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竺济法 《农业考古》2006,(5):112-112
日本是中国茶文化通过“海上茶路”东传的最早国家,宁波则是这条“海上茶路”的主要窗口,唐、宋时代很多日本高僧、遣唐使都是从明州(宁波)进出中国的。今年4月24日,30多位专家、学者汇聚第三届宁波国际茶文化节,专题研讨宁波“海上茶路”。由宁波茶文化促进会主编的“宁波‘海  相似文献   

2.
《农业考古》2005,(4):F0002-F0002,I0001
为了推动中国茶文化学科建设的建设,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茶文化学科”组于2005年8月18-20日在江西省婺源县上晓起“是中茶文化第一村”主办了“中国茶文化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研讨会,来自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和有关单位的专家齐集婺源茶乡,探讨茶文化学科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3.
茶艺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守仁 《农业考古》2003,(4):149-151,158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正在被愈来愈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而茶艺这一独特的茶文化表现形式,更日益受到民众的普遍关注和欢迎。茶艺概念最早酝酿于70年代中期,直到1982年才由台湾“中华茶艺协会”正式推出,当时是为了和日本“茶道”相区别,才把中国的品茗艺术以“茶艺”称之,此后遂  相似文献   

4.
余悦 《农业考古》2005,(4):42-53
由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茶文化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于2005年8月18日-21日在江西省婺源县上晓起“中国茶文化第一村”举行,参加者为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的学者和茶文化刊物的主编们。会议围绕中国茶文化学科建设展开热烈而深入的讨论。现将专家们的发言摘要及有关文章结辑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农业考古》2006,(2):I0002-I0002
“第二届婺源国际茶会”于2006年4月15日至17日在江西省婺源县隆重举行。来自法国、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200多位代表参加了这次盛会。会议期间举行了学术研讨、茶艺交流并到“中国茶文化第一村(婺源上晓起)”进行采茶、制茶及茶文化遗存考察活动。  相似文献   

6.
巩志 《农业考古》2004,(2):35-37,68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是生活艺术。当代茶圣吴觉农在《茶经述评》中给茶道下的定义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一种生活形态,上升为文化现象时,必须有伦理的、哲学的、思想的等诸种文化因素的渗透、积淀,并凝结为核心和灵魂,茶文化也如此,中国古代即重视茶文化思想的研究与总结。唐末的刘贞亮有“茶十德”之说,当代茶文化专家庄晚芳提出“廉、美、和、敬”的中国茶德,茶文化专家张天福也提出“俭、清、和、静”的中国茶礼。他们都是对中国茶文化思想作总体的归纳和阐发,主要发掘古代文人茶文化的独特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舒曼 《农业考古》2007,(5):90-90
二十多年前,台湾出现了中国茶文化复兴的浪潮。台湾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首创“茶艺”一词。有人不禁要问:为何叫“中国茶艺”而不叫“中国茶道”呢?关于这一问题,力推“中国茶艺”概念的,且经常来往于海峡两岸的茶文化专家范增平教授是这样解释的:“茶道”虽中国古已有之,但却为日本专美于先,若现在继续使用“茶道”,恐引起误会。而“茶艺”正是有别于“日本茶道”的叫法。按照范先生的逻辑,“茶艺”中还应有“茶道”之概念,从其推崇和主张的“中国茶艺文化学”便可以证明,在此暂且不论。单就“茶艺”两字,却以极快的速度越过海峡,落户…  相似文献   

8.
西欧茶吟     
在今年中法友好年,应法国(里昂)茶文化协会会长北歌女士之邀,由来自十一个省、区的茶友组成的中国茶艺代表团一行36人于11月7日赴法国里昂参加“中国茶文化节”,同时,于同月9日举行国际茶文化协会联席会议。通过这两个活动,东方茶艺始传西欧,功德无量。湖北三位茶友随团参会,一路茶吟,遂得诗词43首。  相似文献   

9.
吴姗 《农业考古》2003,(4):30-31
11月的法兰西,四处弥漫着中国茶的芳香。在法国的“中国文化年”活动中,里昂市专门举办了“中国茶文化节”。我们南昌女职茶艺大专班同学受母校和家乡嘱托,作为中国茶文化传播的使者,来到了浪漫之国法兰西。  相似文献   

10.
何融融 《农业考古》2002,(2):74-75,95
一、中华茶文化释义和研究对象五千年中华民族源远流长 ,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 ,茶树原产地在中国 ,中国是最早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家。因此 ,中华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且对世界文明进步具有特殊的贡献。但是 ,对于茶文化的研究 ,从 2 0世纪 80年代才刚刚兴起。 1990年在杭州成立“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以后 ,海内外各种茶文化学术团体开始广泛交流 ,各式各样的茶艺馆和茶艺表演队争奇斗艳 ,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茶文化热” ,形成跨地区、跨国界的文化现象。这是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  相似文献   

