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吕勇  张江  臧颢 《林业科学》2013,49(7):86-90
提出自然构成指数的概念来描述森林的演替方向与进展演替的差异程度。通过参照树与相邻木生长优势和演替等级的对比,以了解不同演替等级的树种在林分中的优势程度,从而得到自然构成指数。以湖北省桂花林场的苦槠混交林为例,对4块样地进行自然构成指数的计算,给出林分结构调整的建议。结果表明:林分的平均自然构成指数为0.76,演替方向为进展演替,4块样地的自然构成指数分别为0.65,0.83,0.79,0.76。结合树种分析,以苦槠、杉木、马尾松为参照树的空间结构单元其平均自然构成指数均较高,说明总体演替方向为进展演替,只有少部分的演替方向为逆行演替;以枫香、小叶栎为参照树的空间结构单元其平均自然构成指数偏低,虽然总体演替方向仍为进展演替,但有相对较多的演替方向为逆行演替,应及时进行结构调整,使得该林分的演替方向更接近进展演替。  相似文献   

2.
木麻黄低效防护林成因分析及其更新改造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木麻黄低效防护林生长综合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导致木麻黄低效林的成因。调查结果表明:低效林是自然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自然因素主要是立地条件较差、林木自然衰老及灾害和病虫对木麻黄林的破坏;社会因素主要有造林树种的立地选择不当、造林材料的遗传性不高、苗木质量低下、林分密度和土壤管理不善以及人为干扰对林分的破坏等。针对木麻黄低效林的形成特点和原因,总结提出木麻黄低效林更新改造的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3.
一种森林被另一种森林所更替的现象,称作森林演替。从低级,不稳定或稳定性差,结构简单的森林演替为较高级或高级,稳定,结构复杂的森林的发展过程,称作进展演替。如我省滇中、滇西等地的云南松林演替为以壳斗科常绿树种为主的亚热带多树种常绿阔叶林就是进展演替,与此相反的演替过程,称作逆行演替或退化演替。引起演替的根本原因是森林的土壤、气候等生态条件或改变,或改善,或变劣。但在自然界中,森林演替的方向、性质、速度以及现实森林所处的演替阶段,并不完全符合林业生产的要求。因此,人们认识并掌握森林演替规律,有意识地控制和改变森林演替方向、速度等,对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林木质量,发展林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唐巍 《四川林勘设计》1994,(1):38-40,55
川南林业局峨眉冷杉人工林林木高径比和胸高形数,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都随林木胸径的增加而变小,同时林木高径比还受林分密度、立地质量、林龄、林木在林层中的优势地位等因素的影响。林分平均木胸高形数也因立地质量、林分密度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且与这些因素保持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5.
初植密度、间伐对杉木林分优势高生长过程的影响*洪玲霞关键词杉木优势高初植密度间伐立地质量是决定林分生长和收获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用材林经营与管理中,立地质量定义为“生长在某一地位上既定树种或林分类型林木的生产潜力”。以往的研究表明:许多树种的材积生产潜...  相似文献   

6.
以吉林省汪清县臭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利用172块小班数据、178块复位样地数据及96株解析木数据,依据臭松天然次生林立地质量、臭松基准年龄时优势木平均高及单位面积林分蓄积,建立了汪清臭松天然次生林立地质量综合评价系统:共划分36个立地类型,确定了立地类型对应的地位指数以及各龄阶单位面积林分蓄积量的理论值;系统将立地质量等级分为好(Ⅰ)、中(Ⅱ)、差(Ⅲ)3个等级。立地质量好(Ⅰ)的地段,海拔较高、土层较厚、坡度平缓且多为阴坡,林分结构完整,单位面积林分蓄积量高,立地质量中(Ⅱ)的地段是抚育经营的重点,以保持林分稳定,促进进展演替;立地质量差(Ⅲ)的地段,海拔较低、土层较薄、坡度大且处于阳坡、林相差、类型复杂,林分单位面积林分蓄积量低,是保护恢复的重点,立地质量综合评价系统的建立的利于臭松次生林科学经营。  相似文献   

7.
由于生物入侵、人为破坏、海洋污染、病虫危害等原因,福建沿海的红树林面积呈下降态势,已有的红树林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现象,林分质量下降,形成低质低效林分,其生态功能及经济价值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文章根据福建省目前低质低效红树林的实际状况和形成原因,将低质低效红树林划分为:低生长量类型、稀疏类型、病虫危害类型、生物入侵类型、老龄林类型等5种类型。再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提出了每个类型相应的改造技术。  相似文献   

8.
前言间伐的必要性虽然无需赘述,但由于对间伐的意义、林分结构、立地等级等认识不够,也有在不能得到间伐效果或因间伐而产生生产量减小的负效果的林分内强行实行间伐的例子。例如,因为对立地等级、林分结构的实际情况的认识欠妥和对林分密度管理理解的不够,在立地等级低的林分内采取较低密度管理的方针或在尚未达到高密度的林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木麻黄低效防护林生长主要特点、共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导致大面积木麻黄低效防护林的成因是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条件作用下形成的。自然因素包括立地条件较差、林木衰老、灾害天气频繁及病虫害对木麻黄防护林的破坏;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立地条件与造林树种选择不当、造林材料遗传性不高、苗木质量低下、林分密度和土壤管理不善以及人为干扰对林分的破坏等。针对木麻黄低效林的形成特点和原因,提出木麻黄低效防护林改造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对东北地区兴安落叶松林、阔叶红松林和山地云冷杉林三大地带性顶级群落衍生出的主要次生林的生态演替过程规律,以及干扰在次生林演替过程中的作用影响进行了综述.结果显示人为干扰对次生林演替的作用有利有弊,但大部分的自然干扰不利于次生林进展演替,利用好采伐、补植和火烧等人为干扰可以有效地促进次生林的演替进程,次生林演替全周期经营...  相似文献   

