现为显著高于对照CK(P0.05),脲酶活性仅在3种保水剂施用浓度为0.5%、1.0%及农林抗旱保水剂施用浓度为2.0%时显著高于对照CK(P0.05),其余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在干旱条件下施用3种保水剂,以施用沃特保水剂更利于白刺花根系生长、根系分泌物增加及土壤酶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6.
县级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思路与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丽 《现代园艺》2014,(22):157-158
石漠化是与沙漠化完全不同的概念,沙漠化主要发生在干燥或半干燥地区,而石漠化则是发生在半湿润或湿润岩溶地区,由于生态环境自身和人类破坏活动等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地表出现花魔化景观的过程,这种现象对土地的危害极大,土地资源丧失严重,扩展速度较快,因而需要及时采取相应治理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以有效遏制石漠化的发展。本文主要对县级石漠化的综合治理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为土地资源保护人员提供相关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何贤勤  段钰  张国敏 《现代园艺》2014,(10):175-176
石漠化地区植被少,岩石裸露率高,土层瘠薄,贮水能力低,岩层漏水性强,极易引起缺水干旱,本文分析石漠化地区造林存在的问题,探讨石漠化地区造林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8.
蒜头果(Malania oleifera)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云南省极小种群和国家珍贵用材树种,加上果油神经酸含量达46%,主要生长在石漠化区,具有较高的经济、生态价值,2018年毛油价格达65万元/t,统筹发展好蒜头果产业,对推进石漠化经济生态协调发展、促进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分析了广南县蒜头果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并对产业发展提几点建议,希望对产业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岩溶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口增加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岩溶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正受到日愈严重的破坏。本文阐述了石漠化的划分,物种多样性的研究进展,以及石漠化程度对喀斯特地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继锋 《花卉》2019,(10):184-185
“石漠化”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三大生态问题之一,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某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并对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着手治理石漠化迫在眉睫。对此,本文分析了林业建设在石漠化综合治理中应用,希望对我国石漠化治理有些微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陈孝忠 《花卉》2017,(20):172-173
随着各项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对遏制石漠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针对石漠化治理而言,存在系统性不强、管理不完善、树种选择不当等问题。本研究通过初探石漠化地区不同造林树种植被恢复情况,旨在为区域性石漠化治理提供一定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西方生态伦理学、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前提,挖掘不同生态伦理思想的内涵。以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石漠化治理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与调查研究的方法,以该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为目标,分析其石漠化产生的原因及面临的困境,提出该地区石漠化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借助系统论的观点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内涵进行分析研究;石漠化产生最主要的原因是当地喀斯特地区环境条件比较恶劣,同时再加上人类各种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石漠化的发展不是线性的。所以在针对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进行综合治理时,要对地区环境的脆弱性进行治理,把人地关系之间的协调作为治理的宗旨,逐步改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实现对石漠化治理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自从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问题越来越深受人们关注。石漠化的综合治理不仅可以对原有的水文、土地资源进行保护,还可以改善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阐述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现状以及其危害,结合作者近年来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经验提出了一些综合治理的方法,并且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造林技术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5.
探究石漠化治理的对策与造林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需要消耗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特别是西部大开发后,石漠化问题愈发凸显。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对石漠化的治理力度,结合岩溶地区实际情况,创新植树造林技术,更好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石漠化形成原因,重点探究石漠化的具体治理对策和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16.
新花二则     
兑宝峰 《花卉》2015,(6):18-18
白刺花 白刺花因叶片细小,形态酷似槐树而被称为“小叶槐”,此外还有狼牙刺、苦刺花、马蹄针等别名。其春季开花稠密,颜色素雅,并有淡淡的芳香。在园林中可利用其生长密集的特点,作为绿篱植物。也可孤植、片植于林地的边缘、草坪等处,还可制作盆景或盆栽观赏。  相似文献   

17.
太佩荣 《花卉》2021,(2):237-238
长期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由于人们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加剧石漠化现象,给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很大阻碍,更给生态环境建设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石漠化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和重视的焦点,如何改善和治理石漠化现象成为当前生态环境建设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这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生态环境建设提出的新要求。面对日益严峻的石漠化问题,应当努力探寻治理石漠化的有效对策和措施,并采用必要的造林技术,进而有效提高石漠化治理成效,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虹  魏亚平 《现代园艺》2014,(13):73-74
在介绍石漠化涵义及危害基础上,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河南省境内的淅川县、西峡县、内乡县和邓州市的石漠化现状,并从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农村能源、农田水利水保、扶贫开发、生态移民等方面,提出了治理石漠化的植被恢复和综合治理措施,以期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城市污泥施用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土壤质量的改良效果,以石漠化土壤和城市污泥为试验材料,采用模拟土壤熟化试验,分析了20%~75%比例的污泥添加对土壤持水性能、养分、重金属含量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污泥用量的增加,土壤饱和含水率增加了22.04%~67.07%,持水时间延长了5.19~16.25 d;土壤有机碳、氮、磷含量及微生物生物量也显著增加。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不是随污泥施用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在污泥施用比例为20%~35%范围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显著高于高比例的污泥添加。50%~75%的污泥施用还导致Cd和Zn超过土壤质量标准。因此,适量的城市污泥施用可改善土壤持水性能、提高土壤肥力,以20%~35%比例为宜。  相似文献   

20.
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2方面探讨了云南省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的成因机理,详细分析了土地石漠化的现状,阐述了土地石漠化所带来的危害。并依据岩溶地区石漠化的成因机理及现状,提出了一些防治土地石漠化的防范对策。将生态建设和开发相互结合,实施能源建设、植被恢复、生态移民等多种方式,分不同区域进行土地石漠化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