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京绿芦4号全雄芦笋新品种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京绿芦4号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2008年用美国血统的母本BJ501—35E无性系与本所自主选育的超雄父本BJ542—19c无性系杂交组配而成的,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雄芦笋杂交F1代品种,终结了全雄品种依赖进口的局面。该品种生长势强,质地细嫩,品质优良,是保鲜出口的优良品种。耐病能力较强,产量潜力较大,全雄株高达98%。  相似文献   

2.
 芦笋‘井冈111’是以‘Atlas’中的优良雌株‘AT3’为母本,以全雄品种‘Backlim’中 两性株自交S1 群体中的优良超雄株‘B25(04)-15’为父本育成的全雄一代杂种。生育期约280 d,平均茎高 214 cm。笋粗细均匀,包头紧密,质地细嫩,口感好。鲜笋含水量93%,维生素C 0.21 mg · g-1,总糖(以 葡萄糖计)2.83%,蛋白质2.12%,粗纤维0.60%,灰分0.57%。抗锈病和褐斑病,较耐茎枯病和根腐病, 平均产量18 000 kg · hm-2,适宜作绿笋种植。  相似文献   

3.
芦笋全雄株快速繁育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芦笋全雄株快速繁育研究初报范双喜(北京农学院102208)芦笋组培育种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和选育全雄株,但目前国内尚未实用化。为此,笔者由德国引进花药培养鲁克鲁斯全雄株用以快速扩大繁殖,为进一步实现芦笋组培苗的商品化奠定技术基础。1材料与方法试材为德国...  相似文献   

4.
 芦笋‘WF28’是利用芦笋雄性系两性株选育出的全雄一代杂种, 生育期为245 d, 平均茎高220 cm左右。白笋色泽洁白, 笋条直, 粗细均匀, 质地细嫩, 包头紧密, 无空心, 单支笋质量51 g左右,一级笋率92.2%。平均产量为15 000 kg·hm-2。白笋铁含量为0.043 mg·g-1。适宜白笋、绿笋栽培。  相似文献   

5.
陈振东 《中国蔬菜》2006,1(6):40-41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福建省开始引种试种芦笋,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近十年来,芦笋已成为东山县、漳浦县的主要栽培作物之一,是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也是福建省出口创汇的主要农产品之一。  相似文献   

6.
芦笋全雄新品种'WF-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笋‘WF28’是利用芦笋雄性系两性株选育出的全雄一代杂种, 生育期为245 d, 平均茎高220 cm左右。白笋色泽洁白, 笋条直, 粗细均匀, 质地细嫩, 包头紧密, 无空心, 单支笋质量51 g左右,一级笋率92.2%。平均产量为15 000 kg·hm-2。白笋铁含量为0.043 mg·g-1。适宜白笋、绿笋栽培。  相似文献   

7.
李霞  牛晓雪  路远  包艳存  李保华  牟萌  杨林 《蔬菜》2023,(11):35-40
摘要:为了推进芦笋的全雄育种工作,从芦笋性别分化的遗传基础、雄性两性花的诱导、芦笋雄性两性株的鉴定与应用等方面综述芦笋雄性两性株的研究进展,并指出未来要加大芦笋种质资源的搜集、利用,利用染色体分带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等对芦笋两性株染色体配对开展精细研究,利用高通量分子测序技术开展芦笋雄性两性株遗传机理的研究,并研究表观遗传修饰对芦笋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的调控如何稳定地遗传给子代。  相似文献   

8.
《蔬菜》2011,(4):62-62
我国首个芦笋全雄无性系杂交种"京绿芦4号",近日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培育成功。由北京市种子管理站组织农业部的种子管理首席专家、中国农业大学蔬菜专家、中国农科院蔬菜所等5名专家组成的鉴定组,在田间鉴定了"京绿芦4号"的长势及全雄品种纯度,在组培室观看了亲本增殖、生根、扩繁全过程,听取了育种专家品种选育过程汇报。  相似文献   

9.
我县芦笋种植是从1986年5月开始,迄今已有3年时间,是我省种植最早,面积最大,发展最快的县。由开始试种的8分地到1987年发展到2600亩,现在已发展到1万亩。1986年冬移栽的600亩到1987年秋有400亩已开始投产,收鲜笋5万余公斤,加工罐头3O吨,出口12吨。平均亩产125公斤,高的达1102公斤,现就三年来种植芦笋的主要高产技术初步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陕西渭南华州区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发展芦笋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近年来又开始发展全雄株绿芦笋生产,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益。芦笋是雌雄异花异株的植物,在自然条件下,雌雄株大体相等。由于雄株不结实,养分集中供应嫩茎(食用部分)生长,可比雌株增产20%~30%,因此设法提高大田雄株的比例,是夺取芦笋(鲜嫩茎)高产的重要手段。芦笋雄株种苗可采用组织培养法获得,但生产设备  相似文献   

