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森林种群模拟及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对带岭林业局东方红林场森林种群的结构、生物多样性,森林种群的空间分布及生长动态等进行模拟与分析表明,在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思想下进行这种分析有益并且必要,能够提供整体的印象和框架。  相似文献   

2.
森林在生态系统中有大自然氧吧和维持生态平衡的意义,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于氮沉降的文献,从氮沉降对森林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影响等方面和角度综述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介绍了相应的响应机制,并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工作提出展望.氮沉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目前国际上对氮沉降研究方法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标准体系,世界各地氮沉降量测定的研究方法和仪器设备都不相同,导致研究结果会出现差异,所以对真实生态情况很难进行统一的定论和科学的比较分析.相比国外研究而言,国内研究虽然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监测网,但研究的技术手段缺乏确凿性和一致性,并且研究对象不全面,树种选择局限,对阔叶树种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3.
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5  
1987年春发生在大兴安岭北部的森林火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人们关心火灾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我们通过较全面的调查研究,得出一些基本的结论:①经重度火烧的林地,兴安落叶松(Larix gemelinii)与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的大径级树木未被烧死,而山杨(Populus davidian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在中度火烧情况下就全部死亡.②火灾后,形成了大面积的天然幼龄林,主要是白桦的萌芽更新.白桦的实生苗虽也很多,但生长慢、难成林.而落叶松因缺少种源则难以更新.樟子松在各种火灾等级的樟子松林地上都有良好的更新.③落叶松林火烧后的10年中,生长率降低,以后恢复到正常状态,但生长量有所提高.樟子松林重度火烧后生长率明显降低,但生长量显著提高.④火烧对森林群落的植物多样性影响不大.⑤火烧后的3年内,斜陡坡与阳坡土薄处,植被恢复慢,水土保持能力大为降低,侵蚀强度大,后来形成较多荒山.而水分条件好的大面积谷地、缓坡地植被恢复较快、环境变化不大.⑥火烧迹地的土壤有机质大为降低,矿质养分也明显降低,坡度越大的地段,土壤更为贫瘠化.  相似文献   

4.
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春发生在大兴安岭北部的森林火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人们关心火灾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我们通过较全面的调查研究,得出一些基本的结论:①经重度火烧的林地,兴安落叶松(Larix gemelinii)与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的大径级树木未被烧死,而山杨(Populus davidian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在中度火烧情况下就全部死亡.②火灾后,形成了大面积的天然幼龄林,主要是白桦的萌芽更新.白桦的实生苗虽也很多,但生长慢、难成林.而落叶松因缺少种源则难以更新.樟子松在各种火灾等级的樟子松林地上都有良好的更新.③落叶松林火烧后的10年中,生长率降低,以后恢复到正常状态,但生长量有所提高.樟子松林重度火烧后生长率明显降低,但生长量显著提高.④火烧对森林群落的植物多样性影响不大.⑤火烧后的3年内,斜陡坡与阳坡土薄处,植被恢复慢,水土保持能力大为降低,侵蚀强度大,后来形成较多荒山.而水分条件好的大面积谷地、缓坡地植被恢复较快、环境变化不大.⑥火烧迹地的土壤有机质大为降低,矿质养分也明显降低,坡度越大的地段,土壤更为贫瘠化.  相似文献   

5.
林窗模型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有效工具。应用贡嘎山森林演替模型(GFSM)模拟气候变化对贡嘎山东坡冰川退缩和泥石流迹地森林演替过程的影响,并根据IPCC第4次评估报告,选择最具代表性的3种气候变化情景(B1、A1B和A2),比较分析了不同情景下森林树种组成、优势树种径级结构和林地土壤碳氮动态特征。结果表明:维持目前气候状况不变时,贡嘎山东坡冰川退缩和泥石流形成的迹地,经过典型的川滇柳、冬瓜杨和桦树先锋群落演替阶段,最终将恢复为冷杉林。若气候变化情景(A1B和A2)发生,繁殖能力和耐性较强的树种,如高山松和桦树,可能取代喜冷湿环境的冷杉,成为这一地区的优势树种。届时,森林生物量和土壤碳氮含量将随优势树种的改变而下降。不同气候情景之间的模拟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别,若B1情景发生,迹地还会恢复为冷杉林,但是其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明显下降。总之,无论哪种气候情景发生,都将不利于冷杉林的恢复和更新。  相似文献   

