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林省在奶牛业发展中,出现鲜奶质量较差的问题,急待解决。其中突出的问题是牛奶乳脂率较低。1985年全省牛奶平均乳脂率仅为3.3%。在鲜奶收购过程中,由于“按质论价”的政策执行不力,牛奶掺杂使假较多,损害奶制品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乳脂率是衡量牛奶质量标准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对鲜牛奶按脂论价作一探讨。造成牛奶乳脂下降的主要原因一、从生产方  相似文献   

2.
乳牛日粮中添加大蒜素对乳品质和产奶率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乳牛日粮中添加大蒜素对乳品质和产奶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乳牛日粮中添加80 mg/kg大蒜素对产奶量和乳脂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平均产奶量比对照组提高2.145 kg/(d·头),乳脂率提高0.151%.添加量为80 mg/kg时乳牛产奶量和乳脂率提高幅度最大,由此确定大蒜素最佳使用量为80 mg/kg.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奶牛业个体产奶量在不断提高,但同时乳脂率的下降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乳脂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乳产品的质量,现有奶牛的乳脂率难以达到育种指标3.5%,长期在2.8%-3.5%之间徘徊。造成乳脂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各地在选种选配时,只注重产奶量的选择,忽视乳脂率及乳蛋白的选择,注重产奶数量,忽视奶的质量,结果造成牛奶稀薄乏味、浓香味消失,干物质减少。其二,全国各地鲜奶收购没有实行统一的“按质论价,优质优价”原则,各乳品厂(尤其是小型个体乳品厂)牛奶质量(乳脂率、乳蛋白和干物质)检测手段落后,很多乳品厂仍然以奶量…  相似文献   

4.
提高乳牛乳脂产量的定向培育О.А.依瓦诺娃乳脂产量是乳牛的重要经济指标,在牛的进化过程中。乳脂量往往下降,这是由于培育品种的生活条件不适于乳脂率发展的缘故。生活条件和乳脂率发育条件的主要差别之一是气温制度。野生动物和原始品种的体温调节机能一般比培育品种为高。  相似文献   

5.
1.前言乳脂率是衡量奶牛生产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乳脂率同产奶量呈负相关,同乳蛋白率、乳糖率和无脂固形物(SNF)间均为正相关,因此,在注重提高产奶量的同时,还应注意对乳脂率的选择,使乳品质亦得到改善。由于现在收购牛奶按质论价,因此若乳脂率过低,对奶牛饲养者和乳品加工部门均不利。按照我省地方标准,鲜奶的乳脂率  相似文献   

6.
乳脂率和产奶量是奶牛育种和生产上很重要的指标。同样,乳脂率,产奶量和牛的体重是乳牛标准化饲养的三个主要依据。 每头牛在一个泌乳期中的乳脂率如能逐日测定当然很准确,但在大群中这样做太费人力物力。因此不可能办到,也是不必要的。每头泌乳牛的乳脂率一般每月测定一次。这样求得的乳脂率,误差在5%之内。  相似文献   

7.
<正>1品种和个体乳牛因品种不同,遗传基础有显著差异。在乳牛品种中,黑白花奶牛产量最高,但乳脂率较低;娟姗牛乳脂率虽高,但产乳量偏低。在同一品种内,个体间在同等条件下生产性能也不一致。  相似文献   

8.
提高奶牛乳脂率的途径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编者的话:牛奶按质论价、高乳脂率将会给奶牛饲养者带来高的经济效益,故读者常询问如何提高乳脂率?刘强等同志写的此篇文章作了较详尽的论述,可供参考。《中国奶牛》编辑部1 提高乳脂率的意义乳脂肪是牛乳的主要成分之一,含量一般为3%-5%。与其他动植物脂肪相比,低级挥发性脂肪酸多达14%左右,容易被消化和吸收。乳脂中胆固醇含量较其他动物食品低,仅占乳脂量的03%~04%,对人体不会造成过高的胆固醇摄入。乳脂中含有人体必需的约3%亚麻酸和05%花生油酸,及多种脂溶性维生素、磷脂类等。在营养学上均具有…  相似文献   

9.
乳牛的高产能力,在各国畜牧史上均有记载。约50年前W·L·Gaines提出的以乳量和乳脂率计算“脂肪补正乳(FCM)”的公式。同时,为了对乳牛进行“能力评价”,他主张以“德利—梅里特价”作为评价指标,即FCM1磅需能量304Kcal,TDN1磅需能量1,814Kcal时,则“德一梅价”为(304×FCM/1,814×TDN)×100。此指标虽然不能作为体重不同的个体间的比较数值,但对于高产轧牛(即摄取总能量的36%以上可转变为乳能量者)的评价,则很适用。何为高产乳牛,至今尚无具体标准,较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牛奶公司第十牧场饲养奶牛1079头,其中成乳牛652头。近4年来,成乳牛年均单产:7065公斤,乳脂率3.385%。1991年1—6月平均日产奶24.56公斤/677头,乳脂率3.32%,比1990年同期奶量增长4.16%,含脂率增长0.3%。在成乳牛扩群13.05%(1991年上半年平均饲养677头,1990年同期599头)的情况下,产量仍显著增长,1991年上半年单产已完成年度计划的63.96%。泌乳性能的提高,因素颇多,不外乎品种、个体、胎次、挤奶技术、营养、饲养技术等等。主要是该场在奶牛饲养管理上总结的一条成熟的经验,即采用引导饲养法与区别对待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周明 《饲料广角》1994,(4):20-22
现今,许多高产乳牛存在着能量负平衡(Coppock等,1991)。对此,养牛工作者传统做法是,提高泌乳早期乳牛日粮能量浓度,以防后期能量缺乏(NRC,1988)。若通过调整精、粗料比例来提高日粮能量浓度,则对乳牛消化机能和乳脂率有不良影响(wilks等,1991)。在乳牛  相似文献   

