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晓娟 《中国种业》2007,(11):41-42
从203份优异冬小麦种质资源中初步筛选出45个抗霜冻优异种质,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抗霜冻冬小麦的7个数量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13个可供生产和育种中直接利用的优异种质。  相似文献   

2.
冬小麦霜冻害的成因,表现与防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庞锡富  孙培章 《耕作与栽培》1994,(5):43-45,F003
冬小麦霜冻害的成因、表现与防御庞锡富,孙培章,刘洪彬,桑茂松,王学成,官佃如(山东省临沂市农技推广中心)临沂是冬小麦霜冻害发生较重的地区,近十年来,每年都有一定面积因霜冻害导致减产,危害严重的绝产。本文根据多年播期试验和大田调查就冬小麦冻害的成因,危...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幼穗不同发育期不同段离体培养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冬小麦全生育期设计人工灌溉1~6次水的6种处理和对照(不灌水)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有效穗数和株高与灌水次数成正相关,而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以灌4水处理最多(大),凸显出穗大粒多的产量优势;处理间产量呈“s”型曲线变化,灌水效率、水分利用效率呈抛物线型变化。分析不同灌水次数冬小麦的灌水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认为,华北平原冬小麦全生育期合理调配灌水期,推行3~4水的灌溉制度,亦即在自然降水偏多年份灌3水,正常偏少年份灌4水,就可实现高产高效的生产目的。  相似文献   

5.
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3种土壤(粘土、壤土、沙土)对3个不同筋力(强筋、中筋、弱筋)冬小麦品种籽粒灌浆过程中AGPP,SSS和SBE三个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粘土区藁麦8901和洛麦1号3个酶活性都较高,其变化趋势均呈单峰曲线,除藁麦8901的AGPP花后25 d达到峰值外,其余均在花后20 d达到峰值。表明粘土栽培可能  相似文献   

6.
不同穗型高产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探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多年多点的高产攻关,对不同穗型高产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穗型品种,栽培的主攻方向是穗重,但其分蘖成穗率低,应适当增加播种量,以获得理想穗数;多穗型品种,栽培的主攻方向是穗多,但其分蘖成穗率高,应适当减少播种量,既要获得足够穗数,又要防止倒伏;中穗型品种,栽培的主攻方向是在穗足的条件下,争取穗重.中穗型品种,取得高产的机率高,因此,超高产育种,应选育中穗型品种.  相似文献   

7.
李美珍  陈爱苹 《小麦研究》1997,18(3):24-24,27
本文通过对小麦穗叶距同产量与产量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证明,穗叶距是株形育种的一个重要指标。实践证明:穗与旗叶几乎同处而穗稍突出的小麦品种穗叶距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8.
我国冬小麦霜冻害的气候分析   总被引:50,自引:2,他引:50  
冯玉香  何维勋 《作物学报》1999,25(3):335-340
根据霜冻害的观测和调查资料,进行气候学研究,阐述了我国冬小麦发生霜冻害的生长发育时段、最低气温范围、地区分布规律和年际变化趋势,讨论了防御霜冻害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间题。  相似文献   

9.
冬小麦常用亲本以及配组一代花药培养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00个冬小麦常用亲本和它们的部分F1后代花药培养力的研究表明,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绿苗分化率都是可遗传性状。它们受不同的遗传基因控制,具有各自的遗传特性。杂种1代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具有明显的加性效应和杂种优势,而绿苗分化率则介于双亲之间。  相似文献   

10.
冬小麦品种(系)穗层结构的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延吉 《种子》2001,(6):20-21,23
调查分析了12个品比试验的小麦品种(系)和3个当前主栽品种的穗层厚、穗层数、曲线宽度、穗层章度比、穗层结构指数等穗层结构指标,结果表明:冬小麦品种(系)穗层结构存在很大差异。高产品种可以有不同的穗层结构,不宜把穗层欠整齐一律当作低产性状而加以淘汰。本文提出的穗层结构指数,可以作为选择品种的参考。不同穗层结构指标要综合分析、互相验证,有助于对品种穗层结构特性作出较科学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冬小麦拔节后霜冻害与叶温的关系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人工霜箱的控制试验表明, 冬小麦叶片冻结后是否受到伤害取决于最低叶温。 拔节后第1 ~20天, 叶片的霜冻临界叶温由-6.5℃提高到-4.5℃。 幼穗是否受伤与最低叶温的关系相 当密切, 同期 幼穗轻度伤害的临界叶温由-8.3℃提高到-3.9℃, 幼 穗严重伤害的临界叶温 由-8.3℃提高到-5.4℃。 建立了叶受害、 穗轻伤、 穗重伤的  相似文献   

