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半量秸秆还田、全量秸秆还田、农家肥30 m3/hm2、农家肥60 m3/hm2、半量秸秆还田+农家肥30m3/hm2和当地常规施肥方式(对照)处理,研究不同培肥措施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植株基部周长、单株叶面积和棒三叶叶面积均以农家肥60 m3/hm2处理最高;出苗率以农家肥30 m3/hm2处理最高,全量秸秆还田处理最低;经济产量增加幅度依次为半量秸秆还田+农家肥30 m3/hm2>农家肥60 m3/hm2>农家肥30 m3/hm2>半量秸秆还田>全量秸秆还田。  相似文献   

2.
含氯化肥对玉米产量及土壤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宝库  张秀英 《玉米科学》1995,3(3):059-061
连续5年进行定位试验,施用含氯化肥(氯化铵和氯化钾)与尿素、硫酸钾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作为氮源和钾源的含氯化肥对玉米的增产作用与等氮、等钾量的尿素、硫酸钾是相同的。经测定,玉米茎杆中的含氯量是随施氯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籽实中的含氯量变化不大。连续施用含氯化肥,0-20厘米耕层土壤中氯的残留量受降雨和土壤水分影响,带年占施入量的4.7% - 13.5%(9.4 - 27mgkg-1)  相似文献   

3.
不同培肥措施对土壤养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美  闫洪奎  陈凯  王建辉 《杂粮作物》2009,29(3):227-229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的土壤培肥措施对土壤养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土壤养分状况发生了明显的改善,施用农家肥比秸秆还田效果明显,半量比全量效果明显,除了有效磷含量是半量农家肥比全量农家肥含量提高更多。秸秆还田处理玉米有所减产,施用农家肥后产量明显提高,半量秸秆还田+半量农家肥增产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辽西风沙半干旱区地处辽宁省西北部,年降水量为300—500mm,春季风大少雨、多干旱,夏季雨量集中,秋冬季降水量偏少。该区农业生产以旱作为主,自然降水是该区农业生产用水的主要来源,干旱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依托2012年设在陇中旱农区的田间定位试验,设置单施化肥(CF)、有机肥+化肥(SC)、单施有机肥(SM)、单施玉米秸秆(MS)和不施肥对照(NA)5个处理,研究培肥方式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叶绿素含量(SPAD)、光合特性、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化肥和有机肥化肥配施显著增强了玉米光合作用,4种培肥方式均增加了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CF、SC、SM和MS处理较NA分别增加了74.6%和80.0%、64.5%和74.0%、18.9%和28.9%、12.9%和25.8%。在各生育时期,CF和SC处理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NA处理。CF和SC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子粒产量较NA分别增加了148.7%和119.1%,生物产量较NA分别增加了118.4%和105.0%。在陇中旱农区应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玉米,化肥单施和有机肥配施化肥均可通过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改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玉米产量。要维持玉米产量的可持续提高,有机肥化肥配施更加适宜。  相似文献   

6.
在大蒜—水稻轮作模式典型区,以大蒜秸秆为研究对象,研究无秸秆还田(CK)、秸秆1倍焚烧还田(A1)、秸秆2倍焚烧还田(A2)、秸秆1倍翻压还田(B1)、秸秆2倍翻压还田(B2)、秸秆3倍翻压还田(B3)对土壤培肥和杂交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分蘖期,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都显著高于CK;在水稻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含量都显著高于CK;秸秆还田比CK增产,其中秸秆翻压还田各处理增产显著,秸秆3倍翻压还田(B3)增产效果最好,比对照增产18.84%;秸秆翻压还田培肥效果较好,尤其在拔节期土壤碱解氮含量显著增加,导致其茎鞘物质输出率、茎鞘物质转换率较高,从而显著增产。  相似文献   

