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水稻机制钵苗抛秧机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2SP-10型水稻机制钵苗抛秧机的总体方案设计、自动排序机构、定量抛秧机构进行全面论述和重点理论分析,并提供了有关技术参数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抛秧装置是番茄收获机的关键部件,其工作性能直接影响整机的收获质量。为此,针对抛秧机构,进行机构简化和建立矢量方程,得出抛秧机构的关键点H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模型。通过ADAMS软件对抛秧机构的仿真模型进行仿真分析,获得H点在竖直和水平方向的位移及加速度曲线,验证了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为番茄收获机整机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非圆齿轮水稻钵苗抛秧机构运动机理与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抛秧机构的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针对抛秧机构相应轨迹与秧苗姿态的要求,提出了非圆齿轮行星系传动机构。建立了该机构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方程,用Visual Basic 6.0语言编写了该机构的辅助分析和仿真程序,该软件可显示优化参数、优化目标和主要结构参数,并将优化结果数字化。通过软件分析了主要参数对该机构运动特性的影响,并得出满足抛秧轨迹和姿态要求的最佳机构设计参数。利用优化所得参数建立非圆齿轮有序抛秧机构三维模型并进行虚拟样机试验,其对应的轨迹和姿态满足水稻抛秧作业农艺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水稻机械抛秧的经验点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机械抛秧的经验点滴佟春阳辽宁省农村机械化信息站(110161)根据2ZPYC型水稻抛秧机机械抛秧试验,影响抛秧质量有如下几方面:一、育秧技术1选用良种,适时育秧要因地制宜地选用良种,要选用栽培技术成熟,增产性能稳定的良种。育秧期,应在欲抛栽大...  相似文献   

5.
水稻机械抛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抛秧机械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在九江地区经过多年的比较实践,由北京丰茂植保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专利产品背负式喷雾喷粉抛秧机深受农民欢迎,九江市利用该机械抛秧面积已达4.67万公顷。同时该项技术已被农业部列为重点农机化推广项目,在全国得到广泛应用。背负式抛秧机是一种既可抛秧,又可进行水稻直播和农田植保的多功能农业机械,它通过风机产生高速风力,将秧苗吹出均匀定植在大田中。其特点:使该机10~15分钟即可完成0.07公顷田的抛秧,且均匀,秧苗最远抛射距离为15米,高度可达3米。该机结构简单、一机多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2SP—10型水稻机制钵苗抛秧机自动排序机构中钵苗的运动轨迹、速度、加速度,以及定量抛秧机构中限位挡铁前端面与抛秧爪工作面之间最小夹角进行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优化了有关参数,提出了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7.
水稻抛秧栽培技术是在60年代初期从日本引进的。当时,由于存在抛秧田杂草多等难题,而没有大面积推广。进入70年代后,随着各种高效化学除草剂的出现,抛秧栽培技术又重新引起重视,经农业部门近几年的试验、示范,共同认定它是一种省工、省力、增产、增效的水稻栽培方法,受到广大稻农的欢迎。 一、水稻抛秧栽培技术的优点及增产原因  相似文献   

8.
水稻的种植分为移栽和直播两大体系。水稻人工移栽,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而应用机械抛秧技术,省工、省种、节约生产成本,是水稻生产上的一大变革。现将其介绍于后。一、水稻抛秧机目前2ZPY系列水稻抛秧机,有5种机型,即2ZPY-C型、Z型、Q型、B型、X型。...  相似文献   

9.
推广水稻抛秧技术须正确调整与使用抛秧机本刊通讯员张永貂水稻抛秧栽培技术是一项新的水稻育苗移植栽培技术,方法是将根部带有营养土块的水稻秧苗通过抛洒使秧苗根部朝下落到田间定植。抛秧技术突破了千百年来固有的水稻栽培农艺模式,将农民从弓背弯腰的原始人工栽插方...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水稻移栽效率低、生产成本高、劳动强度大的问题,1997年,我县引进3台2ZPY-G型水稻抛秧机。在推广试验中我们体会到,因地制宜地采用配套技术措施提高抛秧质量是确保机抛成功的关键。现将我们的具体做法介绍如  相似文献   

