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短日照条件下,小麦茎顶端部的幼穗分化和发育易受温度影响.本文旨在研究在短日照条件下高温对小麦茎顶端部发育和高温对光合产物向茎顶端部输送的影响,而对二者间的关系也作一探讨.把小麦(CV.Warimba)播种在昼长为8小时的人工环境控制室,并分设温度为20℃和30℃两个试验区.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昆明地区气候条件对小麦生长的适宜状况及其历史变化,依据小麦生理生态特征,利用前人建立的温度、降水和日照适宜度模型,分析了当地小麦的气象条件适宜程度。结果表明,在多年平均气候条件下,小麦整个生育期内,除抽穗开花期温度适宜度偏低外,其余生育期温度和日照适宜度总体较高;降水适宜度较低。抽穗开花期温度较低和降水不足是小麦产量形成的限制因子。从1971-2010年历史数据来看,昆明气候适宜度基本上维持在0.50左右,日照适宜度处于较高水平(0.80±0.05),降水适宜度呈现下降趋势,温度适宜度则总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温光条件对光不敏感春性小麦穗分化的影响,在生长箱的可控试验条件下,调查了小麦开花期,并对幼穗发育的解剖学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24℃和15℃的高、低生长温度下,16 h长日照均显著促进小麦的穗分化发育,8 h短日照则严重抑制穗发育,且高温进一步加剧短日照的抑制效应。在满足春化作用的前提下,日照长度是影响穗分化发育的主要因素。长日照下高温对小麦穗分化启动以后的穗发育速度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品种间开花对温度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川育12穗分化对温度的敏感性更强,在不同温光处理条件下穗发育进度均明显快于对照新春9号。  相似文献   

4.
小麦籽粒品质与基因型及环境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籽粒品质性状与加工特性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小麦品种的主要经济性状,也是国际贸易中评价小麦品质和制定价格的依据。本文综述了小麦籽粒品质与基因型以及温度、光照、降水、土壤类型、病虫害、播期、施肥等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之间的关系。小麦籽粒品质主要受基因型控制,也受气候和土壤等环境条件的影响。在环境因素中,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对小麦籽粒品质影响尤为明显。在生产实践中,针对影响小麦籽粒品质变异的关键因素,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选育和种植适宜的品种,采取合理的施肥和灌溉等调控措施,小麦的籽粒品质将会得到不断改善。  相似文献   

5.
野生向日葵已在北美的南、西、北部地区相继发现,关于栽培种起源于北美何处,尚无定论。有的学者指出,向日葵属短日照植物,有可能起源于北美大陆的北纬20~52之间,有的报导,向日葵虽为短日照植物,一般对日照长短却不敏感,仅在日照特长的高纬度地区才有光周期反应;也有的资料介绍,向日葵长日照品种对长日照敏感,而短日照品种则对短日照敏感;更有的认为,向日葵已在世界各地不同的日照条件下种植多年,其光照特性已有所改变,有些品种属中性日照植物。为此,明确现有生产用种的光周期反应,是有理论与实践意义的。我们就此问题进行研究,现把1982年的试验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国北方麦区冬小麦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价中国北方主要冬麦区小麦关键物候时间变化和主要影响气象因子的区域差异,基于1992-2013年间57个站点资料,在分析黄淮海平原、黄土高原和西北内陆冬小麦返青和成熟期时空变化的基础上,探讨影响北方麦区冬小麦关键生育时期的主要气象因子。结果表明,1992-2013年,北方冬小麦整体呈现返青期延后,成熟期提前,但总体趋势不明显,且存在区域差异;生育时期变化幅度随经度增加而增大。月平均温度和月最低温度分别是影响黄淮海平原冬小麦返青期和成熟期的主要气象要素,而黄土高原冬小麦生育时期主要受月平均温度变化的影响,但在西北内陆,返青期与月最低温度的负相关性最显著,而成熟期则主要受月平均温度变化的影响。月日照时长、月温差和月降水对小麦生育时期的影响在黄淮海平原/黄土高原和西北内陆相反。在黄淮海平原和黄土高原,月日照时长和月温差变化与小麦生育时期呈正相关,月降水与冬小麦生育时期呈负相关,但在西北内陆,月日照时长和月温差与小麦生育时期总体上呈负相关,月降水增加对西北内陆冬小麦生长有利,可延缓因干旱导致的物候提前。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南部哈尔滨地区土壤基础肥力较低,小麦生育期间日照较短.温度较高.这对选择光钝温钝和光钝温敏型早熟、中熟耐瘠材料比较有利;选择适应于黑龙江省土壤基础肥力较高,日照较长和温度偏低的北部和东部主麦区种植的光敏温敏和光敏温钝旱肥或水肥中晚熟生态类型品种技术难点较多。针对以上这些难点,本研究对小麦杂种后代和稳定品系处理方法进行了一些改进。  相似文献   

