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1 大流域治理开发已成为水土保持治理开发的主要形式从山西省的水土保持发展实践来看,50年代提出了以支毛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60、70年代将水土保持推向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并提出发展小流域经济,全省先后用不同渠道资金安排730条重点治理小流域,其中有300多条小流域达到省政府规定的高效小流域标准,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重点小流域面积多为几个、十几个、几十个平方公里.进入80年代,水土保持工作进入了建国以来时间较长的黄金时代.随着对水土保持认识的不断深化,投资力度的逐渐加大,全省各地除普遍推行户包.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水土保持科技工作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福建省的水土保持科技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一是开展了水土流失遥感调查、山地开发水土流失现状调查、水土保持重点县小流域普查等基础工作;二是建立了水土流失预测模型和小流域数据库;三是筛选出水土保持先锋植物,研究出多项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四是推广了治理新模式,加强了交流与合作。近期研究的重点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技术研究,侵蚀劣地植被快速覆盖技术研究,面源污染水土保持控制技术研究,水土保持优良植物的筛选、引进及推广,水土流失监测和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推广,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推广和水土保持治理示范区的建立。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以来,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开始大幅度下降,国家生态建设投入大幅度增加,生态自然修复对控制水土流失起到了关键作用,社会资本高度介入土地开发,但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仍然严重。今后一段时间内水土流失面积大幅度下降的趋势仍将延续,社会对水土保持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水土保持工作必须适应新的形势,服务社会发展需求,调整思路,以服务人的需求为目标实施综合治理,全面实施水土保持新农村建设;发展和丰富小流域综合治理,突出生态经济小流域、生态休闲小流域、生态清洁小流域和生态安全小流域建设;完善国家水土保持投资效益分配机制;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过程监管,强化县级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建立水土保持行政督查制度和生产建设项目过程监测成果公告制度。  相似文献   

4.
汉源县先后实施了"长治"工程、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生态修复水土保持项目、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等,且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制度创新,尤其重视水土保持科技创新。介绍了双溪乡石漠化水利工程治理模式、桂贤小流域红岩子片区坡面水系综合治理、大田乡建设村坡改梯重点片倒虹管喷灌节水措施、桂贤小流域松林五组小流域生态家园试验示范等典型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5.
凌源市自1981年开始,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到1990年已治理106条,遍布全市29个乡镇.经过综合治理的小流域,现已初具规模,形成了有机的综合防护体系.为了论证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济效益,探讨发展山区经济的有效措施,本文运用静态计算方法,对全市十年来实施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水平梯田、新建果园、果园低改、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封山育林、工程内种草和闸沟造地等10项措施,进行直接经济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6.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巩固脱贫成果,适应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扎实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实施,确保项目建设成效,国家安排专项资金,相继在西畴县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开展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本文主要介绍了云南省2020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西畴县甘塘子小流域水土流失情况,并分析了水土保持措施布设要点,以期为相似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复盛小流域综合治理及其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简要地介绍了复盛小流域的自然条件,治理前水土流失和农业生产状况。总结了以发展农业生产为出发点,植树种草增加植被,生物和工程相结合治沟治河,建设基本农田,修筑道路发展交通,制订水土保持管理措施、制度等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和成绩。了小流域综合治理之后,产生的水土保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80年代以来,我局受水利部的委托,在黄土高原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并重点推广了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综合治理工作。特别是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作为科技与发展农村经济的结合体,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显示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政和县星溪里小流域在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前,由于森林过度砍伐,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十年九灾,堪称当时政和的“小黄河”。1995年被列入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小流域项目后,进行“山、田、水、林、路”综合治理,做到因害设防,合理配置各项措施达到群体防护的功能,从而有效地拦蓄了地表径流,削减了洪水流量,大大缓解了洪水的危害。2001年被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示范小流域。  相似文献   

