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江苏省35个观测站1961-2008年逐日最低温度资料,计算苏北西部、苏北沿海、宁镇扬和苏南地区初霜期、秋霜日数的年代际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江苏初霜由北向南逐渐出现,同纬度地区内陆略早于沿海;秋霜日数北部明显多于南部.初霜发生日期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各区特早初霜期均出现在1991年之前,20世纪90年代之后,初霜期偏晚年份逐渐增多,各区特晚初霜期均出现在1994年之后.48年中,各区平均初霜期均呈现明显推迟的变化趋势,各区初霜期在1998年发生突变,突变后的平均初霜期比突变前延迟了6~10 d.各区秋霜日数均呈现明显减少变化趋势,苏南地区在1996年、其他3个区在1998年发生突变,突变后的平均秋霜日数比突变前减少了2~5d.  相似文献   

2.
应用山西省长治市11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0年春秋季及年平均气温、初终霜冻日期及无霜期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对比法,分析了长治市气候变暖下初终霜冻日期及无霜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气温年际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增暖趋势,变暖速率为0.30℃/10 a;在秋季气候变暖前提下,初霜冻出现日期的推后速率为2.0 d/10 a;春季平均气温的增温速率为0.25℃/10 a,对应终霜冻出现日期呈现为提前趋势,其提前速率为4.0 d/10 a;无霜期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其延长速率为7.0 d/10 a。  相似文献   

3.
应用山西省东南部11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0年春秋季及年平均气温、初终霜冻日期及无霜期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对比法,分析了该地初终霜冻的时域分布特征及成因,气候变暖背景下初终霜冻日期及无霜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气温年际变化在1971—1996年属震荡缓慢升温期,1997年开始趋于明显增暖期,气候变暖速率为0.3℃·10a-1;初终霜冻日期的时域分布与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关系密切;在秋季气候变暖前提下,初霜冻出现日期的推后速率为2 d·10a-1,其年际变化趋势表现为正负震荡推后期、偏早期和平稳推后期三个阶段;春季平均气温的增温速率为0.25℃·10a-1,对应终霜冻出现日期呈现为提前趋势,提前速率为4 d·10a-1,年际演变特征可分为偏晚期、偏早期、正负震荡期、偏早期四个阶段;无霜期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年际变化特征可分为延长期、缩短期和平稳延长期三个时期,无霜期的线性变化延长速率为7 d·10a-1。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1—2015年中卫市沙坡头区国家气候基本站的逐日平均气温及地面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等方法研究了近55年沙坡头区气温及霜冻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5年来沙坡头区年平均气温在波动中不断上升,尤其21世纪初气候变暖明显,在此背景下,沙坡头区初霜冻日呈推后趋势,终霜冻日呈提前趋势,无霜期呈延长趋势;进入21世纪,初霜冻日平均推后4~5 d,终霜冻日平均提前15 d左右,无霜期明显增加,尤其在近5年平均延长了31 d,特早终霜冻日和特长无霜期也均出现在21世纪。  相似文献   

5.
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指导农业生产,利用贵州省1961—2018年84个气象站点地面0 cm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K突变检验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贵州地区初霜冻日、终霜冻日和无霜冻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8 a贵州地区平均初霜冻日、终霜冻日分别为12月2日和2月23日,平均无霜冻期为291 d,分别以2.34 d·(10a)-1、2.95 d·(10a)-1和5.76 d·(10a)-1的速率呈明显推迟、提前和延长的变化趋势;空间上初霜冻日呈现西部早、东部晚,北部早、南部晚的变化特征,69%的站点呈显著推迟的变化趋势;终霜冻日呈现南部早、西北部和东北部晚的变化特征;无霜冻期整体呈延长趋势,82%的站点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海拔高度是影响贵州地区初霜冻日、终霜冻日和无霜冻期的关键因子,无霜冻期随纬度和海拔高度升高呈缩短趋势。初霜冻日推迟、终霜冻日提前和无霜冻期的延长,为贵州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热量资源,利于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6.
为深入研究内蒙古霜冻发生的演变规律,提高防霜减灾能力,促进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以1961—2017年内蒙古107个气象站的逐日最低地温资料为基础,根据霜冻气候指标统计霜冻日数,并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旋转正交经验函数(REOF)分析法及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内蒙古霜冻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和突变情况。结果表明,(1)内蒙古地区平均霜冻日数呈明显下降趋势,且变化程度与海拔高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2)从内蒙古各地区霜冻日数近57年的平均值分布特征来看,东北部地区霜冻日数最多、西部和东南部地区略少。(3)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内蒙古年平均霜冻日数发生突变的时间为1987年。(4)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和REOF分析可知,内蒙古霜冻日数空间变化特征受气候因素、地形等因素影响,分为中西部地区、东北部地区和东南部地区等3个区域,中西部地区霜冻日数减少趋势最为明显,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该地区可能成为霜冻脆弱区。  相似文献   

