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5年生、8年生、14年生的四川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乔木层、活地被物层、枯枝落叶层的养分积累的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各种元素的积累总量也在增加,且各层次中大量元素的积累总量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各种大量元素的积累总量都是:N〉Ca〉K〉Mg〉P;各种微量元素的积累总量都是:Fe〉Mn〉Zn〉、Cu〉Pb〉Ni〉Cd。  相似文献   

2.
不同林龄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素密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年龄阶段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素密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年生桤木各器官的平均碳素密度变化范围为0.395 5~0.519 9 gC/g,5年生为0.419 9~0.543 5 gC/g,8年生为0.4337~0.545 3 gC/g,14年生为0.425 0~0.551 3 gC/g,变异系数均在0.25%~9.58%之间。不同年龄桤木各器官碳素密度表现大致为:树干树枝树叶树根树皮。随着桤木林年龄的增长,林下植被各组分、死地被物的碳素密度变化规律不明显。同一林分中各层次植物的碳素密度高低排列顺序为:乔木层活地被物层死地被物层。不同年龄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层平均碳素密度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增加,且土壤各层的碳素密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3.
四川桤木人工林不同年龄段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对湖南湘西北地区3个立地条件相近的5年生、8年生和14年生四川桤木人工林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年龄段桤木林分的生产力分别为14.40、13.30、16.67 t·hm-2,均表现出较大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4.
为弄清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的养分积累分配特征,为人工林丰产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利用会同杉木林7、11、16、20和25年生时测定的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和杉木体内养分含量数据,对7、11、16、20和25年生不同林龄杉木林乔木层的养分积累分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N、P、K、Ca、Mg在同一林龄杉木各器官中的含量均为:树叶>枝>皮>根>干。不同林龄时,同一营养元素在相同器官的含量不一样。林分11年生以前,各器官养分含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11年生以后则随林龄增加而下降。积累在乔木层的各元素量多少排序是:N>Ca>K>Mg>P,各养分元素积累量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加。养分积累量在不同器官分配上:叶>枝>皮>干>根。各器官养分积累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其养分积累增加的速率,皮>干>根>枝>叶。各器官的养分积累量分配比例随林龄变化而变化。研究显示:不同林龄的林分乔木层养分积累和分配主要受不同林龄时生产量、不同器官的生产量和杉木体内养分含量控制,而且杉木生长规律和不同生育阶段对养分的需求也影响养分积累和分配过程。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8年生马占相恩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积累与分配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土壤0-50cm土层内全c积累量为69090kg·hm^-2,全N积累量为3725kg·hm^-2,全P积累量为647kg·hm^-2,交换性K积累量为648kg·hm^-2,交换性Ca积累量为987kg·hm^-2,交换性Mg积累量为63kg·hm^-2;凋落物养分积累量N为58.764kg·hm^-2·a^-1,P积累量为1.608kg·hm^-2·a^-1,K积累量为9.021kg·hm^-2·a^-1,Ca积累量为22.898kg·hm-2·a^-1,Mg积累量为4.079kg·hm^-2·a^-1;人工林林分各元素积累量N为277.04kg·hm^-2、P为7.72kg·hm^-2、K为57.21kg·hm^-2、Ca为93.22kg·hm^-2、Mg为10.24kg·hm^-2;林下植被养分积累量N、P、K、Ca、Mg分别为35.40、2.67、29.47、22.38、4.00kg·hm^-2。  相似文献   

6.
对湘北地区6年生四川桤木(Alnus cremastogyne)人工林不同径级根系生物量分布、根长、比根长、根长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川桤木人工林大根、中根、小根、细根生物量分别占林分根系生物量总和的55%、22%、14%、9%;约66%的根系生物量集中在0~30cm土层;不同径级根系根长变化趋势是:细根小根大根中根,比根长的变化趋势是:细根小根中根大根;各径级根长密度变化趋势各不相同:垂直方向上,在0~60cm土层,大根的根长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增后降,中根、小根、细根的根长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水平方向上,在0~80cm距离,大根的根长密度随距树干距离的增加而减小,细根的根长密度随距树干距离的增加而增大,中根、小根的根长密度在距树干0~60cm内逐渐减小,而在距树干60~80cm又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7.
对桤木人工林根系-土壤复合系统中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H值等的季节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桤木根系中大量元素N、Ca、K、Mg、P含量冬季最高,春季最低,微量元素Fe、Mn、Zn、Cu、Pb、Ni、Cd含量冬季最低,春夏季较高;土壤中大量元素N、Ca、K、Mg、P含量冬季最低、夏季最高,微量元素Mn、Zn含量在冬季最低、秋季最高,Fe、Ni、Pb、Cu、Cd含量在冬季最高、春秋较低;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的季节动态变化与根系大量元素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土壤各层有机质含量大小顺序为0~15 cm层、>15~30 cm层、>30 cm层,pH值大小顺序为>15~30 cm层、0~15 cm层、>30 cm层.  相似文献   

