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栽培模式对甘肃旱区胡麻地土壤酶活性及胡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胡麻土壤酶活性及产量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0cm耕作层,胡麻与小麦轮作、胡麻连作、胡麻与小麦间作模式下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规律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蔗糖酶活性不断增加,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先降低后增加,碱性磷酸酶活性略有所不同;在20~40 cm亚土层,胡麻与小麦轮作、胡麻连作、胡麻与小麦间作模式下的土壤脲酶活性变化规律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其余3种酶活性变化规律发生改变,说明深层土壤酶活性受到外因的干扰增多。合理的作物种植模式可以明显影响作物的产量及产量构成,轮作制度有效的缓解了胡麻连作带来的连作危害,而间作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连作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但是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黄芩种植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对商州四种种植地(小麦-黄芩轮作、黄芩3 a连作、黄芩4 a连作、闲置荒地)黄芩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特征和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地根际土壤微生物的三大类群组成比例基本一致,均为细菌居于多数,放线菌次之,真菌的数量最少;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趋势总体表现为小麦-黄芩轮作黄芩连作3 a黄芩连作4 a荒地;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均表现为黄芩连作小麦-黄芩轮作荒地。在不同种植地中小麦-黄芩轮作地蔗糖酶活性最高,说明小麦-黄芩轮作能够有效提高土壤蔗糖酶活性。小麦-黄芩轮作能有效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蔗糖酶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杏麦间作复合群体中,探讨杏麦间作系统的生态效应及小麦生理特性.[方法]以杏树为基点至2行杏树中间位置由近及远分为3个区:冠下区、近冠区和远冠区,对杏麦间作复合群体内风速、土壤地温、土壤水分含量、小麦植株养分及叶绿素含量等生理生态指标变化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距离杏树越近,小麦生长空间的土壤水分含量越低;杏麦间作田的风速、植株养分均小于小麦单作田.在14:00之前,5cm土壤地温表现为杏麦间作田大于小麦单作田;在14:00以后,5 cm土壤地温表现为小麦单作田大于杏麦间作田.小麦孕穗期是杏麦争水矛盾突出时期,灌水需及时、量多.间作田不同冠区比较,远冠区小麦叶绿素含量比较大.间作田与单作田相比,间作田小麦存在与杏树争肥矛盾,小麦植株吸收的养分少,小麦植株养分含量也少.[结论]杏麦间作条件下,距离杏树越近,土壤水分含量、小麦叶绿素含量、小麦植株养分含量均越低.单作田小麦生理特性优于间作田.  相似文献   

4.
决超 《江苏农业科学》2022,50(3):116-120
为揭示甘薯轮作栽培对土壤生物学特性及理化性质的影响机制.通过3年田间定位试验,利用磷脂脂肪酸等技术手段,设置甘薯—小麦→甘薯—小麦→甘薯轮作(甘→甘→甘)、甘薯—小麦→花生—小麦→甘薯轮作(甘→花→甘)、甘薯—小麦→玉米—小麦→甘薯轮作(甘→玉→甘)3个处理,研究甘薯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群...  相似文献   

5.
玉米、大豆间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玉米间作大豆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喇叭口期和大豆分枝期,玉米、大豆间作的玉米地上生物学产量高于单作玉米38.73%,大豆地上生物学产量较单作大豆降低了8.12%,差异不显著。与单作相比,间作体系中的玉米、大豆根际土壤养分有效性、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根际土壤酶活性均显著高于相应单作根际土壤。间作体系中玉米取得间作优势,养分利用率提高主要是根际土壤养分有效性的提高,而根际土壤养分有效性高受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轮作和休茬对日光温室黄瓜连作土壤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大葱、豇豆、番茄、糯玉米4种作物与黄瓜轮作及常规休茬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连作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与连作相比,轮作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而休茬土壤的容重增大,孔隙度降低;轮作和休茬可提高土壤pH,降低EC,平衡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轻次生盐渍化。轮作和休茬有利于改善土壤的微生物区系,增强土壤酶活性,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加,真菌数量减少,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数量显著增加。大葱、糯玉米与黄瓜轮作对土壤的改良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下茬胡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设置胡麻/小麦间作(CI)、胡麻-小麦轮作(CR)和胡麻连作2年(CC2)3种种植模式,于第二年收获后测定土壤的理化性质、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和土壤水提液综合效应,及第三年的胡麻生长和产量,探寻间作和轮作影响胡麻生长和产量的原因。结果表明,与CC2相比,CI和CR降低土壤pH,使土壤中的氮、磷、钾被作物充分利用;CI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CR显著提高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但对土壤蔗糖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CI减弱土壤水提液对胡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自毒作用,而CR土壤水提液的综合化感效应则表现出促进作用。3种种植模式下土壤细菌多样性无显著差异,但CR降低了土壤真菌多样性;且CI和CR的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与CC2相比,CI和CR都有利于下茬胡麻生长,使得单株产量显著提高,从而提高小区产量,且CR增产效果更加显著。由此可见,胡麻与小麦间作或轮作可以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提升土壤酶活性、降低土壤自毒作用、改变土壤微生物菌群结构组成,有利于下茬胡麻的生长,为胡麻高产栽培模式及区域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在连续2年定位盆栽试验基础上,对马铃薯连作与轮作下根区土壤养分及酶活性进行测定,研究马铃薯玉米(薯玉)轮作对土壤根区养分及酶活性的效应,为解决马铃薯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马铃薯连作下,成熟期时土壤养分含量较播种前均降低;成熟期时薯玉轮作下仅全磷含量增加3.32%;而玉米马铃薯(玉薯)轮作下土壤全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分别升高6.84%、32.67%、4.13%、3.77和10.81%。而在玉薯轮作下土壤氮素、速效钾和薯玉轮作下碱解氮含量则降低,但其降低幅度低于马铃薯连作。由此表明,马铃薯连作对土壤养分的消耗较大,特别是对速效养分的消耗,降低幅度高于轮作。对于根区土壤的酶活性,除多酚氧化酶活性外,土壤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在成熟时均呈升高趋势,玉薯轮作与薯玉轮作较播种前分别升高了5.71%、2.19%、4.85%和52.07%、32.23%、11.62%。虽然马铃薯连作下土壤酶活性也升高,但是增幅显著低于轮作,说明薯玉轮作能够较快提高土壤酶活性,加速根区土壤生理生化反应。  相似文献   

9.
粮草轮作中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吉林省西部地区石灰性草甸黑钙土上几种轮作方式中不同茬口的五种酶活性强度、土壤肥力状况与作物产量间的相互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凡插入绿肥的轮作区比对照区(无绿肥区)土壤酶活性强,土壤养分状况良好,作物产量也高;酶活性与土壤肥力指标及其产量的关系,以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碱性磷酸酶最为密切,多酚氧化酶关系不大;从数值分析表明,种草木樨的轮作区,土壤肥力综合效应指标良好;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综合效应指标呈显著的相关性。由此说明,草木樨具有培肥改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解决玄参连作障碍严重的问题探寻方案.[方法]将玄参与烟草进行轮作,比较不同轮作模式对根际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结果]玄参和烟草的3种轮作模式对土壤pH、蔗糖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有显著影响,虽对真菌和细菌的多样性影响不显著,但改变了细菌和真菌的种群结构,二者的种类和数量在门、属、种水平均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