11.
刘德清 《农业考古》2007,(2):114-117
咏茶诗是中国诗坛的一朵奇葩,它题咏茶事,抒写茶趣茶兴,是茶文化与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中国茶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兴于唐而盛于宋。宋朝素来被誉为中国茶文化的“龙凤盛世”,反映文人幽情雅致的咏茶诗,勃然盛行于宋代诗坛。一代文宗欧阳修,生活在茶文化兴盛的北宋中期,在他的传世作品中,就有一些咏茶诗。  相似文献   

12.
《农业考古》2004,(4):1-2
由中国文化部、中国文化国际交流中心、国际茶文化促进会、法国嘉华进出口有限公司主办,中国驻法使馆文化处、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法国潮州会馆、欧洲时报等单位协办的中国文化年重要项目之一的“茶文化周”,于2004年6月24日晚上在巴黎“白天鹅大酒楼”隆重开幕。出席盛会的有中国茶文化专家,法国茶叶商家,中法茶文化爱好者,中国驻法使馆官员,侨团代表,文化界人士和新闻界人士三百多人,真是冠盖云集,盛况空前。  相似文献   

13.
《农业考古》2007,(2):14-14
由韩国《茶的世界》杂志社、韩国国际禅茶文化研究会主办、台湾佛光山国际佛教促进会协办的“第二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4月21日至23日在台湾高雄佛光山举行,来自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近200位茶人出席了这次盛会。  相似文献   

14.
赵荣光 《农业考古》2006,(2):53-60,74
一、12世纪初民族茶文化中心地域的历史播迁 茶、茶饮、茶文化原生于中国,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故土,这些都早已经是知识者尽人皆知的国际性常识。自中国、亦即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陆羽《茶经》(成书于758年前后)以来,后经顾炎武等著名学人的考论推定,中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之说渐成流行共识。中国历史上最初的茶饮,发生在距今大约五千年左右的古史传说的“神农之世”,这也已经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考古学、农史研究、茶学史研究基本趋于一致的看法。但自上古以下,直至中唐以前,中国茶文化可以说还是只有植茶、饮茶而无茶学,至少是谈不上可以称之为“学”的茶文化成就。  相似文献   

15.
7月8日,应陈文华教授邀请,婺源县诗词学会诗友一行20余人赴“中国茶文化第一村”——上晓起参加“荷花诗会”。  相似文献   

16.
龚夏薇 《农业考古》2006,(5):262-263
2006年3月下旬至四有上旬,应日本中国茶文化国际鉴定协会的邀请。我有幸与江西社会科学院陈文华、余悦两位教授赴日本东京、镰仓、爱知、静冈等地进行访问考察。其间举行中国茶文化报告及茶艺演示,并主持在东京举行的高、中、初级茶艺师考试。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饮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并形成一门冲泡和品饮艺术——茶艺。为了使这种独特的茶文化得以传播,法国茶文化协会和法国里昂市政府共同举办“中国茶文化节”。茶艺表演在市政厅举行,300多位政府官员和文化名人正襟危坐,  相似文献   

18.
余悦 《农业考古》2002,(2):349-352
教育是根本,教育是基础。中国茶艺事业要得到长足发展,茶文化事业要后继有人,大力加强和发展茶文化教育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今天我们以“中国茶艺教育发展”为题来座谈研……  相似文献   

19.
宗教精神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赖功欧 《农业考古》2000,(4):249-258
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深刻的宗教文化基础。可以说,没有这一基础,茶无以形成文化。本文探讨的是,儒释道三教特别是禅宗是如何作用于茶文化并使中国茶文化形成盛大气象的。尽管儒是否成为“教”仍属争论之列,但儒所具有的宗教精神和宗教性的道德功能则是无可争辨的;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中就指出儒是“道德性与宗教性之存在”。因而本文将儒列入三教之中仍有一定的合理性。事实上,离开了儒来谈宗教与中国茶文化是不够公平的。从历史的角度看,道教与茶文化的渊源关系虽是人们谈论最少的,但实质…  相似文献   

20.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比较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由明 《农业考古》2002,(2):317-321
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是东方文化的奇葩 ,在世界文明史上 ,各显风彩、引人深思。要比较深刻地、内在地理解中、日两个民族 ,不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道 ,都是难于达到全面地和内在地理解。因为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深刻蕴含和充分体现了各自民族的特性。日本茶道源于中国的茶文化 ,然而 ,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 ,而最终成为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两种文化作些比较 ,以说明这两种文化所体现的不同民族性和在各自的思想文化中的不同地位及不同的历史作用和未来可能的不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