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前城乡建设发展新形势下,如何基于区域城乡建设的需求开展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时代的要求,是区域城乡建设的需求,也是对教育更重、更高水平的要求,构建什么样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成为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新课题.分析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意义,构建地方高校“分子型”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析其内涵,为地方高校开创了一个人才培养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当前地方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企业所需要的严重脱节,即地方高校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地方高校要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快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采用定性分析法、文献研究法、个案调查法和功能分析法等方法,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教学体系、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途径等方面对地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探索符合区域经济需要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提升地方院校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3.
在金融危机与就业压力的双重驱动下,地方高校创业教育风生水起,培养创业型人才成为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以区域性为视角从优化功能、替代功能、连带功能与倒逼功能探究区域发展与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之间的内在逻辑,审视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功能定位的目标本位化、途径本土化、保障本地化与层次本色化.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高校英语专业数量的不断增加,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毕业于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这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因此,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应准确定位本校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本文详细阐述了我国制定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了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农业院校办学宗旨的关系,指出了基于农业院校特点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专业硕士教育旨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在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实践环节.该文以地方综合性高校长江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植物保护方向全日制农业硕士培养为例,阐述地方综合性高校全日制农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改革措施、解决思路与发展成效,以期为提高同类高校全日制农业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是“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重要发展目标之一,是我国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乡村人才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具有逻辑一致的可能,但地方本科高校人才供给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存在失调现象,两者之间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供需数量不匹配,学生就业能力与乡村基层实际需求错位,无法有效满足未来乡村人才振兴需求。地方本科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体现为构建“三融三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地方政府、企业要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厚植人才发展“土壤”;地方本科高校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乡村人力资本整体水平;提升地方本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发产业新活力。  相似文献   

7.
以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为例,分析大学生本土化人才能力培养现状,利用数学模型研究大学生基本素质与能力需求以及基层工作的本土化影响因数,探索大学生本土化人才能力培养的实践途径,以期为提高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与科技支撑、为高校教育改革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适应社会对人才多类型、多样化需求的必然选择。相对于学术研究型大学对学科建设的重视,应用技术类高校更加突出专业建设,其专业建设目标更加鲜明地指向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动态适配性。  相似文献   

9.
特色与创新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特色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特色的追求.地方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必须立足校情,以彰显自身特色作为其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点,其中特色思想是前提,特色目标是导向,特色环境是基础.同样,地方高校不断追求创新的过程就是地方高校形成和保持自身特色的过程,而其办学定位决定其创新主要表现为其培养人才的"新",只有在此基础上,地方高校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适合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种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同时又是地方高校特色彰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福建涉外经济对法语人才的需求情况,笔者就福建地方用人单位的法语相关岗位需求数量和岗位类型进行了调研,指出福建高校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的特点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育更多符合地方用人单位要求的法语人才,促进福建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毕业生就业是高校发展之根本,也是倍受国民关注的焦点之一,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着就业机制不完善、求职岗位信息不畅通、社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向信息不对称、企业人才需求和毕业生人才结构信息不畅通等问题。随着新的商业模式的兴起,企业岗位对人才能力需求也相应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以就业信息平台为载体,搭建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网络和毕业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及高校毕业生就业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工科建设对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促进和支撑作用。从食品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亟待创新的内在需求和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需求出发,探讨了国内外高校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构建了"以新工科建设理念为导向"的协同培养师资、共建实训基地、共育人才、共管教学、能力导向评价和"五新教育模式"育人的食品应用型人才校政企协作培养模式,创新和丰富工程教育的模式和内容,以期提高食品产业和产业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助力食品领域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9):280-282
湖北自贸试验区建设将会对国际经贸人才产生大量需求,为地方高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也为地方高校进行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契机;同时,湖北自贸试验区建设需要的是高端的、服务型、综合性和创新性国际经贸人才,自贸试验区内人才需求也存在差异,这些对地方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地方高校应抓住机遇,利用近水楼台优势,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寻求校企合作,实现与自贸试验区人才需求紧密对接。  相似文献   

14.
新农科建设理念为地方高校在新时代构下建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新方向.该文基于新农科建设理念,结合传统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新农科建设对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内在要求、地方高校实施农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和深化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建议,以期使农科人才培养不断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  相似文献   

15.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创业人才的规模与质量。随着国家提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战略规划,这就更需要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革与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社会需要,同时也是新时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历史使命之一。而设置农科专业的地方性高校,也应立足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实际,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自身责无旁贷的使命。研究立足于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结合现代农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着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多样化"与"个性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完善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建立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方法和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团队,不断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最终解决地方综合性高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协调与适应。不断加强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共生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经济时代,地方高校如何生存与发展,是当前地方高枝面临的困扰.利用共生理论,针对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一些措施,这不仅使地方高校容易获得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合作服务、共生共荣的良性循环,为其它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高,针对目前地方高校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的脱节问题,从涉农科技、电商销售、生产服务、科学管理等方面深入分析农村电子商务对于人才的需求。并对地方高校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路径进行创新,提出打造嵌入式培养新模式、完善实践育人的新机制、搭建多元化育人新平台等对策,为地方高校培养农村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李荣峰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22):182-184
该文立足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发展战略,以涉农专业的改革实践为基础,从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实训教学、强化师资力量、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及就业意识等方面阐述了转型期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提高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及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我国加快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要求,对广州市软件外包人才的需求进行分析,提出建立培养软件外包人才的体系,培养软件外包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在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现状梳理的基础上,探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中的不利因素,引入大学生就业胜任模型理论,提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的对策建议:强调第一课堂效能;强化知识技能维度要素;加强与社会互动,培养行为胜任特征维度要素;全面培养创新型人才,重视元胜任特征要素的培育;发展多元德育宣传途径,培育价值、品质与特质维度要素;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提高毕业生就业吻合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