11.
一、鲜绿芦笋保鲜工艺的特点 1.供出口的鲜绿芦笋保持新鲜嫩绿,风味不变。 2.工艺流程简单,具有一般冷冻设备的工厂或车间都可进行加工。 3.成本低,经济效益高。鲜绿芦笋在美国超级市场比鲳鱼贵一倍,出售日本每吨价达25~30万日元。 4.深受外商客户的欢迎。产品供不应求,特别是日本、香港对该商品颇感兴趣,认为鲜绿芦笋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商品。 二、原料要求及其规格 芦笋鲜绿保鲜要求:品种选用玛丽华盛顿500号等优良品种,不要混杂其他品种。颜色全面呈鲜绿色,全体颜色一致。风味具有本品种应有的滋味和气味。组织鲜嫩,食之无粗纤维感。形态…  相似文献   

12.
芦笋生产及贸易概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芦笋又名石刁柏,属单子叶植物百合科天门冬属,学名Asparagusofficinalis L. Var. altilis L.,是一种雌雄异株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世界上同属植物近300种,多数为野生药用植物,少数可作野菜,仅芦笋一种作食用栽培。芦笋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19世纪传入我国,早期只在几个大城市近郊有少量栽培,供外国侨民食用;20世纪50年代,我国台湾省为发展外销蔬菜,引进美国品种试种成功并研究出适合亚热带、热带地区种植的芦笋留母茎采收栽培法,在全岛得到迅速推广,至60年代盛行栽培;1967年台湾白芦笋罐头占当时西德总输入量的80%,…  相似文献   

13.
绿芦笋保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市从1991年开始,由来收白芦笋逐步转为来收绿芦笋,产品通过低温冷藏,空运或集装箱海运,远销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出口量逐年上升。由于芦笋嫩茎含水量较高,呼吸作用强,采收后不耐贮藏,给芦笋的鲜销和速冻带来了许多困难。芦笋存放1-2天,纤维老化,颜色变浅,笋体萎蔫,失水严重,甚至开始腐烂,因此,如何搞好绿芦笋的保鲜加工是人们一直关注的课题。l原料采收的要求绿芦笋是利用其出土部分的嫩茎,一般加工长度为17-24cm,来收长度为27cm。鲜芦笋采收时,要求绿色笋体连同地下部分的白茎一起采收,用特制的小弧形刀,于笋的…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天台县城关镇下清溪村农民许丙年,1986年种植芦笋1.03亩,经过一年的精心管理,1987年开始采收,共产鲜笋747.375公斤,折亩产725.6公斤,全年经济收入1091.76元,折亩经济收入1059.96元。采收结束后,继续加强肥水管理,1988年每亩经济  相似文献   

15.
芦笋罐头是世界市场畅销的高档保健食品,也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商品,浙江地区制罐的芦笋基地,比较分散,从采收、收购、集中、运输到进厂,需要较长时间,而且进厂后由于采收高峰和加工能力的矛盾不能立即加工完,需要有一段贮藏时间,以往,由于没有采后处理,经过运输和贮藏,芦笋品级降低,有些甚至失丢食用和制罐价值,浪费了原料,提高了成本,是芦笋加工单位生产中长期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国外在芦笋保鲜条件下已有很多报道,本文旨在结合当地生产特点提供在目前条件下简单易行的采后处理技术,延长贮藏期,节约原料、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6.
第三讲 绿芦笋栽培 (3)采收季节和时间 绿芦笋的采收季节与各地的气象条件关系较大。我国南方的台湾和福建等省,由于气温高,生育期长,每年可在春秋季节进行两次采笋,春季是4月上旬至6月下旬,秋季是8月中旬至10月中旬。其它省区多数是4月上中旬至6月下旬。吉林省是5月上旬至7月上旬,根据情况,秋季也可少量采收。  相似文献   

17.
第三讲 绿芦笋栽培 芦笋育苗结束后,要按栽培目的分别进行绿芦笋栽培和白芦笋栽培,本讲着重讲述绿芦笋的定植及当年田间管理;采收嫩茎开始年及以后每年的田间管理;绿芦笋小拱棚栽培;嫩茎采收后的各种老化与保鲜加工。  相似文献   

18.
19.
近几年来,随着创汇蔬菜的发展,芦笋已成为山东省重要的出口创汇蔬菜之一,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但由于农户种植时间短,栽培经验不足,普遍存在见效迟、产量低、空心多、病害重的问题.通过对芦笋大面积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完全可以达到当年育苗,当年定植,翌年春季采笋的目的,3年之后,667m2采笋500kg以上,经济效益可观.现将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芦笋又名石刁柏,以其嫩茎供食用,属多年生高档细菜。1 品种选择 我国目前生产采用的主要品种有玛丽、华盛顿、加州大学309、加州大学157四个,其中以加州大学157表现最好。2 栽培方式 主要是露地栽培,此外,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栽培方式。2.1 地膜覆盖栽培 每年早春2月末表土刚刚开始化冻时,在芦笋的垄上覆盖薄膜,3月底4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