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此文采用正交试验对杏鲍菇灌肠的最佳配方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了肥瘦比,杏鲍菇、大豆蛋白、淀粉的添加量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杏鲍菇添加量5%、肥瘦肉比例3∶7、淀粉添加量15%、大豆蛋白添加量5%时,产品品质和风味最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制作魔芋珍珠奶茶的最佳配方。[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淀粉用量、魔芋粉用量、海藻酸钠浓度、乳酸钙用量对魔芋珍珠品质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考察奶液、茶汁、魔芋粉和白砂糖添加量对魔芋珍珠奶茶品质的影响。[结果]魔芋珍珠的最佳配方为淀粉用量10 g,魔芋粉用量4%,海藻酸钠浓度0.4%,乳酸钙用量0.10%;魔芋珍珠奶茶的最佳配方为奶液用量50%、茶汁用量20%、白砂糖用量5%、魔芋粉用量为0.20%。[结论]该研究可为魔芋珍珠奶茶的生产和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吴海成  杨圣岽  侯聚敏  徐艳阳  李欣欣  王昕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2240-12241,12289
[目的]对变性淀粉在雪糕中的应用进行研究,获得最佳的工艺配方。[方法]考察了变性淀粉的型号和用量、单甘酯用量及CMC与明胶配比对产品品质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对影响产品品质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确定以变性淀粉为主要原料生产雪糕的最佳工艺配方为变性淀粉型号DC-35,变性淀粉用量为6%,单甘酯用量为0.2%,CMC用量为0.3%,明胶用量为0.2%,即CMC∶明胶为3∶2。此条件下得到的雪糕产品组织状态均匀一致,口感细腻柔和,风味良好。[结论]该研究拓展了雪糕的种类,增加了雪糕的功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纸型蕨菜加工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研究纸型蕨菜加工的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方法]以蕨菜为原料,从添加剂的选择、用量和干燥条件等方面对其纸型产品的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大豆分离蛋白、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淀粉及甘油用量对纸型蕨菜品质的影响。[结果]添加0.2%大豆分离蛋白、0.2%海藻酸钠、0.3%羧甲基纤维素钠、5%淀粉、1.5%甘油、1.5%食盐,在60℃干燥70 min后再在80℃干燥15 min加工出的纸型蕨菜易成型,品质较好。[结论]纸型蕨菜的成功研制,丰富了纸型蔬菜的品种,为蕨菜深加工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Alcalase蛋白酶对大豆分离蛋白的水解作用及水解物的性质。[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pH值、温度、酶浓度、底物浓度等因素对Alcalase蛋白酶酶解大豆分离蛋白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Alcalase蛋白酶水解大豆分离蛋白的最佳水解条件。[结果]Alcalase蛋白酶水解大豆分离蛋白的最佳水解条件是pH值8.0、温度60℃、酶浓度1000U/g、底物浓度3%,水解时间2h,大豆分离蛋白水解度为46.13%。[结论]酶解后大豆分离蛋白的水解度达到了制备大豆多肽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以杏鲍菇菌糠为主要原料养殖蚯蚓的最佳饲料配方。[方法]采用L_9(3~4)正交试验,研究在杏鲍菇菌糠中添加不同比例的玉米粉、豆粕、尿素对蚯蚓养殖效果的影响。[结果]蚯蚓繁殖和增重适宜的最佳饲料配方为玉米粉6.0%,豆粕5.0%,尿素0.2%。此条件下,单盆繁殖数为19条,单盆增重为17.35 g。[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杏鲍菇菌糠的综合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白玉菇和猪肉为原料,以大豆蛋白和淀粉为辅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白玉菇灌肠最佳配方进行研究,主要研究了肥瘦比、白玉菇、大豆蛋白、淀粉添加量对白玉菇灌肠品质的影响。其产品的最佳配比,肥瘦比为2:8,白玉菇的用量为20%,大豆蛋白的用量为8%,淀粉的用量为12%。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制作果蔬咀嚼片的最优配方。[方法]以新鲜番茄、胡萝卜、橘子、南瓜为原料,经过打浆、真空冷冻干燥、粉碎后制成果蔬粉。考察淀粉、糊精、β-环糊精、微晶纤维素作为咀嚼片填充剂对产品硬度的影响;比较甘露醇、山梨醇、蔗糖为矫味剂对产品口感的影响;研究各种浓度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对软材品质的影响。并通过L9(33)正交试验对果蔬咀嚼片配方进行优化。