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8 毫秒
1.
民权县胡集乡在土地流转"小块并大块"工作中,尊重群众意愿,依据法律法规,坚持"原有分地人口不变,原有耕地面积不变"的原则,本着"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方针,率先在孟楼、谢庄两个村开展土地流转试点工作,于去年10月份圆满完成了两村土地流转工作,为全乡推进土地流转工作探索出了一条好路子,使群众看到了今后农村发展的新希望。一、"小块并大块"工作中涉及的问题(一)凡楼、马庄、胡集、小马庄等沿线村委群众反映修路占地问题  相似文献   

2.
土地整治是提高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之一。以贵州省为例,通过实地调查等方式总结土地整治经验,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在贵州山区实施土地整治的主要做法有:实施耕作层剥离,着力提升新增耕地质量;实施农业产业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开垦水田、实施"旱改水";耕地小块归并大块,改善耕地细碎化。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着力提高耕地质量,实现"以质抵量"、完善后期管护制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建设加快发展,使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并不断地涌进城市,导致农村出现农田无人耕种的现象。严重的耕地抛荒将会不利于小康社会的建设和国家粮食的生产安全。为此,提出了保护耕地的重要性,针对耕地抛荒现象用边际收益模型诠释了农产品收益低;用供给与需求曲线分析改革开放对耕地的影响;玉林地处丘陵地带耕地质量差等是导致耕地抛荒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农业政策补贴,大力兴办特色农业和兴修水利,实施"小块并大块"耕地整治模式等对策。  相似文献   

4.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小块并大块"是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有效途径,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自2010年以来,民权县在坚持"两不变"原则(即"保留原有分地人口不变原则,保留原有耕地面积不变原则")的前提下,立足于整合土地资源,提高产出效益,大胆探索,积极创新,着力推进农村土地"小块并大块",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为土地整治助推精准扶贫工作及展开相关政策研究提供参考,以贵州省岑巩县天马镇苗落村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分析了土地整治助推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实际成效,阐述了提出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扶贫前期工作精细是基础、当地干群积极参与是保证、工程建设优势互补是手段和多元支持产业扶贫是核心,提出了精准扶贫应增强贫困地区自身"造血"功能、开展典型示范项目试点、完善配套技术规程规范标准和制度等措施,以充分发挥土地整治助推精准扶贫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吕静 《河南农业》2011,(5):11-11
民权县胡集乡在土地流转"小块并大块"工作中,尊重群众意愿,依据法律法规,坚持"原有分地人口不变,原有耕地面积不变"的原则,本着"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方针,率先在孟楼、谢庄两个村开展土地流转试点工作,于去年10月份圆满完成了两村土地流转工作,为全乡推进土地流转工作探索出了一条好路子,使群众看到了今后农村发展的新希望。一、"小块并大块"工作中涉及的问题(一)凡楼、马庄、胡集、  相似文献   

7.
《安徽农业科学》2019,(14):252-254
以莎车县英巴格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为例,在分析项目实施后英巴格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基础上,阐述土地整治对精准扶贫的助推作用,为莎车县未来"土地整治+精准扶贫"工作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它有效解决了"三农"问题的切入点。而土地整治对新农村建设过程起着重大作用,合理有效的土地整治有效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缓解耕地与建设用地的尖锐矛盾,需要进行土地整治。土地整治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农业上的支持,不仅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而且使农民个人收入不断增加,保证了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概述了建设新农村与土地整治的意义,并进一步阐述了土地整治对新农村建设的实际作用,总结了土地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国土资源政策参与农村精准扶贫开发工作进行归纳总结,从土地整治、生态补偿、耕地占补平衡、生态移民、土地流转、宅基地、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增减挂"、产业扶贫等方面论述了当前农村土地精准扶贫模式,选取10个指标对以上模式进行了优劣势分析,并对赣南老区模式、凉山模式、黄溪模式、闽宁模式等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未来扶贫的主要趋势,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国土资源政策参与农村精准扶贫开发工作进行归纳总结,从土地整治、生态补偿、耕地占补平衡、生态移民、土地流转、宅基地、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增减挂"、产业扶贫等方面论述了当前农村土地精准扶贫模式,选取10个指标对以上模式进行了优劣势分析,并对赣南老区模式、凉山模式、黄溪模式、闽宁模式等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未来扶贫的主要趋势,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鲁成树  李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3,(18):7983-7985
在安徽省大力开展美好乡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形势下,尝试研究和探索美好乡村建设背景下不同区域的土地整治模式,不仅可以为土地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际参考,也可以为更好地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服务。该研究分析了美好乡村建设与土地整治的辩证关系,指出土地整治与美好乡村建设是一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土地整治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美好乡村建设是土地整治的重要目标。基于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背景下土地整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根据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分区,分为皖北、皖中、沿江、皖西、沿江、皖西、皖南5个片区探讨差别化的土地整治模式。  相似文献   

