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近年来,波纹杂毛虫[Cyclophragma undans (walker)]在湖南西部地区相继发生,一年一代,幼虫出现在4—9月,共8龄。以马尾松、栎类为主食。幼虫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初期,行动呆滞,食欲不振,体色由正常逐渐变为棕褐色。死虫体内部组织液化,体壁一触即破,并流出茶色稀脓液,不臭。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多角体呈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为1.8—2.9微米,有些可大到4.0微米。超薄切片观察为多粒包埋,多数为2—4个,病毒粒子杆状,大小为250—300毫微米×30—40毫微米。多角体蛋白质晶格为点线型,两点中心距离约为44(?),晶格点直径约为25(?)。病毒束外面有一层共同的疏松蛋白质膜包围,膜厚为15—20毫微米。据此可知,本病毒属于杆状病毒科杆状病毒属A亚组的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  相似文献   

2.
<正> 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分布遍及我国大约18个省(区)、为害多种森林植物及果树,并且往往造成局部地区暴发成灾。1976年以来,在辽宁省、北京和河北省先后发现了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83年,我们又从新疆阿勒泰哈巴河林区的杨树上,采集到舞毒蛾的病死幼虫。在试验室内经捣碎、过滤、离心,得到的灰白色沉淀物,经过电镜观察,确定为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为不规则形,近乎球状,大小约在0.8—2.7微米,病毒粒子的大小约为380-396×84-88毫微米(见图) 1982年,美国科学考察队与我国合作,曾在北京、敦化、蛟河、镜泊湖、亚布力、孟家岗等地,采集到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并与  相似文献   

3.
<正>在害虫的综合防治中,利用昆虫病毒治虫,是安全有效的手段之一,各地已相继开展研究和应用。近年来,我们对河北省的昆虫病毒资源开展了调查、采集、试验研究,已采集分离到部分昆虫病毒,现报导如下: 一、红腹灯蛾(Spilosomα Punctorα)核型多角体病毒(NPV)。1982,83,84年分别在保定、石家庄的甘兰、芹菜、和桑树上采到病死虫。 据电镜观察:多角体形状不甚规则,呈近似三角形,四边形,六角形以至近球形。一些多角体表面有乳头状突起或凹陷,多角体直径1.6—2.4微米,平均2.1微米。核衣壳杆状,大小约330×33毫微米。此病毒国内外未见正式报导。  相似文献   

4.
文山松毛虫和昆明小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系我国首次发现。前者多角体呈不规则形,大小0.75—1.17u,病毒粒子多粒包埋,大小104—174nm×389nm。后者多角体亦呈不规则多边形,以不规则圆形居多,大小1.08—1.75u,病毒粒子为多粒包埋,大小75—140nm×360nm。  相似文献   

5.
自然患病死亡的柏毒蛾幼虫,虫体表皮极易破碎,流出黄褐色粘稠体液,无腐臭味。经提取,该病毒在电镜下观察,颗粒体形态多样,大小约为300~400×200~250μ;病毒粒子两端圆滑,大小约为200~280×40~50μ。每个颗粒体内包含1个病毒粒子。经测定为DNA型。分类命名属杆状病毒科,颗粒体病毒属。  相似文献   

6.
<正> 线茸毒蛾(Dacychira grotei Moore)在福建南平、三明一带是法国梧桐、重阳木、樟树和月季等的重要食叶害虫。1984年9-10月间在室内饲养线茸毒蛾幼虫时,发现有幼虫罹病致死。被感染的幼虫虫体萎缩,头部显得比体躯大、毒毛竖起、呈典型的质型多角体病毒病症状。多角体形状、大小不一,平均直径为1.3-2.0微米(见图1),从多角体超薄切片上可观察到六角形和近圆形的病毒粒子,直径为26.7毫微米(见图2)。用7×10~7多角体/毫升病毒液涂叶片,喂饲3-5龄线茸毒蛾幼虫,有较强的感染力。此病毒属  相似文献   

