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敖汉旗长胜镇,如果你问起王振刚,镇上的人们会向你讲起他治沙造林的很多事迹。王振刚是长胜镇马架子村的一位普通农民,家住在白茫茫的北沙子边,吃尽了风沙危害的苦头。几十年来,村里集体组织了多次的集中治理,但收效甚微,黄沙仍以每年十几米的速度向前滚动,贪婪的吞噬着农田、村庄。“一年一场风,由春刮到冬,小风难睁眼,大风活埋人”的景象依然如故。1993年春,王振刚看着滚滚黄沙,下定了与黄沙决一死战的决心,他说服了家人、亲属,主动找村委会,按国家“五荒”拍卖政策,承包了村北的5000多亩沙地。运筹帷幄之中,…  相似文献   

2.
银川植物园的主任在一篇文章中曾写了这样一首诗: 沙漠明珠何处寻?银川十里树森森! 红黄蓝绿添新意,塞上江南第一春! 诗的第三句,“红”指红花,“黄”指黄沙,“蓝”指蓝水;“绿”指绿水,这里写的是银川植物园。 早在二千年前,位于宁夏中部黄河两岸的这片广袤土地,虽然也号称“塞上江南”(亦称银川平原),但过去的银川市却是很荒凉的,有这样一首民谣:  相似文献   

3.
莎车县十五公社二十五大队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有四个生产队,七百余人,耕地近四千亩。 在旧社会,这个大队只有二千亩薄田,而七户地主和富农就占去了一半。那时的78户贫下中农有33户给地主当长工。由于三座大山的压迫和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使得许多贫苦农民不得不逃奔外乡。解放后,农民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革命解放了生产力,二十五大队的贫下中农打响了向沙漠要田、要粮的战斗。特别是1964年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后,极大地调动了人们征服沙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磴口县东依黄河,北靠阴山,西邻乌兰布和沙漠,总土地面积625万亩,下辖3镇、1苏木、1办事处,生态区位十分重要,黄河过境52公里,著名的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就坐落在磴口县。  相似文献   

5.
林草架起致富桥孙海鹏盛夏,杨柳轻舞,松林葱茏,科左后旗公河来苏木光荣嘎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这个嘎查地处科尔沁沙地腹部,1976年以前,广袤的荒漠里只有几棵老柳树和老榆树,是远近闻名的“光腚屯”。漫漫黄沙侵吞着农田和牧场,粮食单产只有百十来公斤,人缺...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林业》2012,(12):34
29年前,通辽市科尔沁区庆和镇南发村有个被当地人叫作"顾家大坑"的地方,这里几乎没有绿色,只有漫天飞舞的黄沙。1981年,33岁的张少华与妻子崔国清来到这片荒芜之地。通过30多年的辛勤劳动,张少华与妻子终于把荒芜的沙海变成了绿洲,并且还把自己种的2600多亩林地无偿交还给村里。这个把自己种下的每一棵树看得比金  相似文献   

7.
沙漠,一般多为黄色,因此每当看到风沙流动时,人们常说“黄沙滚滚”,或者说“黄沙弥漫”甚而比作“黄龙肆虐”等等,其实k有其他颜色的沙子,比如“大青沙”、“白眼沙”等。据报道,美国路京罗盆地的沙漠,白的像一片浩瀚的银色世界。这是因为日益干燥的气候,使路京罗湖水蒸干,湖床的石膏晶体被风剥蚀,从而形成了犹如白雪一样的细沙,成为难得一见的自然奇观。澳大利亚中心大陆的辛普森沙漠,面积为]4.5平方公里,呈红色,奇丽无比。这是由于沙粒上面裹了一层氧化铁,是铁质矿物长期受到风化侵蚀而形成的。而美国亚利桑那沙漠,面…  相似文献   

8.
湘河森林公安派出所地处秦豫鄂三省结合部的商南县湘河镇,这是个“鸡鸣一声听三省”的地方。东与河南省荆紫关镇相依,北与湖北省白浪镇毗邻,为省界边境森林资源管理的重要关口。该所现有民警4人,平均年龄37岁,本科学历3人,党员3人,人均管辖森林面积19万亩,共辖湘河、水沟、魏家台、白浪4个乡镇34个村,共有8356户34719人,  相似文献   

9.
我的家乡乌兰什巴台乡阿拉布村,有二百七十多户人家,一千零三十三人,七万四千六百亩土地。六十年代初,家乡曾是植被茂密,牛羊肥壮、野禽出没的富庶村庄。六十年代中期,“文革”的腥风血雨席卷这个偏僻乡村,“以粮为纲”,滥垦、滥伐、滥牧,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黄沙淹埋草场,荒沙面积由一万亩猛增到五万  相似文献   

10.
阿鲁科尔沁旗巴彦包特乡沙里厚村西北部,过去曾有几万亩天然山杏林。由于“文革”期间人们砸枝子、刨疙瘩,使大部分山杏遭到破坏,仅剩下了一万亩树根。此后,当地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严重。每年冬春黄沙滚滚,有的房屋被沙子埋得“牛犊子上了房,鸭子能上墙”。七百多亩耕地年年春季被风沙埋没,不知要翻种几遍。久而久之,沙里厚这个村名就被“沙粒虎”给取代了。巴彦包特乡政府经过几次实地考察和分析,决心恢复植被,抢救这万亩山杏林。他们在旗林业局的支持下,决定把这片有杏树根  相似文献   