12.
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整治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途径,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在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改善生态系统、推进"四个战略"和绿色发展布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资金不足一直是困扰高标准农业建设开展的难题,国家和自治区层面均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本文对当前土地整治面临的形势、PPP融资基本模式以及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近些年中央的一项工作重点,我国的脱贫工作已从经济扶贫转变为多种扶贫方式相结合。贵州省湄潭县通过“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土地整治、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土地政策,并结合自身特色产业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成功退出国家贫困县行列。本文拟对湄潭县实施的土地政策进行分析,为其他不发达地区提供脱贫经验。  相似文献   

14.
土地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肩负着各自的职责和使命。本文通过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明晰了土地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含义,并立足贵州实践,结合目前土地整治取得的成效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表现形式,从土地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之间的作用、影响、要求以及互补等方面,阐述了土地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依附关系,显现了土地整治对美丽乡村建设做出的贡献,为开展土地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广西边境地区的龙州县进行调查,结合GIS技术,深挖龙州县扶贫突出问题,针对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从5个方面阐述了精准扶贫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扶贫模式,并在实施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可以为边境贫困地区的扶贫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张文芝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21):117-11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的背景下,我国仍坚持2020年实现脱贫的方针,实现这一目标,"精准扶贫"是其有力抓手,土地整治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基于此,该文从生产、生活、生态角度分析了土地整治助推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自然禀赋较差,生产能力不足,土地整治难度较大;公共基础设施薄弱,生活水平较低,土地整治需求较大;生态系统受损,生态环境被破坏,土地整治综合效益减弱.并从制度创新及其保障、引入市场机制及提高生态空间重视程度等3个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建设是实现土地信息化管理和建设的迫切需求,是落实基础图件与项目成果的数字化管理、实现"一张图"指导和管理平台建设的要求。该文基于Arc GIS软件平台,在分析解读县级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建设的规程与要求下,阐述了数据库建设的内容与技术流程,列举了数据检查过程中的常见错误及其处理方法,为同期开展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建设工作提供新的思路与模式参考,以促进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一、基本情况 李楼村位于虞城县店集乡西南部,辖2个自然村,8个村民组,总人口数为1 265人,耕地面积83.4hm2,主要种植礼品西瓜、蔬菜等,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5 600元.在农村土地“小块并大块,多块并一块”试点工作中,该村坚持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遵循群众自愿、互利的原则,把“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作为解决土地并块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结合具体情况,因势利导,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成功地实现了“小块并大块,多块并一块”的土地整合、流转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9.
一、基本情况
  柘城县地处豫东平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生产大县,中国三樱椒之乡,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自2010年以来,特别是2012年,县委、县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和部署,通过整体推进、强化领导、深入宣传、规范程序、严格措施,全县农村土地流转“小块并大块”(即互换并地)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柘城县有425个行政村完成了土地“小并大”工作任务,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86%,“小块并大块”面积达6.09万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7.1%。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小块并大块”,全县产生规模流转6.67hm2以上的经营主体172家,流转总面积2827.67hm2,其中规模流转6.67~33.33hm2的有150家,面积14885.8hm2;规模流转33.33~66.67hm2的有17家,面积761.87hm2;规模流转66.67hm2以上的有5家,面积580hm2,农民增收途径进一步拓宽。  相似文献   

20.
土地管理工作参与地方扶贫开发为扶贫工作推进提供了重要着力点,通过土地政策调控区域发展布局是我国扶贫开发形成的新格局。现阶段我国土地扶贫政策主要通过生态补偿、产业扶贫、整治扶贫、易地搬迁等途径实现减贫脱贫效应。土地政策参与扶贫,使贫困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直接影响农村发展和居民福祉。因此,探索土地扶贫政策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理清其中的利益分配情况,对于更好地实现脱贫攻坚,提高农村居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