7.
吉林中部黑土区玉米高产栽培土壤培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定位试验研究,探讨黑土区土壤亚耕层培肥技术,明确亚耕层土壤肥力对提高玉米产量的促进作用及不同耕作措施对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的作用,论述吉林中部玉米主产区不同产量农田土壤速效养分状况及调控途径,提出玉米最大效益施肥量、最高产量施肥量,明确玉米施锌、镁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8.
黑土层厚度及心土培肥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匡恩俊  刘峰  高中超 《大豆科学》2012,31(2):266-269
在盆栽试验条件下,以典型岗地白浆土土层结构为基础,通过改变黑土层的厚度研究了心土层对大豆产量的贡献;并通过混施磷肥和钙肥,研究了心土培肥的效果。结果表明:随着黑土厚度的增加,大豆株高和产量显著增加,白浆土心土对大豆产量的贡献很低,仅为4.7%;各心土培肥处理比心土混层增产9.7%~18.1%,比白浆土原状土壤增产16.0%~34.1%,土壤施磷后增加了Ca2-P、Ca8-P和Al-P的含量。因此,白浆土心混施钙磷肥对大豆有显著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玉米专用复合药肥对玉米产量及防治地下害虫效果的影响。试验证明,玉米专用复合药肥对玉米不仅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而且防治地下害虫效果达100%,防治苗期害虫效果65%。其根本原因是玉米专用复合药 肥不仅含N、P、K一元素,而且还含有杀虫剂,药效独特,免种子包衣,农民应用省工、省时、省力。  相似文献   

10.
玉米秸秆还田培肥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玉米是阜新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随着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的逐渐完善,玉米产量大幅度提高,玉米秸秆的产量也以同样的速度递增.在当地玉米秸秆除了当作燃料和饲料外,每年大约有5亿kg的玉米秸秆被焚烧掉,户外焚烧秸秆既污染环境又有安全隐患,而当地农家肥料不足,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一直是困扰农业生产的老大难问题.因此,研究玉米秸秆还田对培肥地力的效果,对于合理利用玉米秸秆,扩大农肥来源,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长期施肥和气候因素对东北黑土区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试验以公主岭国家黑土监测基地为平台,研究玉米连作条件下施肥及气候因素对产量的可持续性影响。试验共设有机肥和化肥N、P、K的不同组合共24个试验处理。结果表明,与不施有机肥相比,施用常量有机肥和高量有机肥(FYM1、FYM2)均可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产量分别达到7668kg/hm2和7925kg/hm2,FYM(无有机肥)处理为5718kg/hm2。有机肥配施化肥比单施化肥也有明显的增产作用,施用N肥165kg/hm2可以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单施磷素、钾素及磷钾配施增产作用不明显,表明土壤中的磷钾营养水平没有限制作物产量。降雨量与产量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磷、钾处理的产量与8月份的降雨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陕西麦田土壤肥力与施肥现状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陕西省麦田土壤肥力和施肥状况,对2005-2009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30个县186 415个土壤数据和1 580个"3414"肥料试验数据以及农户抽样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陕西麦田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4.3g·kg-1、69.0 mg·kg-1、18.5 mg·kg-1和148.4mg·kg-1,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分别提高了33.6%、40.8%、176.1%和6.8%。在2000年后,陕西省小麦氮肥(纯氮)、磷肥(P2O5)和钾肥(K2O)的投入量分别为183.0、109.5和21.0kg·hm-2,分别比20世纪80年代提高了69.4%、160.7%和1 300%。全省麦田土壤氮、磷素盈余12.0和51.0kg·hm-2,钾素亏缺115.5kg·hm-2。虽然陕西土壤含钾丰富,但为了延缓土壤钾素亏缺和进一步提高磷含量(麦田的磷含量保持在25~35mg·kg-1较合适),建议今后小麦生产中适当减少氮肥投入,增加磷钾肥投入。  相似文献   

13.
以东农253玉米品种为材料,采用分层施肥方法,研究种肥深度变化对东北北部春玉米氮磷钾吸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肥深度对玉米植株氮磷钾积累量影响较大,在苗期氮磷钾积累量以种肥同层(D0)和种下6 cm(D-6)处理较高;成熟期以种肥同层(D0)、种下6 cm(D-6)、种下12 cm(D-12)处理较高。玉米植株干物质量及产量与种肥深度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玉米植株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量以种下6 cm(D-6)和种下12 cm(D-12)处理较高;玉米产量以种下12 cm(D-12)处理最高,但与种肥同层(D0)、种下6 cm(D-6)处理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种下18 cm(D-18)、种下24 cm(D-24)和不施肥(对照)。种子与肥料同层条件下会影响玉米的出苗和干物质积累量,种肥施于种下3 cm以上时,对玉米出苗及干物质积累量无明显影响,种肥的适宜深度为种下3~12 cm。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连续18年的棕壤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表明:长期地膜覆盖和施肥后使玉米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比对照显著增加。地膜覆盖比裸地栽培有更显著的增产作用,但当地膜覆盖到一定年限后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各肥料处理表现为施有机肥比施氮肥效果要好,有机肥与氮肥搭配(1∶1)施用比单一施用氮肥要好。肥料施用量加倍后多数处理间产量增加显著。长期地膜覆盖和施肥后增加了玉米的茎、叶、穗轴和根的干物重,而覆盖一定年限后根系干物重却开始显著降低,长期地膜覆盖和施肥提高了子粒占全株总生物量的比例,而降低了根系占全株总生物量的比例。  相似文献   