8.
福建柏人工林养分积累与分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7年对安溪半林国有林场福建柏人工林的养分积累进行了研究。在连续坡面上福建柏人工林叶的N、P、K含量随坡位升高而降低 ,Ca、Mg、Fe、Cu、Zn则相反 ;养分积累量随坡位升高而缓慢下降。在生长过程中叶的N、P含量随年龄增大而降低 ,Ca、Mg则相反 ,K含量相对稳定 ;10年生、2 0年生时林木叶的养分积累量占全树的比重最大 ,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叶、根、干、枝、皮 ,而 30年生时林木根的养分积累量占全树的比重最大 ,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根、干、叶、枝、皮 ;营养元素的积累总量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在不同生长阶段 ,养分的积累与分配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对桤木人工林细根、土壤养分含量的季节变化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桤木细根中大量元素N、Ca、K、Mg、P含量冬季高,春季最低;微量元素Fe、Mn、Zn、Cu、Pb、Ni、Cd含量冬季最低,春夏季较高.(2)土壤各层中大量元素N、Ca、K、Mg、P含量冬季最低,夏季最高;微量元素Mn、Zn含量在冬季最低,秋季最高;Fe、Ni、Pb、Cu、Cd含量在冬季最高,春秋较低.(3)细根和土壤中大量元素含量在冬季存在负相关关系,微量元素Fe、Ni、Cd含量在一年四季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Mn、Cu含量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存在负相关关系,Zn、Pb含量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巨桉主要养分元素积累与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5a生5种密度巨桉林木器官主要养分元素(N、P、K、Ca、Mg)的含量、林分的养分元素积累量、林分养分元素年净积累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器官的养分元素含量各异,各器官中大量元素以K、Ca的含量最高,其次为N、Mg,最低的为P;单株木养分元素的积累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少;不同养分元素在单株木的积累量的规律不受密度的影响,依次为Ca>K>N>Mg>P;5种密度林分养分元素积累总量分别为415.1789,463.8882,477.6992,488.7749,475.2666kg·hm-2·a-1;造林密度宜控制在1665株·hm-2~1860株·hm-2才有利于维持巨桉林分的地力和获得较高的林分生产力.  相似文献   

11.
采用全部、分层挖取法,研究洞庭湖区9年生桤木人工林的生物量及根系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桤木单株生物量为44.39ks/株,各器官生物量大小排序为树干〉树根〉树枝〉树皮〉树叶;林分总生物量为96.06/hm^2;林分净生产力为10.67/(hm^2·年)。桤木根系发达,根深60~80cm;根系中以根桩和粗根的生物量所占的比例最大,两者之和占根系总生物量的84.27%。在垂直分布上,根系主要分布在0~40cm的土层中,其生物量占根系总生物量的84.51%。在水平分布上,根系主要分布在离树桩0~50cm的范围内,其生物量占根系总生物量的84.49%;特别是粗根,其生物量占根系总生物量的29.47%;茵根的生物量占根系总生物量的0.39%,主要分布在离树桩50~100cm的范围内,该区域根系的生物量占茵根总生物量的70.97%。  相似文献   

12.
四川桤木立木干形研究及材积计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 6 1株立木的 14个按树高的相对区分段处直径建立离差平方和乘积矩阵 ,从此矩阵出发 ,进行主分量分析 ,导出干形曲线方程 ,并以此作为求立木树干材积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四川桤木优株扦插繁育技术初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引种栽培四川桤木4年后进行优株选择,在此基础上取优株1年生健壮穗条,采用不同浓度的GGR生根剂处理,在相同立地条件和培管措施下,分2、3、5、9月四个季节进行扦插育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扦插季节对育苗成苗率有较大影响,运用200×10-6浓度的GGR处理穗条30 m in,成活率为91.33%,成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四川桤木立木枝叶材积及全树材积收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川桤木 6 1株伐倒木胸径与树高的资料 ,用 Cobb- Duugalas生产函数建立枝叶与全树材积收获模型。  相似文献   

