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物对钾的吸收受到土壤速效钾含量、种植密度、氮和磷营养的供应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土壤钾含量过高或施钾量过大,往往会导致钾的奢侈吸收.以淄蓖5号和云蓖泰国202为试验品种,研究了沿海滩涂中度盐碱地不施钾条件下蓖麻钾吸收利用的特点及与籽粒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钾吸收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淄蓖5号在种植密度13 000株·hm-2、施氮量120 kg · hm-2的条件下产量最高,每生产100 kg的蓖麻籽吸收钾9.55 kg,云蓖泰国202在种植密度16 000株·hm-2、施氮.量为120 kg·hm-2条件下获得的产量最高,每生产100 kg的蓖麻籽吸收钾11.16 kg.两个品种苗期钾吸收速率很低,蕾期增加,开花期达到高峰,花果期和灌浆成熟期逐渐降低,云蓖泰国202在开花期和灌浆成熟期的钾吸收速率明显高于淄蓖5号.两个品种的整株钾吸收量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花序中的钾吸收量与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茎杆和叶片的钾吸收量与产量呈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鉴于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开花期适量施用钾肥可进一步促进花序生长和籽粒灌浆,从而提高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2.
在粘壤土上开展试验,研究了施氮量和氮磷钾配比对蓖麻品种淄蓖7号生长特性、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氮磷钾配比以及两者互作对蓖麻的生长特性、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均产生了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随着施氮量从225.0 kg/hm~2到375.0 kg/hm~2、氮磷钾配比从1∶0∶0提高到1∶0.9∶1.5,蓖麻的株高、叶干重、茎干重、叶面积指数、籽粒产量均显著增加;籽粒产量的增加主要来源于每株穗数的增加和百粒重的提高;施氮量375 kg/hm~2、氮磷钾配比1∶0.9∶1.5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达2163.6 kg/hm~2。  相似文献   

3.
以淄蓖8号为试验品种,研究了中度盐碱地蓖麻在不同施氮量和施磷量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干物质积累、产量构成和产量。结果表明,氮肥、磷肥和两者互作对各时期主茎真叶数的影响不显著,氮肥、磷肥和两者互作从蕾期开始对株高和地上部干重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从苗期开始对叶干重和茎干重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对花序干重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氮肥对每株穗数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磷肥及二者互作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氮肥、磷肥及二者互作对每穗粒数、百粒重和籽粒产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开花期、花后和灌浆成熟期群体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与籽粒产量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提高开花后干物质的积累有利于籽粒产量的提高。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225 kg·hm-2、施磷量90 kg·hm-2,苗期和蕾期各施用氮、磷肥的50%获得的籽粒产量最高,达3 568.4 kg·hm-2。  相似文献   

4.
在粘壤土上开展试验,研究了施氮量和氮磷钾配比对蓖麻品种淄蓖7号生长特性、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氮磷钾配比以及两者互作对蓖麻的生长特性、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均产生了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随着施氮量从225.0 kg/hm2到375.0 kg/hm2到375.0 kg/hm2、氮磷钾配比从1∶0∶0提高到1∶0.9∶1.5,蓖麻的株高、叶干重、茎干重、叶面积指数、籽粒产量均显著增加;籽粒产量的增加主要来源于每株穗数的增加和百粒重的提高;施氮量375 kg/hm2、氮磷钾配比从1∶0∶0提高到1∶0.9∶1.5,蓖麻的株高、叶干重、茎干重、叶面积指数、籽粒产量均显著增加;籽粒产量的增加主要来源于每株穗数的增加和百粒重的提高;施氮量375 kg/hm2、氮磷钾配比1∶0.9∶1.5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达2163.6 kg/hm2、氮磷钾配比1∶0.9∶1.5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达2163.6 kg/hm2。  相似文献   

5.
施氮量对旱地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目的】在黄淮冬麦区,研究施氮量对旱地小麦氮素利用规律的影响,为该区旱地小麦合理的氮肥运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09-2010和2010-2011两个小麦生长季,在大田条件下设置6个施氮量处理(0、90、120、150、180和210 kg•hm-2),研究施氮量对旱地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在150 kg•hm-2及以下的处理增加施氮量,小麦各生育时期植株氮素积累量、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开花前吸收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和开花后氮素吸收量显著增加;在150 kg•hm-2基础上增加施氮量,小麦各生育时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开花前吸收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和开花后氮素吸收量与150 kg•hm-2处理无显著差异,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及分配比例降低,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及分配比例升高。施氮量为180 kg•hm-2和210 kg•hm-2,成熟期0-1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150 kg•hm-2处理,深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施氮150 kg•hm-2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最高,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生产效率较高。【结论】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150 kg•hm-2,是兼顾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适宜施氮量。  相似文献   