11.
荒梁栽果树农民穷变富──保德首期“绿色工程”见成效曾以“黄沙漫漫无绿色,家家户户闹饥荒”出了名的保德县霍家梁、段家沟等11个村,近年来,在县政府“绿色工程”的推动下,大量栽植梨、苹果、油枣、海红果等经济林,目前4.2万亩果树初见成效,年产值达170余...  相似文献   

12.
殷玉珍,是一个令全国林业战线人肃然起敬的名字。她出生在陕西省靖边县东坑镇,从嫁到乌审旗河南乡尔林川村的那天起,便踏上了与黄沙抗争的历程。十几年来,殷玉珍治理荒沙5万亩,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成为全国“三八”绿色奖奄获得者。如今,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像殷玉珍式的造林人物层出不穷.成为全旗植树造林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3.
林海短波     
河心村公所八年无山林火灾牟定县安乐乡河心村公所有山林面积6692亩。过去,这个地方由于受旧的思想和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束缚,乱砍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刀耕火种极为突出,山林火灾连年不断。1981年通过落实林业“三定”政策,村公所充分发动群众制订政策,村公所充分发动群众制订山规民约,全面实行封山育林,不断完善护  相似文献   

14.
陕西大荔县埝桥乡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按照各村特点,发展“一村一品”,建成北黄油桃村,种植油桃400棚:黄营时令水果村,反季节水果380棚:游斜大棚蔬菜村,种植740亩:同堤厚皮甜瓜寸,种植1千亩:西堤葡萄村,栽植400亩:南黄冬枣村,1100亩,目前陆续都进入盛果期,成为群众致富的香饽饽。  相似文献   

15.
我们杨桥畔大队地处陕北高原长城脚下,毛乌素沙漠南缘,拔海1,339.3米,年平均气温7.8℃,年平均雨量422.8毫米,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无霜期130天左右。无定河支流芦河流经我们大队北部。全大队现有耕地5,070亩,都是从高5—20米的新月形沙丘或沙丘链用引水拉沙的方法造出来的。解放前,这里是“黄沙滚滚漫无边,风起沙飞遮住天,  相似文献   

16.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部,那里因是“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而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天堂。“塞罕坝”蒙语是“美丽的高岭”,是清朝著名的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一部分。然而,几百年前的御用狩猎场,到40多年前建场时却只有残存的天然次生林19万亩,疏林地8.3万亩,森林覆盖率仅有13.32%。剖开地面薄薄的一层土,下面就是厚厚的黄沙,人们形象地称之为“豆沙地”,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作为这片美丽景色的缔造者和守护者,塞罕坝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现任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总场场长张海,1984…  相似文献   

17.
1996年竹园村“双喜”临门。一喜是被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二喜是被达川地委、行署命名为“小康村”。 竹园村地处川东北的大竹县朝阳乡。平均海拔900米以上。全村950余人,有竹林13000亩,耕地499亩,林木覆盖率70%以上。这个村是从80年代初期开始育林护林,开发竹资源,发展绿色产业,逐步摆脱贫困,跨上致富路的。1995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86万元,人均纯收入2445元。竹园村先后被林业部表彰命名为“全国护林先进单位”、“全国先进乡村林场”;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红旗村社组织”、“省级卫生村”。竹园村象一颗熠熠生辉的绿宝石,镶嵌在大巴山折皱带的铜锣山中。  相似文献   

18.
治沙造林大户张胜利1963年出生于赤峰市松山区夏家店乡水山坡村一户普通农民家庭。今年52岁的他长期居住在翁牛特旗花果营子村沙漠深处,与大漠黄沙为伴,怀揣着治理沙地、改善生态的理想,与万亩黄沙进行着顽强的斗争。  相似文献   

19.
从奇台县西地镇的桥子村一直向北约5公里外,便是一望无际的漫漫黄沙。过去,肆虐的黄沙每年都要前移侵吞大量农田,而现在,一条长长的绿色屏障却将这黄沙牢牢锁住。首先带头要锁住这黄沙的是这个村的维吾尔族普通村民吐尔逊·肉孜一家。为了这一片绿色,50多岁的吐尔逊·肉孜至今还带着妻子和几个儿女住在这绿色的最前沿,被村民们称之为治沙“愚公”。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乌审旗乌审召公社,位于毛乌素沙漠北部。是个蒙古族聚居的牧业公社。四个大队,一个牧场,十九个生产队,九百四十户,三千九百四十四人,一千四百多个正半劳力。总土地面积一千六百平方公里。境内流沙占百分之五十四,水淖、碱滩占百分之十,可利用草场(包括固定、半固定沙丘)仅占三分之一。过去是“黄沙滚滚半天来,一半草场沙里埋”,风沙、干旱自然灾害严重,牧业生产很不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