15.
桤木无性系植株不同处理对嫩枝芽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桤木无性系植株不同处理对嫩枝芽数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的嫩枝芽数主要是由栽植密度和无性系特性决定的,并且同苗高、修枝强度和施肥有密切的关系.对于建立桤木无性系采穗圃来说,适宜的栽植密度和苗高应该分别是1m×2m 和 90cm,修枝强度应该采用轻度或中度短截,同时需要加强施肥管理.以上措施不仅能够增加嫩枝芽数,而且可以增大树冠,促进树木生长,确保桤木无性系采穗圃的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6.
对桤木优树树高、胸径、材积、单株纤维量、纤维长、纤维长宽比、纤维含量、木材密度的变异规律和各性状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性状变异系数规律是生长性状大于材性性状;各性状间没有显著相关,各性状可独立改良;材积、纤维含量、木材密度对单株纤维量的贡献率分别为67.47%、17.02%、15.51%;各性状的改良潜力是:材积可达1倍以上,胸径48%,树高18%,木材密度可提高10%以上,纤维含量可提高4%以上,纤维长度、长宽比分别可提高7%、12%以上,生长与材性联合改良的效益在30%以上。  相似文献   

17.
吴火和 《福建林业科技》2003,30(3):15-18,36
通过直接诱导四川桤木(AlnuscremastogyneBurkill)幼芽上胚轴分化不定芽的途径获得了再生植株,比较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糖类及其浓度在离体培养中的效应。认为四川桤木不定芽的分化需经过附加6-BA的WPM培养基的预培养和移植培养2个阶段;经45d的预培养和20d的移植培养,每个外殖体平均可以获得3 4~9 8个不定芽。培养基中糖的种类及浓度对不定芽的诱导有显著的影响,认为3%的蔗糖和葡萄糖适宜于增殖培养基的碳源;生根受生根培养基、增殖培养基中糖的种类和浓度的影响,以3%的葡萄糖为碳源适宜于不定芽及其根系的分化和生长,生根率可达到93 3%~100%;在蛭石基质中炼苗成活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18.
中亚热带四川桤木与台湾桤木幼林的光合生态特性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四川桤木与台湾桤木是湖南乃至亚热带地区极具发展前景的阔叶纸浆原料林树种.为了系统研究四川桤木与台湾桤木在湖南的适应性,对四川桤木、台湾桤木4年生幼林的主要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两种桤木的光合作用日变化有单峰与双峰曲线两种类型,四川桤木光合作用日变化在6月、9月净光合速率呈双峰曲线型,4月和10月、11月净光合速率呈单峰曲线型;台湾桤木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在4月、6月、10月和11月呈双峰曲线型,而9月份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型.一年中以6月份的净光合速率峰值最高,分别达18.68和23.51μmol/m2.s,10月或11月最低.(2)两种桤木光照强度日变化始终成单峰曲线,只是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在4月、6月和9月,光照强度峰值在中午12:00~13:00出现,10月光照强度以中午12:00最高,11月13:00最高;一年中,光照强度峰值6月份最高(1 800μmol/m2.s),11月份的最小,仅1 260μmol/m2.s.(3)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叶面水气压亏缺的日变化与季节变化趋势规律和净光合速率一致,两种桤木的蒸腾速率和叶面水气压亏缺的日变化有单峰与双峰曲线两种类型;一年中两种桤木蒸腾速率峰值均以6月份的的峰值最高为8.10 mol/m2.s(台湾桤木)和6.38 mol/m2.s(四川桤木),其次是4月份,在11月份的蒸腾速率的峰值最小;两种桤木的叶面水气压亏缺峰值均以6月最高,其次是9月、10月,生长初期的4月份和末期的11月份较小.(4)四川桤木光饱和点为262~468μmol/m2.s,光补偿点介于11~104μmol/m2.s,不同部位的叶片和不同季节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均有差异;台湾桤木的光饱和点介于288~409μmol/m2.s,光补偿点为14~102μmol/m2.s,二种桤木具有较低的光补偿点,即利用弱光的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9.
桤木优树选择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论述了桤木优树选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目标性原则、一致性原则、优中选优原则等。根据这些原则,针对桤木短周期工业用材林(纸浆材)这一选择目标,提出了桤木优树选择的方法,包括五株优势木比较法、绝对生长量法及标准差法,同时提出了相应的选择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