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捷友谊农场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田景观格局关系到农田生态健康和生产力水平,该文以河北省中捷友谊农场不同时期的农田规划图与现状图为信息源,对农田景观格局动态进行描述,用景观指数对农田景观进行分析,研究了农田的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边界密度、斑块周长面积比、斑块形状指数、分维数等景观指数及相互关系,农业生产力对其影响,揭示出农田景观格局随着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由零散变为集约,逐步构成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特征和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2.
兴隆庄采煤对农田景观格局的影响及景观重建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通过对兖州兴隆庄矿区农田在采矿前后、复垦前后的景观格局变化情况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煤矿区农田在井工开采干扰下,农田景观过程及格局变化取决于采空区的形状、采厚、采深、煤层倾角、地表潜水位和顶板管理方法等,采矿区农田景观格局变化的范围远大于其对应的井工开采对应的采空区范围;采矿条件是影响矿区农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积水、坡地、裂缝是开采后农田景观主要格局;农田景观格局一般随着开采进度的开展,地表逐渐沉陷,由平坦农田转为坡耕地、积水,并且随着开采进度范围逐渐增大,斑块密度减少,斑块面积和斑块周长增加,农田集约程度下降;沉陷农田的景观形状指数较大,形状不规则,斑块形状指数仍然接近1,斑块沉陷边界规则,与区域地下煤层地势平缓相关。  相似文献   

3.
利用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研究成都平原的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过程中主要以1996年和2004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为基础,采用景观类型面积指数、景观破碎度、景观分离度、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优势度、景观均匀度、景观形状指数分析区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特点。发现1996-2004八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变化剧烈,各景观类型面积比例差异增大,土地利用结构混杂,景观破碎化程度变大,景观形状不规则化程度加剧。区域内部由于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不同,土地利用景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变化驱动过程,发现人口增长和第三产业发展是导致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发生变化的重要驱动力;工业化、城镇化、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另一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1978年,1987年和2002年3期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利用ArcGIS等图像处理软件,完成影像的解译。通过景观指数,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探讨了相关的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结果发现,农田是黄河三角洲主要的土地利用形态,构成景观的基质;湿地在景观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驱动下,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主要表现为破碎度增加,景观结构的多样性水平提高,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均衡性空间分布特点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5.
海峡西岸经济区景观格局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空间格局指数法,结合遥感和GIS技术,研究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海西区)2008年生态系统组成、景观格局特征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海西区主要由森林、草地、农田、水域、城镇和荒地构成,各景观类型高程分布差异显著。(2)森林是海西区的优势景观类型,呈规模化集中分布,草地和农田是海西区重要景观类型,斑块数量最多,分布零散;城镇和荒地的结构特征最差,表明其稳定性差,受人为干扰强烈。(3)水域的景观特征处于中间水平,斑块类型差异显著,但景观整体稳定性较强。(4)降水量、气温等自然因素是影响海西区景观格局的主要因素,人口密度和GDP等人为因素影响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6.
以病虫害控制为中心的农业生态景观建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化学农药控制农田病虫害面临诸如农药残留、环境污染等问题,而生物农药及生物防治存在着药效缓慢、成本高、防治对象单一等不足,目前缺乏综合、效果明显、环境友好的农田病虫害控制手段。景观生态学研究显示,致病菌、害虫及其天敌种群受到大尺度上景观格局的影响,从而为病虫害控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通过合理规划农业生态景观格局,在景观尺度上合理安排种植结构和农事活动,从而控制农田病虫害。本文从景观、田块、耕种管理措施3个层次上论述通过农业生态景观建设控制农业病虫害。景观上:应提高半自然生境的面积比例;丰富半自然生境类型和农田生境作物类型;同时注意景观结构异质性的营建;关注景观连接度,使其保持在既有利于天敌昆虫的迁移、又能较好地阻止病虫害传播的水平上;同时还应提升半自然生境斑块的质量。田块上:通过保留原有的农田边界和新建农田植被缓冲带来控制相邻农田中的病虫害;农田缓冲带的建设要与原有的半自然生境及农田边界构成一个整体,建设过程中主要关注植被的搭配,后期要特别注意杂草、割草、施肥、喷药等管理措施。耕种管理措施上:通过景观层次上合理安排间套混作控制农田中的病虫害,同时注重与农林间作,稻田养鱼养鸭等技术体系和休耕、深耕、保护性耕作、有机肥施用等技术措施相结合。最后以哈尼梯田为例,说明整合以上3个层次可构建综合控制病虫害的农业生态景观。  相似文献   

7.