7.
外斑埃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新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8年从危害刺槐的外斑埃尺蠖(Ectropis excellens Butler)病死虫中分离出一株病毒。经电镜观察且种新核型多角体病毒。其多角体大小为0.64-1.92μm。病毒粒子呈杆状,大小为292nm×71.3nm。  相似文献   

8.
1986年在陕西秦岭林区发现落叶松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其多角体呈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和不规则形,大小为0.83~1.63μ,病毒粒子杆状,两端钝圆,37.3±8.75×93.2±1.63nm,单粒包埋,紫外光光谱最大吸收值为269nm。室内毒力测定LD_(69)为1.66×10~4PIB/ml,利用2~6×10~3PTB/ml病毒悬液林间防治落叶松尺蠖,其死亡率为94.3~97.5%。  相似文献   

9.
<正> 杨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是为害杨树叶部主要害虫之一。我区坝上四县普遍发生,危害十分严重,致使树势衰弱,生长量受到影响,有的竟处于枯黄濒死状态。1978年6月和1979年7月初,在坝上康保、沽源,先后发现杨尺蠖、杨毒蛾幼虫大量自然死亡现象。幼虫标本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鉴定,为杨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属杆状病毒科、杆状病毒属。此病毒国内未见记载,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0.
核型多角体病毒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昆虫病毒是专性侵染节肢动物的一类微生物,包括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质型多角体病毒、痘病毒、虹彩病毒等很多类群。核型多角体病毒属于杆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核型多角体病毒属(Nucleopolyhedrovirus),是昆虫病毒中最大的类群。它能够专一性地侵染并杀死一种或者几种农林害虫,并且对害虫天敌、环境、人畜无害,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绿色生物农药。本文总结了获得全基因组序列的核型多角体病毒,综述了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基因组主要功能基因(RNA转录相关基因、DNA复制相关基因、结构相关基因)及其他基因,并对核型多角体病毒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杨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杨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感病症状、组织病理、多角体提取、形态特征及致病力进行了初步研究。从采集到的感病虫尸提取多角体,多角体形态以三角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为主,经降解处理放出的病毒粒子呈杆状,为多粒包埋。病毒在杨毒蛾幼虫的脂肪体,中肠上衣等组织细胞核内增殖。经感染试验,证明该病毒对杨毒蛾幼虫有较强的致病力,以1.9×10 ̄3——1.9×10 ̄8PlB/ml六种浓度病毒悬液处理杨毒蛾3~4龄初幼虫,两年平均死亡率达65.5%~97.05%。  相似文献   

12.
波纹杂毛虫核多角体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纹杂毛虫(Cyclophragma undans Walker)幼虫感染波纹杂毛虫核多角体病毒(简称CuNPV)初期,行动呆滞,食欲不振,体色变为深褐色。死后内脏液化,体壁易破,流出茶色脓液,不臭。室内毒效测定,CuNPV0.4×10~8PIB/ml能使6—8龄波纹杂毛虫幼虫死亡率高达94.7%。 CuNPV的多角体呈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和不规则的多边形。大小为1.8—2.9μm,少数可达4.0μm。多粒包埋,多数为2—4个。病毒粒子杆状,大小为250—300×30—40nm。多角体蛋白质晶格为点线型,两点的中心距离约为4.4nm。晶格点的直径为2.5nm。病毒束外面有一层共同的疏松蛋白质膜包围,膜厚为15—20μm。病毒粒子经直接释放的DNA,在电镜下呈松弛的开环状分子和闭环状分子,平均长度为36.1μm。分子量为71.12×10~6道尔顿。经试验鉴定本病毒为CuNPV。 CuNPV的安全试验结果表明,对脊椎动物未发现不安全之处。  相似文献   

13.
蜀柏毒蛾(Parocneria orienta)是我省柏木林区发生和危害十分严重的食叶害虫。1989年我们在四川省金堂县采集到一批自然病死虫,经分离、鉴定、室内毒力生物测定和林间初步应用表明:该病毒是1株新分离的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Parocneria orienta Nuclear Polyhedrosis Vrius,简称PoNPV),该病毒对蜀柏毒蛾有较强的毒力,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感病幼虫的症状 幼虫吞食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后,取食活动明显减弱,行动迟缓;一定时间后,幼虫死亡。幼虫刚死时,呈“倒悬”或倒“V”字型挂于柏桠上;腹部体色呈灰褐色,体壁易破,流出褐色脓液,无臭味。  相似文献   