[结果]最佳配方为果蔬粉用量50%(W/W),β-环糊精用量21%(W/W),淀粉用量9%(W/W),甘露醇用量10%(W/W),山梨醇用量10%(W/W),用10%(W/V)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作为润湿剂喷洒9次。[结论]制备得到的片剂表面光滑完整,酸甜适中,咀嚼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以杏鲍菇菇头、面粉、白糖、棕榈油等作为主要原料,进行杏鲍菇酥饼加工工艺研究。正交试验及感官分析结果显示:油皮与油酥比为3∶5;油皮最佳配方为高筋面粉70%、杏鲍菇菇头粉5%、泡打粉0.9%;油酥最佳配方为低筋面粉45%、杏鲍菇菇头粉10%、棕榈油30%、白砂糖15%。通过此配方工艺制得的杏鲍菇酥饼色泽金黄、口感酥脆、杏鲍菇特有的香味浓厚。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影响含淀粉反相乳液稳定性的因素,优化交联淀粉微球制备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法研究影响反相乳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用正交试验法确定了合成交联淀粉微球的最佳工艺。[结果]使用0.6%的Span60(HLB=4.70),油、水相体积比为3∶1,水相中淀粉浓度为16%时可形成稳定的W/O型含淀粉反相乳液;制备微球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油、水相体积比4∶1,淀粉乳浓度16%,交联剂用量3 ml,反应温度45℃,乳化剂用量0.3%;微球产品近似球状,球体表面粗糙,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15μm。[结论]经过优化的制备工艺能够合成粒径均匀的交联淀粉微球。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杏鲍菇母种的最优组织分离部位及其菌丝体最适培养基,为杏鲍菇高产栽培奠定基础。【方法】分别从杏鲍菇的菌盖和菌柄相接处、菌柄中部、菌柄基部3个不同部位各切取约0.5cm^2的内部组织块,接种于PDA斜面培养;将生长的菌丝体在10种不同培养基中纯化复壮后,分别接种到麸皮综合固体培养基和黄豆粉液体培养基中,比较菌丝体的生长状况;将生长最好的菌丝体接种于10个不同培养基中,观察菌丝体的生长状况,筛选杏鲍菇母种最适培养基。【结果】在麸皮综合固体和黄豆粉液体培养基中,从菌柄中部生长的菌丝体明显优于从菌盖和菌柄相接处及菌柄基部,且三者菌丝体之间的日长速差异达显著水平。杏鲍菇母种在培养基A(马铃薯)、B(棉籽皮)、C(麸皮)、D(木屑)、E(黄豆)、G(绿豆)上的生长较好,菌丝体较密、整齐一致、颜色均一,但在C(麸皮)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最快,其次是培养基A、B。【结论】菌柄中部为杏鲍菇母种的最佳分离部位,以麸皮煮汁配制的综合培养基是生产杏鲍菇母种的较理想培养基。  相似文献   

12.
林凯  李宗堂  肖奎  李可  向文良  张庆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602-4605
[目的]建立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条件的理论预测模型,提高其生物学转化率。[方法]运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对影响杏鲍菇生物转化率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筛选,通过Box-Be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优化分析影响因素,得到最佳栽培条件。[结果]Plackett-Burman试验表明,影响杏鲍菇生物转化率的主要因子为温度、湿度和含水量;Box-Behnken试验得最佳栽培条件为:温度15.13℃,湿度91.02%,含水量66.00%,优化栽培参数后,杏鲍菇的生物转化率达到92.10%,比优化前提高了6.40%。[结论]响应面分析法有效提高了杏鲍菇生物转化率,可为杏鲍菇的工厂化高效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大豆蛋白与大豆肽对淀粉糊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旸  孙春玉  陈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161-9162,9177
[目的]研究添加大豆肽和大豆蛋白对淀粉糊化、凝沉过程中物理性质的影响。[方法]研究淀粉糊化和凝沉过程中大豆肽和大豆蛋白对淀粉糊黏度、抗剪切性能和凝沉性的影响。[结果]添加1.00%大蛋白使淀粉糊最高黏度升高30.72%,而添加1.00%的大豆肽使其最高黏度下降26.63%。添加1.00%的大豆肽使崩解值上升55.10%,而添加1.00%大豆蛋白使其崩解值升高77.78%。添加1.00%的大豆肽使回生值上升16.32%,而添加1.00%的大豆肽使其回生值下降82.28%。[结论]大豆蛋白使淀粉糊的最高黏度上升,大豆肽使淀粉糊的最高黏度下降;二者均使淀粉糊的抗剪切能力降低;大豆蛋白有助于淀粉凝胶的形成,大豆肽极强地阻碍了淀粉凝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芦苇末栽培杏鲍菇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旭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397-6398