12.
冬小麦抗旱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2,自引:3,他引:42  
李德全  郭清福 《作物学报》1993,19(2):125-132
试验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抗旱性不同的冬小麦品种的抗旱系数为:昌乐5号>秦麦3号>山农587>济南13>鲁麦5号>烟农15。五个生育期的叶片渗透调节能力为抗旱性强的品种大于抗旱性弱的品种,抗旱系数和渗透调节能力是反映冬小麦抗旱特性的两个最好指标。拔节、孕穗和开花期抗旱性强的品种气孔阻力比抗旱性弱的品种大,灌浆和  相似文献   

13.
冬小麦拔节期冻害后高光谱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霜箱模拟冻害, 采用高光谱仪测定盆栽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冠层高光谱反射率曲线, 以期为冻害遥感监测提供借鉴。结果表明, 冻害低温胁迫后, 对照组叶绿素含量比冻害组高约2~5个单位, 差异显著; 短期内高光谱曲线反射率接近, 线形相似, 约20 d后, 受损叶片过早衰败变黄, 高光谱曲线在黄、红波段区域反射率显著增强, “红谷”不明显, 曲线形状呈水平趋势; 光谱 “红边”具有“蓝移”、“红谷”具有“红移”现象。冻害程度的相关系数与绿峰、红边、红谷、光谱吸收指数分别为0.36*、-0.69*、0.42**、0.33**, 与蓝、绿、黄、红宽波段范围反射率面积分别为0.34*、0.43**、0.45**、0.44**, 与红边、红谷归一化植被指数为-0.33*, 与近红外、红波段反射率面积归一化植被指数为-0.39*, 与叶绿素含量为-0.49**。高光谱反射率曲线特征部位值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 可利用近红外、红波段反射率面积构成的NDVI差异进行冻害识别, 其差异分级可划分冻害程度。  相似文献   

14.
冬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休眠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笃乐 《种子》1999,(3):18-20
对六个冬小麦品种不同采收期的种子进行了水分,鲜干种子发芽及休眠性测定。结果表明;鲜种子的萌发率随要育程度而提高。在生理成熟前后达到最高值,并与其水分含量高度负相关,干燥可显著地促进示熟种了的萌发;种子的休眠性随发育程度的提高而减弱,17DAA以后采收的种子没有休眠性。  相似文献   

15.
不同时期水分调亏及不同调亏程度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分盆栽对冬小麦在不同生长时期进行不同程度的调亏试验的结果表明,冬小麦从拔节至开花期间的轻度水分亏缺对其产量有显著影响,而灌浆和返青时间的轻度水分亏缺对产量无影响。各生育时期在不同调亏水平下的产量敏感指数(或敏感系数)不同。冬小麦经过一定的亏缺处理,复水后出现生长方面的补偿效应,因而产量降低幅度与耗水量减少幅度相比要小得多。气孔阻力和叶水势对土壤水分的变动有一阈值反应,只有当土壤含水量降至田间持水量  相似文献   

16.
变水处理条件下小麦幼苗的甜菜碱代谢与抗旱性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景蕊莲  昌小平 《作物学报》1999,25(4):494-498
在缓慢土壤水分胁迫一复水的变水处理条件下,小麦幼苗地上部分相对含水量在80%~70%时,甜菜碱含量及甜菜碱醛脱氢酶活性最高,相对含水量大于80%或小于70%,甜菜碱的含量和甜菜碱醛脱氢酶活性都降低,并且两者变化是“同步”的。水分胁迫时,小麦幼苗迅速积累甜菜碱,抗旱型小麦增加6~8倍,水分敏感型增加4倍。积累甜菜碱与  相似文献   

17.
高产耐旱冬小麦育种技术及其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国内外适应性育种的经验 ,结合我们多年小麦抗旱育种实践 ,对培育兼具抗旱节水和高产冬小麦的育种技术及其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 ;剖析了高产抗旱小麦品种在不同生育环境的产量构成特点 ;建立了选择鉴定抗旱高产、广适性、稳产性品种的具体程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14个抗白粉病、23个感白粉病的冬小麦品种、品系功能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证明,由于对白粉病反应不同,在拔节至抽穗期,抗、感品种功能叶的过氧化物酶酶谱有明显差别,据此可以对田间大量育种材料进行早期预测,以防使用感病材料接种花药和进行杂交。用叶片同工酶鉴定抗病性,不影响植株生长发育,可与育种试验同时进行,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9.
黄淮麦区冬小麦合理株型结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选用黄淮麦区不同产量水平的小麦品种34个,研究了品种在低产型向高产型转变过程中植株形态及其结构所发生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品种产量水平的提高,植株形态及其结构也发生了规律的变化,表现为株高显著降低,旗叶和倒二叶宽度增加,长宽比值缩小,旗叶夹角变小。同时,株高构成指数,上部叶面积占总叶面积的比值以及各叶鞘长占相应节间长的比值均表现规律性递增。根据以上结果,初步认为在黄淮麦区今后超高产品的选育中,在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