7.
基于太原市1951-2008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了霜冻的发生趋势;利用异常霜冻指标,分析了霜冻的异常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太原市平均初霜冻日为10月14日、终霜冻日为4月15日,平均无霜冻期为182天;初霜冻日在年代际间的变化较为复杂,终霜冻日则表现为50~70年代偏晚、80年代之后偏早,无霜冻期为50~70年代缩短、80年代之后延长为主的变化特点;太原市初、终霜冻日和无霜冻期的线性倾向率分别为2.2天/10年、-1.8天/10年和4.0天/10年;无霜冻期的延长趋势通过了a=0.001的显著性检验;太原市特早初霜冻发生频率为1.7%,偏早初霜冻发生频率为15.5%,特晚终霜冻发生频率为5.2%,偏晚终霜冻发生频率为6.9%;大多数异常霜冻发生在50——70年代.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1-2010年六盘水市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对近50年霜冻天气、初终霜冻及无霜期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六盘水霜冻日数有增加的趋势,霜冻日数12月到次年2月出现最多。初霜冻日主要出现在10月上旬到1月上旬,其中12月上旬最多;终霜冻日主要出现在2月上旬到3月下旬,其中3月上旬出现的终霜冻最多。初霜冻日及无霜期呈推迟变化趋势,终霜冻日呈提早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选取地面0 cm温度≤0℃作为霜冻的气候指标,采用基础统计方法和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赤峰市14个站的初霜冻日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赤峰市平均初霜冻日期为9月21日,空间差异明显;初霜冻日期推迟显著,平均气候倾向率为每10年1.5 d;初霜冻日期在1997年发生突变,突变前后平均日期相差4 d。  相似文献   

10.
利用连云港市1971~2010年的逐年最低气温、最低地面、云量、气压、风速等资料以及相关站点探空位势高度、风向、露点、温度等资料,采用探空、地面观测资料相结合,运用数学逐步回归方法,利用SPSS统计软件,建立测站的日最低气温和日最低地温的短期预报方程;根据霜冻与气温和地温的关系,通过当地预报霜冻的标准,用短期预报方程判断连云港市有无霜冻发生.通过天气实时监测、准确及精细预报和预警,建立连云港市霜冻短期客观预报业务系统,并进行全方位传播渠道的有效服务.  相似文献   

11.
沈阳地区地处欧亚大陆东部,位于中纬度黄金气候带内,在亚洲季风气候区北缘,属于受季风影响的湿润、半湿润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主要特点是:雨热同步、干冷同期、光照充足,寒冷期长(日平均气温小于0℃初终期间称为寒冷期)。气候资料表明,北部的康平寒冷期为150-160天,长达5个月到5个半月,即11月到翌年的3月末。南部的沈阳寒冷期为130-140天,长达4个半月到5个月。如此漫长的寒冷期,对形成霜冻的机率也大为增多。为使作物免受霜冻其害,谈谈霜冻的形成与防御,对广大农民增产增收将会起到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临夏州1971—2015年6个气象站霜冻(地面最低温度≤0℃)资料,系统分析了该区域霜冻的时空分布、强度和持续性等气候特征。结果表明:临夏州霜冻天气主要发生在东乡、和政等高海拔地区,全州年、年代霜冻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出现的时间主要在4月、5月及9月的中下旬;各种强度的霜冻日数差别很大,随着霜冻强度的增强,霜冻日数逐渐减少,同时霜冻的强度逐年减弱的趋势明显;4月上旬及中旬的前半旬每日临夏全州至少有1个站点出现霜冻的概率达99%以上,而6月至9月中旬每日临夏全州至少有1个站点出现霜冻的概率在5%以内。  相似文献   