济南山丘区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景观格局的形成及其变化是自然的和人为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 ,通过分析景观斑块的类型、数量、面积大小和空间组合状况 ,揭示出济南市山丘区的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分布特征及空间变异规律  相似文献   

8.
小尺度乡村景观生态评价及重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旨在小尺度上对乡村景观进行生态化评价, 辨识乡村景观建设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在北京市大兴区、河北省曲周县和江苏省常熟市各选取1个研究区,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 通过实地野外调查建立小尺度景观数据库。从景观空间结构和属性两方面进行评价, 采用情景分析研究乡村景观植被建设潜力。研究结果显示, 不同研究区整体上形成高度相似的网格化景观格局。线状景观组成在3个区域间差异显著, 注重田埂、田间路、防护林和沟渠的建设以维持农田景观多样性。农田防护林普遍存在主林带间隔过大的问题。农田基础设施地表过度硬化成为当前建设模式突出的生态问题, 在大兴区和常熟市分别达到28.46%和56.19%。防护林在林木覆盖率与绿量评价上显示出不弱于面状林地的重要性, 但面临结构简单、树种多样性低下、残缺断带率高达18%~38%的不足。情景评价显示线状植被具备较大的建设潜力, 合理规划能有效提升乡村林木覆盖率0.58%~1.16%、增加绿量2.22%~19.59%。本研究表明, 小尺度评价能辨识出乡村景观建设所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生态景观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9.
以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3S技术,对1986-2006年间桂林市区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a间,桂林市区林地、建设用地、裸地呈增加趋势,农田、草地、水体呈减少趋势,建设用地的变化速度最快,景观变化最剧烈;从景观水平上看,斑块数、聚合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呈增加趋势,平均斑块面积、边界密度、面积加权分维数和结合度呈降低趋势.从类型水平上看,林地破碎化降低、自然特征增加;农田破碎化加剧、趋向于分散经营;建设用地破碎化增加、集中化趋势明显;水体破碎化、复杂性均有所增加;草地变化剧烈.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果业种植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城镇扩张以及农业开发活动是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0.
我国乡土景观研究的发展历程、学科领域及其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对不同学科在乡土景观领域的学术成果进行了综述性研究,探索低资源建设高效性人工生态系统的途径,具体方法为:围绕农业农田景观及乡村聚落景观两大对象梳理了研究发展历程,横向比较了美学、社会学、文化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建筑学及风景园林学科关于乡土景观研究对象、目的、方法及内容的差异,总结出既往研究的两大特征,即纵向观察得出的外部因素对乡土景观研究热点变迁的主导性影响,横向观察得出的多学科交叉互动对乡土景观研究的推动作用。从以上两大特征可以看出,在乡土景观的形成过程中,人的主体性体现为高效利用地域资源方面的经验与智慧,这些经验和智慧深刻地反映在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等物质空间中,体现在不同尺度的乡村聚落景观系统、农田景观系统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中,呈现出不同的物质空间形态和组合特征,具有典型性和模式化特点,值得认真继承与发扬。利用低资源建设高效性的人工生态系统即为乡土景观研究的本质问题。从而界定出如下结论:乡土景观的概念为能够充分适应特定地域自然与人文环境、在特殊人地关系长期作用下形成的乡村复合生态系统。最终,提出加强深层本质问题与基础理论的深化研究,推进学科领域的多元探索与范式收敛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1.
桐乡市乡镇耕地整理对耕地景观格局的影响及其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以桐乡市4个乡镇为研究对象,结合航空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在ArcGIS 8.3和ERDAS 8.6软件的支持下,通过数字矢量化、外业实地调查、地物调绘和核查以及室内补测的程序建立耕地景观图层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运用景观格局指数:景观破碎度、分离度、形状指数和斑块分形维数对耕地整理前后的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和分析。根据计算结果:整理后4个乡镇耕地景观的形状指数和分形维数都呈下降趋势,并且后者趋近于1,表明耕地景观的斑块形状越趋简单并越有规律;景观分离度减小,景观破碎度升高,斑块密度增大,而平均斑块面积却减小,这说明在目前耕地整理的初级阶段,不适当的耕地整理方式和方法使得耕地景观的分割、破碎程度加剧,孤立的嵌块体数量增加,将会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在开展耕地整理时,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必须注重景观生态环境的保护,使之趋向生态环境保育型土地整理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本农田整理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是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同时也是对项目区的农田景观重新进行优化配置,形成新的景观格局的过程.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分析方法,以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寻召乡基本农田整理项目为例,通过对项目区整理前后的景观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来探讨基本农田整理的景观效应.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上游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利用1980年、1990年和2000年3个时期土地利用数据,将GIS和景观生态学的数量分析方法相结合,运用Arc Info和Arc View以及Fragstats(栅格版),分析了长江上游地区1980~2000年间的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林地和耕地大幅度减少,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水域和未利用地相对变化幅度不大。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主要方向是林地转化为草地和耕地、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和草地、草地转化为未利用地。