[目的]研究利用芦苇末栽培杏鲍菇技术。[方法]利用9种含有芦苇配方的培养料培养杏鲍菇,对杏鲍菇菌丝生长、生物转化率和营养成分等进行研究。[结果]采用芦苇末与棉籽壳进行优化组合,辅以麸皮、玉米粉等配料作为杏鲍菇的培养料,能够满足杏鲍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的营养需求,且当培养料中芦苇末与棉籽壳之比在2∶1与1∶2之间时,栽培效果比对照组培养料配方的更具优势。[结论]芦苇末可以作为培养料原料用来栽培杏鲍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日引1号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 L.Riyin No.1)适宜的栽培袋规格和装料量。[方法]对日引1号杏鲍菇3个规格的栽培袋口径(对折径:A1,17.0 cm;A2,17.5 cm;A3,18.0 cm)及33个不同的湿料装料量(从800 g到1 300 g,每隔50 g 1个处理)进行袋栽试验。[结果]日引1号杏鲍菇栽培袋口径为17.5 cm,装袋量为1 250 g时,产量和效益最佳,平均每袋总产量433.5 g,生物学效率99.09%,平均每袋商品菇产量350 g,商品菇转化率77.78%,利润达到了最大值1.21元/袋,利润率达到64.21%。[结论]该研究可为建立日引1号杏鲍菇配套、实用、简便的集成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找出一种适合杏鲍菇自身的分子标记方法,为其亲缘关系研究提供借鉴。[方法]利用随机扩增多样性DNA(RAPD)对23种来自我国不同地区的杏鲍菇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寻找一种适合杏鲍菇自身的分子标记方法。[结果]筛选出的12个RAPD引物扩增出谱带121条,多态性谱带95条,多态率为78%,表现出丰富的RAPD多态性;利用NTYS-PC2.1软件进行UPGMA聚类分析,可将该23份材料分为5大类,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性。[结论]RAPD技术用于杏鲍菇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是有效的,并且能检测到更高的品种间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17.
解春艳  秦静  韩爽  段秀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643-12645
[目的]比较4种子实体多糖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及其总还原力等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热水浸提法分别从香菇子实体、杏鲍菇子实体、蟹味菇子实体和茶树菇子实体中提取多糖,经纯化、干燥后,获得4种食用菌子实体多糖粉.对子实体多糖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主要测定其总还原力、清除羟自由基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结果]试验表明,4种常用食用菌子实体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均随着多糖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其中,总还原力大小依次为香菇>杏鲍菇>茶树菇>蟹味菇;对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大小依次为:茶树菇>香菇>杏鲍菇>蟹味菇;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大小依次为:茶树菇>杏鲍菇>香菇>蟹味菇.[结论]研究可为对食用菌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杏鲍菇液体菌种发酵过程相关指标变化规律,以进一步有效指导杏鲍菇液体生产。[方法]对杏鲍菇液体菌种发酵罐培养过程中菌丝量、CO2浓度及pH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菌丝量与CO2浓度变化基本符合微生物增长的"S"型曲线。培养初期菌丝量增长缓慢,第4~8天快速增长,增长量维持在0.5 g/L以上;第9天后菌丝量增长速度趋于缓慢,菌丝量也逐渐趋于平稳,培养后期菌丝量略有下降。培养过程中pH变化较小,从培养初期到对数生长期,pH下降幅度不超过0.50。[结论]液体菌种发酵时间以8~9 d为宜。  相似文献   

19.
白灵菇和杏鲍菇的营养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谷延泽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1):9931-9932
[目的]比较白灵菇和杏鲍菇子实体的营养成分含量。[方法]以市售白灵菇和杏鲍菇鲜品为试材,采用凯氏定氮法和日立835—50型氨基酸分析仪等方法测定了白灵菇和杏鲍菇干品中的氨基酸和常规营养成分。[结果]白灵菇的氨基酸总量为167.2g/kg,其中,必需氨基酸、甜味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40.07%、20.81%和19.20%;杏鲍菇氨基酸总量为140.8g/kg,其中,必需氨基酸、甜味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40.06%、19.39%和24.64%。白灵菇的蛋白质、粗纤维和多糖含量分别比杏鲍菇高2.91%、4.11%和1.28%。杏鲍菇灰分含量比白灵菇高0.92%:[结论]从对食品高蛋白含量要求的角度分析,白灵菇的营养价值优于杏鲍菇;从对食品风味要求的角度来看,杏鲍菇优于白灵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