13.
张明捷  冯杉  姚胜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5):213-215
采用线性分析等数理统计的方法,利用濮阳市所辖5县观测资料,对日照的年、季、月的气候变化特征作了较全面分析。结果表明:1960-2010年濮阳年日照时数呈现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14.3h/a;历年各季日照时数呈现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0.574~-1.893h/a,最大降幅为夏季的-1.983h/a;历年各月日照时数呈现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21.5~-2.13h/a,最大下降月份为7月的-21.5h/a;年日照时数在1983年发生了一次突变,日照时数在20世纪60、70年代为相对偏多时期,80年代中后期为相对偏少期  相似文献   

14.
2016年5月2、15、23日甘肃中部金昌地区出现3次霜冻天气,其中以15日的霜冻强度最大,从天气实况、环流形势、前期气候背景、数值产品预报效果检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找出了此类天气的预报着眼点。结果表明,前期气温异常偏高促使农作物生长发育期提前,抵抗低温冻害的能力减弱;乌拉尔山高压脊的发展为冷空气的南下及低槽冷空气的增强提供了有利条件;霜冻多发生在天空晴朗少云、风力较弱、温度显著下降的寒冷夜晚;强霜冻往往是由平流降温和辐射降温共同影响所致;欧洲中心和T639形势场及其细网格温度场预报对霜冻天气预报具有较好的指示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论述了霜冻发生后的果园管理技术,供参考本文主要论述了霜冻发生后的果园管理技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李云  李忠勤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559-3561,3569
利用乌鲁木齐河流域及附近5个具有代表性的气象站1959~2008年的气象资料,通过小波分析等方法,探讨多气候带性质的流域气温、降水量的特征。结果表明,整个乌鲁木齐河流域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尤其以秋、冬季贡献最大,流域气温年代际总体上表现为70~80年代前呈下降趋势,90年代后呈上升趋势。气温突变最为集中的时期是90年代末;同时降水量也呈增加趋势,90年代后具有较统一的上升趋势阶段,降水量突变最为集中的时期是90年代初。  相似文献   

17.
孙奇  刘志鹏  武威 《安徽农业科学》2014,(28):9867-9868
选取甘肃省具有代表性的兰州、敦煌、民勤、景泰、平凉、合作、武都7个气象站1968~2010年月平均气温资料,运用平均值及相关分析的方法,从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的角度分析甘肃省近43年温度。结果表明,全省总体温度呈上升趋势,与我国西部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有一个明显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统计了安徽省66个气象台站40年的霜冻气候资料,对初霜冻期、终霜冻期、年霜冻日数、无霜冻期等霜冻指标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我省霜冻发生的一般气候规律.在此基础上,将我省划分为4个霜冻区,即淮北东北部及大别山重霜冻区、淮北西南部和江淮次重霜冻区、沿江霜冻次轻区和皖南霜冻轻区.论述了各区的范围、特点、霜冻气候指标和主要农作物.为农业生产规划和和防冻技术措施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应用天气学原理和方法,利用历史天气图和西吉县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西吉县春霜冻和秋霜冻天气形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西吉春、秋霜冻大多与新疆高压脊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广西资源县气象局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找出资源县出现霜冻的气候特征,并以果树为例,提出了防御霜冻危害的措施,以避免或减轻霜冻的影响或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