11.
亚热带多优势种森林群落演替现状评判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家城  陈力 《林业科学》2000,36(2):116-121
亚热带多优势种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依第1优势种的耐荫,喜湿特性,可划分为6个阶段;(1)针叶林阶段;(2)以针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阶段;(3)以阳生性阔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阶段;(4)以阳生性树种为主的绿阔叶林,当中生性树种在成为第1优势树种表明演替已进入顶极阶段,此后,又以优势树种人布格局为依据,将顶极阶段分为第5、第6阶段;(5)未发衣完善的顶极阶段;(6)发育完善的顶极阶段。据此,判定本文所  相似文献   

12.
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不同恢复阶段土壤质量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喀斯特环境由于其成土过程缓慢,土层浅薄,土被不连续,岩石裸露率高,渗漏性强,土壤持水量低,临时性干旱不时出现,水土易流失,因此缺土、缺水,生态系统极为脆弱[1~4].随着人为活动对资源需求的加剧,喀斯特生态系统更加恶化,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水土流失、系统功能降低、生态平衡失调,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林分改造与森林环境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林分改造就是根据当地的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有目的地选择一些适合当地生长的树种,通过人工手段对现有生态功能经济效益较差的森林进行改造,从而促进森林向地带性森林群落演替或按设计目标形成某种植物群落的一种造林方法.林分改造是对于现有林分的结构和功能的优化.文章从林分改造的原则和方法、树种选择、林分改造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林分改造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方面论述了林分改造对森林环境的优化作用及林分改造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综述了林分改造的相关研究,并对林分改造的技术措施做了较全面的概括.  相似文献   

14.
海南岛热带天然次生林生长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两类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天然次生林,从直径生长、胸高断面积生长、材积生长、林木死亡率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演替的进程,天然次生林直径生长、胸高断面生长和材积生长呈现下降趋势,林木死亡率也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在演替的早期阶段,速生喜光先锋种在林分中占据较高比例,进而林分表现出较高的死亡率和较高的生长力,但是随着演替的进行,喜光先锋速生树种逐步被耐荫的顶级或亚顶级树种所取代,进而表现出低生长和低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龙晓飞 《绿色科技》2021,(5):112-114
指出了龙里林场现有国家储备林中以马尾松人工林为主,树种结构单纯、层次结构简单、生态效益差、生态系统脆弱,容易发生雪压、风倒、火灾,松毛虫危害严重。为了改善林场马尾松人工林的健康状况,提高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优化林分的树种、水平、垂直结构,进一步提高林分质量,模仿马尾松自然演替规律,通过择伐,在林下补植了乡土珍贵树种,以把马尾松人工林尽可能地改造为接近自然状态的异龄针阔混交林,结果表明:近自然改造具有如下优点:①确保了持续的主林层郁闭,实现了森林的永续利用。②将培育珍贵树种与马尾松大径材有机结合起来,兼顾了森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③有利于提高林分质量,保证了森林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林优化改造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海湾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林资源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公园即将向公众开放对林木景观资源的质量和标准要求,针对存在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改造措施。通过对本公园人工幼龄林培育过程中,出现的林相单调,密度过大有碍森林赏景、影响森林生态效益的发挥及阻滞森林健康演替等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造措施,旨在优化提升森林美学等级。    相似文献   

17.
以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主要组成树种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各组分生物量,建立了实测生物量与材积之间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主要组成树种各组分生物量与其材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各主要树种材积与生物量的回归模型存在差异;回归方程精度较高,用于根据地区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材积推算其生物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在四种质效类型的基础上,按照树种组成和坡度、坡向、土层厚度等立地因子把太行山低质低效林划分为108个类型,就一些主要类型提出了经营改造技术。  相似文献   

19.
20.
An analysis of spatial dispersion was conducted for individual tree species in the old-growth forest at the Davis-Purdue Research Forest in Indiana. This 20.6 ha stand has been left largely undisturbed by exogenous factors since its acquisition by Purdue in 1917. It is the only long-term study plot of its size for a temperate hardwood forest with xy coordinates (rectangular plot) for all species above 10 cm diameter. Full censuses have been conducted spanning 60 years (1926, 1976 and 1986).

Ripley’s L(t) function revealed that most species are characterized by some form of aggregation, agreeing with a prior evaluation from 1981. Heterogeneity of spatial structure was evident between two large plots, indicating that differences in site quality and history had influenced spatial structure. Shade-intolerant species were numerically dominant and spatially aggregated in 1926 but have declined over the 60-year interval and become more random in spatial dispersion. Shade-tolerant species have increased in number and become more aggregated over time, or they exhibit little change in spatial structure. Examples of the latter include Acer saccharum and Ulmus americana, species that experienced explosive population growth. These contrasting patterns are masked by stand-level patterns that show a trend toward uniformity over the same time frame.

These data reveal that changes in dispersion accompany the demographic failure experienced by numerous tree species in Central Hardwood old-growth stands, and these changes may feed back into a negative population cycle and further impede regeneration. The simultaneous manipulation of dispersion and density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tool for influencing forest succession and promoting regeneration of desired tree spe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