6.
加强森林抚育,不仅可以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植被多样性,而且有利于提升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的养分含量,进而有利于为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化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促进林业稳定、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森林抚育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加强森林抚育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生态系统定位研究到形成网络是当今世界生态学的发展趋势。本文着重阐述美国和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研究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并提出21世纪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鸡公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入手,根据调查和研究,采用替代工程、市场价值等方法,从2个方面评价了鸡公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结果表明,面积3000hm2的鸡公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70548.6万元·a-1,其中涵养水源价值8593.9万元·a-1,净化水质价值1265.3万元·a-1,保持土壤价值57754.1万元·a-1,固碳制氧价值2114.2万元·a-1,净化环境价值(吸收SO2量)26.1万元·a-1,游憩价值550万元·a-1,林产品价值245万元·a-1.  相似文献   

9.
森林抚育对改善森林生态系统,促进林木生长增加森林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可更好地维护生态平衡。通过森林抚育的方式来对森林资源进行培育,不断优化林分结构、改善土壤肥力以及提高林地生产力,以求能够更好地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发展。基于此,分析了森林抚育的原则及其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受气候变化影响显著,而该区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多方面的。气温升高和降水变化将影响大兴安岭北部森林的树种组成,群落结构,将出现阔叶林北移;而多年冻土退化会使沟谷的森林倾倒,影响森林发育;并且气候变化也会加剧林火的发生频率。这些变化也将影响到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从而对气候变化产生反馈效应。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对东北温带次生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BKFP林窗模型研究次生落叶阔叶混交林在气候变化和CO2倍增后的情景下得出:林分由白桦过渡白桦,山杨组成。在气候变化后,树种密度有所增加。水曲柳、红松、蒙古栎、紫椴叶面积指数增加,色木、白桦、山杨叶面积指数减少。春榆在50a气候变化时叶面积指数增加,但在100a时气候变化却使叶面积指数减少。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建英  郭建平  彭妮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309-18312,18342
利用对东北三省局地气候特征具有代表性的9站点1961~2006的气象资料和玉米产量资料,采用贝尔产量模式思路的方法研究影响不同区域玉米产量的气候因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玉米气候产量主要受温度因子的影响,随着气候变暖玉米气候产量逐渐增加;辽宁省玉米气候产量主要受降水和日照时数的影响,不同地区影响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综述了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的影响,以期在区域发展中能利用气候变化的有利方面,降低其不利的影响;【方法】根据近年来发表的相关论文,文章综述了东北地区已经发生的气候变化影响及未来可能受到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过去100年东北地区的温度升高明显且降水普遍减少,干旱化趋势严峻。温度的升高改善了东北的热量资源,部分农业生产从中受益。但由于气候变化,目前特殊的生态系统如湿地,冻土退化或消失。未来的气候变化,会改变农业生产布局,降低主要作物的产量,生态系统结构发生改变,农牧带沙漠化的风险增加;【结论】东北地区必须客观认识气候变化的利弊影响,采取相应的适应和应对措施,促进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对小麦种植面积影响的计量经济分析(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该研究旨在利用1996-2007年省级历史数据探讨气候变化对小麦种植面积的影响。[方法]设立了一个面板计量经济模型,并用滞后一期变量和固定效应来控制不可观测因素的影响。[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气温升高对小麦种植面积增长有正影响,而降雨量则没有统计上显著的影响。[结论]该研究为我国的小麦种植的决定因素分析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5.
农业是气候变化的主要敏感部门之一,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利弊并存,但以负面影响为主。为明确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程度,根据以往的相关研究,对中国农业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进行了综述。分析表明,由于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未来中国的种植制度格局会发生改变,一熟制种植区面积会减少而三熟制种植区会增加,以现有生产方式经营的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会不同程度减产,牧业和渔业也会受到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使我国生态系统尽可能地适应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方法]对陆地植被固碳增汇的区域差异管理进行分区,运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对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分区进行研究。[结果]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划分为3个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固碳增汇区域。Ⅰ气候暖湿化驱动型区,包括华北、华南及西北等大部分区域;Ⅱ气候暖干化驱动型区,主要分布于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亚寒带地区、青藏高原高寒区域大部、天山、祁连山及横断山脉等高海拔地区;Ⅲ气候冷湿化驱动型区,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部及北部沙漠化严重地区、长江流域下游水稻主产区及西藏林芝热带半湿润地区。[结论]以县级行政界线为基本划分单元的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分区,可为生态系统区域差异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曹峰  张祎 《安徽农业科学》2015,(22):169-171
[目的]探讨气候变化下灌溉措施对旱地小麦产量增加的可能性.[方法]应用ECHAM和HadCM3气候模式输出的A1B情景数据驱动机理模型APSIM,通过概率预测的形式,研究了气候变化和增加拔节期灌溉对旱区雨养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未来气候变暖使得雨养小麦产量降低7%~16%,而增加拔节期灌溉可以有效减缓温度增加引起的负面作用,使得2011 ~ 2030年小麦产量显著增加,2031~20.50年小麦产量可以保持当前的生产水平.[结论]该研究为制定气候变化下有效的农业应对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Based on B2 climate change scenario produced by PRECIS (providing regional climates for impacts studies), which was developed by the UK Hadley Center, and the wheat yield data outputted by CERES-wheat model, the sensitivity and vulnerability of wheat production to the future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were studied through analyzing the yield variation using the GI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techniques. Results showed that, by the 2070s, there will be three negative sensitive areas of rain-fed wheat, i.e., northeastern China, the region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part of the Loess Plateau. Irrigated wheat is generally sensitive to the future climate change for most areas of China, with a lower sensitive degree and a distribution of sensitive areas similar to the rain-fed wheat. For the irrigated wheat, northeast and northwest of China are strongly negative sensitive, while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coastal areas of southern China and the southwest of China, are moderately negative sensitive to the climate change. With the appropriate adaptation to the climate change, the rain-fed wheat in most regions of China will not be vulnerable and even has a yield increase, while the irrigated wheat will still have a larger vulnerable area (occupying about 2/3 of its total area in China), with the highly vulnerable regions distributed in northeastern China and northwestern China, and the medium and light vulnerable areas distributed along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Yunnan and Guizhou provinces.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小麦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采用英国Hadley中心PRECIS模型输出的B2气候情景,结合CERES-Wheat作物模型数据,依据产量的变化率和GIS技术对中国未来(2070s)小麦的气候变化敏感性和脆弱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未来中国雨养小麦有3个大的负敏感区: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黄土高原地区。中国灌溉小麦对气候变化普遍较敏感,其敏感区的分布与雨养小麦大体相同,但程度有所减轻。东北和西北地区是中国灌溉小麦的强度负敏感区,长江中下游及其南部沿海和西南地区为中度负敏感区。在考虑适应措施的条件下,雨养小麦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并不脆弱,出现增产现象。中国灌溉小麦的脆弱区面积较大,约占全国灌溉小麦生产面积的2/3。强度脆弱区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地区,中度和轻微脆弱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及云南、贵州等地。  相似文献   