14.
<正> 近年来,我国森林昆虫病毒资源调查工作进展较快。从60年代首次发现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至今,已从171种森林昆虫中分离出214株病毒。其中属于杆状病毒属A亚组核型多角体病毒131株,B亚组颗粒体病毒41株;呼肠孤病毒属质型多角体病毒30株;昆虫痘病毒4株;浓核病毒3株;其它非包涵体病毒5株。有些病毒已被开发利用,如春尺蠖核型多角体  相似文献   

15.
用微核测定法评价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对小白鼠的安全性*周建华郭亨孝(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本文用测定小白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出现率的方法来分析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对哺乳动物的安全性。口服4种剂量的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感染小白...  相似文献   

16.
栗黄枯叶蛾(Trabala vishnou Lef-ebure)是一种园林树木害虫,为害大叶紫薇、枫香、栎及相思等。1984年10月初,在本所标本园的大叶紫薇树上采到该幼虫。在室内置于养虫盅(10×15厘米)饲养,幼虫全部死亡。死虫以尾足勾住枝叶倒吊,体内组织液化下垂,稍触即破烂,流出浓液。浓液无臭,镜检发现大量的多角体。伊红染色多角体呈粉红色。扫描电镜观察,多角体有些呈不规则形,大部分呈六角形的十四面体(由两个六边形和十二个梯形的面组成),大小为0.6~3.0微米(见封三图1)。超薄切片透镜观察,多角体内包埋许多长杆状的病毒束,病毒束两端钝圆,内有单粒、双粒及叁粒病毒  相似文献   

17.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我国南方松林的主要害虫。其发生世代多,面积大,为害严重,造成损失大。在70年代初,我们获得了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 CPV)。多角体呈六边形的廿面体,大小为0. 5—6微米。病毒粒子廿面体,直径为42—56毫微米,在每个角上有一刺状物突起。经多年的研究,证实D. CPV致病力强,3~4龄幼虫半致死浓度(Lc50)为2.5×10~6PIB/毫升;已在林间试验四万余亩,杀虫率达70%以上,持效作用达5—6年。D. CPV可用松毛虫幼虫大量生产,成本低。对脊椎动物安全。应用D. CPV防治马尾松毛虫是一种有效而可行的生物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8.
四、昆虫病毒制剂的生产及质量检验目前应用较多的昆虫病毒有杆状病毒属中的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和质型多角体病毒属中的质型多角体病毒。病毒制剂于1944年开始研制,1960年昆虫人工饲料研究的成功大大促进了病毒制剂的生产,但大量饲养昆虫还存在技术上和经济上的一些困难。目前国内、外已能生产棉铃虫、叶蜂、尺蠖等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赤松毛虫、松带蛾等质型多角体病毒制剂。  相似文献   

19.
杨毒蛾(Leucoma candida Stauding-er)为害杨属树种。1980年以来在我省低海拔地区的杨树栽培区普遍发生,受害严重林地株虫口密度达千条以上,致使树叶吃光,染成灾害,至今该虫的发生面积仍然有增无减。为了寻求新的生物防治措施,我们于1980年在太谷县调查时,发现大量幼虫感染死亡,乃将虫尸收集,其中对“t—01”(虫尸编号)经81—83年反复回接,作了光学显微镜及电镜观察,经鉴定证明为一种核多角体病毒,定名为 Baculovirus candida“A”,俗称杨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在搞清病原的基础上,初步进行了室内感染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供野外应用时参考。  相似文献   

20.
应用室内保存一年的提纯杨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2~4龄杨毒蛾幼虫。测定结果表明,此毒株毒力较强,2龄幼虫LC50为1.7l8×l02PIB/ml;3龄幼虫LC50为8.183×102PIB/ml;4龄幼虫LC50为8.60×102PIB/ml以2龄幼虫最敏感。感染剂量越大,死亡率越高;虫龄越小,防治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