8.
英,美,澳,中小麦品种光温发育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钧  曹卫星 《麦类作物》2000,20(1):34-38
本文对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几个代表性小麦品种的温光反应单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苗穗期分化从两个侧面反映了小麦品种对温光的反应,且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对数冬小麦30d春化与苗穗期遥明显缩短和穗分化通过二棱期相对应。3个春性品种表现为对长日照敏感、对春化不敏感;在冬性品种中,英国小麦有春化不满足时短日照促进发育的特性,灯似中国肥麦品种。美国和中国的3个品种则在高温下对长日照不敏感。春化处  相似文献   

9.
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发芽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深入了解节节麦的发芽特性,从种子吸水、萌发温度以及播种深度等方面对节节麦和小麦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节节麦与小麦种子吸水进程均可分为3个时期,即快速吸水期、缓慢吸水期和吸水停滞期。小麦吸水主要集中在前期,而节节麦吸水分散于前、中期;在整个吸水过程中,无论是吸水量还是吸水率,小麦普遍高于节节麦。温度对节节麦和小麦发芽率的影响也具有较大差异,在5~25 ℃范围内,节节麦发芽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提高,不同温度间具有显著差异;而小麦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发芽率保持一致,不受影响。在大田条件下,节节麦的出苗率受播种深度影响较大,随播种深度的增加出苗率显著降低,二者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具有山羊草细胞质小麦的光敏型胞质雄性不育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具有粗厚山羊草()、牡山羊草()或瓦维洛夫山羊草()细胞质(都是D2型)的普通小麦N26雄性不育光周期反应和育性恢复模式,D2到细胞质N26异质系在长日照条件(>15h)下表现为几乎完全雄性不育。在短日照(≤14.5h)条件下雄性高度可育,温度对降低雄性育性没有明显影响,把这类雄性不育称为“光敏型细胞质雄性不育”(PCMS)。PCMS表现为雄蕊雌化,组织学研究表明,在雌化雄蕊内有不完全胚珠结构,而没有绒毡层细胞和花粉粒。植株的小花分化期是光敏感时期。PCMS可作为杂交小麦生产的一种新方法,称为“两系法”。光敏型胞质雄性不育系在短日照条件下通过自交保持和繁殖,在长日照条件下与父本杂交产生杂交种子。与利用提莫菲维细胞质不育的杂交小麦生产体系大不相同,这一方法仅需要光敏型胞质雄性不育系和父本品系。  相似文献   