20.
李芬  张建新  于文金  朱凤琴  胡景高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259-16262,16278
[目的]初步探索我国能源消费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方法]总结了1951~2009年我国的气候变化特征,从我国历年能源生产消费量、历年全国能源构成、万元GDP能耗等方面,分析了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探讨了我国能源消费、经济发展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结果]近59年来,我国平均气温显著上升,且区域差异显著,35°N以北地区的增温趋势大于以南地区,东北、内蒙古等地增温趋势达0.04℃/a;1981~2009年的平均气温比其前30年的最多高2.0℃以上;1985年是我国能源生产消费的突变年,全国平均温度在1989年发生了显著突变,气温突变滞后于能源生产消费突变。我国万元GDP能耗水平1978年以来明显下降,但1998年以后,下降速度明显放缓,2003年还出现了反弹;我国新能源总量虽逐年上升,但由于能源消费总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新能源所占比例一直维持在1/4左右。建立了考虑和未考虑能耗系数条件下的能源消费增长模型,在考虑了能耗系数后,原煤在能源消费中的贡献率有所下降,而原油、天然气和水电的贡献率都有所上升。全国温度变化趋势与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逐年增加相一致,平均温度变化趋势和有效能源消费量基本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最大相关系数为80%。[结论]该研究证实了发展清洁高效能源和低碳经济对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实施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