10.
在实地调查和对村民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重要性及其表现分析(IPA)法研究了当地村民对秦庄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感知度。结果表明,村民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感知度可用相关因子体现。结合该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可将筛选出的28个可体现村民感知度的因子在IPA分析图上进行划分,其中第Ⅰ象限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优势因子分布区,第Ⅱ象限因子为劣势因子分布区。针对综合治理的优势与劣势因子,提出今后秦庄沟流域综合治理应继续保持水保优势发展,重点发展小流域经济增加村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发展等对策。针对于当地村民最关心和紧迫问题,建立有针对性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从而提高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水平,满足当地村民生产生活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驱动机制下的农用地健康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农用地健康评价是实现土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管理的基础研究,是粮食安全(产量与品质)的重要保证。文章选取位于京津冀接壤区的城郊农用地作为研究区域,在系统分析城市化驱动对城郊农用地影响的基础上,研究建立了包括质量目标、产能目标和土壤环境目标的农用地健康评价体系,并以农用地分等数据为基础,通过实地调查与化验分析获取指标属性,采用模糊评价模型评价研究区域的农用地健康状况,结果显示,区域内农用地分别隶属很健康、健康和亚健康3个级别,非模糊化处理后的农用地健康指数在0.539~0.736之间,区域内农用地健康状况较好,但城市化驱动使农业收益增加的同时,也导致一定的土壤环境污染风险。研究表明,建立的评价体系与方法对开展农用地健康评价有借鉴意义,针对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分析较好反映了城市化驱动对农用地健康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宁南山区土地生产力与人口承载量的分析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人口承载量研究是一项涉及区域上地、食物、人口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超前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工程,它兼有生态目标与社会目标双重要求,国际上将其归为社会生态范畴,其核心是探寻人与环境相互协调的最佳条件,关键是正确确定合理利用资源的潜力与人口生活质量的科学依据.本文在对宁南山区(固原、海原、西吉、隆德、彭阳、泾源六县)人口增长与土地现实生产力分析的基础上,从农牧潜在生产力估算入手.通过土地资源优化模型的建立和未来人口发展趋势预测,探讨了宁南山区各县在不同投入水平与不同生活水准下的土地人口承载量,及其提高人口承载量和承载质量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水利厅在005年进行开展了省域河流遥感普查工作,结果表明: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0 km的河流数量有较大变化.在省内的防洪减灾工作中应该注意这个变化,利用普查成果指导防汛.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土地整理的耕地经济价值评定及其变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耕地经济价值评定是土地整理重要技术工作之一,其评价结果是土地整理经济效益评价的重要依据。该文以莱芜市里辛土地整理项目为例,采用GIS技术、实地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探讨了基于土地整理的耕地经济价值评定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整理前后价值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在土地整理前后,耕地经济价值的级别空间分布、面积和总价值都发生很大改变。整理前耕地主要是旱地,经济价值级别主要为二、三和四级地,占总耕地面积的87.20%,一级地很少;整理后耕地全部为菜地和水浇地,级别基本为一、二级地,占总耕地面积的99.88%。整理后的耕地经济总价值是整理前的1.286倍,土地整理经济效益显著。该研究方法对土地整理耕地经济价值评定有借鉴意义,评价结果可为莱芜市里辛土地整理绩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的弹性规划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市场经济越发达,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就越多。经济的不可预见性和难以预测性导致土地利用的变异性增加,从而对土地利用规划的弹性提出了要求。该文首次明确地界定了土地利用弹性规划的涵义;探讨了土地利用弹性规划的内容和研究方法。通过弹性比计算和弹性区间确定、评价目标和评价体系设计、以及柔性决策模型等方法对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弹性预测、弹性评价、弹性决策以及弹性用地分区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的弹性规划能较好地适应经济生活中不确定因素导致的用地数量、用地结构、用地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自1997年中国三峡大坝成功截流以来,对库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产生复杂影响。该文采用遥感技术和景观格局评价方法对奉节和巫山两个移民大县在1998年到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监测研究。在大江截流后一年半时间内,该区域22.9%土地利用发生了变化,表明移民安置工作速度显著加快。新开发用地变化最为明显,增加4800.8 hm2,扩展626.6%。 而耕地面积则减少了18567.9 hm2,下降约27.6%。这些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区域景观发生了变化。斑块密度增大了29.5%,连通度下降了13.9%,表明移民安置导致区域景观进一步破碎化。景观形状指数上升了17.7%,斑块形状进一步复杂和不规则。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并未按照移民安置规划有序进行,应进一步控制新开发用地扩展速度和范围,对不适合农业用地的新开发用地及时进行退耕还林草工作。  相似文献   

17.
基于因素组合的耕地质量等级监测样点布控方法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科学确定耕地质量等级监测样点布控方法,形成中国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布控体系,是掌握耕地质量动态、支撑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技术依据。该文基于标准样地设置,以滇黔高原山地区为例,提出以耕地质量等别为控制,熟制—土壤类型—海拔—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因素组合确定监测样点的方法,即因素组合法;其步骤为:根据因素组合类型初步确定监测点数量;依据面积比例修正各等别监测点数量;基于GIS确定和选取监测点空间位置和来源,形成监测样点;构建模型对监测点代表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滇黔高原山地区确定144个监测样点,其中7个来源于国家级标准样地,44个来源于省级标准样地,93个来源于耕地分等单元图斑;采用因素组合法形成滇黔高原山地区监测样点,能够实现国家尺度上二级区内对耕地质量变化的动态监测,监测样点满足统计学要求和面积代表性。基于因素组合的耕地质量监测样点布控方法,可以为建立覆盖全国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提供借鉴,为中国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的宏观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北京郊区河岸带自然性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河岸带是水陆交错带,是河溪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分析国内外各种对河流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安达木河水域特点和野外调查,从结构和功能两方面选取了相互匹配的16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河岸带自然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一个平衡河岸带生态系统的特点以及结构和功能等特点,可以将河岸带的近自然程度分为4个等级:自然状态、近自然状态、退化自然状态和退化状态.并以安达木河为例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相符合,可作为北京郊区河岸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利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区(南阳盆地)土地资源利用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1)加强土地资源利用的宏观调控,搞好土地微观管理;(2)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3)大力发展旅游等非农产业,有序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以减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给土地资源造成的生态压力;(4)加大科技投入,治理水土流失,开发“低荒“资源,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5)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粮食产后处理技术装备的分析与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综合调查测试和系统分析中国南方粮食产后处理系统现状的基础上,建立了粮食产后系统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及多层次多目标综合评估模型。从粮食产后处理成本、作业效率、数量损失、粮食品质等4个方面对现有的主要粮食产后处理环节进行了分析和评估。提出了粮食产后收获机械的经济适应性分析方法和模型,对浙江省6种典型的粮食产后处理方式进行了分析评估。研究结果可用来指导各地根据不同的技术经济状况及土地经营规模,进行科学合理地选用粮食产后作业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