通过对该区斑块类型级别指标的分析,得出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分离度和破碎度较大,而耕地、林地和草地在宏观政策和人类活动强烈干扰下,分离度和破碎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通过对景观级别指标的分析,得出整个区域景观结构日趋破碎,景观异质性也逐渐提高,土地向着多样化和均匀化发展。长江上游地区脆弱的生态体系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强烈,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程度加剧,自然灾害频发等景观生态效应。可通过调整景观尺度上的土地利用方式,使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建设及水土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黄土高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以上黄试区为例,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获得计算景观多样性的有关参数,选取斑块大小及数量、分维数、斑块伸长指数、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和破碎度等指标,对黄土丘陵小流域10年来景观多样性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95—2004年,该试区总斑块数增加了6个,斑块变化明显的主要表现为:坡耕地及天然草地斑块分别减少19个和12个,人工草地斑块及梯田分别增加15个和9个;平均斑块面积及平均斑块周长分别下降了0.14hm2和185.36m2;梯田、天然草地、疏林地、园地及居民点用地分维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坡耕地、人工草地、灌木林地及未利用地景观的分维数有所上升,水浇地、川台地、乔木林地、水域景观分维数保持不变;上黄试区景观异质性特征表现为:均匀度指数下降5.86,景观破碎度指数上升0.002,人为干扰度增加1.95,景观类型多样性指数下降0.25,优势度指数上升0.25。目前,试区从耕地及草地为主的景观生态系统,转变为以林地和草地景观为主的高度异质化的景观生态系统,人类活动的干预,是驱动该试区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汾河流域地表景观演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高原是中国高度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基于2000年和2008年两期TM遥感影像,以黄土高原脆弱区独立的流域单元——汾河流域为例,综合运用GIS和RS技术及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分析该流域地表景观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同时利用DEM数据,探讨景观演变的空间分异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流域景观演变驱动机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结果表明:(1)农田、森林、草地始终是该流域的主要景观构成,但绝对优势景观(农田)所占比例大幅下降;(2)就整体景观尺度而言,形状趋于规则,连通性增强,多样性增大,蔓延度下降,整体景观格局受人为活动的干扰越来越强;(3)流失的农田主要流向了草地、森林和聚落,成为该流域8 a来主要的景观演变类型;(4)农田向聚落景观的演变主要发生在地势平坦、海拔低的中部两大盆地地区,农田向林草景观的演变则主要发生在海拔较高、坡度较大的上游、中游南部以及中下游外围的山地丘陵区。  相似文献   

16.
沙区城镇化过程的生态环境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3S”技术、景观分析软件及统计分析手段,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北部风沙区1989-2007年的城镇化进程和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盐池县城镇化水平在1985-1990年迅速增长,变化速率在54%~73.4%;1990年后,城镇化水平减缓,由之前平均每年增长3.88%到平均每年减小0.53%.城镇化过程中景观格局变化表现出多样性、均匀度、分离度、破碎度减小,集聚度增大的趋势.典型风沙区盐池县城镇化水平在过去的20 a多中呈阶段性发展,景观格局的变化也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城镇化对生态环境建设有促进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在经济发展和正确的政策引导下,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特色的城镇化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GIS支持下的铁瓦河小流域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景观空间格局的分析成为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之一。以铁瓦河小流域1994~2002年土地利用分布图为基础,在ARCVIEW和ARC/INFO的支持下,通过选取和计算景观格局指数来分析该流域8年来的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除了坡耕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外,其它类型斑块面积都有所增加,其中梯耕地、林地、水域、园地等增加幅度较大,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幅度较小;8年间,流域景观内各类型斑块的总数量明显增加,其中未利用土地和坡耕地数量明显增加,破碎度指数增加,林地等斑块数量明显减少,破碎度指数大大降低;小流域景观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有所增加,景观的破碎程度加大,表明景观的异质性程度提高,土地利用向多样化均匀化及破碎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南京市江北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及地理信息技术,利用江北地区1988年、1995年、2000年和2006年TM5数据以及2013年TM8数据,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斑块数量、平均斑块面积、边缘密度、平均分维度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等进行分析,探讨南京市江北地区近25年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力。结果表明:1988—2013年江北地区景观格局发生较大变化,城建用地、林地面积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其他略有波动;在人类干扰作用下,斑块聚合度与斑块结合度呈现下降趋势,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呈现上升趋势,破碎化程度增加。人口增加、经济增长、工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是南京市江北地区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