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明确和田地区鸭圆环病毒(DuCV)在鸭群中的感染情况,通过双重PCR技术对2021年和田地区5个规模化养殖场共100例病、死鸭样品进行鸭圆环病毒检测。对检测出的阳性样品随机挑选4份进行基因测序,并进行序列比较及遗传进化分析。检测结果显示,20%(20/100)样品感染了鸭圆环病毒,且优势流行毒株为DuCV-1;和田流行优势毒株与源自山东的毒株关系最近;DuCV阳性样品中鸭出血病毒、呼长孤病毒感染率略高于DuCV阴性样品。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樱桃谷鸭群鸭圆环病毒及其混合感染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07年间,在山东省70个樱桃谷鸭群采集742只鸭样品,对鸭圆环病毒的感染与流行情况调查发现,33.29%感染了鸭圆环病毒;3、4周龄的鸭较2周龄更易感;与DuCV阴性鸭比较,DuCV阳性鸭与鸭I型肝炎、鸭疫里默氏杆菌及大肠杆菌的混合感染率较高.有关樱桃谷鸭感染鸭圆环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在国际上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广西玉林市鸭圆环病毒(duck circovirus,DuCV)感染情况,通过PCR方法,对2016—2019年玉林市629个养鸭场送检的856份病死鸭样品进行DuCV病原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不同月份、不同日龄以及混合感染情况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16—2019年玉林市送检病死鸭的DuCV检出率为10.63%(91/856),其中20日龄以内、21~65日龄、65日龄以上的检出率分别为7.76%、15.38%、11.32%;2019年(14.52%)和2018年(16.33%)的检出率高于2017年(5.82%)和2016年(2.38%);3—5月(13.15%)和上年12月—2月(11.88%)的检出率高于6—8月(4.35%)和9—11月(8.56%);95.60%(87/91)的DuCV阳性样品中检出副黏病毒、禽多杀性巴氏杆菌、鸭疫里默氏杆菌。结果表明:玉林市养鸭场中存在一定水平的DuCV流行,春冬季DuCV感染率较高,各日龄段鸭均易感,DuCV易与其他病毒和细菌发生混合感染。结果提示,要加强春冬季节DuCV感染的预防,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控制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鸭圆环病毒(Duck circovirus,DuCV)在我国鸭群中的感染状态,从我国养鸭业比较集中的山东、江苏、四川、福建、广东5个省份36个鸭群采集临床有发病表现的343只病、死鸭的病理组织样品,以提取的组织DNA为模板通过特异性斑点杂交和PCR方法检测DuCV的感染情况.结果显示上述5个省份的鸭均检出了DuCV,病、死鸭中DuCV的个体阳性率为81.63%(280/343),群体阳性率为94.44%(34/36).结果表明我国鸭群中已普遍存在DuCV的感染.  相似文献   

5.
为调查广东省鸭圆环病毒(DuCV)流行情况,本研究根据已报道的PCR方法,对2018年12月-2020年7月采自广东省9个不同地区的910份临床鸭组织病料进行鸭圆环病毒(DuCV)、大肠杆菌(E.coli)、腺病毒(FAV)、细小病毒(DPV)、禽流感病毒(AIV)和鸭坦布苏病毒(DTUMV)检测。结果表明:DuCV总检出率为23.18%(211/910);2019年第三季度较高,为34.61%;DuCV单重感染为16.24%(32/197),二重感染和三重感染分别为62.43%(132/197)和21.31%(42/197)。研究结果表明,DuCV在广东省鸭养殖场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流行,夏季和冬季为多发,DuCV的感染会造成免疫抑制进而导致其他病原的感染,加重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死亡率。本研究调查结果为广东省养殖户了解广东地区DuCV的流行态势提供可支撑的数据。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2对针对鸭圆环病毒(DuCV)的特异性引物,对57份病死鸭病料进行PCR检测,探究了DuCV在病死鸭的感染情况;同时,随机选择2个DuCV阳性的样品进行克隆、序列测定。结果显示,病死鸭中DuCV阳性率为7.0%;同源性分析显示,2株DuCV的核苷酸序列与广西参考株(KC460535)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7.7%、96%。基因进化树分析显示,2株DuCV与德国参考株(AY228555)和广西参考株(KC460532、KC460535)属于同一群,为基因1型。本研究对病死鸭DuCV感染情况的初步调查,补充了其流行病学资料,对肉鸭疫病防控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山东省不同地区采集病、死肉鸭397份以及临床健康肉鸭200份,用特异性核酸探针对样品进行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9N2 AIV)、禽偏肺病毒(aMPV)、呼肠孤病毒(DRV)、鸭圆环病毒(DuCV)、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的检测.结果,自然发病肉鸭中H9N2 AIV、aMPV、DRV、REV、DuCV、IBDV检出率分别为57.43%、51.39%、38.54%、39.55%、29.47%、10.58%,且存在多重感染现象,二重和三重感染率分别为26.20%、18.89%,以aMPV和H9N2 AIV、REV和DuCV检出率较高;而临床健康肉鸭群中H9N2 AIV、aMPV、DRV、REV、DuCV、IBDV检出率均分别为7.00%、19.5%、15.5%、10.5%、24.00%、9.00%,呈阴性的和单一感染的样品分别占40.00%和28.00%;共感染率为32.00%,且主要是二重感染.上述结果表明,商品肉鸭群中普遍存在免疫抑制病痛原体共感染的现象,这成为目前肉鸭发病和生长缓慢的重要流行病学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鸭圆环病毒病(DuCVD)是由鸭圆环病毒(DuCV)感染引起的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羽毛发育不良、脱落、生长缓慢、饲料转化率降低、消瘦、贫血等。单纯感染该病毒时,鸭的死亡率低,混感或继发其它疾病,致鸭死亡率升高,给养鸭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本文综述了DuCV的病原学特性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以期为该病的快速诊断和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鸭圆环病毒病是由鸭圆环病毒(duck circovirus,DuCV)引起的一种重要免疫抑制病,影响着我国养鸭业的发展。为建立针对DuCV的PCR快速检测方法,对GenBank中登录的DuCV全基因组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通过对两种基因型的DuCV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在共同保守区筛选出1对引物,建立了可以同时检测DuCV两种基因型的PCR快速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敏感性,检测下限达1.0 fg;特异性良好,对其他常见鸭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利用该方法对20份临床发病鸭样品进行检测,发现有6份呈DuCV阳性,序列分析表明均属于DuCV-1。该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为鸭圆环病毒病的快速诊断和防控提供了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根据鸭副黏病毒(DPMV)和鸭圆环病毒(DuCV)保守基因序列,设计了2对针对鸭副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的特异性引物和2条不同荧光基团标记的TaqMan探针,建立了鸭副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的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该方法敏感性好,对鸭副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的检测敏感性分别达到160和140个拷贝数;该方法特异性强,对鸭肝炎病毒、番鸭细小病毒、鸭瘟病毒和H9型禽流感病毒等病原体的检测全为阴性;应用该方法对118份临床病料进行检测,结果检出鸭副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阳性感染率分别为0.85%和8.47%,无混合感染。本试验建立的二重荧光定量PCR具有快速、特异、敏感和重复性好等优点,适用于鸭副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的快速诊断和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