11.
海南岛麝香百合冬季促成栽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麝香百合鳞茎经低温时间长短不同处理,不同日照,不同栽培温度对百合开花的影响,初步提出了海南露地栽培麝香百合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2.
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是反映小麦群体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本文阐述了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一般规律及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并综述了基因型和播期、密度、水分、氮肥等栽培因子及光照、温度等生态因子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充分运用分子生物学等相关技术推动小麦种质资源的利用和新品种的选育;通过表型组学和作物模型等深入研究小麦干物质积累过程机理,实现对小麦群体的早期诊断和定量调控;应集成多项生产技术,实现小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以期为小麦群体生长状况的调控及我国小麦的高产稳产和优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探讨冠层温度作为衡量小麦代谢功能的指标在小麦品种(系)的选择和高产栽培中的作用,选用我国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山西、安徽、四川、江苏8省的8个小麦品种在河南省种植,并对其冠层温度、叶面温度与产量、品质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在河南省生态条件下,小麦整个灌浆期间冠层温度与小麦产量及其主要构成因素大部分呈负相关,只有穗粒数在灌浆始期和中期呈微弱的正相关;籽粒蛋白质、面粉蛋白、出粉率、断裂时间、拉伸面积、延伸性与整个灌浆期间冠层温度的总和及各时期冠层温度呈正相关,而耐揉指数和弱化度与冠层温度总和及各时期温度呈负相关。冠层叶面温度与产量和品质的相关关系与冠层温度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南部哈尔滨地区土壤基础肥力较低,小麦生育期间日照较短。温度较高。这对选择光钝温钝和光钝温敏型早熟,中熟耐瘠材料比较有利;选择适应于黑龙江省土壤基础肥力较高。日照较长和温度偏低的北部和东部主麦区种植的光敏温敏和光敏温钝旱肥或水肥中晚熟生态型品种技术难点较多。针对以上这些难点,本研究对小麦杂种后代和稳定品系处理方法进行了一些改进。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长江中下游麦区大田栽培措施对软红冬小麦品质的影响,以宁麦9号和宁麦14为试材,于2010-2012年度研究了播期、密度和氮肥管理对小麦蛋白质含量、吹泡仪参数和糖酥饼干直径的效应。结果表明,气象条件对小麦品质性状影响较大;播期、密度和氮肥管理在不同年度对宁麦9号和宁麦14品质性状的影响不同,播期、密度和氮肥管理间的互作效应较小。2010-2011年度,播期、密度和氮肥管理等栽培措施对两个小麦品种的多数品质性状的效应不显著,仅晚播处理显著提高了宁麦9号的蛋白质含量,降低了宁麦9号和宁麦14的面团延展性。2011-2012年度,高密度和氮肥后移处理未显著影响宁麦9号的饼干直径,但显著提高了面团弹性;晚播、高密度和氮肥后移处理显著提高了宁麦14的面团弹性,降低了其饼干直径。长江中下游麦区现有的常规栽培措施不利于优质弱筋小麦的生产,应加强大面积推广品种的调优栽培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6.
浙中地区中薯3号马铃薯秋播优化配套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马铃薯的适宜生长温度为9~23℃,其怕热喜凉、长日照的习性,决定于了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传统栽培方式为冬种春收。在江南地区,春马铃薯生长期的气候特性是:气温呈"V"型变化,降水和日照长度各呈上升型变化,这些气候条件适合春马铃薯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马铃薯改作翻秋栽培后,由于气候演变模式与冬种春收期有较大不同,特别是气温由高温(>25℃)到低温(<10℃呈急降型,  相似文献   

17.
追氮时期对不同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给小麦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依据,以强筋小麦烟农19、中筋小麦皖麦52和弱筋小麦安农0305为材料,研究了追氮时期对小麦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追氮时期对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影响显著,不同处理间均差异显著。另外,追氮时期对于小麦产量的影响显著,表现为拔节、孕穗期追氮比返青、起身期追氮更能提高小麦产量,其中拔节期追氮对小麦产量的提高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以扬麦14为材料,分析了不同播期下小麦梭条花叶病对扬麦14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梭条花叶病对11月上旬播种的扬麦14的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最小,同时采取必要的栽培措施可以降低小麦梭条花叶病对扬麦14有效穗、实粒数及粒重的影响,说明适当延迟播期是减低危害且能获得高产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为寻求杂交小麦西杂一号的最佳高产栽培方案,采用三因子二次饱和D最优试验设计,选取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的播期、基本苗和施肥量为调控因子,建立杂交小麦产量模型,筛选高产优化栽培方案。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影响杂交小麦西杂一号产量的各因素权重依次为施肥量>基本苗>播期;三因素间对杂交小麦产量具有正向的互作效应,且施肥量与播期的互作最大,播期与基本苗的互作较小。依据建立的数学模型,目标产量在7 500~9 000 kg·hm-2时,杂交小麦西杂一号高产的最佳栽培方案为:施肥量(N∶P2O5=1∶1)219.45~328.24 kg·hm-2,基本苗为 226.84万~318.24万株·hm-2,播期为 10月6日-20日。  相似文献   

20.
为简化麦茬稻栽培流程并促进小麦秸秆有效还田,在小麦收获前,麦茬稻撒播于大田(简称“撒播”,下同)且小麦收获后麦秸覆盖和土壤免耕栽培.结果 表明,麦茬稻撒播栽培的播种期较插秧栽培推迟32 d(插秧栽培的育秧期),各生育期推迟天数随着生育期的发展逐渐减少,即出苗期、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分别推迟31.0 d、24.7d、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