15.
磷肥不同施用方法对郑单958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玉米苗期低温会降低玉米对磷养分吸收能力,导致后期减产。改进玉米磷肥施肥方法将会提高玉米的产量。通过对玉米品种郑单958磷肥5种不同施肥方法的比较研究,表明种肥条施能促进玉米对磷的吸收,进而增加产量。促根剂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增加了对磷吸收和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黄土旱塬施肥对土壤水分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给旱地农业水肥管理以及科学施肥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长期定位试验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水分和小麦产量变化进行研究,探讨了黄土高原旱地施肥对土壤水分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对土壤剖面含水量有较大影响,各处理0~2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较播前下降了4个百分点左右,20~60 cm土层剖面水分急剧下降。长期施有机肥和肥料配施均可使冬小麦加强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吸收利用,致使土壤总储水量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氮肥与有机肥配施(NM)、氮磷与有机肥配施(NPM)、有机肥单施(M)和磷肥与有机肥配施(PM),较对照分别下降了28%、24%、21%和20%。施肥对小麦产量影响极显著,单施有机肥或肥料配施可使冬小麦产量增产75%以上,其中氮磷配施(NP)、有机肥单施(M)和磷有机肥配施(PM)三处理增产在90%以上。磷肥与有机肥配施(PM)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较对照提高了106.6%。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田间微区试验方法,研究不同生物炭添加量[0(CK)、22.5 t/hm2(C1)、67.5 t/hm2(C2)和112.5 t/hm2(C3)]对玉米不同生长期土壤有机碳(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添加提高了土壤MBC和SOC含量,处理组C1、C2和C3的SOC含量较对照组CK增加20.9%、57.25%和93.23%,并且MBC占SOC比例的变化表明生物炭的添加促进了土壤MBC对土壤有机质(SOM)的贡献。另外,在生物炭添加处理下,土壤含水量和土壤MBC呈显著的正相关。生物炭的添加增加了开花期玉米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以及成熟期玉米的百粒重和产量。相比于对照组CK,处理组C2和C3株高增加15.99%、21.55%,茎粗增加13.77%、9.64%,产量增加23.23%、23.12%;处理组C1、C2和C3叶面积指数高于CK 13.89%、44.52%和47.26%。  相似文献   

18.
对"3414"田间试验各处理玉米产量和不同氮水平(N0=0、N1=93.75、N2=187.5、N3=281.25 kg/hm~2)下测定土壤无机氮,探究N、P、K不同配比施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和不同氮水平下土壤无机氮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施氮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达到差异显著水平,施磷、钾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随着施氮量升高,玉米产量先升高后稳定,通过方差分析确定当地最佳推荐施氮量变化范围为93.75~281.25 kg/hm~2。施氮可以提高1 m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积累量。铵态氮易被固定,拔节期以后,土壤中铵态氮积累较为稳定。硝态氮在土壤中变异较大,尤其在高施氮量(281.25 kg/hm~2)时,1 m土体中硝态氮积累量显著增加。无机氮总量与施氮量显著相关,当施氮量为281.25 kg/hm~2时,大大增加中期(抽雄期)氮素损失风险,确定安全施氮量处于187.5~281.25 kg/hm~2。提高产量、减少氮素损失的生产目标,207.27 kg/hm~2的施氮量为当地经济安全施氮量。  相似文献   

19.
测定了滇东南、滇西、滇南等蔗区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蔗区间土壤基础肥力存在明显差异,同一蔗区内的变化差异更大。结合影响云南蔗区土壤肥力差异变化的施肥、耕作制度、土壤类型等因素,分析了测土配方施肥对保持蔗区土壤肥力平衡,提高甘蔗单产和质量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20.
长期定位施肥对夏玉米生理特性及产品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26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施肥对夏玉米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高量有机肥配施高量氮肥,夏玉米子粒氨基酸总量较对照增加了43.85%,必需氨基酸较对照增加了49.86%,能明显提高夏玉米子粒中丝氨酸、谷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脯氨酸的含量。夏玉米子粒氨基酸含量受施肥影响最大的是亮氨酸,其变异系数(CV)为17.13%,最小的是色氨酸,其CV为7.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