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6年11月和1997年3月,河北省鸣泽县两个猪场育肥猪先后突然发病,以唾液带血、急性败血症为特征的疾病.通过临诊、尸体剖检和实验室工作,确诊为败血型猪丹毒,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杨春生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8,(8)
正下乡指导时,经常会遇到散发的败血型猪丹毒的病例,由于发病急、死亡快,给养殖户带来了很大的损失。现将遇到的病例报告如下:1临床症状病猪体温升高,皮温不整,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沉郁,被毛粗乱,喜趴卧。有的有关节炎症状,跛行,行走时步态僵硬。如不及时治疗,多数病猪在2~3d内死亡,死前病猪出现皮肤潮红,继而发紫,以耳、颈、背等部位常见。如发生菌血症,则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死亡很快。多为散发。2剖检变化剖检后呈明显的败血症变化,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出血性变化。肝、脾肿大,脾脏呈樱 相似文献
3.
急性败血型猪丹毒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亚急性型最为常见 ,以体温 4 2℃以上 ,皮肤上出现紫红色疹块 ,零星散发 ,很少呈暴发流行为特征 ,用大剂量的青霉素极易治愈。急性败血型以体温高 ,死亡快 ,呈暴发流行为特征 ,往往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近年来 ,宣威市偶有发生 ,1998年 7月 ,我市榕城镇齐井路一养猪场在 9个小时内 ,肥猪发病 4 8头 ,死亡 2 3头 ,当时畜主怀疑为中毒 ,后经我站采病料诊断为急性败血型猪丹毒 ,针对性地采取相应防制措施 ,疫病得到有效控制。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该养猪场共饲养猪 2 0 7头 ,其中母猪、仔猪… 相似文献
4.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猪的急性、慢性、败血性传染病。患急性猪丹毒的猪皮下脂肪呈桃红色,用刀切毛细血管出血浸润,表皮呈弥漫性炎性充血,即全身性皮肤充血,呈现一片红色,俗称“大红袍”。本文就一场暴发性败血型猪丹毒的诊治过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1998年 12月 ,张家口市孔家庄一养殖场饲养的 6 0只貉在饲喂屠宰站处理的病死猪和下脚料配合的饲料后 ,于第 3天出现死亡 ,在不到 2 4h之内 ,死亡 36只 ,死亡前发蔫 ,食欲不振 ,很快死亡。1 剖检病变 呼吸道有少量粘液 ,肺部有暗红色局灶性炎性水肿 ,其它部位有气肿 ;心冠脂肪有细小的出血点 ,剖开心脏有未凝固的血液流出 ,血液凝固不良 ;肝脏略肿胀 ,色正常 ,切面多汁。脾暗紫色显著肿大 ,切面有多量液体渗出 ;肾外膜不易剥离 ,切开后见皮髓质交界处皮质部有出血点 ;胃粘膜幽门部和胃底有弥漫性充出血 ,粘膜脱落 ,整个肠道都有卡他性炎症… 相似文献
6.
猪丹毒疾病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高热、急性败血症、皮肤疹块(亚急性)、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与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慢性),此种疾病是养殖生产中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集约化养猪场比较少见,但仍未完全控制。近几年全国各地猪丹毒疾病多有报到发生,其中多以南方夏季发生为主,部分地区呈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7.
通过采集宣威市某猪场发病突然、传播迅猛、死亡极快、体温升高到41.5~42.7℃,眼结膜潮红的疑似猪丹毒感染猪病料进行涂(触)片镜检、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动物接种实验和对死亡动物进行病理剖检等综合诊断,确诊为急性败血型猪丹毒感染,针对性地采取相应防制措施,疫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8.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以高热、皮肤上形成大小不一的紫红色肿块为主要临床特征。近些年,随着玉龙县九河乡猪养殖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猪丹毒的发病率呈现高发趋势,因为防控不及时给养殖者和本地区猪养殖产业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做好该种疾病防控工作意义重大。笔者主要结合实际病例,就急性败血型猪丹毒的诊断和防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王玉兰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01,(5):43-43
2001年4~5月,我市某乡发生一起架子猪以高热、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红色疹块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经过临床检查,诊断为败血型猪丹毒,采用长效抗菌剂治疗5d痊愈。现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猪场有猪舍2栋,各16栏,饲养育肥猪240头,体重在50kg左右的120头猪中,有36头发病。病因是该猪场未对猪只预防注射丹毒菌苗。2临床症状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2℃以上,食欲废绝,行走不稳,喜卧。结膜潮红,有浆性分泌物。胸、腹、四肢内侧、耳部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指压红色暂时消退,松手即恢复。有的在颈部… 相似文献
10.
吴代琼 《四川畜牧兽医学院学报》2000,14(2):78-80
1999年4月在四川省某区的架子猪陆续发病,经过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离、鉴定,诊断为猪丹毒。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氨苄青霉素和头孢哌酮敏感。 相似文献
11.
12.
傅启勇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1989,(6)
猪丹毒是由红斑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呈世界性分布。对本病虽有100多年的研究历史,但至今尚未完全控制,有时仍在一些养猪国家中爆发流行,成为威胁养猪业的主要疫病之一。为了加深对本病的各种诊断方法的了解,现就猪丹毒实验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宣长和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1982,(3)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简称 DIC)是指由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循环血流中凝血酶活性增加,在微循环的血管内形成弥漫性微血栓的一种病理过程。并由此引起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大量消耗,广泛出血,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组织栓塞坏死等,最后致使生命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15.
作者通过接收一病例,经病史调查、临床检查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急性败血型猪丹毒。经过治疗,该场猪病情得以缓解、治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针对某鸡场雏鸡早期发生大批死诩的病例,通过细菌分离鉴定,分离出绿脓杆菌,该菌发酵葡萄糖,木糖,不发酵麦芽糖,蔗糖,乳糖甘露醇,腹腔注射小鼠,雏鸡可致100%死亡,该菌对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敏感,通过严格消毒,注射庆大霉素,氟哌酸饮水有效地控制绿脓杆菌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针对某鸡场雏鸡早期发生大批死亡的病例,通过细菌分离鉴定,分离出绿脓杆菌。该菌发酵葡萄糖、木糖,不发酵麦芽糖、蔗糖、乳糖、甘露醇。腹腔注射小鼠、雏鸡可致100%死亡。该菌对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敏感。通过严格消毒,注射庆大霉素,氟哌酸饮水有效地控制绿脓杆菌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