11.
机械手式水稻有序行抛机构的设计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为了适应水稻抛秧移栽新种植模式,研制了一种机械手式水稻有序行抛机构,该机构可将工厂化穴盘育秧秧苗自动拔起并按株距、行距有序地定植于田间。借鉴工业通用机器人原理,设计了一种夹子式机械手,该机械手通过单片机编程控制进行全自动取秧。采用一组空间曲线滑道分秧,可达到秧苗移栽的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12.
陈斌  胡广发  刘文  孙松林  孙超然  肖名涛 《农业机械学报》2022,53(11):131-139,151
针对现有蔬菜自动移栽机茎秆夹持式和钵体顶出式取苗方式的缺点,基于顶出-夹取结合式取苗方式,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对称布置可弯曲秧盘的交替式取投苗机构。阐述了该机构工作原理、关键点运动轨迹和结构组成。分析了关键因素对秧苗夹持点运动轨迹的影响方式并优选了取值:驱动曲柄转速10r/min,取投苗摇杆长度为 309mm,驱动气缸伸出速度25mm/s,0.8s内完成拔苗,伸出时刻为提前0.4s。该参数组合下秧苗夹持点在拔苗阶段最大横向位移9.6mm,累计横向位移0mm,理论提升高度44mm,满足取投苗作业理论要求。以苗龄45d的辣椒秧苗为作业对象,进行了栽植频率70~120株/(min·行)的取投苗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交替取投苗机构在栽植频率100株/(min·行)时可实现取苗成功率93%,投苗成功率95%,总体成功率88%,满足取投苗作业要求,验证了该取投苗机构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实现蔬菜移栽机取投苗的稳定性和高效性,针对夹钵取投苗方式,设计了一种全自动曲柄摇杆-导轨组合式取投苗装置。取投苗装置与送盘装置、导苗装置及分苗装置配合完成自主送盘、取苗、投苗与分苗。用解析法对取投苗装置中的摆杆-导轨及曲柄摇杆进行了结构参数设计,用矢量方程法和ADAMS仿真对取投苗装置的运动过程进行计算分析,并利用高速摄像机拍摄取投苗装置的实际运动轨迹,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设计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以辣椒钵苗为试验对象,选取取投苗速度、苗株高度及基质含水率为试验因素,以取苗成功率、伤苗率、投苗成功率及取栽成功率为评价指标进行正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给定因素水平下,整机单行取投苗速度90株/min、苗株高度110mm、基质含水率50%时,取投苗效果最佳,取苗成功率为95.14%,伤苗率为1.39%,投苗成功率93.05%,取栽成功率91.67%。  相似文献   

14.
基质块育苗移栽具有护根护苗、缓苗期短、成活率高等优点,相比穴盘钵苗,基质块苗市场保有量仍相对较少,主要受限于基质块成型加工设备配套不足,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蔬菜育苗基质块成型机,实现自动铺土、压块、投块、输送等功能为一体,通过对整机结构和传动系统、钵盘机构、压块及投块机构等关键部件进行设计,以蚯蚓粪—土壤为原料对影响基质块成型的3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得出优选参数组合为蚯蚓粪—土壤混合配比1∶3、压缩比0.65、含水率10%,此时尺寸稳定性为98.96%,抗压力为246.86 N,散坨率为4.15%,可极大地满足基质块育苗移栽的要求,从而为基质块成型加工的研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气力有序抛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气力”和“有序”工作原理研制了抛秧试验台,进行了气流场、钵体苗运动高速摄影和抛秧作业优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钵体苗由超音速喷射气流顺利吹至导苗管,经导苗管的导向后能够有序落入田间,验证了气力有序抛秧技术的可行性,揭示了该技术的工作机理,获得了喷射气流压强、喷嘴直径和育秧钵土等作业参数,并改进设计了有关部件,为水稻气力有序抛秧设备的研制和进一步完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ANSYS/LS-DYNA的钵苗运动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ZQP-1型气力有序抛秧机是一种新型水稻钵苗栽植机械.为了揭示其作业机理,在显式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利用ANSYS/LS-DYNA软件建立了抛秧机作业时钵苗从育秧塑盘穴孔吹出及与导苗管壁发生碰撞的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拟计算获得了钵苗吹出和碰撞的运动规律,为优化水稻钵苗栽植机零部件参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导苗管是水稻抛秧机实现有序抛栽的一个关键部件。为此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2ZQP-1型水稻气力有序抛秧机田间工作时突然的变速工况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导苗管在变速工况下的瞬态动力响应特性,为导苗管的设计及分析其导苗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瞬态动力响应特性的有限元分析结果,对导苗管的结构设计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8.
利用高速摄影技术对气力有序抛秧钵体苗的运动状态进行了试验分析,获得了钵体苗吹出至与导苗管壁碰撞以及钵体苗在导苗管中下落过程的运动状态和时间,为抛秧设备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钵体苗吹出是气力有序抛秧一个主要的环节。为此,运用ANSYS/LS-DYNA软件对钵体苗吹出过程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分析,通过对其分析计算,得出了位移、应力和应变等结果云图,以及相应的应力时间关系曲线,为气力有序抛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气流和塑盘穴孔及钵苗底部的碰撞属于冲击射流。是实现水稻气力有序抛秧的关键技术。采用ANSYS软件VOF程序对该现象进行了初步模拟。其结果表明。气力有序喷射气流对相邻穴孔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喷嘴射流与底面冲击后逐渐向两侧发散。在育秧塑盘两穴孔之间凹部区域有气流分散现象。模拟结果对于揭示气力抛秧机理、优化作业参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