12.
缓冲剂对提高乳牛产乳量和乳脂率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缓冲剂对提高乳牛产乳量和乳脂率的效果进行了试验 ,结果证明 ,奶牛日粮中每头每天添加 40 0 g缓冲剂的试验组比没有添加缓冲剂的对照组 ,平均产奶量提高 8.30 % ,差异显著 ( P<0 .0 5 ) ,乳脂率提高 2 .98% ,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牛乳中脂肪和蛋白质含量是最重要的两个质量指标,受以下因素的影响:1品种每个品种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气候和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都具有自己的遗传特性和一定的经济有利性状,因而其牛乳的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2年龄和胎次奶牛随着年龄和胎次的增长,乳脂率和乳蛋白率略有下降。3饲养管理条件乳牛生产乳脂的遗传性能,只有采用全营养价值的日粮保证其生物利用的情况下,才能够充分显示出来。粗饲料的数量和质量对提高乳脂率非常重要。为了稳定牛乳中乳脂含量,高产乳牛的日粮中纤维含量不得少于14%。最适宜的日粮应含有5千克干草(或17%~20%的纤维),…  相似文献   

14.
<正> 编辑同志: 1.养牛业中为了便于在相同基础上比较乳牛的生产性能,目前国内外通用的办法是将不同乳脂率的牛奶,换算为含脂4%的标准奶(乳脂校正奶)。Gaiaes(1928)曾指出奶的含热量是“牛在泌乳时所完  相似文献   

15.
改变饲喂方式对奶牛乳脂率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尽管奶牛的个体产奶量有所提高,但伴随着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是乳脂率很难提高,而且有下降的趋势。影响乳脂率高低的因素除遗传 (品种、个体 )外,还与外界因素 (饲料、饲养管理、生理阶段、气候等 )有关。由于奶业发展过程中尚未形成统一的“按质论价”的收购标准,故在一些奶牛场 (家 )只注重产奶量的提高而忽视了奶质量。由于奶质量达不到购方的要求而给生产单位造成经济损失 (如灵武奶牛场在 1999年 8月份因鲜奶乳脂率达不到夏进乳品公司的收购标准而损失 7万多元 )。同时,从营养角度出发,奶牛日粮中干物质采食量不足,尤其是…  相似文献   

16.
测验乳脂率,是乳牛育种工作的一个重要数量性状指标,其遗传表型水平测定的准确性除主要决定于测定技术的精确性以外,还依赖于乳中乳脂水平是否能维持正常。如果乳脂水平是不正常的,即使测定技术精确,也不能反映真实的遗传特性。实践中常有某些牛群的测验乳脂率偏低的现象,这究属遗传特性、还是环境干扰?需要查清。若是后者,则必须设法避免,以取得正确的测定结果,消除对选种的干扰和减少乳脂的损失。  相似文献   

17.
付兴周 《四川畜牧兽医》2004,31(10):40-40,42
1 科学饲养。乳牛现期营养水平对产奶量和乳的成分有较大影响,饲养实践证明:为提高泌乳量和乳脂率,乳牛日粮中以精料占40%-60%,粗纤维占15%~17%为寅:饲养重点要注意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苏维埃学者进行的研究指出:“牛奶成份的变化是依饲养类型与饲养水平而转移”。全苏列宁农业科学研究院的实验基地和鄂木斯克畜牧研究所的试验确定:在挤奶母牛的日粮中,倘若力入糖用甜菜,能提高挤奶量和牛奶的含脂率。我们曾经在基尔吉兹进行过一个试验,就是用糖用甜菜来饲养乳牛,观察糖用甜菜对挤奶量和乳脂率的影响。 试验在基尔吉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伏龙芝省依里依察国营育种场里举行,用的是阿拉泰乌斯基种乳牛。为了这个试验,我们选择了12头  相似文献   

19.
1950年至今,日本黑白花乳牛由20万头发展到211万头,已基本满足牛奶消费需要,所以近年刻意注重乳牛质量的提高。这一方面依靠乳检中心对提出申请的牛只进行产奶量、乳脂率、无脂固形分率、奶中体细胞数的测试;同时,由国家鉴定委员对乳牛进行正确的体型外貌评定。数据均由电子计算机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20.
湖北武汉良佑饲料科技公司生产的“安佑”牌奶牛预混料,通过在武汉东西湖区东流港牧业园奶牛场为期2个月的对比饲养试验。成年乳牛日单产试验组比对照组增加1.5kg,乳脂率提高0.3%,干物质含量提高,经济效益试验组比对照组每头每天增加5元的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