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析人物形象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艺术设计特别是人物形象设计起步较晚,在教育体系中引用借鉴西方教学内容与方法较多,对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教育重视不够,导致设计作品缺乏民族文化底蕴1个性与创新性。中国人物形象设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注重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中的精华,将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相融合,才能创造出既具有中华民族传统韵味,又富有现代时尚文化内涵的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2.
在大学生中开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来夯实大学生的文化基础,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3.
习俗是社会发展中长期沿袭下来的习惯、礼节、风俗等的总和,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语言文化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中国在民族文化传统方面与俄罗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民族习俗也有诸多的不同.对在日常俄语教学中常出现的部分汉俄民族文化习俗之差异与融合进行阐释与对比分析,学习、了解并掌握一定的中俄民族习俗知识,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和素养,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使之既熟悉外国文化又深深扎根于本民族文化土壤之中,为其今后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传统体育运动对高校学生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传统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全民健身运动的基础之一 ,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健体功能 ,培养中华精神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对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产生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学习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任何一门语言都是本民族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和文化载体.在教授语言的同时,必须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和讲解,适当引入英语文化,不仅可以激活教材,也可以激起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熟练掌握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6.
现如今,学生的体育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随着教育制度的逐渐完善,体育教育的模式也越发多样化。在中国多民族、多文化的背景下,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的体育教育中来,是大势所趋,也是未来中国体育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只有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巧妙地融合进大学生的体育教育中,让传统文化贴近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才能进一步使传统文化在新的体育模式里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7.
大学通识教育的文化困境与会通创新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已越过了“认识阶段”而进入到“行动阶段”后,必然会面临如何处理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与西方外来文化本土化的棘手问题.本文根据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内在规律,探讨了在大学通识教育中实现对古今中外文化会通超胜与综合创新的主要方式,以期走出大学通识教育的文化困境,促进民族文化创新和推动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大学是精神的象牙塔和文化的高地。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大学生作为文化高地的主体,不断受到国内外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和影响,这也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深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农耕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传承和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进而提出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体现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职能。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语文是一国文化的代表,是一切教育的根本.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人才培养的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者的人文素养、科学技术的创新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要求语文教学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目标.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已不能与之相适应.笔者就这一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以期和广大同仁共同探讨,促进语文教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以云南寻甸六哨乡为例,通过对当地家庭、社区和学校教育中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实地调查,了解到当前民族农村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家庭教育传承民族文化陷入困境、社区教育忽视深层文化传承、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被局限等几个方面.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将有利于进一步探讨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建立起民族农村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对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意义重大。将文化自信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对其实现路径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能够有效提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提高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对培养大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爱国情怀,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因此,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过程中,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是必要且重要的。在中国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过程中,同样存在国外文化渗透、中国文化自信教育不足和文化产品内容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当前中国高校应当提升大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加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改革完善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中,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有助于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作为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言语行为之一的问候语,在社会语言交际中有着重要作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面镜子。中英不同的文化和历史传统、民族心理生活习俗的差异,必然导致中英问候语的不同。了解中英差异,探究其差异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有利于促进中英文化交流和语言交际。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爱国主义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今天我们非常需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弘扬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大学语文主要是通过具体生动、潜移默化的艺术化教学,来塑造学生的品格,使他们接受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学语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则是大学语文课的一个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5.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石,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价值,具有陶冶人的审美情趣,培养民族精神,提升道德境界,培育和谐精神的功能,是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英语教学,强调本土文化与英美文化融合教育,在英语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传承意识,认知英美文化是中小学教育的必然要求。中小学是英语学习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若能够树立基于文化传承的学习理念,在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中,学生将会被激发关注文化内涵这一意识,将意识转化为行动,为祖国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简要分析中小学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与英美文化融合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其发挥的价值,希望为中小学英语教育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条件,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民族院校外语教育教学存在很强的特殊性,且在较长一段时期存在,如何在这一阵地实现和谐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分层次教学组织、和谐师生人际关系、少数民族教师发展、少数民族语言与外国语、汉语多元文化建设等4个方面在民族院校外语教育教学中的和谐构建中具有重要意义,应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反映了文化。俄语中的礼貌用语承载了俄罗斯民族的习俗和文化传统。本文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俄汉礼貌语中的"问候用语"进行分析、概括,揭示社会文化和语境对语言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排除学习障碍 激发学习热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传统。由于各民族的历史、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各不相同,这就构成了东方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不同于汉族文化。汉族与少数民族各自有着丰富灿烂的文化。但语族不同,无论是环境,语言,文化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体现在语言表达上。这就造成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诸多障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创造英语环境,消除心理障碍,激发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等几种方法,使少数民族学生不仅排除学习英语中的障碍,掌握应学的英语知识,而且还能使学生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育功能应定位于民族精神教育、国情教育、人文精神培育、思想道德教育等四个方面,核心应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阐释和培育民族文化精神,促进民族文化的认同。因此,建议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紧紧围绕相关专题进行教学,并适当组织讨论,以全面构筑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课程体系,形成教学与研究相互促进的课程特色,建立知识、能力与素质相结合的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