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土高原区和新疆干旱荒漠区退耕还林区域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黄土高原和新疆干旱荒漠区退耕还林工程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 ,在以县级单位为单元进行系统区划 ,建立了 4个大区 - 12个区 - 39个亚区 - 116个小区 4级区划体系的基础上 ,按照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紧密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根据大量试验地观测结果和长期生产实践的科学分析 ,并参考大量前人研究成果 ,分别研究了各区的退耕还林模式 ,经过系统集成、创新提炼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退耕还林区域模式体系。共计 6个亚区 17个小区模式  相似文献   

2.
根据东北山地沙地区和京津周围沙地平原区退耕还林工程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在对退耕还林工程25个省(区、市)1897个县(市、区、旗),以县级单位为单元进行系统区划,建立了4个大区-12个区-39个亚区-116个小区4级区划体系的基础上,按照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紧密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根据大量试验地观测结果和长期生产实践的科学分析,并参考大量前人研究成果,分别研究了各区的退耕还林模式,经过系统集成、创新提炼,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退耕还林区域模式体系。共计9个亚区31个小区模式。  相似文献   

3.
黄河河套灌区从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采用了多种退耕还林种植模式,按照国家用粮食换生态的要求,结合巴盟实际,我们对林草、林粮、林经、纯林等4种种植模式进行了对照研究,从而确定林草套种种植模式是一种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且适合巴盟地区推广应用的最佳退耕还林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4.
根据退耕还林工程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在对退耕还林工程25个省(区、市)1897个县(市、区、旗)以县级单位为单元进行系统区划、建立了4个大区-12个区-39个亚区-116个小区4级区划体系的基础上,按照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紧密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根据大量试验地观测结果和长期生产实践的科学分析,并参考大量前人研究成果,分别研究了各区的退耕还林模式,经过系统集成、创新提炼,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退耕还林区域模式体系。本文是川渝鄂湘山地丘陵区和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区退耕还林区域模式研究结果,共计9个亚区25个小区模式。  相似文献   

5.
宜昌市夷陵区2001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5a来,通过对全区退耕还林造林模式的研究与运用,筛选出了符合夷陵区实际的、先进适用的5个造林模式。调查结果表明3a后造林面积保存率达100%,造林株数保存率达80%以上,生长状况优良。  相似文献   

6.
对陕西省吴起县城周边地区进行样地植被和土壤调查,研究退耕还林过程中人工植被恢复区与自然植被恢复区的生态效益.结果表明,通过退耕还林可使植被得以恢复,达到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在自然植被恢复区,植物群落主要以草本群落为主,偶见一些灌木群落.在人工植被恢复区,乔、灌、草3种植被群落均有分布,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差异不大.人工植被恢复区草本群落的各多样性指标略高于自然植被恢复区.在生物量方面,人工恢复区明显高于自然恢复区.由此可见,人工恢复区植被恢复程度优于自然恢复区,在退耕还林过程中进行适当的人工干预有助于提高植被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7.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应当与特定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支柱产业的培育有机结合.以文安县为基本单元,研究和探讨退耕还林与文安县产业发展的关系,明确退耕还林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取向.界定生态约束条件,从而使退耕还林工作纳入县域可持续发展总体框架,最终实现全县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县域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刘正平 《湖南林业科技》2006,33(1):14-16,20
湖南省自2000年开展退耕还林试点,2002年在全省全面实施,6年来各地在退耕还林实践中创造出了一批成功的造林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总结湖南省主要退耕还林造林模式的技术措施,分析其生态和经济效益,走生态、经济、社会共同发展之路,确保退耕还林工程“退得下,还得上,能致富,不反弹。”  相似文献   