6.
氮肥对中筋小麦扬麦10号氮素吸收、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研究了基、追氮肥用量对中筋小麦扬麦10号氮素吸收与运转、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成熟期植株含氮率和积累量都上升,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提高,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植株花前氮积累量与基施氮肥量、花后氮积累量与追施氮肥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籽粒氮产量与花前氮积累量、花后氮积累量和花后营养器官氮输出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正相关,花前氮积累量与施氮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花后氮积累量及花后营养器官氮输出量与施氮量呈二次曲线关系;氮肥利用率与施氮量呈极显著二次曲线关系,基、追氮肥平衡施用,氮素  相似文献   

7.
大豆/玉米间作下干物质累积动态变化与产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素供应水平以及接种根瘤菌对大豆/玉米间作下的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育前期,间作大豆和玉米与单作之间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差异不显著;生育后期,间作大豆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小于单作时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而间作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则显著高于单作。在不施氮时,接种根瘤菌处理的大豆在鼓粒期大豆根瘤干质量显著高于未接种处理,而间作大豆的根瘤干质量显著高于单作;在施氮量150kg.hm-2时,接种根瘤菌处理促进了大豆根瘤的生长,但是间作种植大豆根瘤干质量显著低于单作。在经济产量方面,大豆和玉米间作体系中接种根瘤菌显著提高了大豆和玉米的籽粒产量,不施氮处理,接种根瘤菌比不接种根瘤菌处理大豆和玉米经济产量总量平均增加了14.2%,在施氮为150kg.hm-2时,平均相应的增加6.5%。  相似文献   

8.
不同氮水平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收获时,各施氮处理块茎干物质积累量比不施氮处理增加42.80%~91.59%,且施氮120 kg.hm-2处理最高;在磷钾肥的基础上施用氮肥增加了马铃薯的产量,增产幅度为22.30%~61.48%;施氮120 kg.hm-2处理产量增加幅度最大,且产量极显著地高于施氮60 kg.hm-2和不施氮处理。  相似文献   

9.
自“十二五”中期以来,本团队在吉林省梨树基点开展了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地上部干物质分配及氮素吸收与利用影响的田间试验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研究进展。①分析明确了不同产量年型及不同种植密度下施氮量对玉米单产的影响,主要结论为:适量施氮的增产效应在较低产年型以及在较高密度下更为明显。②适量施氮使干物质向生殖器官(果穗及籽粒)中分配的比例增加,而向营养器官特别是叶片和茎秆中分配的比例降低。③基于施氮量与种植密度二因子裂区试验对玉米地上部氮素吸收与利用的研究结果显示:玉米单产与单位面积地上部氮素吸收总量呈正相关关系;玉米肥料氮利用效率(NUE)与肥料氮吸收利用率(NRE)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肥料氮生理利用效率(NIE)的关系不密切;适量施氮水平下,增加密度使玉米NRE提高,从而导致NUE提高,而种植密度偏低会导致NUE降低。  相似文献   

10.
以对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影响较大的氮肥措施为重点,以优质强筋小麦贵农18号为材料,在全生育期肥料用量一致的前提下,设计不同的氮肥用量处理,结合生育后期叶面喷施追肥的方式,比较分析了各处理对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70kg·hm-2的施氮范围内,氮肥能显著提高小麦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植株氮素积累量、根系活力、叶片硝酸还原活性和籽粒产量;同时叶片中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干物质积累量、根系活力等指标与小麦最终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在相同的氮肥底追肥比例条件下,将施氮量从270kg·hm-2降至210kg·hm-2,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根系活力、叶片硝酸还原活性增强,但处理间植株氮素积累量及籽粒产量无明显差异.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210kg·hm-2且于拔节期喷氮追施是协调养分总量供应与时段分配,调控小麦产量与生理基础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