9.
河北坝上高原防沙治沙、退耕还林工程4个主要造林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坝上高原又称冀北高原 ,系内蒙古高原的南缘 ,包括张北、沽源、康保三县全部和尚义、丰宁、围场的一部分。坝上高原东部地势较高 ,海拔1 60 0~ 1 80 0m ,相对高度 2 0 0~ 30 0m ,分布一些固定、半固定沙丘 ,土壤为黑土型沙土和灰色森林土。中西部是典型的高原地貌 ,地势波状起伏 ,岗梁、滩地、湖泊相间分布。土壤以暗色钙土为主 ;洼地和湖泊附近多为盐碱土。该区干旱少雨 ,严寒多风 ,植被类型发育成干旱、半干旱草原植被。由于近代过牧、滥垦、风蚀等因素 ,植被破坏严重 ,不少地方草场退化 ,风沙盛行 ,土壤盐渍化严重 ,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沟壑区退耕还林优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世东 《林业科学》2004,40(5):71-78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一 ,由于其作为一项大型工程来建设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技术操作又十分复杂 ,所以急需系统的科技体系指导 ,特别是其优化模式及配套技术等关键科技问题 ,都亟待研究解决。本文以退耕还林工程典型立地黄土高原沟壑区为研究对象 ,引入系统动力学等多种先进理论和技术 ,采取试验站点观测与广泛调研集成等 5个结合的技术路线 ,横跨自然科学、经济科学、社会科学 3大领域 ,共获取原始数据10 0 0 0多个 ,对退耕还林的优化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 ,提出了黄土高原沟壑区山西省乡宁县试验点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最优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油松×侧柏×花椒×刺槐模式 ,并提出了配套技术及模式机理。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抗旱造林粉、BGA激活剂、ABT生根粉和浸根造林等抗旱技术对梭梭造林的影响,在民勤干旱沙区开展了有关应用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抗旱造林技术处理对造林林分保水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BGA土壤激活剂使梭梭造林林分(100 cm)土壤含水率提高53.24%;(2)抗旱造林技术对梭梭的生长差异显著,BGA土壤激活剂处理的梭梭植株高相对对照处理增长5.32 cm,枝长增长2.81 cm; (3)抗旱造林技术对于提高梭梭造林成活率有促进作用.ABT生根粉、抗旱造林粉2种处理对于对照处理成活率分别提高8个百分点和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分析 ,以及耕地现状 ,水土流失情况 ,提出该区域退耕还林的技术措施和经营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干旱荒漠区选取白刺人工造林1~3年的幼树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立地条件下白刺人工造林幼树生长特性的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随栽植年限的增长,白刺人工造林1~3年幼树各项生长指标均呈增长趋势;白刺人工造林当年幼树生长较为缓慢,且容易出现干枝现象;2~3年后幼树随着年限的增长,其各项生长指标逐年增大。2)不同立地条件下,白刺3年幼树各项生长指标排序为:半固定沙丘草沙障地流动沙丘固定沙丘丘间地。3)半固定沙地和草沙障地适宜白刺人工造林,丘间地和固定沙地不适宜白刺人工造林。  相似文献   

14.
半干旱风沙区典型立地类型造林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梁峁顶黄土立地类型,阳坡、风沙土立地类型,缓坡阶地类钙层黄土立地类型,缓坡阶地风沙土立地类型4种立地类型的5种造林模式的研究分析,提出了适宜半干旱风沙区典型立地类型的优化造林模式以及小叶杨成过熟林(小老树)的最佳更新改造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作为退耕还林工程有效性评价的重要环节,生态效益的评估也是新一轮工程实施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旨在系统评价和研究退耕还林工程为麦积区带来的生态效益,研究成果可为当地退耕还林工程今后的生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甘肃省麦积区自1999—2019年的退耕还林数据,参照《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以及《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技术与管理规范》,主要从水源涵养、固碳释氧、净化大气、保育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5个方面对其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做了评价。【结果】截止到2019年底,退耕还林工程为麦积区累积带来生态效益达1543816.03万元,且随着退耕年限的增长而持续增加,其中以涵养水源和固碳释氧贡献最大,分别占生态效益总价值的58.67%和30.69%,其次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育土壤和净化大气,分别占总价值的9.88%、0.39%和0.37%。由于造林面积决定了退耕还林生态效益价值,因此,根据麦积区退耕还林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产生的生态效益价值依次为荒山造林(776050.04万元)>退耕还林(732869.89万元)>封山育林(34876.32万元)。【结论】退耕还林工程为麦积区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尤其在涵养水源、遏制水土流失、固碳释氧等方面生态功能更为明显,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起到了有力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根据近年国家林业局组织的退耕地还林阶段验收情况和结果,从政策、管理、机制等方面分析我国退耕地还林成果巩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青海省湟水河流域退耕还林地土壤可蚀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青海湟水河流域2000—2009年退耕还林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定点观测和室内实验分析,测定土壤理化性质,采用EPIC模型中的算法求算土壤可蚀性K值,研究不同退耕还林年限和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可蚀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土壤孔隙度逐渐增大;砂粒含量略微增加;粉粒含量略有减少;黏粒含量则基本不变;有机质在退耕7年内逐渐减少,之后又开始增加;土壤可蚀性有降低的趋势,退耕9年后对土壤可蚀性有较明显的改善。2)相同退耕年限,退耕植被类型改善土壤可蚀性能力为乔木混交林>乔灌混交林>乔木林>灌木林,且退耕年限越长变幅越大,差别越明显。  相似文献   

18.
介绍楚雄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现状,以及主要造林树种及布局、工程实施与后续产业发展等情况。对资源种类单一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配套产业发展滞后,服务体系亟待健全;缺乏龙头企业,科技支撑力度不够;农户自筹资金困难,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重视适地适树,优化造林模式,加强组织领导等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